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率領四員天將,四員凡將,四個小兄弟以及一千多能工巧匠,先鑿開了三門峽之中奇險的“神門”,再劈開了峽窄的“鬼門”,眼下又來到了黃河峽口“鬼見愁”上的第三道險峽之處,要鑿開黃河北岸邙山峭壁之下的亂石巉岩,將這裏的水道拓寬。


    藍天上飄著朵朵白雲,北岸邙山的山崖上開滿了錦簇的山花,黃河裏的洪水在峽穀裏激蕩排徊,撞擊著河崖岸。


    一千多能工巧匠齊齊地來到了黃河岸邊,聽候大禹分派任務。


    這時,隻見遠處急匆匆地走過來一夥百姓打扮的人,大步流星地奔向大禹走了過來。為首的是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看年紀約莫有八、九十歲的樣子,身材硬朗,精神矍鑠,滿麵紅光。頭上戴著鬥笠,身上穿著短衣裳。身邊還領著一個七、八歲的兒童,後邊跟著十多個年紀不等的莊稼漢子。


    這群人都是肩上挑著土筐,手中拿著钁頭,腰間掛著麻繩,頭上戴著鬥笠,腳下穿著蔴鞋。


    人群走到了大禹的麵前,白發老者問道:“這裏是夏伯大禹治水的地方嗎?”


    大禹答道:“我就是大禹,不知老人家怎麽稱呼?找大禹有何事?”


    白發老者聽了大喜。說道:“我是西山愚公,這些是我的兒孫們,聽說夏伯大禹來到黃河治水,老朽特地率領家人前來助力。”


    大禹問道:“您就是那移走太行、王屋二座大山的愚公嗎?”


    白發老者說道:“夏伯說的是北山愚公。北山愚公是我的曾祖,我的祖父叫東山愚公,我的父親叫南山愚公,我叫西山愚公。”


    西山愚公一邊說著,一邊指著身邊一位花白頭發的老者說道:“這是我的兒子”,又指著身邊的幾個中年壯漢說道:“這是我的孫子,等他老了以後,就叫五代愚公、六代愚公。”


    又拍了拍身邊男孩的腦袋說道:“這是我的曾孫小愚,等他老了的時候就叫七代愚公。今後還會有第八代愚公,第九代愚公,第十代愚公。用我的曾祖父北山愚公的話來說,就叫做子又生子,孫又生孫,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哈哈哈哈哈。”說完得意的大笑起來。


    大禹說道:“老人家率領全家兒孫來為治水出力,精神可嘉,如果全華夏的老百姓都象您這樣為治水做貢獻,何愁洪水不伏。”


    西山愚公說道:“我家祖輩都是挖山的行家,理應為治水效力,夏伯就不要客氣了,快給我們分派任務吧。”


    大禹說道:“好吧,老人家,既然來了,我們就是一家人了,我也就不客氣了。”


    說著,用手指著眼前的一塊巨大的山體說道:“那就請你們先將這塊山體挖掉吧,如果遇到困難就隨時找我。”


    西山愚公爽快地答道:“遵命”。然後向後邊的兒孫們一招手,一家人呼啦一聲便衝到了山岩下,一齊揮舞起鋤頭、钁頭、鎬頭,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安排完愚公一家人的任務之後,大禹又依次給一千多能工巧匠們分配任務,他把工匠們分成了十多個組,每組百十個人,有挖的、鑿的、燒石頭的、澆涼水的、裝的、運的,幾個工種的人編在一個組裏協同作業,像是一條流水線,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等大禹給工匠們都分配完任務,再返回到最前邊的愚公一家挖山的工段時。不禁被眼前的作業場麵驚呆了:隻見眼前的巨大的山體已經被愚公一家人給挖掉了一大塊。西山愚公揮舞著手中的钁頭掄得飛快,就象轉動的車輪,“嚓、嚓、嚓”轉眼間碎石便堆成了一座小山。負責運石的人挑著土筐依次走上前來,兩個壯漢同時各搬起一塊巨大的岩石,又同時放進挑擔壯漢前後的土筐裏。那挑擔的壯漢擔著兩塊巨石,腳不粘地的飛奔而去。第二個挑擔壯漢緊跟著第一個的身後,又飛快地裝上了石頭,然後飛奔而去。眨眼之間,十多個壯漢個個都挑著巨石,緊隨著走遠。就象秋天的鴻雁排著雁陣在高空中飛翔一樣,最後邊是北山愚公的小曾孫,隻見他雙手抱起一塊巨石,一溜小跑著,跟在隊伍的最後邊。


    這一家人挖起山來,又狠、又準、又快、幹淨利落。就如行雲流水一般,十多個人比一百多能工巧匠幹的還快。


    不一會兒,運石的扁擔隊又轉了回來,依舊是排著雁陣隊形,不散、不慢。轉回來之後,又是一輪依次搬石、裝擔、運走。


    站在大禹身邊的伯益看了不禁讚道:“愚公一家真是炎黃子孫的楷模呀。不靠天,不靠地,全憑勤勞的雙手,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恒,終究會開創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大禹說道:“我們治水也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持之以恒地與洪水抗爭,終有一天會治伏洪水,讓天下的百姓都安居樂業地過上美好生活。”


    伯益身旁的神農仔接過話茬說道:“愚公的精神雖然可嘉,不過就是太辛苦了,成天苦哈哈地勞作,一點也不幸福,還是當神仙好。”


    伯益生氣地說道:“神農仔好逸惡勞,就知道玩耍快樂,你連愚公的小孫子都不如。”


    神農仔接口說道:“我雖然不如愚公的小孫子能搬石頭,但是我卻能識百草,開藥方,解除人們的痛苦,治病救人,這也是一種勞動,而且是更高層次的勞動,你要是不服的話,一會兒來了受傷的人,你治一治試試?”


