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章
倉大使這麽個不入流的官兒,也就是個高級一點兒的庫管兒,楊尚荊能把他叫來,給一杯茶喝,已經算是給麵子了,所以他突然擺手要趕人,王遠也不敢爭辯什麽,帶著點兒哆嗦站起身來,倒退了兩步,這才起身離去。
到底是沒經曆過這陣仗的,前兩任縣令就和麵瓜似的,都被鄉賢配合著黃成、劉琪玩兒成傻子了,哪兒還有工夫去管府庫?他們當然是上下其手,各種爽了,結果現在新來的縣令猛不丁地掌了大權,誰敢齜牙?
等王遠走遠了,楊尚荊這才轉過頭來,沉聲問道:“忠叔坐,京師來了什麽消息?”
於是忠叔就坐在了他的身邊,明棋從旁邊繞了出來,給忠叔上了一杯好茶,就看見忠叔從懷裏掏出來幾張紙,遞給了楊尚荊:“這第一樁,就是關於少爺在南京城外遇刺的案子,浙江鎮守太監阮隨畏罪自殺,可謂是震動朝野,各省藩司上書備言鎮守太監之弊政者,已有六人,且都是富庶的省份,據說當晚,陛下的禦書房又重新布置了一番。”
大明朝兩京十三省,總共就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現在已經有六個上書說要裁撤鎮守太監了,這簡直就是在掐皇帝的脖子了,皇帝最怕的就是外朝結成一體,所以才出來各種分化、各種製衡,沒奈何王振玩的有點兒大,又有楊尚荊這麽個先太師的孫子在裏麵摻和,事兒一下子就偏離了原來的軌道。
最重要的是,如果裁撤了鎮守太監,皇帝的內帑可就要被狠狠砍下去一刀了,什麽“朕富有四海”,那都是吹給老百姓聽的,要看皇帝富不富裕,第一個看權威,第二個看搜刮,現在的朱祁鎮在中樞的震懾能力不是沒有,但想伸手朝戶部大筆大筆的要錢,禮部啊、都察院啊、科道啊之類的清流官兒馬上就能跳出來喊“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戶部更是錢袋子攥的緊緊的,神煩;而搜刮,除了各地皇莊產出之外,大頭兒就在這鎮守太監身上。
所以說,正統皇帝摔東西,是有道理的。
楊尚荊抖了抖手上的紙,那上麵就是寫提綱類的東西,隻聽他嘿嘿一笑:“卻不知陛下有何對策?”
反正現在阮隨死了,死無對證地死了,扣在腦袋上那頂叫做“造反”的帽子,想要摘下去可不是一時半會兒的功夫,至少要等到王振徹底掌握朝綱之後,可看現在的局勢,楊溥死了都未必能行。
“陛下下令嚴查,派遣右都禦史陳鎰、刑部侍郎馬昂、大理寺卿劉隆、浙江監察禦史黃英等人前來浙江,徹查此事。”忠叔笑著說道,“可能一同離京的還有錦衣衛和的人手。”
楊尚荊眼睛就是一眯,過了這麽久,他對大明朝堂上那點兒派係劃分也算看明白了一點兒,所以他略一沉吟,說道:“好高明的手段,莫不是金英的手筆?單憑王振……隻怕想不出這個。”
忠叔的臉上就露出了笑容,明顯是有考校的意思:“何以見得?”
“想那王振,也不過是個混不下去的酸秀才,給自己來了一刀之後,這才攀龍附鳳,在朝堂上呼風喚雨,自比周公這等話都能說出來,足以見其智慧。”楊尚荊咽了口茶,咂咂嘴,感覺這怎麽這麽像練《葵花寶典》呢,不過還是繼續說道,“右都禦史陳鎰,剛直不阿,祖父在世之時便多有提起,定是與閹黨水火不容。”
忠叔臉上笑容越發的濃鬱了:“阮隨之死,已經被做成了鐵案,本就沒有太多翻盤的機會,若是再派外朝清流下來勘合,豈不是直接坐實了罪名,裁撤了鎮守太監?”
