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勒沉靜良久道:“我們有地利優勢,大華軍有火器優勢。若是夏季,大華軍不好打;若是冬季,尚有勝機。這次大華軍北麵是盧俊義的第四軍,有二萬多;南麵是吳玠的第二軍還有草原師沙漠師,四萬餘人;再南麵還有匆匆北上的欒廷玉第九軍三萬人,合計近十萬人。若無外援,豁裏部和禿麻部必敗。如今又是夏季,豁裏和禿麻兩部,若要抵禦大華軍,便是有十萬外援軍,怕也是不夠。”
德安搖搖頭:“我們一時哪聚得起十萬?”
莫布兀道:“豁裏禿麻兩部,已經投順我吉力吉思,總不能看著他們被消滅吧?”
拖吉思道:“豁裏部首領布裏毛,為了拖我吉力吉思下水,才說要投順,害得索洛身死,一萬軍兵沒了。不找他算賬已經是便宜他了。”
貝泰道:“那也不能看著大華軍越逼越近,還奪去我吉力吉思部早先的領地。”
一直沒說話的一個老者,是族內的大祭師,叫若奴,向多勒問道:“三王子在大華軍中數年,可知大華朝對我吉力吉思部的想法?”
多勒抬頭看了眼德安,德安輕微點了下頭,多勒便道:“早幾年大華朝是把吉力吉思當自己人的,隻是上次吳玠滅斡亦刺部時,與我們部落起了衝突,後來雖然平息了,但好像就有所防範了。”
貝泰插嘴:“也是因為兩邊越來越近了。”
多勒點頭:“二哥說的是,這次瀚北堡大戰,就扯開臉了,我們在大華軍中也呆不下去了。”
拖吉思道:“大華皇帝還是不願與吉力吉思徹底翻臉的,否則就不會讓三哥他們回來,還帶回來不少錢物。要知道,三哥他們熟知大華軍訓練和作戰方式,若兩邊開戰,會給大華軍帶去很多損失。皇上還是寬宏大氣啊!”拖吉思忍不住稱了聲皇上。
莫布兀皺了下眉頭道:“四弟還真是崇敬林衝啊!他怕也是不安好心吧?我聽說從大華軍回來的有些人,在部落裏四處說大華朝的好,說不定有的人已經被大華朝策反了。三弟我可不是說你。”
多勒很尷尬,拖吉思很憤怒:“大哥的意思,大華軍應該把三哥他們這二千人,全給殺了才好!”
德安手往下一壓:“吵什麽吵!多勒,你說說林衝讓你帶的話,大家商議下。”
多勒道:“我臨走時,林衝告訴我,說吉力吉思與華夏頗有淵源,不該刀槍相向。但大華朝必要恢複漢唐舊域,要將漠南漠北全部收複。他說吉力吉思願融入大華朝最好,否則可遷往烏拉山脈以西。大華朝未來目標就是要往西擴展到烏拉山。他還說,若是吉力吉思部融入和西遷兩條路都不接受,那遲早要在戰場上決勝負。”
莫布裏、貝泰等幾個,都很惱火,貝泰恨道:“我吉力吉思部,世世代代生活在謙河(葉尼塞河)兩岸,憑什麽要我們西遷?”
拖吉思道:“當大華人也沒什麽不好的。”
莫布裏怒道:“要當你去當,我吉力吉思時代逍遙草原,何曾認人為主,屈身為臣?”
拖吉思道:“我們部落,先從匈奴,後從突厥,又曾稱臣大唐。便是匈奴和突厥,也曾向漢唐稱臣。當然,部落人都去當大華人,這汗王就沒權沒勢了。”他是在暗諷自詡下任汗王的莫布裏。
莫布裏大怒起身,手指拖吉思:“你!”
德安喝道:“坐下!”又朝拖吉思瞪了一眼:“我知你親近大華朝,但今日我們商討的時部落將來的命運,你不要光顧自己的好惡!”
