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若雪,自被八思巴和元法大師送下廬山去做功德,便以蓮妃身份,入宮保護元帝。卻不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道暗中策反了三皇子,將其納入魔門,又以美色,誘惑元帝,以三皇子李代桃僵,同時反誣喇嘛教陰謀作亂,一夜之間,元都內的諸寺喇嘛,死傷無數,退走邯蒼山。元庭勢力也正式一分為二,元庭三皇子以元帝之軀,元帝之名,據守元都,發號施令,元庭太子則在王保保軍中,在太原與之對峙。


    這是悟虛所知道的情況。但潘若雪後來如何,而王保保又為何入魔,又為何聯合趙彤要攻打同為魔道掌控中的元都。悟虛卻是一頭霧水。


    潘若雪在留音中,講到,那夜元都之亂後,她便南下,輾轉於應天府、杭州府,最後來到了武昌府。在武昌府,無意間發現李林甫竟然作了漢國的長史。潘若雪稍作打探,卻不料老奸巨猾的我李林甫察覺,設計,將其引至豐都鬼城附近,借助鬼道修士之手,將其擒拿。所幸,那此刻已經是鬼上身的陳友諒,垂涎潘若雪美色,將其幽禁於武昌府王宮中。潘若雪以體內八思巴的一百零八道舍利光護身,一邊與“陳友諒”周旋,一邊還要提防李林甫等陰身儒修的暗算。苦苦支撐數日,直到悟虛和多吉前來。


    至於,王保保和趙彤聯手攻打元都的消息,則是潘若雪剛到武昌府之時,那胡媚兒暗中傳遞過來的。當初多吉帶著天源延聖等寺的喇嘛,從元都退走至邯蒼山,與悟虛在後山,深夜密議之時,發現了身為靈狐一族的胡媚兒,遂以曼陀羅大歡喜法門為其灌頂,送至元太子身邊,做了一名側妃,號曰福妃。


    潘若雪說的這兩件事,悟虛都不感興趣。李林甫,甚至包括其他一些陰身儒修,改頭換麵,在武昌府陳友諒這裏做官任職,要麽是朱元璋他們的計謀,要麽就是李林甫等人投靠了鬼道修士。這與我何幹?王保保入魔,和趙彤聯手,要攻打元都,屠盡元庭。這又與我何幹?趙彤,入魔日久,究其緣由,乃是有心魔,不滅了元朝派,她心魔難消。自己與趙彤,數次欲見未見,恐怕真的是各自要走自己的路了。至於屠盡元庭,套用雪域高原那些喇嘛的話,那是他們罪孽。


    但多吉卻有言道,“師弟,元庭雖然無道,但我喇嘛教受其百年供奉,若是任由魔道中人屠殺一空,莫說師尊,便是師兄我也於心難安。何況,還有不少無辜善良之輩。”多吉說得平淡,語氣卻是十分堅決。


    這番話卻是很有道理。往俗了說,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往大了說,別人天天虔誠供奉,尊你為上師大德,受你的戒,習你的法,你好意思不聞不問?便是你真的一走了之,不聞不問,你作為修行之人,就真的走得了麽?那份因果還在,那份業力還在,搞不好還會產生心魔。再往深處講,你們喇嘛教如此做,可謂不講江湖道義,或者沒有政治信用,說出去,眾口鑠金,還不是說你喇嘛教無能又無情。


    悟虛看著多吉略露倦色的眉宇間,不禁暗歎一聲,說道,“師兄所慮甚是,但因果循環之下,如此行事,豈不是處處攀緣,糾纏不休?廬山蓮法峰已經開啟,師兄打算還要在這紛擾的人世間停留幾時?”


    多吉摩挲著手中光亮的佛珠,遙望著北方,沉默片刻,悠悠說道,“你們漢人,有句俗話,盡人事,聽天命。”


    巫山神女峰上,**變幻,一片絢麗,一片空靈。但神女不見,徒留仙境,唯有悟虛和多吉,沉默不語。


    風起,煙霞似水,恍若仙音。多吉複又對著悟虛說道,“師兄我知曉師弟你一心想要斬斷俗緣,追求大道。師兄我,此番之所以明知元都難保,魔人勢大,也要前往,也是欲要了斷俗緣。”頓了頓,唱諾了一聲佛號,“那趙彤,乃是師弟魔障,師弟你是不宜去的。倒是那應天府,朱元璋,白蓮教,師弟你何不趁此機會,一了百了?屆時,你我師兄弟再一同上廬山。”


    應天府,朱元璋,白蓮教?悟虛沉思不已。自己上次,被掩月宗兩個老怪脅持,與那薛浮,還有張若月,前往蠡湖範蠡隱居洞府之時,路過應天府,遇到白蓮教弟子,自己都是避而不見。況且,白蓮教如今,已經托付給釋海,又有帝師印與朱元璋立約。自己難道還需要做什麽麽?