楊尚荊搖搖頭:“無外乎一個‘拖’字罷了。不招浙江藩司、鎳司長官入京陳情,反而派了右都禦史陳鎰等人離京,用的是三法司會審的架勢,京中文臣的聲音定然是弱下去了,到時候再上書備言裁撤鎮守太監之事,陛下自可以一拖再拖,那王振,隻怕就有機會在外朝招攬些吮癰舔痣之徒為其呐喊。”
停頓了一下,楊尚荊聳了聳肩:“況且又有內廷太監、錦衣衛人馬跟隨,到了這浙江,終歸是有轉圜的餘地的,隻要給此案下一個‘死無對證’的結論,再高舉一個‘祖宗成法,不可輕廢’的牌子,配合著外朝閹黨的呐喊,陛下金口玉言,這鎮守太監之事,定然是不了了之,如此老成持重之舉,怎麽可能出自王振之手?”
這不就是一個雜糅了聲東擊西和調虎離山的計策麽,你看看出來那幾個人,都是司法部門的高官,大理寺幹脆派出了大理寺卿,這種計策要是都看不出來,他楊尚荊之前鍵政局中央委員會常委的牌子幹脆就直接砸了吧,真是給鍵政黨丟人。
忠叔臉上的笑意終究是掩飾不住了,哈哈笑道:“少爺果真慧眼,如今隻怕那些欽差已經是在路上了,不過少爺就一點兒都不擔心?”
“規矩又不是我壞的,有何擔心?”楊尚荊搖了搖頭,指了指第二項:“這銀礦,終究是不開了?”
誰先壞了規矩誰先死,這是定理,哪怕是“被先壞了規矩”也一樣,所以忠叔點了點頭:“陛下縱是金口玉言,卻也輸在了年幼上,有舍有得,此乃自然之理。”
太年輕還是要受欺負,九歲就繼承大統的正統皇帝終究要比永樂皇帝培養出來的仁宣二帝差了十八條街,還是要努力學**王之道的,所以在勳貴們旁觀、甚至一部分加入文官隊伍狂噴內廷的時候,還是做不到言出法隨的,妥協和讓步,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話鋒一轉,就聽忠叔繼續說道:“隻是少爺也須小心,隻怕欽差還要找少爺前去問話的,那時有閹黨在場,總要多做些準備。”
“這是自然。”楊尚荊很慎重地點了點頭,正統朝的太監可不是洪武朝、永樂朝的廢柴,那是從宣德年間創立的學堂裏麵畢業的,可不是一個字都不認識的傻帽。
倉大使這麽個不入流的官兒,也就是個高級一點兒的庫管兒,楊尚荊能把他叫來,給一杯茶喝,已經算是給麵子了,所以他突然擺手要趕人,王遠也不敢爭辯什麽,帶著點兒哆嗦站起身來,倒退了兩步,這才起身離去。
到底是沒經曆過這陣仗的,前兩任縣令就和麵瓜似的,都被鄉賢配合著黃成、劉琪玩兒成傻子了,哪兒還有工夫去管府庫?他們當然是上下其手,各種爽了,結果現在新來的縣令猛不丁地掌了大權,誰敢齜牙?
等王遠走遠了,楊尚荊這才轉過頭來,沉聲問道:“忠叔坐,京師來了什麽消息?”
於是忠叔就坐在了他的身邊,明棋從旁邊繞了出來,給忠叔上了一杯好茶,就看見忠叔從懷裏掏出來幾張紙,遞給了楊尚荊:“這第一樁,就是關於少爺在南京城外遇刺的案子,浙江鎮守太監阮隨畏罪自殺,可謂是震動朝野,各省藩司上書備言鎮守太監之弊政者,已有六人,且都是富庶的省份,據說當晚,陛下的禦書房又重新布置了一番。”
大明朝兩京十三省,總共就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現在已經有六個上書說要裁撤鎮守太監了,這簡直就是在掐皇帝的脖子了,皇帝最怕的就是外朝結成一體,所以才出來各種分化、各種製衡,沒奈何王振玩的有點兒大,又有楊尚荊這麽個先太師的孫子在裏麵摻和,事兒一下子就偏離了原來的軌道。
最重要的是,如果裁撤了鎮守太監,皇帝的內帑可就要被狠狠砍下去一刀了,什麽“朕富有四海”,那都是吹給老百姓聽的,要看皇帝富不富裕,第一個看權威,第二個看搜刮,現在的朱祁鎮在中樞的震懾能力不是沒有,但想伸手朝戶部大筆大筆的要錢,禮部啊、都察院啊、科道啊之類的清流官兒馬上就能跳出來喊“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戶部更是錢袋子攥的緊緊的,神煩;而搜刮,除了各地皇莊產出之外,大頭兒就在這鎮守太監身上。
所以說,正統皇帝摔東西,是有道理的。
楊尚荊抖了抖手上的紙,那上麵就是寫提綱類的東西,隻聽他嘿嘿一笑:“卻不知陛下有何對策?”
