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莊戶漢聽到有糧種賣,連白麵饅頭也顧不上了。他們搖搖晃晃的用最快的速度湧向私勇們所指的草棚。
“大老爺,你們買人不?我的小孫子今年十歲……”一個枯瘦的老頭兒牽著一個同樣瘦得厲害的男娃娃,著急的問坐在長案後麵的吳長老。
“老人家,我們莊子裏不買人。”吳長老擺手,“你如果沒錢買糧種的話,可以跟換饅頭一樣,用勞力來換。”
聞言,所有人都立馬來了精神,爭先恐後的應道:“我換!我要換!”
“大老爺,我什麽都能做的。跟我換糧種吧!”
還好早有準備,棚子外邊調派了兩個小隊過來維持秩序。
吳長老抬手,大聲說道:“大家安靜一下。我們大人知道鄉親們沒有糧種,無法春耕。所以,準備了足夠的糧種。大家都不要急,一個一個的來換。”
“謝謝大人!”
“大人是救苦救難的活神仙啊!”
……
不知道是誰帶的頭,總之,轉眼間,棚子前跪了一地的饑民。他們甚至連怎麽用勞力換糧種都沒有問,便一個個感恩戴德的跪在地上,連連叩頭道謝。
吳長老,還有負責維持秩序的隊員們無不動容。
接下來,吳長老當眾宣布了糧種的換取法門:一份糧種可以種半畝田,隻要一個成年男丁做一天短工就能換到。如果是老者,婦人或者七歲以上的孩童,則需要打兩天短工才能換到一份糧種。而做短工期間,也是管四個白麵饅頭和兩碗米粥。
與換饅頭一樣,數量上也有限製,即,每人隻能換取一份糧種。
另外,換取糧種時,還要現場立字據,答應待到夏收時,還半鬥新米給莊子裏。
最後麵這一條,是吳長老想出來的。他擔心有人換到糧種之後,直接拿回家煮熟吃掉。
聽完,先前那位要賣小孫子的瘦老頭難以置信的問道:“大老爺,隻要立字據就成?不要保條?”去縣城裏賣隻雞都得要擔保呢。更何況關係到半鬥新米的大買賣。
等的就是這句話。吳長老嘿嘿一笑,抓起長案上的那塊綠色山形玉石鎮紙,略一用力。“哢嚓嚓”,玉石鎮紙應聲碎了。他鬆開手。撲撲撲,很快,案麵上積了一小堆綠然的粉末。
“老人家,你剛才問什麽?我沒聽清楚。請再說一遍。”他拍掉掌心殘留的灰塵,笑眯眯的問道。
瘦老頭打了個寒戰,頭搖得跟貨郎鼓一般:“沒,沒什麽。”難怪不要保條。就這一手捏石頭的氣力,哪個敢賴他的賬?活得不耐煩了,是吧!
在場的其他莊戶漢也齊齊色變,頭勾得低低的,不敢再正眼看前麵。
事情進行的很順利。到了傍晚時分,征集的短工數目達到了五百多個。按照每天一百個短工的計劃,頭一天就排滿了接下來的五天。
眼下正值春耕時節,吳長老做下安排,將換糧種的那些短工都排到三天後。是以,很多人急匆匆的拿著糧種回家趕農時去了。盡管今天的糧食消耗又創新高,但是,莊子前聚集的遊民數目卻是銳減。這一天裏,新添了不少生麵孔,總數竟不到昨天的七成。
而今天的那一百個短工,有男有女。女的,全被吳長老調拔給了女營,要麽煮粥,要麽做饅頭;男的則派給了李長老——昨天的會議上,有人提出來了,很多饑民怕第二天來晚了,領不到粥,晚上也守在莊子外麵,露天睡著。現在的夜裏還是很冷的。所以,建議在莊子外麵的空地上搭些臨時的木棚子,給饑民過夜。李長老得了這份差事。
聽說是給過夜的饑民搭過夜的棚子,男短工們感激之餘,做事越發的賣力。一天下來,他們竟然搭出來了十座木棚子。
齊伯負責統一調度,將這些木棚子安排給了老人和小孩子們。
另外,柴火緊缺的問題也大有緩解。有很多人離去之前,甚至主動向劉玉娥打聽:“明天還能用柴火換白麵饅頭嗎?”