    悟虛疑惑得看著多吉。


    多吉深深地看了悟虛一眼,語帶慈悲地誦了聲佛號,“當日,你我二人,遊曆至九華山,師弟你聽聞白蓮教弟子被陰謀充作炮灰,無端送死,心中悲痛憂憤,對著地藏王菩薩金身像,莫明痛哭。此情此理,師兄我感同身受。”


    悟虛,不信六道輪回,今世今生受苦受難,便是前世罪業的宿命。白蓮教,麵對****,忍無可忍,不甘受此困苦,受此壓迫,以佛祖降世為號召,揭竿而起,宣揚佛國淨土。悟虛對此,深表同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白蓮教是做了悟虛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情。他們以實際行動,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呐喊,表達了對今生今世所遭受的不公的本能反抗,以及對所謂宿命的質疑。


    此世的悟虛,因此,對於白蓮教有一種宗教般的情結。這種情結,除非修佛的悟虛,能夠找到一個因果循環六道輪回對於今生今世受苦受難眾生一個圓融的解釋,否則將一直陪伴著悟虛。


    雪域高原上,悟虛見藏傳佛門諸派,幾乎是橫行無忌,肆意妄為,藏民淪為農奴,做牛做馬,以前世今生因果循環之名,任打任殺。於雪山中,禪坐靜悟,得出“因果循環固然有,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但佛門弟子,修佛為善,應當知眾生皆苦,慈悲渡化,眾生也應當有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結論。但此結論,還是不能說是圓融。設若,有人,以方便法門之說,說你前世罪孽深重,今生根器不足,倒不如,不要做無用功,甚至多做多錯,業障更深重,便在今生,受盡諸苦,還了前世罪孽,來世好托生,重新做人,又如何說?這也算是在點化你,超度你。


    多吉,一番話,不經意間,卻是擊中了悟虛心底最隱秘的軟肋。


    悟虛望著一臉倦怠,一臉慈悲地多吉,心有戚戚地說道,“想不到師兄,如此慧眼。悟虛今日方知,太上忘情,千難萬難。直到今日,人世間,還有俗緣未了,還有心結未解。”


    與多吉辭別之後,悟虛滿懷心事,甚至有點恍惚的,飛到了應天府地界。在曼陀羅法界之中,悟虛靜靜地俯視著下方。郊外,農者像小蜜蜂一般忙碌。城內,行人如織,動作各異。好一派繁忙景象。空中,巡邏的修士,穿梭不已,猶如群星一般;而道道陽剛之氣,更是從各要塞軍營,如雲升騰。真應了那一句“雄赳赳氣昂昂”。再看那雞鳴寺,氣勢卻是大不如悟虛當日臨走之時。如今,釋海在廬山蓮法峰,陳一鳴等人死的死,逃的逃,若是估計不錯,寺中便隻剩下滅嗔等人,在那裏主持大局。


    如此,悟虛又想到了通陳一鳴蹊蹺身死,滅嗔等人誣陷追殺陸平山、趙秋鶴等人之事,心中五味雜陳。他猶如一片雲,靜靜地漂浮在應天府上空,雞鳴寺上空。


    。。


    應天府,吳王府,此刻因為張士誠歸順東海妖族,這人世間便隻剩下應天府,朱元璋的吳王府了。朱元璋的吳王府,規格未變,器物未添,但卻日益莊嚴肅穆。莫說那一個個屏息的忙碌奴仆,便是那花園中的一草一木,雖然春意盎然,卻也端莊得像個上流社會貴婦人。


