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九章
自從山東、河北、關中的大族被隋唐兩代皇帝從教育權到經濟權上雙重毆打了一頓之後,接過了地主階級旗幟的實際上就是江南士族,至於北地的其他大戶,說衰弱了其實也不那麽準確,實際上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畢竟就這個年代的絲綢之路,基本上就是個擺設,先不說什麽基礎建設靠譜不靠譜,也不說陸路運輸的數量上限製多大,單單是元蒙殘黨在北邊、西域一橫,別說小門小戶的商隊往西域走了,就是大一點兒的地主,都得跪著叫爸爸。
雖然北地大戶還在偷摸兒地和北邊的元蒙殘黨做交易,鼓搗一點兒鐵料、鹽巴、茶葉、絲綢之類的玩意北運,從元蒙殘黨,也就是瓦剌和韃靼的手中換取一些當年他們從整個中原地區掠奪到草原的金銀財寶,然而吧,鐵料這種東西,有明一代是官營的,私家誰敢開爐煉鐵,抓到了就是誅九族的罪過,北邊兒又特麽是軍事重鎮密布,那幫紅了眼的泥腿子出身的將領,可不管你到底姓趙還是姓徐,抓到了基本上是要按著明律滿門抄斬的。
至於鹽,就內地出產的那些井鹽之類的,大頭兒還是掌握在官方的手裏,而且把控得很是嚴格,一般大地主想要搞點兒事兒,也是擔著三分小心的。
茶葉這種東西,在五百多年後物資大富足的情況下,依然沒辦法做到白菜價,就可想而知明初的生產水平了,而且吧,草原上解油膩用的最多的就是茶葉,為了限製草原民族的戰鬥力,這種神奇的東方樹葉在北方也是朝廷專營的,產量的限製和朝廷的禁止,讓這玩意在草原上也能賣出個天價來,北地的大族想要在這個上麵撈錢,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絲綢、瓷器什麽的倒是不限製出口,不開互市偷摸運一點兒過去,也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回歸到最初的話題上,就明初這種垃圾到了極點的基礎建設,瓷器在運輸的路上,隨時都有可能哢嚓就碎了,沒有點兒本錢的,還真就不敢玩這個貿易出口。
而相比於北方,南方的地主階級們的小日子,過的就很滋潤了,得益於太宗皇帝下西洋的運動,南方的造船廠可是養活了一大批技術熟練的工人,在禁海令再度下達了之後,這幫工匠基本上都被南方的大戶承包了,當然了,私家船不可能搞個正規明軍的寶船、戰船之類的玩意出來,可是能造出寶船和戰船的工匠,造點兒小船碾壓一下海上的蠻夷,還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而海運又是出了名的運量大,搞起這種事兒來簡直不要太方便,宋朝那會兒就知道把茶葉和瓷器裝在一個箱子裏,用茶葉避震了,更何況明朝這會兒?沿海又不是什麽軍事重鎮紮根兒的地方,倭寇啊、方國珍餘孽啊之流的,在朝廷的眼中看來也就是小麻煩,跟北方的元蒙殘黨根本不值一提,所以地方上的監控平白就弱了北地三分,世家大族們搞事兒的餘地也就多了,再加上南方出了一茬又一茬的重臣,基本地方官到任都要先去望族那邊拜會一番,誰特麽敢紮刺兒?於是乎,基層府縣被滲透的,也就差不多了。
至於倭寇,更是玩笑了,就不說那幫士族們豢養的假倭寇了,就是真倭寇吧,這會兒日本那幫被北朝統一了的南朝弱雞,簡直就是侮辱了南朝這倆字兒,別說和後世sc的那幫緩則比什麽姿勢水平了,就是和魏晉南北朝比都比不了,你看看日本自吹的牛逼的不行的戰國時期,一個知名武將帶著五六十人的“大軍”就能駐守一座“城堡”的戰例,就知道倭寇到底都是些什麽東西了。
