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坊中,臨時抽調出來的幾個手巧的婦女,對著蠶絲進行折疊,要從1200米左右,折疊到1.7米左右,不停的對折就好了,這樣最節約,剛開始比較難,到了後期,伴隨著長度越來越短的,速度會越來越快,特別是最後的幾次疊加,一次減少一半的距離,而越少的距離,速度越快。


    趙信製造英格蘭長弓,隻是想要把它作為一個固定的底牌,一個擁有強大攻擊力,還不太引人注目的弓,類似簡單的木質單體弓,在普通獵戶那是經常出現的,官府也沒有禁用這個弓,隻不過他們應為設計和使用材料的問題,威力並不大。


    開啟了長弓的時候,當時想的簡單,沒有想過大規模的裝備,就現有情況分析,長弓沒有出現在大宋,是大宋的遺憾,這一個單獨看起來並不強大,甚至還有些弱的弓,還真的是現有最適合的大宋的武器。


    縱觀曆史上的各個朝代,都是王朝末期,矛盾激化的前提下,最終破敗的,宋朝卻是少數不在其中統一政權,它的滅亡不是王朝破敗,是歸於外敵入侵。


    就實力上,哪怕是現在如日中天的遼國,未來取代遼國的金國,甚至是後來的蒙古,他們的國力,跟宋朝完全不能相比,宋朝不但是人文達到了頂峰,國力也相當的昌盛、


    有數字記載,宋朝的鐵的產量是數萬噸之多,這是針對一個人口上億的大國來說,可是毫不客氣的說,整個宋朝的綜合國力上麵,遠比遊牧民族高的多。


    農耕民族的弱點也就在這裏,他們有強大的國力,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戰鬥力,遊牧民族就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日常活動,就是馴養牲畜,獵取動物,這些無不跟戰爭有著密切的關係,騎兵根本就不用訓練,直接拉起隊伍,壯年男子都是兵,有多少的武器,就能夠拉起多少兵馬,甚至全民皆兵。


    作為北宋最大威脅的西夏,他們哪怕在立國之後,也保持著遊牧民族的特性,他們的動員非常的簡單,驅趕起牲口,就可以打仗,牲口就是軍糧,移動的軍糧,進入到宋朝國土之內,就能夠就地就食,宋朝哪怕是最不發達的邊境,也比他們的草原發達的多。


    這就是動員和耗費的不均衡,在強大之前的遼國,目前的西夏,都是這樣的,在過不下去和受災了之後,就跑到宋朝來了,宋朝隻能夠被動的抵抗,他們的反攻,往往沒有多少作用,不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龐大的國土根本沒用,一覽無遺的大草原,到處都是可以放棄的地方。


    北宋最缺乏的就是騎兵的,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之後,失去了大規模養馬的場所,再加上西夏和遼國的控製,馬匹是大宋最稀缺的東西。


    沒有騎兵,曾經強悍的北宋鐵騎靜塞軍,這個可以跟遼國的鐵林軍正麵交鋒的重騎兵,消失在了大宋的軍事序列之中,大宋最強力量的,最終變成了步兵,行動力大大的減弱了,對於來去如風的騎兵,隻能夠被動的抵擋。有規模的弓箭手大部分隻能夠守城,因為遊牧民族的騎射跟弓箭手的射程差不多,對射他們根本不是對手。


    經濟和物資的強盛,沒有表現在戰爭上麵,宋朝在軍隊上麵,相對保持著若是,無法把經濟放在軍事以上麵,還是依靠著普通的而戰術和戰法,最多讓重步兵更加景亮一點,可以跟重騎兵對抗,這樣隻是被動的抵擋,沒有辦法主動出擊。


