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以前每個王朝都有類似欽天監的大官,他們是由全國評選出來最上乘的人才,並且專門負責這方麵的工作,不論在知識、能力或是先天、後天的資質上,絕對都是上上之選,為什麽這些人卻不能改變一個小小的風水力量?”紅靈認真且嚴肅地分析道。
曾逸凡饒有興致地聽著她繼續說。
“而且我總覺得有一點很有趣,每位皇帝發跡時,都會在一連串的巧合下,得到風水庇蔭成就帝業,像是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的風水傳說;乾隆與陳家之間的風水傳說……等等,可是當皇朝要滅亡時,似乎也是在一連串的巧合下,造成這個皇朝的滅亡與下個皇朝的興起,對嗎?”
曾逸凡的眉頭又皺了皺。
“我想聽聽你的見解。”紅靈停了下來,看向曾逸凡。
“其實,我很想問一個問題。”
“你問。”
“對於像朱元璋和陳友諒,還有乾隆和陳家之間的風水傳說,我並不太了解。”曾逸凡這話半真半假。
風水界當然有傳他們兩對的故事,對此,曾逸凡興趣並不大。不過,他卻想聽聽紅靈所說的版本。
“那……你就姑且聽我瞎掰一番吧!”
紅靈強作無謂,就好像她即將開始說的,真的隻是一段野史。
傳說朱元璋祖先所葬的龍角穴原本應該是屬於陳友諒家的……
當時陳家費了好大的功夫才找到一處可以稱王的龍穴,隻是這處龍穴位在水底,一般深識水性的人實在不多。左尋右找,終於找上朱元璋的祖先。
他聽說這是名風水先生特地選的靈地,靈機一動地想到自己的父親過世還未下葬,於是偷偷將自己父親的骸骨一並帶著下到水底的龍穴。
陳家的人,千吩咐萬囑咐一定要將祖先的骸骨掛到左邊的龍角上,也就是真正的龍穴穴位所在,但是朱元璋的祖先卻悄悄的偷天換日,把自己祖先骸骨掛上去,把陳家祖先的骸骨放在龍角之下。
之後,陳友諒生了出來,他一生出來就哭個不停,怎麽哄也沒有用。他家一位很有經驗的奶媽就說:隻要在小孩子的耳朵上穿個耳洞,就不會哭了。
陳友諒的父親在沒辦法的情況下,隻有試試這個辦法。沒想到耳洞一穿,還真的馬上就不哭了。
這時,恰好路過一位遊方的和尚,一看到耳朵上穿個耳洞的陳友諒,就猛搖頭地說:晚了,晚了!
陳友諒的父親一聽連忙問到是怎麽回事。這位和尚告訴陳友諒的父親,本來陳友諒應該是帝王命,現在相被破了,隻能淪為流寇了。
後來陳友諒在各方麵條件都是最有利的情況下起兵,看起來像是會成功,最後卻總是敗在朱元璋手裏。
有一次,陳友諒不相信自己真的沒有皇帝命,他由河裏撈起一條魚說道:“假如半邊魚還能遊,就真是天亡我也!”說完,拿出利劍將魚一斬為二,再將帶有魚頭的半邊魚放回水中,沒想到魚非但能遊,而且是逆流而上。
紅靈一口氣將這個故事說完,喘了喘氣繼續道:“這故事聽起來,就好像在證明,每位開國皇帝都有這麽多安排得不能有絲毫差錯的巧合,其中隻要有一項不符合,就無法應了象,也就當不成皇帝了。但是偏偏就是會有這麽多的巧合相伴而生,最後讓一個人由乞丐變成皇帝。”
曾逸凡思索了片刻,開口道:“我們先不談風水究竟有沒有用?應該先談談風水的原理。”
紅靈微微一愣,隨後點了點頭。
“你知不知道最早的風水是怎麽產生?”曾逸凡問道。
紅靈想了想,搖搖頭。
“相傳以前人葬祖先時找地的方法是:將挖地的鋤頭往天上丟,看鋤頭落在哪裏?就在哪裏葬祖先。”
“這倒是很有趣!”紅靈思索著這當中隱含的意義。
“是很有趣,因為這種方法是最合乎天理自然的一種方式。其實我們都知道,皇帝風水必需要有皇帝命的人才能‘坐’得住,否則就像你剛提到的陳友諒與朱元璋之間的風水傳說一樣,明明應該是唾手可得的勝利,最終還是會一敗塗地。”
