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為乙辦事,乙就付給甲報酬,價錢彼此可以談得很清楚。


    甲為乙丙倆人辦事,乙丙就付報酬給甲,也是很清楚的事。但每個人隻需付二分之一,也很明白。


    甲若是為百個人辦事,無論每個人得的收益如何,大家隻覺得付給甲百分之一是正當的,否則就是甲多吃多占了。


    假如甲為一千個人、十萬個人服務呢?假如他服務的人群數字再無限地增大下去呢?按照數學的規律,這個無窮大的分之一,結果就是零。


    也就是說,受惠的人群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甲的勞動成果,卻不必為此支付報酬,甚至連感謝都不必說一聲。


    這就是為什麽傳說中的英雄丹柯掏出自己的心,燃燒起來為眾人引路。危險過去後,人們會把他跌落地上仍在發光的心踩滅。


    這不是眾人的無情,是鐵的規律。


    文學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這種為無窮大的民眾服務的事業。


    所以它的清貧與無功利性,幾乎是命中注定的。


    矢誌於這一行的人,不必憤而不平,隻問自己是否願意承受。


    人的生命是一根鏈條,永遠有比你年輕的孩子和比你年邁的老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它是一宗誰也掠奪不去的財寶。不要計較何時年輕,何時年老。隻要我們生存一天,青春的財富,就閃閃發光。能夠遮蔽它的光芒的暗夜隻有一種,那就是你自以為已經衰老。


    人類的表情肌,除了表達笑容,還用以表達憤怒、悲哀、思索、惆悵以至絕望。它就像天空中的七色彩虹,相輔相成。所有的表情都是完整的人生所必需的,是生命的元素。


    痛苦有兩種存在形式——包裹著和開放著。


    就我個人來講,我比較喜歡開放的痛苦。它就像會褪色的毛衣一樣,在陽光下漸漸失去新鮮的色彩。


    有些人不敢敞開自己的痛苦,是因為懼怕打開痛苦那一瞬刺入肺腑的疼痛。但包裹著的痛苦會像癌症一般生長,蔓延,吞噬我們的心靈。


    我們隻要把最猛烈的痛苦堅挺過去,就會發現可以比較從容地收拾痛苦的殘骸了。


    每個人的血液中都有與眾不同的液體,可惜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如果有一種可以測量出我們特殊才能的儀器,我們就會發現有多少人荒廢了他們的才能,終生在從事和他們天性相悖的職業。


    每個人都在尋找,從幼年就開始找。找準了自己位置的人,是極少數的幸運者。


    許多人在暗中摸索了一生,終究在迷茫中告別。如果我們找到了自己愛好的事業,萬萬不要放鬆。它會使我們不再計較得失,最大限度地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生理是心理的鏡子。


    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朋友和殺手。許多人的疾病其實是自身心理攻擊生理造成的。一個人越是懦弱,他傷害自己的頻率越高。


    無論愛一個人還是恨一個人,有時都是很殘忍的事情。


    愛和恨,都有兩個層麵,一個是精神,一個是肉體。


    你噓寒問暖或是往對方臉上潑硫酸,都是首先作用於肉體,然後傳遞於心靈。你嗬護或是殘害他的靈魂,作用要更為深遠得多。肉體和精神有時相連,有時隔膜。有的人肉體殘缺後精神愈加完整,有的人軀體強健,精神卻是破碎的。精神可以支配肉體,肉體卻不可能控製精神。


    小的危機就像感冒,不但是無法完全避免的,而且可以給人以刺激,調動防禦能力,增加免疫功能。


    但是注意不要轉成肺炎。


    每個人都會有傷口。有的人愈合得天衣無縫,有的人留下累累疤痕。


    這當然和利物刺進的深淺有關了。但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在深刻的創傷之後,仍然完整光滑;有的人,在小小不言的刺激下,就麵目全非了。


    在醫學上,後一種人有一個特殊的名稱,叫作——疤痕體質。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意誌上的疤痕體質。