得到肯定的答複後,他們歡歡喜喜的回去了。看樣子,明天會有更多的人過來換饅頭。
至於第三個問題,即存糧不夠的問題,也正在解決之中。一大早,趙宣領著聽風堂全體出動,北上收糧。他們用儲物袋裝運糧食,以他們的腳程,應該能在存糧耗盡之前趕回來。
頭一天就獲到了超出意料的成功,大家不由鬆了一口氣。天黑之後,七處莊子也先後傳訊回來,他們啟用了新的救濟方案,效果也是杠杠的。
不想,第二天更是驚喜連連。
首先,很多舊麵孔消失了。大家一打聽,才知道,那些人是回家忙春耕去了。
第二,交換到的柴火和短工比頭一天還要多。吳長老做了粗略的估算,一個月以內都不用擔心柴火和人手的問題。沈雲聽了他的匯報後,叫齊伯給每個木棚子發放夠用一夜的柴火。
第三,又臨時搭建了二十座木棚子。傍晚時分,齊伯分配新棚子,驚喜的發現所有留下來過夜的饑民都被安置了下來。今夜不會有人在露天裏過夜。
還有就是,盡管又新添了不少新麵孔,但是,糧食的消耗與昨天持平,並沒有增加。對此,齊伯和吳長老湊在一起,匯整了各方麵的情況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很多人換到糧種之後,在吳長老那裏排了用工的時間後,隻領了一碗米粥,就急匆匆的拿著糧種回家去了。相比於以前一天領足兩頓,這些人的消耗便少了一半。照這樣的情形,糧食的消耗速度會很快就降下來。
還真叫他們預測準了。第三天的糧食消耗又與前兩天持平。第四天,糧食消耗首次出現下降。從此,每天都在迅速減少。待到春耕完成,留在木棚子裏的那些老人、幼兒陸續被他們的家人接了回去。
原本每座木棚子平均安置了十個大人和五個幼兒。如今,齊伯已不管木棚子的分配事宜,任饑民們隨意住。因為空出來的位置實在是太多了。一個人睡三個鋪都不成問題。
施粥已經停了。不是因為大家的吃飯問題解決了——緊張的春耕過後,仍是青黃不接的時節。家中沒有一粒存糧的人們還是挖不到足夠裹腹的野菜。
而是人們選擇了打短工換白麵饅頭的方式。一個成年男丁在莊子裏打一天的短工,能換到四個白麵饅頭和兩份米粥。女人和七歲以上的孩子換到這些,則隻需要兩天的時間。春耕過後,田裏的活計輕閑了許多。人們有的是時間過來打短工。而換到的吃食,他們帶回家去,省著點吃,足以夠全家糊口兩到三天。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認為,打短工換來的吃食,比吃白食要硬氣得多。
當然,也有人還想著施舍的米粥,不吃白不吃,或者遲遲不肯把家裏的老人孩子接回家去。結果,他們的脊梁骨都被村民們戳爛了。
“活神仙救了我們所有人的命。你們不想著怎麽報恩,光惦記著白吃白住,良心喂狗了?丟光先人的臉嘍!”
而沈雲聽到自己被十裏八鄉的人們喚作“活神仙”,甚至有不少人還在家裏立了長生牌,簡直是笑哭了。原來神仙是這麽煉成的啊。
“大老爺,你們買人不?我的小孫子今年十歲……”一個枯瘦的老頭兒牽著一個同樣瘦得厲害的男娃娃,著急的問坐在長案後麵的吳長老。
“老人家,我們莊子裏不買人。”吳長老擺手,“你如果沒錢買糧種的話,可以跟換饅頭一樣,用勞力來換。”
聞言,所有人都立馬來了精神,爭先恐後的應道:“我換!我要換!”
“大老爺,我什麽都能做的。跟我換糧種吧!”
還好早有準備,棚子外邊調派了兩個小隊過來維持秩序。
吳長老抬手,大聲說道:“大家安靜一下。我們大人知道鄉親們沒有糧種,無法春耕。所以,準備了足夠的糧種。大家都不要急,一個一個的來換。”
“謝謝大人!”
“大人是救苦救難的活神仙啊!”
……
不知道是誰帶的頭,總之,轉眼間,棚子前跪了一地的饑民。他們甚至連怎麽用勞力換糧種都沒有問,便一個個感恩戴德的跪在地上,連連叩頭道謝。
吳長老,還有負責維持秩序的隊員們無不動容。
接下來,吳長老當眾宣布了糧種的換取法門:一份糧種可以種半畝田,隻要一個成年男丁做一天短工就能換到。如果是老者,婦人或者七歲以上的孩童,則需要打兩天短工才能換到一份糧種。而做短工期間,也是管四個白麵饅頭和兩碗米粥。
與換饅頭一樣,數量上也有限製,即,每人隻能換取一份糧種。
另外,換取糧種時,還要現場立字據,答應待到夏收時,還半鬥新米給莊子裏。
最後麵這一條,是吳長老想出來的。他擔心有人換到糧種之後,直接拿回家煮熟吃掉。
聽完,先前那位要賣小孫子的瘦老頭難以置信的問道:“大老爺,隻要立字據就成?不要保條?”去縣城裏賣隻雞都得要擔保呢。更何況關係到半鬥新米的大買賣。
等的就是這句話。吳長老嘿嘿一笑,抓起長案上的那塊綠色山形玉石鎮紙,略一用力。“哢嚓嚓”,玉石鎮紙應聲碎了。他鬆開手。撲撲撲,很快,案麵上積了一小堆綠然的粉末。
“老人家,你剛才問什麽?我沒聽清楚。請再說一遍。”他拍掉掌心殘留的灰塵,笑眯眯的問道。
瘦老頭打了個寒戰,頭搖得跟貨郎鼓一般:“沒,沒什麽。”難怪不要保條。就這一手捏石頭的氣力,哪個敢賴他的賬?活得不耐煩了,是吧!