曾逸凡說著,看了看紅靈,見她若有所思。
“所以以前的風水大師,像是劉伯溫、賴布衣等人,當他要給人一處真正的靈地前,一定要對方有所付出,這種付出未必是金錢,而是麵對考驗的一種突破,也可以說要能順天道而為。”曾逸凡繼續說道。
沒錯,就像他的爺爺,為什麽得不到太爺爺的真傳。為什麽本來是福地,爺爺睡在那裏,就長滿了蛆,以至於福地不再。這些,都可以解釋為沒有順天道。
“我還是不太理解。”
“簡單一點就是,風水最終還是要合乎天、地、人,所謂的天與地合、地與人合。”曾逸凡解釋道。
“嗯,我想我有一點理解了”紅靈輕咬了一下唇說道:“雖然風水實質上是存在,對整個人生甚至曆史軌跡都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它卻也是一種注定的定數結果,看起來好像人可以靠自己得到風水的助力,事實上假如一個人沒有這個命中注定的定數,再好的風水也得不到。”
“我不讚成這種宿命的看法!”
說這話的,並不是曾逸凡。聲音是從外麵傳來的。
“三元派的薑大師。”曾逸凡直起身子示意道。對於這個薑達遠,雖然他在第一天的比賽中就被淘汰,還是最簡單的局,但因為他的人品,曾逸凡對他還是比較有好感的。
“不知道能不能進來坐?”薑達遠問道。
“當然!而且,我也想聽聽薑大師的高見。”曾逸凡走到客廳,邀請薑達遠進來坐下。
“高見絕不敢當,我這是班門弄斧,隻是想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洗耳恭聽。”
“假如一切風水都是命定,根本就不需要讓風水這門學問傳下來,而且放在眼前的是事實:現在有太多的名風水師可以幫人改變風水,讓人從困境中走出來,譬如得財、得名、得利。這些都是我親眼見到的事實。”薑達遠如是說道。
曾逸凡饒有興致地聽著她繼續說。
“而且我總覺得有一點很有趣,每位皇帝發跡時,都會在一連串的巧合下,得到風水庇蔭成就帝業,像是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的風水傳說;乾隆與陳家之間的風水傳說……等等,可是當皇朝要滅亡時,似乎也是在一連串的巧合下,造成這個皇朝的滅亡與下個皇朝的興起,對嗎?”
曾逸凡的眉頭又皺了皺。
“我想聽聽你的見解。”紅靈停了下來,看向曾逸凡。
“其實,我很想問一個問題。”
“你問。”
“對於像朱元璋和陳友諒,還有乾隆和陳家之間的風水傳說,我並不太了解。”曾逸凡這話半真半假。
風水界當然有傳他們兩對的故事,對此,曾逸凡興趣並不大。不過,他卻想聽聽紅靈所說的版本。
“那……你就姑且聽我瞎掰一番吧!”
紅靈強作無謂,就好像她即將開始說的,真的隻是一段野史。
傳說朱元璋祖先所葬的龍角穴原本應該是屬於陳友諒家的……
當時陳家費了好大的功夫才找到一處可以稱王的龍穴,隻是這處龍穴位在水底,一般深識水性的人實在不多。左尋右找,終於找上朱元璋的祖先。
他聽說這是名風水先生特地選的靈地,靈機一動地想到自己的父親過世還未下葬,於是偷偷將自己父親的骸骨一並帶著下到水底的龍穴。
陳家的人,千吩咐萬囑咐一定要將祖先的骸骨掛到左邊的龍角上,也就是真正的龍穴穴位所在,但是朱元璋的祖先卻悄悄的偷天換日,把自己祖先骸骨掛上去,把陳家祖先的骸骨放在龍角之下。
之後,陳友諒生了出來,他一生出來就哭個不停,怎麽哄也沒有用。他家一位很有經驗的奶媽就說:隻要在小孩子的耳朵上穿個耳洞,就不會哭了。
陳友諒的父親在沒辦法的情況下,隻有試試這個辦法。沒想到耳洞一穿,還真的馬上就不哭了。
這時,恰好路過一位遊方的和尚,一看到耳朵上穿個耳洞的陳友諒,就猛搖頭地說:晚了,晚了!
