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天然的感覺,伴隨我們一生。有人說,那是愛,其實不是。愛不是天生就具備的品德,是需要學習的。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並不懂得愛,但他感到了自卑。哭聲就是自卑的旗幟,那是對寒冷(相比於母體內的恒溫)、對孤獨(相比於母體內的依傍)的第一聲驚恐的告白,也是被迫獨立生活的宣言。這個景象挺有象征意義。人在強大的自然規律麵前,沒有法子不自卑。但是,人又不能被自卑打倒,人就是在同自卑的抗爭中成長壯大起來的。


    可以說,自卑是幸福的最大敵人。道理很簡單,一個人若是時時事事都沉浸在自卑中,那他如何還能享受幸福?


    所以,人不要被自卑打垮,而是要超越自卑。咱們先來找找自卑的反義詞是什麽。我小時候,很喜歡“找反義詞”這類題目,在尋找中,你對原本的那個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像黑和白站在一起,一定顯出黑的更黑、白的更白。隻有在黑暗中,你才能看到所有的光。如果黑和灰站在一起,就容易混淆。


    自卑的反義詞是自信。自卑和自信,都有一個“自”,就是“自己”的意思。那麽,自己對待自己,有什麽不同呢?自卑的人,自己看不起自己;自信的人,自己相信自己。從這裏入手,我們就找到了自卑和自信最顯著的分水嶺,那就是,一事當前,自信的人說,我能做這件事;自卑的人會說,我辦不成這件事。


    麵對一生,自信的人說:我能成為理想中那樣的人,我要掌握自己的命運。


    自卑的人會說:我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樣的人,我隻能隨波逐流,被外力擺布。


    “自卑”這個詞,平日裏大家說得很多,但究竟什麽是自卑呢?自卑有哪些表現呢?自卑為什麽會成為幸福的大敵呢?


    簡言之,自卑就是有關自我的消極信念,影響了成長。


    記得兒時讀過《好兵帥克》這部小說,裏麵有個人物,特別喜歡求本溯源。比如他說到窗戶,就要說窗戶是木頭做的,他馬上就會接下來解釋,木頭是樹木,那樹木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它們來自森林……現在我們談到自卑,多少也陷入了這種論證的漫長小徑。有點囉唆,請原諒。


    自卑的人,充滿了對自己的不良觀念和不適宜的評價。自卑的要害是——自我否定。看看“否”這個字,“口”上麵是個“不”字,一個人一張口就吐出“不”來。人是需要說“不”的,不知道說“不”的人,一生太辛勞,完全喪失了自我。但是,如果一個人一輩子說“不”太多,尤其是對自己總是說“不”,那就成了大問題。


    最詳細地論證了自卑這種情緒的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他發現了一個自卑情結。


    阿德勒是一位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於1870年出生在維也納的一個商人家庭,排行老二。家境富裕,家人都很喜歡音樂,按說這是一個豐衣足食的幸福環境,可是,童年的阿德勒一點也不快樂。為什麽呢?原因來自他的親哥哥。兩人雖是一母所生,但哥哥高大健壯,活蹦亂跳,人見人愛,阿德勒卻自小體弱多病,還是個駝背。他五歲那年,又生了一場大病,更讓他身材矮小、麵容醜陋。好在阿德勒很聰明,後來他考入大學,畢業後當了醫生。由於自身的殘疾,1907年,他發表了有關由身體缺陷引發自卑的論文,從此聲名大噪。他不讚成弗洛伊德的性決定論,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他的主要觀點是:追求卓越是人類動機的核心,而如何追求卓越,則取決於每個人獨特的生活風格。追求卓越是一種天生的內驅力,使人力圖成為一個沒有缺陷的人、一個完善的人。人總是有缺陷的,由於身體或其他原因引發的自卑,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得精神病,另一方麵,它還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彌補自己的缺點。


    比如說,古代希臘的代蒙斯賽因斯(德摩斯梯尼),小時候患有口吃,可他迎難而上,刻苦鍛煉,最後成了著名的演說家。美國的羅斯福,患有小兒麻痹症,但他最終成為美國總統。尼采身體羸弱,他就研究權力哲學,成了一代大哲學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欣喜是自釀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畢淑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畢淑敏並收藏欣喜是自釀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