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平帝這一暈厥,太醫們登時慌了手腳。自從召見過崔詹之後,惠平帝就添了心病,加上許多亂七八糟的事情堵在心裏,這身子本就是勉強支撐起來的,如今九層高台付於一炬,他如何還能承受?
如今沒了皇後,宮裏的事情貴妃雖是打理著,大事上卻不敢做主,當即將崔太妃請到了雍和殿。
崔太妃是經曆過兩朝風雨的,到底能夠穩得住,叫太醫加緊了診治,也沒宣徐琰或者太子之中的任何一個人進來。
一通手忙腳亂之後惠平帝清醒過來,眼神有些癡怔。一轉眼瞧見崔太妃就在旁邊坐著,便開口道:“火都救下了?”
“救下了。”崔太妃點著頭,並沒敢當即跟惠平帝說詳情——非但九層高台盡數燒成了灰,旁邊連著的三座宮殿也都飛灰化煙,要不是救得及時,恐怕連那藏滿了名畫的蘭室都要毀了。
這九層高台本就惹得物議如沸,這回來個東打雷,燒了一片宮室,那些人還不把惠平帝給罵成篩子?
崔太妃默默的歎了口氣,勸道:“這樣的事情誰也料不到,冬天本來就幹燥,各處宮裏最近又多用炭火,走了水也是意料之外,皇帝還是該保重身子。”
惠平帝卻聽不進去,兩隻眼睛愣愣的,“太妃,我活了這幾十年,隻聽說過冬天打雷,哪裏真的見過?這回還恰巧是燒了九層高台,太妃,你說著是不是老天爺在罰我?”
語氣裏盡是疲憊和迷茫,與當年初登帝位時的勵精圖治天壤地別。
崔太妃知他入了魔怔,怎麽勸都是沒用,隻能歎了口氣。
等到惠平帝養了兩天能上朝了,這兩天攢著的折子搬到案頭翻了翻,差點再次把他給氣得吐血——禦史台那些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混賬,這回竟然跟欽天監攪合在了一起,追著這事兒上了幾十個折子!
冬日打雷本就是異事,更何況這回老天爺劈的恰好是那座耗費了不少名貴木材、損耗許多財力的九層高台,那是惠平帝的心頭至寶,被天降的一場大火燒掉,自然是主君失德!
再說今年冬天的天氣異於往年,是老天爺早早就示警,這回的大火是怒懲!
那些個禦史們罵起人來真是興致高昂,也不怕被砍了腦袋,洋洋灑灑的引經據典,古往今來的許多天有異象都是主君失德雲雲,就差指著惠平帝鼻子罵他的執迷不悟了。
惠平帝捂著心肝兒看了幾個折子,氣得一拂袖把一摞奏折全都給掃在了地上。
目光往旁邊一掃,隨手抽了一個折子出來,這回倒沒那麽窩心了,上頭雖然說的也是這場大火的事情,說這固然是天降大火對惠平帝示警,但是論根溯源,其實根源還在太子身上。
其後曆數太子多年來的各種喪德之舉,從才華不彰、文德不顯,到縱容家奴、驕奢淫逸,再到朝事荒廢、於國無功,心胸狹隘、構陷功臣,一層層的說上去,那叫一個罄竹難書。
最後做個總結,說著其實是東宮失德,不配將來承繼大位,老天爺才會預先示警,給惠平帝個提醒。
否則惠平帝在位將近十年,以前都好好的,怎麽今年就這麽奇怪呢?
一封奏折看得惠平帝舒泰了許多,仔細想了想,這場大火確實是蹊蹺的,那麽究竟是自己出了問題,還是真的如這封奏折所言,是東宮失德呢?