    胡惟庸,垂頭喪氣地從吳王府走了出來。


    他因為前些日子,在中山學院鼓動儒生前往雞鳴寺而嶄露頭角,更被人通知做好準備,某月某日,覲見吳王朱元璋。胡惟庸得此消息,欣喜若狂,一個人在室內大笑,就著難得的雪白宣紙,揮筆寫下李白的著名詩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卻誰知,今日覲見,身披軟甲的吳王朱元璋,坐在那金鑾殿上,隻是遠遠地瞄了他一眼,好半響方才淡淡地問道,“汝何德何能,竟然敢煽動儒生,圍攻神教?”隨後,更是連連揮手,示意其退下。胡惟庸連日來,準備的滿腹經綸,之乎者也,生生咽在嗓子眼。走在王府的青石路上,一個老邁的太監,慢騰騰地跟著,胡惟庸眼前還晃動著剛才朱元璋頭也不抬,揮手趕人的那一幕,眼看著沿途繁花似錦,心中不由一陣哀鳴,隻覺如殘花敗柳一般。


    他出了吳王府,正要仰頭歎氣,旁邊卻有一名宿儒,攔在了麵前。這名宿儒,高冠長帶,氣宇不凡,但手中卻持著一杆白布,白布上寫著“占卜問卦”四個大字。”你這老頭,看你打扮和氣度,也是飽學之士,為何到老了,卻為老不尊,幹起這個勾當!?”胡惟庸氣不打一起出。


    誰知那宿儒老頭,毫不生氣,反倒嗬嗬笑道,“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如今怪力亂神當道橫行,吾適逢其會,三月讀易所得,用作平時占卜解卦,有何不可?若說浩然正氣,你胡惟庸一時不容於吳王,垂頭喪氣而出,浩然正氣又到哪裏去了?”說得胡惟庸一愣一愣的。


    最後,也不知道那宿儒老頭說了些什麽,胡惟庸居然熄了怒火,也不回中山學院,更是以弟子禮,隨其而去。


    .


    悟虛在高空中,曼陀羅法界中,遙遙看著此番事情,不禁啞然失笑。忽然想到那中年儒生叫做胡惟庸,想起後世一些史書的記載,急忙注目而視,卻不想,胡惟庸和那老儒生已經失去了感應,消失得無影無蹤。


    悟虛疑惑片刻,又將神識專注於雞鳴寺,臨空細觀。


    。。


    深邃而昏暗的大殿,滅嗔,有模有樣地端坐在蓮花台,雖自稱長老,卻好似神聖教主。座前如手臂粗的香燭,不是發出劈裏啪啦的爆發聲音;周圍,裏三層外三層,圍坐著白衣僧眾。他一人高居闊論,口若懸河,講的不知道是什麽經文,句句不離白蓮,句句不離聖教。


    煙熏火燎中,那般智,則帶著數十名光頭,等高虛浮於滅嗔左側,目光炯炯,掃視著下方。那神情,,凶神惡煞,卻又沒有一點護法鬼神威儀,反倒有點像後世的納粹衝鋒隊,隨時準備用武力用暴力來捍衛領袖的權威,教主的神聖。


    悟虛看得心生厭惡,把神識又投向軍營中那些白蓮教弟子。


    。。


    普通白蓮教戰士,在軍營中沒有特殊的標記,也不是單獨成建製。他們與普通軍士混合在一起,除了那些修煉過白蓮心法的,悟虛再難分辨。但就算是那些修煉過白蓮心法的弟子,其言行舉止,悟虛也看不出來與其他人有何區別。


    軍中的那些白蓮教長老,自從釋海主持教務以來,盡皆著白袍,白袍上以黑線繡著蓮花。他們,雖然容易辨認,言行也有獨特之處,但悟虛卻感受不到多少佛門氣息。也不知,這些白蓮教長老,本身根器不足,還是行伍之中要隨波逐流,和光同塵。總之是,不像佛門中人,倒像是政委書記。一句話,殺戮太重猶可恕,犯戒太多難認同。


    傳音玉符亮起,多吉已經北至元都,帶著數十名喇嘛,要頗為悲壯地拯救元庭那些無辜善良之輩,了了喇嘛教百年積蓄的最後俗緣。


    南方的悟虛接到訊息,也緩緩落地,悄然進入應天府,孤身一人,要異想天開地斷了以上種種、如此這般的因果緣份。


    正所謂


    本想無礙上廬山,還有因果在人間。


    前世今生諸法空,南轅北轍難忘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山下漢豐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山下漢豐湖並收藏大明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