    我們可以受傷,我們可以流血。但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裏,醫治好自己的傷口,盡可能整舊如新。


    沒有快樂,誰也別想留住健康。


    眼睛對眼睛,是可以說話的。它們進行無聲的交流,在這種通行的世界語裏,容不得謊言,用不著翻譯。它們比嘴巴更真實地反映著一個人隱秘的內心世界。


    我們可以嚇唬別人,但不可以嚇唬病人。當我們患病的時候,精神是一片深秋的曠野。無論多麽輕微的寒風,都會引起蕭蕭黃葉的凋零。


    讓我們像嗬護水晶一樣嗬護病人的心靈。


    生命的燧石在死亡之錘的擊打下,易於迸濺燦爛的火花。死亡使一切結束,它不允許反悔。無論選擇正確還是謬誤,死亡都強化了它的力量。尤其是死亡的前夕,大奸大惡,大美大善,大徹大悟,大悲大喜,都有極淋漓的宣泄,成為人生最後的定格。


    一個人有太多選擇的時候,常常徑直選了那最容易、最易在短時間內見成效的一條路。一個人隻有一種選擇的時候,實際上喪失了選擇,隻是接受命運。所以選擇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以能充分發揮意誌、表達信念為最好。


    驚奇,是天性的一種流露。


    生命的第一瞬就是驚奇。我們周圍的世界,為什麽由黑暗變明朗?為什麽由水變成了氣?溫度為什麽由溫暖變得清涼?外界的聲音為何如此響亮?那個不斷俯視我們親吻我們的女人是誰?


    ……


    從此我們在驚奇中成長。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值得驚奇的事情啊。蘋果為什麽落地,流星為什麽下雨,人為什麽兵戎相見,史為什麽世代更迭……


    孩子大睜著純潔的雙眼,麵對著未知的世界,不斷地驚奇著,探索著,在驚奇中漸漸長大。


    驚奇是幼稚的特權,驚奇是一張白紙。


    當我沮喪的時候,當我彷徨的時候,當我孤獨寂寞悲涼的時候,我曾格外相信命運,相信命運的不公平。


    世上可真有命運這種東西?它是物質還是精神?難道我們的一生都早早地被一種符咒規定,誰都無力更改?我們的手難道真是激光唱盤,所有的禍福都像音符微縮其中?


    不幸者常常願意同幸運者相比,抱怨自己的運氣。


    幸運者常常不願同不幸者相比,相信自己的努力。


    命運中的不速之客永遠比有速之客來得多。


    所以應付前一種客人,是人生的必修。他既為客,就是你拒絕不了的。所以怨天尤人沒有用,平安地盡快把客人送走,才是高明主人。


    命運是我怯懦時的盾牌,當我叫嚷命運不公最響的時候,正是我預備逃遁的前奏。命運像一隻筐,我把對自己的姑息、原諒以及所有的延宕都一股腦兒地塞進去,然後蒙一塊宿命的輕紗。我背著它慢慢地向前走,心中有一份心安理得的坦然。


    當我快樂當我幸福當我成功當我優越當我欣喜的時候,當一切美好輝煌的時刻,我要提醒我自己——這是命運的光環籠罩了我。在這個環裏,居住著機遇,居住著偶然性,居住著所有幫助過我的人。


    假如在這死亡將至的時候,依然刻骨銘心地惦記著一件事,依然期望等待,不依不饒,那這個心願便集中反映了一個人的個性,甚至是他生命的支點。古人說的死不瞑目,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死亡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有準備的死和沒有準備的死。猝死就是沒有準備的死(當然在廣義上除了極幼小的孩童,我們都或多或少考慮過死亡),有準備的死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人們冷靜地回憶自己的一生,猶如上溯一條綿長的河流。世俗的糾纏,在死亡的背景之上,它平素所具有的魔力異乎尋常地淺淡了,人便格外公允格外豁達,有置身物外的超然與智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你的支持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畢淑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畢淑敏並收藏你的支持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