陳友諒的父親一聽連忙問到是怎麽回事。這位和尚告訴陳友諒的父親,本來陳友諒應該是帝王命,現在相被破了,隻能淪為流寇了。
後來陳友諒在各方麵條件都是最有利的情況下起兵,看起來像是會成功,最後卻總是敗在朱元璋手裏。
有一次,陳友諒不相信自己真的沒有皇帝命,他由河裏撈起一條魚說道:“假如半邊魚還能遊,就真是天亡我也!”說完,拿出利劍將魚一斬為二,再將帶有魚頭的半邊魚放回水中,沒想到魚非但能遊,而且是逆流而上。
紅靈一口氣將這個故事說完,喘了喘氣繼續道:“這故事聽起來,就好像在證明,每位開國皇帝都有這麽多安排得不能有絲毫差錯的巧合,其中隻要有一項不符合,就無法應了象,也就當不成皇帝了。但是偏偏就是會有這麽多的巧合相伴而生,最後讓一個人由乞丐變成皇帝。”
曾逸凡思索了片刻,開口道:“我們先不談風水究竟有沒有用?應該先談談風水的原理。”
紅靈微微一愣,隨後點了點頭。
“你知不知道最早的風水是怎麽產生?”曾逸凡問道。
紅靈想了想,搖搖頭。
“相傳以前人葬祖先時找地的方法是:將挖地的鋤頭往天上丟,看鋤頭落在哪裏?就在哪裏葬祖先。”
“這倒是很有趣!”紅靈思索著這當中隱含的意義。
“是很有趣,因為這種方法是最合乎天理自然的一種方式。其實我們都知道,皇帝風水必需要有皇帝命的人才能‘坐’得住,否則就像你剛提到的陳友諒與朱元璋之間的風水傳說一樣,明明應該是唾手可得的勝利,最終還是會一敗塗地。”
曾逸凡說著,看了看紅靈,見她若有所思。
“所以以前的風水大師,像是劉伯溫、賴布衣等人,當他要給人一處真正的靈地前,一定要對方有所付出,這種付出未必是金錢,而是麵對考驗的一種突破,也可以說要能順天道而為。”曾逸凡繼續說道。
沒錯,就像他的爺爺,為什麽得不到太爺爺的真傳。為什麽本來是福地,爺爺睡在那裏,就長滿了蛆,以至於福地不再。這些,都可以解釋為沒有順天道。
“我還是不太理解。”
“簡單一點就是,風水最終還是要合乎天、地、人,所謂的天與地合、地與人合。”曾逸凡解釋道。
“嗯,我想我有一點理解了”紅靈輕咬了一下唇說道:“雖然風水實質上是存在,對整個人生甚至曆史軌跡都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它卻也是一種注定的定數結果,看起來好像人可以靠自己得到風水的助力,事實上假如一個人沒有這個命中注定的定數,再好的風水也得不到。”
“我不讚成這種宿命的看法!”
說這話的,並不是曾逸凡。聲音是從外麵傳來的。
“三元派的薑大師。”曾逸凡直起身子示意道。對於這個薑達遠,雖然他在第一天的比賽中就被淘汰,還是最簡單的局,但因為他的人品,曾逸凡對他還是比較有好感的。
“不知道能不能進來坐?”薑達遠問道。
“當然!而且,我也想聽聽薑大師的高見。”曾逸凡走到客廳,邀請薑達遠進來坐下。
“高見絕不敢當,我這是班門弄斧,隻是想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洗耳恭聽。”
“假如一切風水都是命定,根本就不需要讓風水這門學問傳下來,而且放在眼前的是事實:現在有太多的名風水師可以幫人改變風水,讓人從困境中走出來,譬如得財、得名、得利。這些都是我親眼見到的事實。”薑達遠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