反正現在阮隨死了,死無對證地死了,扣在腦袋上那頂叫做“造反”的帽子,想要摘下去可不是一時半會兒的功夫,至少要等到王振徹底掌握朝綱之後,可看現在的局勢,楊溥死了都未必能行。
“陛下下令嚴查,派遣右都禦史陳鎰、刑部侍郎馬昂、大理寺卿劉隆、浙江監察禦史黃英等人前來浙江,徹查此事。”忠叔笑著說道,“可能一同離京的還有錦衣衛和的人手。”
楊尚荊眼睛就是一眯,過了這麽久,他對大明朝堂上那點兒派係劃分也算看明白了一點兒,所以他略一沉吟,說道:“好高明的手段,莫不是金英的手筆?單憑王振……隻怕想不出這個。”
忠叔的臉上就露出了笑容,明顯是有考校的意思:“何以見得?”
“想那王振,也不過是個混不下去的酸秀才,給自己來了一刀之後,這才攀龍附鳳,在朝堂上呼風喚雨,自比周公這等話都能說出來,足以見其智慧。”楊尚荊咽了口茶,咂咂嘴,感覺這怎麽這麽像練《葵花寶典》呢,不過還是繼續說道,“右都禦史陳鎰,剛直不阿,祖父在世之時便多有提起,定是與閹黨水火不容。”
忠叔臉上笑容越發的濃鬱了:“阮隨之死,已經被做成了鐵案,本就沒有太多翻盤的機會,若是再派外朝清流下來勘合,豈不是直接坐實了罪名,裁撤了鎮守太監?”
楊尚荊搖搖頭:“無外乎一個‘拖’字罷了。不招浙江藩司、鎳司長官入京陳情,反而派了右都禦史陳鎰等人離京,用的是三法司會審的架勢,京中文臣的聲音定然是弱下去了,到時候再上書備言裁撤鎮守太監之事,陛下自可以一拖再拖,那王振,隻怕就有機會在外朝招攬些吮癰舔痣之徒為其呐喊。”
停頓了一下,楊尚荊聳了聳肩:“況且又有內廷太監、錦衣衛人馬跟隨,到了這浙江,終歸是有轉圜的餘地的,隻要給此案下一個‘死無對證’的結論,再高舉一個‘祖宗成法,不可輕廢’的牌子,配合著外朝閹黨的呐喊,陛下金口玉言,這鎮守太監之事,定然是不了了之,如此老成持重之舉,怎麽可能出自王振之手?”
這不就是一個雜糅了聲東擊西和調虎離山的計策麽,你看看出來那幾個人,都是司法部門的高官,大理寺幹脆派出了大理寺卿,這種計策要是都看不出來,他楊尚荊之前鍵政局中央委員會常委的牌子幹脆就直接砸了吧,真是給鍵政黨丟人。
忠叔臉上的笑意終究是掩飾不住了,哈哈笑道:“少爺果真慧眼,如今隻怕那些欽差已經是在路上了,不過少爺就一點兒都不擔心?”
“規矩又不是我壞的,有何擔心?”楊尚荊搖了搖頭,指了指第二項:“這銀礦,終究是不開了?”
誰先壞了規矩誰先死,這是定理,哪怕是“被先壞了規矩”也一樣,所以忠叔點了點頭:“陛下縱是金口玉言,卻也輸在了年幼上,有舍有得,此乃自然之理。”
太年輕還是要受欺負,九歲就繼承大統的正統皇帝終究要比永樂皇帝培養出來的仁宣二帝差了十八條街,還是要努力學**王之道的,所以在勳貴們旁觀、甚至一部分加入文官隊伍狂噴內廷的時候,還是做不到言出法隨的,妥協和讓步,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話鋒一轉,就聽忠叔繼續說道:“隻是少爺也須小心,隻怕欽差還要找少爺前去問話的,那時有閹黨在場,總要多做些準備。”
“這是自然。”楊尚荊很慎重地點了點頭,正統朝的太監可不是洪武朝、永樂朝的廢柴,那是從宣德年間創立的學堂裏麵畢業的,可不是一個字都不認識的傻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