所以,南方的望族們在大海上撈的盆滿缽滿,從嘴炮水平到財富水平,再到官麵人物的占比上,全麵吊打北方,徐琦這個寧夏第一位進士罵一句南方佬就是壞,是可以理解的。
羨慕嫉妒恨啊。
而就在徐琦罵南方佬的時候,真正的南方佬楊戩楊尚荊,則站在桌子前,同樣研究著南邊傳來的情報。
“豐城侯這一次,便是不被撤職查辦,隻怕也要吃上些掛落了。”楊尚荊背著手站在桌子前,聲音有點兒抑鬱。
雖然按照他的想法,和對這個時代江南衛所士卒的了解,他就知道了李賢就算是不世出的名將,也不可能速戰速決,在一年半載之內平定了南方的礦賊,但是,他也沒料到南方的那幫望族玩的這麽大,直接就給了李賢當頭一錘子,一千多個披堅執銳的礦賊了,還特麽在大山裏麵,稍微訓練一下,肯定不好對付的。
所以他在心裏歎了口氣,一點兒話沒說出口來:“雖然現在賊勢沒有曆史上平定叛亂之前的大,但是朝廷動用的兵力也沒有那會兒多啊,這特麽……有的折騰了,但願刷完了倭寇這個副本,麵對的礦賊不會直接被提升到了精英難度。”
徐尚庸站在楊尚荊的身前,聽了這話,臉色有些古怪,搖了搖頭,說道:“此事,隻怕到不了陛下的耳中,便要被南直隸的諸位大臣壓下去,千多套鎧甲看似不少,可是南直隸的軍器局又是多大的陣仗?隻消在賬麵上衝抵一番,也便沒有了。”
忠叔跟著點點頭,附和道:“這消息少爺能看見,還是虧了家中的消息的,如今的朝廷上,外朝內廷正是激戰正酣的時候,沒有人挖底,誰還敢在朝堂上提這個?”
特麽的,會計什麽的,神煩。
楊尚荊想了想,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說來也是,這南京鎮守太監,本身就是和王振不那麽對付的,如今內廷全麵陷入了被動h之中,他隻怕也得生出些別樣的心思罷?況且這勝負乃是兵家常事,千多套甲胄的事兒,根本傷不了外朝的根本,他提這些也沒甚麽大用的。”
自從山東、河北、關中的大族被隋唐兩代皇帝從教育權到經濟權上雙重毆打了一頓之後,接過了地主階級旗幟的實際上就是江南士族,至於北地的其他大戶,說衰弱了其實也不那麽準確,實際上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畢竟就這個年代的絲綢之路,基本上就是個擺設,先不說什麽基礎建設靠譜不靠譜,也不說陸路運輸的數量上限製多大,單單是元蒙殘黨在北邊、西域一橫,別說小門小戶的商隊往西域走了,就是大一點兒的地主,都得跪著叫爸爸。
雖然北地大戶還在偷摸兒地和北邊的元蒙殘黨做交易,鼓搗一點兒鐵料、鹽巴、茶葉、絲綢之類的玩意北運,從元蒙殘黨,也就是瓦剌和韃靼的手中換取一些當年他們從整個中原地區掠奪到草原的金銀財寶,然而吧,鐵料這種東西,有明一代是官營的,私家誰敢開爐煉鐵,抓到了就是誅九族的罪過,北邊兒又特麽是軍事重鎮密布,那幫紅了眼的泥腿子出身的將領,可不管你到底姓趙還是姓徐,抓到了基本上是要按著明律滿門抄斬的。
至於鹽,就內地出產的那些井鹽之類的,大頭兒還是掌握在官方的手裏,而且把控得很是嚴格,一般大地主想要搞點兒事兒,也是擔著三分小心的。
茶葉這種東西,在五百多年後物資大富足的情況下,依然沒辦法做到白菜價,就可想而知明初的生產水平了,而且吧,草原上解油膩用的最多的就是茶葉,為了限製草原民族的戰鬥力,這種神奇的東方樹葉在北方也是朝廷專營的,產量的限製和朝廷的禁止,讓這玩意在草原上也能賣出個天價來,北地的大族想要在這個上麵撈錢,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絲綢、瓷器什麽的倒是不限製出口,不開互市偷摸運一點兒過去,也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回歸到最初的話題上,就明初這種垃圾到了極點的基礎建設,瓷器在運輸的路上,隨時都有可能哢嚓就碎了,沒有點兒本錢的,還真就不敢玩這個貿易出口。