這些年太子的所作所為,惠平帝都是看在眼裏的,撇開其庸碌的資質不說,早年太子做的那些荒唐事情就已經很出格了,隻是惠平帝一直偏袒著,才能穩居東宮之位。單就這兩年,惠平帝心頭就有兩個解不開的疙瘩——
一個是魏王的死,雖說也是魏王自己不爭氣,但太子在背後做的手腳,其實惠平帝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就是樂陽長公主謀反的事情上,太子被人家拿了當棋子用還渾然不覺,自己病危了躺在榻上,他不說盡孝侍奉,反而跟皇後、藍道士合謀,隻惦記著皇位。
再怎麽偏袒,碰見這樣的事情,哪能不叫人心寒?
再往後樂陽長公主舉兵造反,徐琰費心籌謀、維護著朝廷的安定,太子非但沒出什麽力氣,反而在由危轉安之後大肆的往徐琰身上潑髒水,誠如奏折所言,心胸狹隘、嫉妒賢能,非儲君風範。
這些事情惠平帝以前刻意回避,並沒有細想,如今卻不能不深思了——
天降大火,是主上失德。那麽這個黑鍋給誰背呢?
如果還有魏王在,或許還能往那裏推一推,可現在就太子和皇帝兩個人擔得起這樣的大罪,該誰背負,還不明顯麽?
惠平帝以前偏袒太子,為的是自己內心的執念,而不是真的有多喜歡、疼愛太子。如今要做選擇,其實也不是很難的事情。
這麽一想,許多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在已經有些入魔怔的惠平帝看來,當初在白雲觀裏跟孟姝的重逢,其實是上天給他的一次機會,彼時孟姝就曾勸他放下過去、專心朝政,可他雖然聽進去了,到底沒能徹底勘破,於是一麵斥責著太子,另一麵到底下不了廢太子的決心。
所以這回老天不再給他機會,直接降了一場大火。
這樣翻翻覆覆的思考了許久,外頭請安的朝臣和妃子們一概不見,他將自己關在靜室裏,撇開這些年的執念迷障,認認真真的考慮了一回,覺得徐承恩確實不是個好的君主。
那麽,就廢太子吧。
決心既然已經定下了,惠平帝連找人商量的程序都免了,等精神恢複了上朝的時候,不等朝臣們開口,率先提起了幾天前的那場詭異大火。
罪己是不可避免的,稍稍自悔了幾句,他便開始訓斥太子,將他這些年胡作非為的事情挑了幾件當眾說出來,然後說自己身子日漸西傾,太子若還是這般德行,將來如何擔得起天下大業?這回的天火乃是上天的預警,太子務必好好反省,便回去閉門思過三個月吧。
這麽一處置,罪名幾乎都推到了太子的頭上。
那一眾朝臣們麵麵相覷,原本準備好的說辭也派不上用場了,於是短暫的沉默了片刻。
然而朝堂之上的都是人精,如今惠平帝態度陡然變化,邊有人嗅到了其中的蹊蹺,於是試探著當朝參了太子幾句,惠平帝竟是一概聽進去了,又將太子給訓斥了一頓。
這個信號就太明顯了,太子那裏雖然委屈得半死,這邊卻有機靈的朝臣們回去後便開始琢磨。於是沒過幾天,就有折子遞到了惠平帝的案前,曆數太子多年來的失誤,最後說太子失德,已不配居於東宮之位,請惠平帝廢黜太子,另擇賢明——
宮裏現放著一位五皇子徐承平呢,雖然這些年一直默默無聞,但他勤學好問,雖然不涉政事,在太傅等一眾大儒的交口稱讚之下,也頗有點好名聲。
惠平帝雖然留著這個折子沒發,但是上朝的時候,卻很將那位朝臣誇獎了幾句,順手賞了個恩典,將新空出來的吏部侍郎之位送給了他。
這下子更是態度分明了,於是許多原本逡巡猶豫的人不敢再耽擱,一起開始圍攻太子,請惠平帝另擇東宮之主。
徐承恩腆居東宮之位,庸碌荒唐了許多年,好事沒做幾件,壞事卻是不少,想要找他的不是,那簡直比在路上隨便撿個小石頭都容易。
於是十幾天裏,每天上朝的內容就是參太子、罵太子,要求廢太子。
在這般呼聲裏,十月底的時候,惠平帝終於詔令內閣下旨,稱徐承恩德才不足、品行有失,廢去東宮之位。到底還保留著父子之情,留下了他的王位,保他做個富貴閑人。
朝堂上風起雲湧,徐琰雖沒參與一星半點,卻從頭至尾看得明明白白。
徐承恩被廢,他心頭的一塊大石終於落下,而十一月初二的夜裏,端王府整個被喜訊給點得沸騰——沈妱辛辛苦苦懷胎十月,經曆了一整天的痛苦煎熬之後,終於產下了一位健健康康的小世子!