在場的其他莊戶漢也齊齊色變,頭勾得低低的,不敢再正眼看前麵。
事情進行的很順利。到了傍晚時分,征集的短工數目達到了五百多個。按照每天一百個短工的計劃,頭一天就排滿了接下來的五天。
眼下正值春耕時節,吳長老做下安排,將換糧種的那些短工都排到三天後。是以,很多人急匆匆的拿著糧種回家趕農時去了。盡管今天的糧食消耗又創新高,但是,莊子前聚集的遊民數目卻是銳減。這一天裏,新添了不少生麵孔,總數竟不到昨天的七成。
而今天的那一百個短工,有男有女。女的,全被吳長老調拔給了女營,要麽煮粥,要麽做饅頭;男的則派給了李長老——昨天的會議上,有人提出來了,很多饑民怕第二天來晚了,領不到粥,晚上也守在莊子外麵,露天睡著。現在的夜裏還是很冷的。所以,建議在莊子外麵的空地上搭些臨時的木棚子,給饑民過夜。李長老得了這份差事。
聽說是給過夜的饑民搭過夜的棚子,男短工們感激之餘,做事越發的賣力。一天下來,他們竟然搭出來了十座木棚子。
齊伯負責統一調度,將這些木棚子安排給了老人和小孩子們。
另外,柴火緊缺的問題也大有緩解。有很多人離去之前,甚至主動向劉玉娥打聽:“明天還能用柴火換白麵饅頭嗎?”
得到肯定的答複後,他們歡歡喜喜的回去了。看樣子,明天會有更多的人過來換饅頭。
至於第三個問題,即存糧不夠的問題,也正在解決之中。一大早,趙宣領著聽風堂全體出動,北上收糧。他們用儲物袋裝運糧食,以他們的腳程,應該能在存糧耗盡之前趕回來。
頭一天就獲到了超出意料的成功,大家不由鬆了一口氣。天黑之後,七處莊子也先後傳訊回來,他們啟用了新的救濟方案,效果也是杠杠的。
不想,第二天更是驚喜連連。
首先,很多舊麵孔消失了。大家一打聽,才知道,那些人是回家忙春耕去了。
第二,交換到的柴火和短工比頭一天還要多。吳長老做了粗略的估算,一個月以內都不用擔心柴火和人手的問題。沈雲聽了他的匯報後,叫齊伯給每個木棚子發放夠用一夜的柴火。
第三,又臨時搭建了二十座木棚子。傍晚時分,齊伯分配新棚子,驚喜的發現所有留下來過夜的饑民都被安置了下來。今夜不會有人在露天裏過夜。
還有就是,盡管又新添了不少新麵孔,但是,糧食的消耗與昨天持平,並沒有增加。對此,齊伯和吳長老湊在一起,匯整了各方麵的情況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很多人換到糧種之後,在吳長老那裏排了用工的時間後,隻領了一碗米粥,就急匆匆的拿著糧種回家去了。相比於以前一天領足兩頓,這些人的消耗便少了一半。照這樣的情形,糧食的消耗速度會很快就降下來。
還真叫他們預測準了。第三天的糧食消耗又與前兩天持平。第四天,糧食消耗首次出現下降。從此,每天都在迅速減少。待到春耕完成,留在木棚子裏的那些老人、幼兒陸續被他們的家人接了回去。
原本每座木棚子平均安置了十個大人和五個幼兒。如今,齊伯已不管木棚子的分配事宜,任饑民們隨意住。因為空出來的位置實在是太多了。一個人睡三個鋪都不成問題。
施粥已經停了。不是因為大家的吃飯問題解決了——緊張的春耕過後,仍是青黃不接的時節。家中沒有一粒存糧的人們還是挖不到足夠裹腹的野菜。
而是人們選擇了打短工換白麵饅頭的方式。一個成年男丁在莊子裏打一天的短工,能換到四個白麵饅頭和兩份米粥。女人和七歲以上的孩子換到這些,則隻需要兩天的時間。春耕過後,田裏的活計輕閑了許多。人們有的是時間過來打短工。而換到的吃食,他們帶回家去,省著點吃,足以夠全家糊口兩到三天。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認為,打短工換來的吃食,比吃白食要硬氣得多。
當然,也有人還想著施舍的米粥,不吃白不吃,或者遲遲不肯把家裏的老人孩子接回家去。結果,他們的脊梁骨都被村民們戳爛了。
“活神仙救了我們所有人的命。你們不想著怎麽報恩,光惦記著白吃白住,良心喂狗了?丟光先人的臉嘍!”
而沈雲聽到自己被十裏八鄉的人們喚作“活神仙”,甚至有不少人還在家裏立了長生牌,簡直是笑哭了。原來神仙是這麽煉成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