    吃糧食的民族,跟吃肉長大的民族,在肌肉力量,甚至是野蠻程度上麵無法相比,雖然文明推動社會發展,可是單純放在軍隊上麵,還是野蠻的民族更加有利一點的


    有了長弓,就不一樣了,長弓擁有者可怕的射程,以現在的短弓而言,除了少數超過8石的弓,能夠跟長弓比一下射程的,其他的,根本就不行。


    8石是什麽概念,孫吉可以拿起,薛玉可以拿起,金槍班值之中,能夠拉開8石硬弓的也不多,可能遊牧民族,因為身體更加高大強壯,要多一點,卻不可能形成很大的規模。


    長弓就不同了,隻要有足夠的經濟支撐,完全可以把現在的弓箭手數量擴充20倍,真正形成巨大的規模,可以作為主力來使用,就算是騎兵突襲的,300步的射程,長弓超快的射速,也足以發出5-8隻箭,騎兵再稍稍猶豫一下,射出的就會更多,在同樣數目的前提下,密集的箭雨,解決大部分的敵人。


    長弓作為優勢病種,不會單獨行動,會跟一部分的騎兵和重步兵一起行動,當把長弓作為主要攻擊手段,那麽步兵和騎兵的任務就給改變了,他們就不用承擔衝陣的任務,任務是保證給長弓手發射的機會,並且拖住占據,長弓集團的發射開始,戰鬥就已經結束了,沒有人能夠承受如此規模鋼鐵的投射。


    長弓所使用的材質,數量巨大,是中國特有的,草原之所以被稱之為草原,就是以草木為主,很少有大樹,用整根木材製作的單體弓,本身就是他們最大的缺陷,同樣,蠶絲這一點他們也缺乏蠶絲要麽是吃桑葉,要麽是吃柞樹葉,總之都是樹。


    這些都是草原上缺乏的,就算草原上可以尋找到別的替代的方案,也製作出一批弓來,蒙古大弓,同樣是單體弓,可是鋼鐵怎麽辦,遊牧民族的冶煉水準相當的低,他們甚至連自己都滿足不了,西夏的鐵鷂子厲害吧,可是他們的鎧甲,是父傳子子傳孫,燒掉一個,就少一個鐵鷂子,每年會補充一部分,數量極少。


    鐵鷂子卻擁有強大的戰鬥力,與之相對的則是北宋,步人甲已經成為軍中,比較常見的製式鎧甲了,它的工藝水平,使用的鐵的數量都比鐵鷂子多的多。


    比拚鋼鐵的生產能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北宋強大,甚至橫向的比較,向前的漢唐,向後的元明清,似乎也就是到了清朝時期,因為洋務運動,興建的武漢鋼廠這才超越了大宋的鐵的產量的。


    一枚長弓的箭頭,大概是普通的箭的箭頭的3倍以上,在重量上麵了,比起普通弓手,最少要高出很多,再加上長弓超級的投射能力的,同樣是普通弓手的三四倍,這樣的整體對於鐵的消耗就巨大了。


    按照一個箭頭60克來算,十來隻箭,就是一斤了,一次戰鬥按照120隻箭來說,隻是這個,每一次戰鬥,都會投射10幾斤的鋼鐵,這對於幾十斤的鎧甲已經能夠作為傳家寶來傳遞下去的西夏來說,那是不可想象的。


    就算是遼國比起西夏好一點,卻也同樣不能承受的。


    北宋的鋼鐵生產,已經是規模化了,隻用在中間添加一點,不說是後世現代化的高爐,小高爐和焦炭的使用,還有對於溫度的控製的,加入一定量的碳,可以把鐵融化的溫度降低到1200度左右,多種簡單技術的投入,以大宋的人力物力,足以讓鋼鐵的生產暴漲。


    這是最適合大宋走的路,其他的方麵,更加鋒利的武器,更加沉重,防護能力更高的鎧甲,並不能夠帶來直接的戰鬥力,畢竟,你刀鋒利一點,你的鎧甲厚一點,並不代表你能夠比別人強,一把鈍刀都能殺人,木頭棒子用好了也可以,這點點的優勢,無法抵消遊牧民族攻擊力。


    弓箭不一樣,在單位時間之中,在單位的密度之中,鋼鐵的投射能力,直接代表著攻擊力,一些超過1石的長弓,甚至可以擁有巨大的破甲能力,比如說,加裝了更加沉重,更加鋒利,製作更加精良的破甲箭,這些甚至對於這個時代的重騎兵,依然有巨大的威脅。或許,這就是改變的開始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皇宋錦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年殘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年殘夢並收藏皇宋錦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