這簡直比廢太子的消息還要振奮人心!
彼時徐琰就站在產房之外,雖然幾次闖進產房都被沈夫人和嬤嬤們暴力推了出來,沒能一直陪著沈妱,但在窗外聽到孩子響亮的初啼時,徐琰幾乎熱淚盈眶。
仲冬的夜已經格外寒冷,外頭星星點點的飄了滿地雪花,徐琰渾身上下卻仿佛騰騰的冒著熱氣,叫雪片還未靠近便被融化。
他從沈妱開始陣痛的時候就在外頭呆著了,從清晨到入夜,每一次撕心裂肺的哭喊都清晰的烙在心上。他隔著一層薄紗站在外麵,不許踏進產房,又不敢在窗上戳個破洞叫沈妱吹了冷風,隻能緊貼在紗窗外,看著裏頭人影來去奔忙晃動。
中間有兩次沈妱暈過去的時候,他忍不住衝進門,等沈妱醒來就又被趕出去。那多年執劍後有層薄繭的手心早已被自己捏得血痕斑斑,滿頭大汗的站在庭院裏,心幾乎提在了嗓子眼。
產婆報了母子平安的時候,外頭的嬤嬤們忙著各處散播喜訊,徐琰卻猛然抬袖在眼睛上擦了一把,飛身闖進了屋裏。
如今沒了皇後,宮裏的事情貴妃雖是打理著,大事上卻不敢做主,當即將崔太妃請到了雍和殿。
崔太妃是經曆過兩朝風雨的,到底能夠穩得住,叫太醫加緊了診治,也沒宣徐琰或者太子之中的任何一個人進來。
一通手忙腳亂之後惠平帝清醒過來,眼神有些癡怔。一轉眼瞧見崔太妃就在旁邊坐著,便開口道:“火都救下了?”
“救下了。”崔太妃點著頭,並沒敢當即跟惠平帝說詳情——非但九層高台盡數燒成了灰,旁邊連著的三座宮殿也都飛灰化煙,要不是救得及時,恐怕連那藏滿了名畫的蘭室都要毀了。
這九層高台本就惹得物議如沸,這回來個東打雷,燒了一片宮室,那些人還不把惠平帝給罵成篩子?
崔太妃默默的歎了口氣,勸道:“這樣的事情誰也料不到,冬天本來就幹燥,各處宮裏最近又多用炭火,走了水也是意料之外,皇帝還是該保重身子。”
惠平帝卻聽不進去,兩隻眼睛愣愣的,“太妃,我活了這幾十年,隻聽說過冬天打雷,哪裏真的見過?這回還恰巧是燒了九層高台,太妃,你說著是不是老天爺在罰我?”
語氣裏盡是疲憊和迷茫,與當年初登帝位時的勵精圖治天壤地別。
崔太妃知他入了魔怔,怎麽勸都是沒用,隻能歎了口氣。
等到惠平帝養了兩天能上朝了,這兩天攢著的折子搬到案頭翻了翻,差點再次把他給氣得吐血——禦史台那些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混賬,這回竟然跟欽天監攪合在了一起,追著這事兒上了幾十個折子!
