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七章安排(第1/1頁)
關鍵時刻有人跳出來攪了皇帝的興,該怎麽辦?
如果是王振還在位的時候,那是想都不用想,直接拖出去打死就好了,可現在攻守之勢一變,現在別說殺人了,王振自己還在城東邊的皇莊裏麵吃齋呢。
所以這個攪局,自然而然就成功咯。
畢竟就這朝堂上的衣冠禽獸們,隨便拎一個出來,有幾個是真正幹淨的?褲襠裏不是黃泥那就是屎。
再加上出手的這兩個老牌的禦史,還是混合雙打拉下來一票尚書、侍郎的狠角色,那當真是沒留活口的同時,也沒給皇帝老子留什麽臉麵。
孫旒那句話說得好啊:“值此國朝多事之時,微臣等本想著將此人違法劣跡之事一一調查詳實,再稟明聖上不遲。可如今聖上欲將調查前浙江都司都指揮使李信死因之事托付於他等,自不敢再有等待,以免誤了國朝大事。”
朝堂上嘛,皇帝牛逼的時候,可以使用忠心一票否決製,簡而言之,就是酷吏可以直接上天,對著朝臣們一發接一發地入魂,比如王振當權的時候。
但是在外朝牛逼的時候,忠心一票否決製度就要往後靠了。
換句話說,要把思想道德建設的地位提高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去,那麽,幾個有汙點的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的官員,還能下去查一個正二品高官死亡的大案子麽?
當然……不能。
事關東南剿倭備倭,乃至事關浙、閩、贛三省清剿礦賊的大事兒,皇帝願意派這種人去,外朝也不幹啊!
畢竟孟子他老人家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江山社稷一比,皇帝老兒……不對,現在應該是皇帝小兒算個屁?
所以呢,外朝理所當然地拿到了提名權,整個外朝體係裏麵,從楊溥道普通的六部文官,沒有一個不對這兩位禦史挑大拇哥的。
太特麽牛逼了。
據說當天晚上,有三個在禦書房行走的小太監被打破了腦袋,整個禦書房裏麵的裝飾又換了一茬。
然而從上到下,誰會在乎這個?反正皇帝再生氣,糟踐的也是自己那點兒內帑,想從外朝要錢?開什麽玩笑,陛下,山東那邊好像又有旱災了,這國庫空虛的,您是天下萬民之主,要不要民主一把,直接掏點兒內帑出來?
於是,擱在第二天一大早,一隊錦衣衛就護著四頂轎子去了通州,打算由水路南下,奔浙江而去,隻不過從人員的委派上,完全可以看出正統皇帝實際上已經死了心,不打算在這件事上對南邊進行什麽幹涉了。
因為這個中官是臨時提拔上來的,原本管著的是浣衣局的小頭目,也不是什麽金英、王振之流的大宦官的幹兒子,給了個司禮監的差事就派出來了,明顯是要惡心人的。
而且估摸著,這個中官兒從南邊回來,不是被發配到南京守皇陵,就得被活活打死,畢竟他代表著正統皇帝朱祁鎮的一段難堪的往事。
和欽差一起出城的,還有幾個信使,四百裏加急往浙江遞條子,告訴那邊的軒輗“大事已定”。
而就在這個時候,豐城侯李賢則還在編織著自己的戰報,爽的就和正在內個裏麵吟詩作賦的諸位大學士一樣,看著外麵有些陰鬱的天空,都覺得天氣好的不行。
“少詹事,兼領浙江沿海十九衛所備倭事、黃岩縣縣令楊戩,忠孝仁義,胸又大才,接其父臥病之訊,即刻南下……”
豐城侯握著狼毫筆,筆走龍蛇,隻把楊尚荊誇了個天上少有,地上全無,雖說難比管仲、樂毅、諸葛武侯,卻也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將之材。
因為他思來想去,直接把第二大的功勞丟給了楊尚荊,而且編的十分圓滿。
楊尚荊在接到他爹臥病在床的消息的時候,這邊也接到了礦賊要造反的消息,於是乎,楊尚荊思慮之下,直接將自己作為誘餌,引誘葉宗留部對他進行伏擊,可謂隻身犯險,忠孝兩全。
這樣就大大縮小了他豐城侯尋找礦賊主力的範圍了,也就給大敗礦賊這件事提供了必要條件。
然後呢,楊尚荊還很牛逼地領著三百騎兵,直接鑿穿了千多人的礦賊陣型,這就是“有勇有謀”了。
雖然礦賊是個什麽狗屁德行,尤其是伏擊楊尚荊那一撥礦賊是個什麽狗屁德性,他豐城侯心知肚明,然而他不說,誰敢往外捅?