而相比於北方,南方的地主階級們的小日子,過的就很滋潤了,得益於太宗皇帝下西洋的運動,南方的造船廠可是養活了一大批技術熟練的工人,在禁海令再度下達了之後,這幫工匠基本上都被南方的大戶承包了,當然了,私家船不可能搞個正規明軍的寶船、戰船之類的玩意出來,可是能造出寶船和戰船的工匠,造點兒小船碾壓一下海上的蠻夷,還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而海運又是出了名的運量大,搞起這種事兒來簡直不要太方便,宋朝那會兒就知道把茶葉和瓷器裝在一個箱子裏,用茶葉避震了,更何況明朝這會兒?沿海又不是什麽軍事重鎮紮根兒的地方,倭寇啊、方國珍餘孽啊之流的,在朝廷的眼中看來也就是小麻煩,跟北方的元蒙殘黨根本不值一提,所以地方上的監控平白就弱了北地三分,世家大族們搞事兒的餘地也就多了,再加上南方出了一茬又一茬的重臣,基本地方官到任都要先去望族那邊拜會一番,誰特麽敢紮刺兒?於是乎,基層府縣被滲透的,也就差不多了。
至於倭寇,更是玩笑了,就不說那幫士族們豢養的假倭寇了,就是真倭寇吧,這會兒日本那幫被北朝統一了的南朝弱雞,簡直就是侮辱了南朝這倆字兒,別說和後世sc的那幫緩則比什麽姿勢水平了,就是和魏晉南北朝比都比不了,你看看日本自吹的牛逼的不行的戰國時期,一個知名武將帶著五六十人的“大軍”就能駐守一座“城堡”的戰例,就知道倭寇到底都是些什麽東西了。
所以,南方的望族們在大海上撈的盆滿缽滿,從嘴炮水平到財富水平,再到官麵人物的占比上,全麵吊打北方,徐琦這個寧夏第一位進士罵一句南方佬就是壞,是可以理解的。
羨慕嫉妒恨啊。
而就在徐琦罵南方佬的時候,真正的南方佬楊戩楊尚荊,則站在桌子前,同樣研究著南邊傳來的情報。
“豐城侯這一次,便是不被撤職查辦,隻怕也要吃上些掛落了。”楊尚荊背著手站在桌子前,聲音有點兒抑鬱。
雖然按照他的想法,和對這個時代江南衛所士卒的了解,他就知道了李賢就算是不世出的名將,也不可能速戰速決,在一年半載之內平定了南方的礦賊,但是,他也沒料到南方的那幫望族玩的這麽大,直接就給了李賢當頭一錘子,一千多個披堅執銳的礦賊了,還特麽在大山裏麵,稍微訓練一下,肯定不好對付的。
所以他在心裏歎了口氣,一點兒話沒說出口來:“雖然現在賊勢沒有曆史上平定叛亂之前的大,但是朝廷動用的兵力也沒有那會兒多啊,這特麽……有的折騰了,但願刷完了倭寇這個副本,麵對的礦賊不會直接被提升到了精英難度。”
徐尚庸站在楊尚荊的身前,聽了這話,臉色有些古怪,搖了搖頭,說道:“此事,隻怕到不了陛下的耳中,便要被南直隸的諸位大臣壓下去,千多套鎧甲看似不少,可是南直隸的軍器局又是多大的陣仗?隻消在賬麵上衝抵一番,也便沒有了。”
忠叔跟著點點頭,附和道:“這消息少爺能看見,還是虧了家中的消息的,如今的朝廷上,外朝內廷正是激戰正酣的時候,沒有人挖底,誰還敢在朝堂上提這個?”
特麽的,會計什麽的,神煩。
楊尚荊想了想,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說來也是,這南京鎮守太監,本身就是和王振不那麽對付的,如今內廷全麵陷入了被動h之中,他隻怕也得生出些別樣的心思罷?況且這勝負乃是兵家常事,千多套甲胄的事兒,根本傷不了外朝的根本,他提這些也沒甚麽大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