關於鳴沙山,關於月牙泉,關於白佛黑佛,關於臥佛立佛,我都不準備再寫什麽了,雖然它們都是敦煌的驕傲,我隻想再寫一寫陽關。


    “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古詩,讓一座城池在記憶中永存。


    一個絕早的清晨,出發遊覽陽關。它位於敦煌西南約80公裏處,乘車走了近兩小時。大漠蒼茫,薄霧輕風,莽莽蕩蕩的流沙礫石,閃爍著妃色的光芒。一座高大的烽燧,碉堡一樣突兀地矗立在麵前,向導說:“陽關到了!”


    我們忙著在烽燧前留影,心想,烽燧如此雄偉,陽關更應氣象萬千,催著向導快領我們遊覽陽關。


    向導領我們登上一處高坡,用手一指:“前麵就是陽關。”


    前麵——浩渺的沙海,綿延無際。巨大的沙包,仿佛光滑的屋頂,參差起落。遍地金沙,像一匹波光粼粼的錦緞,抖動在蒸騰而起的蜃氣之中。沒有人煙,沒有城池,甚至連一棵草、一片瓦都沒有,隻有死一般的寂靜。


    我們辛苦跋涉來看陽關,陽關早已不存在了。


    陽關建於西漢,是漢唐時代向西域輸送軍隊的最後大本營,故而留下許多親朋別離的千古絕唱。唐以後,逐漸廢棄。隨著世代久遠,流水衝擊,風沙淹浸,關城破敗,城垣滅跡,故曆史上留下了“陽關隱去”一說。


    據說從烽火台處往沙漠腹地走上幾小時,可以到達一個叫作古董灘的地方。當地民謠說:“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你可以撿到銅錢、箭鏃、陶片或其他文物。那裏就是當年陽關的具體所在。


    麵對浩瀚的沙漠,心中充滿世事變遷的蒼茫。看周圍熙熙攘攘的遊人,都在念叨著“西出陽關無故人”。聽說這句詩在日本也很有名,許多日本人就是為了看看陽關才到敦煌來的。


    陽關湮滅了,但人們並不悲哀,不存在的陽關依然在人們心頭聳立。因為人們是從王維的詩裏認識陽關的,隻要這首淒清悲涼的詩一代代流傳,陽關就永遠不會消失。


    從陽關走出去的,是征戰的將士;從陽關返回來的,是思家的遊子。告別陽關,我們踏上歸途。大漠戈壁,綠洲關山,邊牆烽塞,古道駝鈴,畫工青燈,石窟佛陀,悲壯的征戰,淒婉的別離,開拓的艱辛,輝煌的功業,傳奇的故事,豪邁的詩篇……像鳴沙山下的五色沙,沉甸甸、滾燙燙、色彩斑斕地混淆在腦海中。


    聽說,千佛洞的壁畫就是以五色沙為顏料畫出來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旅行使我們謙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畢淑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畢淑敏並收藏旅行使我們謙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