什麽,你說伏擊楊尚荊的礦賊,尋常明軍兩百人就能鑿穿?那你領著一彪人馬去清剿礦賊餘孽如何啊?別的不說,剛出營門就得被迎麵射來的箭矢紮成刺蝟,印證一下礦賊到底有多牛逼。
這種事兒別說豐城侯願意做了,前福建都司都指揮使劉海的老部下紛紛表示,老夫也很樂意做,礦賊要不牛逼,不說能不能體現豐城侯他老人家的用兵如神,和楊尚荊這位文曲星君的不懼危險、赤膽忠心吧,那不就襯托出劉海劉都司的無能了?那他們這幫老部下算什麽?
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在比**下限。
看了看桌案之上,處州府那邊傳來的消息,說是浙江都司都指揮使李信喪生火海,如今浙江臬司的臬台,自己捧出來的軒輗要去調查,他想了想,還是在軍功簿上寫了李信的名字。
不過這個功勞,也就比芝麻粒兒大了那麽一丟丟,屬於後勤方麵的,也是對剿匪工作上調兵遣將的支持的。
“也算……讓他死得沒那麽憋屈了?”李賢放下了手中的筆,歎息了一聲。
一個正二品的都指揮使能被火燒死,說什麽他都不信,保不齊這是南京城裏哪家閑不住的勳貴想要接下他的差事,看著李信擋了自己的官路,直接就下了黑手吧?
這麽大歲數了,說句實在話,官場上各式各樣的使絆子下黑手,他豐城侯什麽沒見過?
“來人呐,將這戰報封裝好,即刻送往南京,讓南京兵部尚書、魏國公過目,呈送京師。”
李賢搖了搖頭,對下麵吩咐道。
閱讀網址:m.
關鍵時刻有人跳出來攪了皇帝的興,該怎麽辦?
如果是王振還在位的時候,那是想都不用想,直接拖出去打死就好了,可現在攻守之勢一變,現在別說殺人了,王振自己還在城東邊的皇莊裏麵吃齋呢。
所以這個攪局,自然而然就成功咯。
畢竟就這朝堂上的衣冠禽獸們,隨便拎一個出來,有幾個是真正幹淨的?褲襠裏不是黃泥那就是屎。
再加上出手的這兩個老牌的禦史,還是混合雙打拉下來一票尚書、侍郎的狠角色,那當真是沒留活口的同時,也沒給皇帝老子留什麽臉麵。
孫旒那句話說得好啊:“值此國朝多事之時,微臣等本想著將此人違法劣跡之事一一調查詳實,再稟明聖上不遲。可如今聖上欲將調查前浙江都司都指揮使李信死因之事托付於他等,自不敢再有等待,以免誤了國朝大事。”
朝堂上嘛,皇帝牛逼的時候,可以使用忠心一票否決製,簡而言之,就是酷吏可以直接上天,對著朝臣們一發接一發地入魂,比如王振當權的時候。
但是在外朝牛逼的時候,忠心一票否決製度就要往後靠了。
換句話說,要把思想道德建設的地位提高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去,那麽,幾個有汙點的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的官員,還能下去查一個正二品高官死亡的大案子麽?
當然……不能。
事關東南剿倭備倭,乃至事關浙、閩、贛三省清剿礦賊的大事兒,皇帝願意派這種人去,外朝也不幹啊!
畢竟孟子他老人家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江山社稷一比,皇帝老兒……不對,現在應該是皇帝小兒算個屁?
所以呢,外朝理所當然地拿到了提名權,整個外朝體係裏麵,從楊溥道普通的六部文官,沒有一個不對這兩位禦史挑大拇哥的。
太特麽牛逼了。
據說當天晚上,有三個在禦書房行走的小太監被打破了腦袋,整個禦書房裏麵的裝飾又換了一茬。
然而從上到下,誰會在乎這個?反正皇帝再生氣,糟踐的也是自己那點兒內帑,想從外朝要錢?開什麽玩笑,陛下,山東那邊好像又有旱災了,這國庫空虛的,您是天下萬民之主,要不要民主一把,直接掏點兒內帑出來?