冬日打雷本就是異事,更何況這回老天爺劈的恰好是那座耗費了不少名貴木材、損耗許多財力的九層高台,那是惠平帝的心頭至寶,被天降的一場大火燒掉,自然是主君失德!
再說今年冬天的天氣異於往年,是老天爺早早就示警,這回的大火是怒懲!
那些個禦史們罵起人來真是興致高昂,也不怕被砍了腦袋,洋洋灑灑的引經據典,古往今來的許多天有異象都是主君失德雲雲,就差指著惠平帝鼻子罵他的執迷不悟了。
惠平帝捂著心肝兒看了幾個折子,氣得一拂袖把一摞奏折全都給掃在了地上。
目光往旁邊一掃,隨手抽了一個折子出來,這回倒沒那麽窩心了,上頭雖然說的也是這場大火的事情,說這固然是天降大火對惠平帝示警,但是論根溯源,其實根源還在太子身上。
其後曆數太子多年來的各種喪德之舉,從才華不彰、文德不顯,到縱容家奴、驕奢淫逸,再到朝事荒廢、於國無功,心胸狹隘、構陷功臣,一層層的說上去,那叫一個罄竹難書。
最後做個總結,說著其實是東宮失德,不配將來承繼大位,老天爺才會預先示警,給惠平帝個提醒。
否則惠平帝在位將近十年,以前都好好的,怎麽今年就這麽奇怪呢?
一封奏折看得惠平帝舒泰了許多,仔細想了想,這場大火確實是蹊蹺的,那麽究竟是自己出了問題,還是真的如這封奏折所言,是東宮失德呢?
這些年太子的所作所為,惠平帝都是看在眼裏的,撇開其庸碌的資質不說,早年太子做的那些荒唐事情就已經很出格了,隻是惠平帝一直偏袒著,才能穩居東宮之位。單就這兩年,惠平帝心頭就有兩個解不開的疙瘩——
一個是魏王的死,雖說也是魏王自己不爭氣,但太子在背後做的手腳,其實惠平帝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就是樂陽長公主謀反的事情上,太子被人家拿了當棋子用還渾然不覺,自己病危了躺在榻上,他不說盡孝侍奉,反而跟皇後、藍道士合謀,隻惦記著皇位。
再怎麽偏袒,碰見這樣的事情,哪能不叫人心寒?
再往後樂陽長公主舉兵造反,徐琰費心籌謀、維護著朝廷的安定,太子非但沒出什麽力氣,反而在由危轉安之後大肆的往徐琰身上潑髒水,誠如奏折所言,心胸狹隘、嫉妒賢能,非儲君風範。
這些事情惠平帝以前刻意回避,並沒有細想,如今卻不能不深思了——
天降大火,是主上失德。那麽這個黑鍋給誰背呢?
如果還有魏王在,或許還能往那裏推一推,可現在就太子和皇帝兩個人擔得起這樣的大罪,該誰背負,還不明顯麽?