    伯益被神農仔的話頂了回去,咽了好幾口唾沫也說不出話來。


    說話間,愚公一家人又往返了十多趟,巨大的山體已經被鑿掉了一大半。


    工段上的一千多名能工巧匠都受到了愚公一家人的鼓舞,一個個生龍活虎一般,施展出渾身解數,使出拿手絕活,都想在眾人麵前露一手。隻聽得號子聲聲,錘聲叮叮,鑿、鏟、挖、掘,燒火的,澆水的,有搬運的,整個工地就象沸騰了一般。


    勾股手中拿著量天尺,監督著施工質量,九章抱著大算盤,計算著施工進度,玄弓、黃戈二人指揮和協調著各組施工。四員天將升在空中,四麵警戒著,防範著有山精水怪前來搗亂。


    大禹則是哪裏出現緊急情況就往哪裏趕,哪裏的任務堅巨,就在哪裏出現,哪裏有困難便衝向哪裏。


    在愚公一家的帶動下,工程進展飛快,黃河峽穀裏一天就變一個樣,十多天下來,這黃河鬼見愁的第三段瓶頸之處的巉岩頑石都已經被鑿去,河道拓寬了許多。上遊的洪水順暢地通過峽穀,奔流頃瀉而下,歡快地向前方流淌而去。


    大禹帶領眾工匠收工,退回到了岸邊。站在黃河岸上再向那黃河峽穀看去,隻見黃河對岸的邙山百丈高的懸崖峭壁之下,河水沿著邙山懸崖根部流過,激蕩的河水,拍打著、衝涮著崖底,懸崖高聳危立,就像是要頃倒一般,十分驚險。


    伯益對大禹說道:“大禹哥哥,你再給這段峽穀門戶起一個名字吧。”


    大禹想了想說道:“前頭有了神門、鬼門,我看這裏就叫‘人門’吧。是愚公一家人前來幫助我們挖山才這樣快地鑿通了峽穀,這是人家勝天啊。”


    眾人齊聲拍手叫好:“好,人定勝天,就叫‘人門’。”


    歡呼過後,大禹打發一千能工巧匠都返回了家鄉,最後愚公一家人也告辭要回家了。


    這時,西山愚公的小曾孫小愚卻跑到西山愚公和大禹的麵前說道:“祖爺爺,大禹哥哥,我不回家了,我也要跟大禹哥哥去治水,就象伯益、勾股、九章和神農仔一樣,為治水出力。”


    西山愚公聽了小愚的話,先是一楞,因為一家人事先並沒有這樣的打算啊。可是隨後卻哈哈大笑說道:“好,好,我的小曾孫有誌氣,先前我們隻知道挖自家門前的大山,隻為了自家人著想。從今往後,你要跟隨大禹哥哥去挖天下的山,為天百姓著想、百姓造福,———可是不知夏伯是否收留你呢?”


    小愚轉向大禹,懇求道:“大禹哥哥,你就留下我吧,讓我跟你一起去治洪水。我有力氣,還有祖傳的挖山本領,跟隨您一定好好聽你的話,不調皮,不搗蛋,叫我幹什麽,我就幹什麽”。


    大禹拍了拍小愚的肩膀,說道:“小愚,好樣的。小小年紀便能胸懷天下百姓,了不起,不簡單,我收下你了。”


    小愚樂得一蹦多高,一邊蹦跳,一邊拍著手說道:“我要跟大禹哥哥去治水嘍,我要跟大禹哥哥去治水嘍!”


    大禹在治水的路上又收下了一個有誌於治水的小兄弟小愚。伯益、勾股、九章、神農仔都跑過來拉住了小愚的手,親親熱熱地說起話來。


    愚公一家人見大禹收下了小愚,也都很高興,告別了大禹,挑起了擔子,扛上了钁頭返回家鄉去了。小愚揮手和家人告別後,便又回到了眾小兄弟中間,快樂地像一隻剛走出家門的小馬駒。


    大禹在黃河險峽“鬼見愁”的地方,相繼鑿出了“神門”、劈出了“鬼門”,又開辟了“人門”。


    從此,人們便稱乎這裏為黃河“三門峽”。並且用“神門險、鬼門窄、人門之上百丈崖來形容三門峽的驚險。


    後人有詩描寫這裏道:望三門,三門開,黃河之水天上來。神門險,鬼門窄,人門以上百丈崖。黃水劈門千聲雷,奔騰萬裏走東海。


    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昆侖山高邙山矮,禹王馬蹄長青苔。馬去門開不見家,門旁空留梳妝台。


    千百年來,三門峽成了黃河中遊上的一道靚麗的風景。到過黃河的人們都想看一看當年大禹親手劈出的這道風景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禹治水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外散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外散仙並收藏大禹治水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