於是,擱在第二天一大早,一隊錦衣衛就護著四頂轎子去了通州,打算由水路南下,奔浙江而去,隻不過從人員的委派上,完全可以看出正統皇帝實際上已經死了心,不打算在這件事上對南邊進行什麽幹涉了。
因為這個中官是臨時提拔上來的,原本管著的是浣衣局的小頭目,也不是什麽金英、王振之流的大宦官的幹兒子,給了個司禮監的差事就派出來了,明顯是要惡心人的。
而且估摸著,這個中官兒從南邊回來,不是被發配到南京守皇陵,就得被活活打死,畢竟他代表著正統皇帝朱祁鎮的一段難堪的往事。
和欽差一起出城的,還有幾個信使,四百裏加急往浙江遞條子,告訴那邊的軒輗“大事已定”。
而就在這個時候,豐城侯李賢則還在編織著自己的戰報,爽的就和正在內個裏麵吟詩作賦的諸位大學士一樣,看著外麵有些陰鬱的天空,都覺得天氣好的不行。
“少詹事,兼領浙江沿海十九衛所備倭事、黃岩縣縣令楊戩,忠孝仁義,胸又大才,接其父臥病之訊,即刻南下……”
豐城侯握著狼毫筆,筆走龍蛇,隻把楊尚荊誇了個天上少有,地上全無,雖說難比管仲、樂毅、諸葛武侯,卻也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將之材。
因為他思來想去,直接把第二大的功勞丟給了楊尚荊,而且編的十分圓滿。
楊尚荊在接到他爹臥病在床的消息的時候,這邊也接到了礦賊要造反的消息,於是乎,楊尚荊思慮之下,直接將自己作為誘餌,引誘葉宗留部對他進行伏擊,可謂隻身犯險,忠孝兩全。
這樣就大大縮小了他豐城侯尋找礦賊主力的範圍了,也就給大敗礦賊這件事提供了必要條件。
然後呢,楊尚荊還很牛逼地領著三百騎兵,直接鑿穿了千多人的礦賊陣型,這就是“有勇有謀”了。
雖然礦賊是個什麽狗屁德行,尤其是伏擊楊尚荊那一撥礦賊是個什麽狗屁德性,他豐城侯心知肚明,然而他不說,誰敢往外捅?
什麽,你說伏擊楊尚荊的礦賊,尋常明軍兩百人就能鑿穿?那你領著一彪人馬去清剿礦賊餘孽如何啊?別的不說,剛出營門就得被迎麵射來的箭矢紮成刺蝟,印證一下礦賊到底有多牛逼。
這種事兒別說豐城侯願意做了,前福建都司都指揮使劉海的老部下紛紛表示,老夫也很樂意做,礦賊要不牛逼,不說能不能體現豐城侯他老人家的用兵如神,和楊尚荊這位文曲星君的不懼危險、赤膽忠心吧,那不就襯托出劉海劉都司的無能了?那他們這幫老部下算什麽?
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在比**下限。
看了看桌案之上,處州府那邊傳來的消息,說是浙江都司都指揮使李信喪生火海,如今浙江臬司的臬台,自己捧出來的軒輗要去調查,他想了想,還是在軍功簿上寫了李信的名字。
不過這個功勞,也就比芝麻粒兒大了那麽一丟丟,屬於後勤方麵的,也是對剿匪工作上調兵遣將的支持的。
“也算……讓他死得沒那麽憋屈了?”李賢放下了手中的筆,歎息了一聲。
一個正二品的都指揮使能被火燒死,說什麽他都不信,保不齊這是南京城裏哪家閑不住的勳貴想要接下他的差事,看著李信擋了自己的官路,直接就下了黑手吧?
這麽大歲數了,說句實在話,官場上各式各樣的使絆子下黑手,他豐城侯什麽沒見過?
“來人呐,將這戰報封裝好,即刻送往南京,讓南京兵部尚書、魏國公過目,呈送京師。”
李賢搖了搖頭,對下麵吩咐道。
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