惠平帝以前偏袒太子,為的是自己內心的執念,而不是真的有多喜歡、疼愛太子。如今要做選擇,其實也不是很難的事情。
這麽一想,許多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在已經有些入魔怔的惠平帝看來,當初在白雲觀裏跟孟姝的重逢,其實是上天給他的一次機會,彼時孟姝就曾勸他放下過去、專心朝政,可他雖然聽進去了,到底沒能徹底勘破,於是一麵斥責著太子,另一麵到底下不了廢太子的決心。
所以這回老天不再給他機會,直接降了一場大火。
這樣翻翻覆覆的思考了許久,外頭請安的朝臣和妃子們一概不見,他將自己關在靜室裏,撇開這些年的執念迷障,認認真真的考慮了一回,覺得徐承恩確實不是個好的君主。
那麽,就廢太子吧。
決心既然已經定下了,惠平帝連找人商量的程序都免了,等精神恢複了上朝的時候,不等朝臣們開口,率先提起了幾天前的那場詭異大火。
罪己是不可避免的,稍稍自悔了幾句,他便開始訓斥太子,將他這些年胡作非為的事情挑了幾件當眾說出來,然後說自己身子日漸西傾,太子若還是這般德行,將來如何擔得起天下大業?這回的天火乃是上天的預警,太子務必好好反省,便回去閉門思過三個月吧。
這麽一處置,罪名幾乎都推到了太子的頭上。
那一眾朝臣們麵麵相覷,原本準備好的說辭也派不上用場了,於是短暫的沉默了片刻。
然而朝堂之上的都是人精,如今惠平帝態度陡然變化,邊有人嗅到了其中的蹊蹺,於是試探著當朝參了太子幾句,惠平帝竟是一概聽進去了,又將太子給訓斥了一頓。
這個信號就太明顯了,太子那裏雖然委屈得半死,這邊卻有機靈的朝臣們回去後便開始琢磨。於是沒過幾天,就有折子遞到了惠平帝的案前,曆數太子多年來的失誤,最後說太子失德,已不配居於東宮之位,請惠平帝廢黜太子,另擇賢明——
宮裏現放著一位五皇子徐承平呢,雖然這些年一直默默無聞,但他勤學好問,雖然不涉政事,在太傅等一眾大儒的交口稱讚之下,也頗有點好名聲。
惠平帝雖然留著這個折子沒發,但是上朝的時候,卻很將那位朝臣誇獎了幾句,順手賞了個恩典,將新空出來的吏部侍郎之位送給了他。
這下子更是態度分明了,於是許多原本逡巡猶豫的人不敢再耽擱,一起開始圍攻太子,請惠平帝另擇東宮之主。
徐承恩腆居東宮之位,庸碌荒唐了許多年,好事沒做幾件,壞事卻是不少,想要找他的不是,那簡直比在路上隨便撿個小石頭都容易。
於是十幾天裏,每天上朝的內容就是參太子、罵太子,要求廢太子。
在這般呼聲裏,十月底的時候,惠平帝終於詔令內閣下旨,稱徐承恩德才不足、品行有失,廢去東宮之位。到底還保留著父子之情,留下了他的王位,保他做個富貴閑人。
朝堂上風起雲湧,徐琰雖沒參與一星半點,卻從頭至尾看得明明白白。
徐承恩被廢,他心頭的一塊大石終於落下,而十一月初二的夜裏,端王府整個被喜訊給點得沸騰——沈妱辛辛苦苦懷胎十月,經曆了一整天的痛苦煎熬之後,終於產下了一位健健康康的小世子!
這簡直比廢太子的消息還要振奮人心!
彼時徐琰就站在產房之外,雖然幾次闖進產房都被沈夫人和嬤嬤們暴力推了出來,沒能一直陪著沈妱,但在窗外聽到孩子響亮的初啼時,徐琰幾乎熱淚盈眶。
仲冬的夜已經格外寒冷,外頭星星點點的飄了滿地雪花,徐琰渾身上下卻仿佛騰騰的冒著熱氣,叫雪片還未靠近便被融化。
他從沈妱開始陣痛的時候就在外頭呆著了,從清晨到入夜,每一次撕心裂肺的哭喊都清晰的烙在心上。他隔著一層薄紗站在外麵,不許踏進產房,又不敢在窗上戳個破洞叫沈妱吹了冷風,隻能緊貼在紗窗外,看著裏頭人影來去奔忙晃動。
中間有兩次沈妱暈過去的時候,他忍不住衝進門,等沈妱醒來就又被趕出去。那多年執劍後有層薄繭的手心早已被自己捏得血痕斑斑,滿頭大汗的站在庭院裏,心幾乎提在了嗓子眼。
產婆報了母子平安的時候,外頭的嬤嬤們忙著各處散播喜訊,徐琰卻猛然抬袖在眼睛上擦了一把,飛身闖進了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