拖吉思隻得應是。
德安道:“融入大華朝,部落裏大多數人是不會接受的。我們要應對和阻止大華軍的擴張。”德安這“大多數”,怕指的是“大多數部落頭領”。
兒子和親信們,差不多都點了頭。隻有拖吉思,長歎一聲,不再說話了。
歡脫道:“依三王子所言,此番不宜與大華軍決戰。但也不能光看著,汗王可急招牧騎,守住東線,一防大華軍趁勢攻到謙河一帶,二則可以收攏豁裏部和禿麻部逃人,增強我部實力。我估計大華軍也不想現在就和我們展開大戰。”
眾人無異議,莫布裏道:“大華朝在我們這裏有二十幾人,當全給驅逐了,免得他們給大華軍探聽情報。”大華朝在吉力吉思的二十幾人,有幾個算是使節和軍事觀察員吧,剩下的十幾個,都是教漢文漢語的老師。
德安道:“既然林衝放了多勒回來,我們也將他們禮送出境,此事就交給多勒了。”
多勒應下,道:“歡脫所言甚是,但這次之後,大華軍遲早還是要西進北上的,該如何應對。”
歡脫道:“我吉力吉思,與西遼、乃蠻、東喀喇汗國,皆有過矛盾爭鬥。但如今大華國地廣物豐,人強馬壯,軍力渾厚,火器厲害,任單一方皆無法抗衡大華朝,當拋開恩怨,聯合抗華。”
德安點頭:“西遼雖強,但治下寬鬆,不會強行吞並部眾。我會遣使向耶律大石稱臣,告訴他林衝要一直西進到烏拉山,他肯定願意共抗大華;乃蠻部離大華軍最近,估計也會倒向西遼。”
祭師若奴道:“汗王不拘虛名,甚好!叫西遼去做抗華的領頭人。”
莫布裏道:“那東喀喇汗國呢?他和林衝可不接鄰。”
歡脫道:“我們當配合西遼,勸他共抗大華。漢人有言,唇亡齒寒,我們三家若亡,下一個就是東喀喇汗國。”
德安等商議已定,便派出使節往魯智深與許貫忠處,表示前者瀚北堡之戰,屬於誤會。吉力吉思將不介入大華軍和豁裏禿麻兩部之戰,但吉力吉思將出兵維護疆界,防止戰亂波及。
大華軍也不想此時與吉力吉思全麵開戰,雙方算是達成了默契。
乃蠻部和吉力吉思部皆未來援,豁裏部首領布裏毛,情知打不過大華軍,幹脆帶了一萬精騎,以及親信家眷,急穿過乃蠻部與吉力吉思部的交接區域,跟著克烈部勃烈爾的馬跡,西逃去了阿浦水下遊,投奔歸順了西遼國皇帝耶律大石。
剩下的豁裏餘部和禿麻部,就成了大華軍的獵物,多半被殺被抓,少半向西,被吉力吉思部吞並了。
吉力吉思部自得大華朝幫助,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增強了,這幾年一直在擴充地盤和部眾,此番又得了豁裏禿麻兩部餘眾,部落規模幾乎翻翻,達到了約四十萬。
吉力吉思部、西遼國、乃蠻部、東喀喇汗國這私放如何串聯勾兌,先不去說它。
且說林衝平滅了楊幺的“大摩國”,留下晁蓋在湘潭處置移民,自回汴京。一回到開封,林衝便與胡銓等商議,要加速開發河湟和河套地區。
所謂河湟和河套地區,指的是青海湖沿黃水向東向南,再沿黃河北上、東流,直到南下轉彎處,約後世青海湖、西寧、蘭州、銀川、巴彥卓爾、包頭、準格爾一線左右。黃河之伴,氣候尚未太冷,宜耕宜牧,可種水稻、麥子、青稞等,此時尚有不少草木。
宋時河湟河套地區,要麽被西夏遼金控製,要麽處於拉鋸交戰區域,民生凋零。如今大華朝的勢力範圍,早就遠遠越過,朝廷便要抓緊大開發,要將河湟河套建設成西北糧食生產基地,成為將來大華軍西進的糧食供應地。事實上林衝克製大華軍西進北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糧草供應成本太高。這次滅豁裏和禿麻兩部,糧草供應就已經暴露了許多問題,後來魯智深和許貫忠隻得令欒廷玉的第九軍停留在銀川,暫停北上,就是因為糧草問題。還好吉力吉思部也沒做好全麵開戰的準備,欒廷玉部後來就折返中原了。
按照林衝的要求,朝廷組織了官員和華夏大學的專家,全線考察河湟河套地區,對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複林複草,對可以開發的地區,則推廣抗寒作物。
林衝又特意叫來交建部長,九尾龜陶宗旺,叫他把建設重點轉向西南西北,雲南、四川、甘隴三路等。交通是大華朝的重點政務,也是朝廷考核地方官員的硬指標之一。陶宗望把朝廷力量轉向西麵,東麵的地方官員就得靠本路力量來修路了,所幸東北麵三條國道主幹已經修好。一條是開封—大名府—北平—遼陽,然後分兩路,一路往平壤—開城—漢城—釜山;一路往海參崴。另一條是西安經潼關、洛陽、鄭州、開封、青州,至登州。再一條是從杭州,經江寧、徐州、開封、潞州、太原,至大同以北。
這日林衝收到了許貫忠的一份急報。
欲知許貫忠急報何事,且聽下回分解。
德安搖搖頭:“我們一時哪聚得起十萬?”
莫布兀道:“豁裏禿麻兩部,已經投順我吉力吉思,總不能看著他們被消滅吧?”
拖吉思道:“豁裏部首領布裏毛,為了拖我吉力吉思下水,才說要投順,害得索洛身死,一萬軍兵沒了。不找他算賬已經是便宜他了。”
貝泰道:“那也不能看著大華軍越逼越近,還奪去我吉力吉思部早先的領地。”
一直沒說話的一個老者,是族內的大祭師,叫若奴,向多勒問道:“三王子在大華軍中數年,可知大華朝對我吉力吉思部的想法?”
多勒抬頭看了眼德安,德安輕微點了下頭,多勒便道:“早幾年大華朝是把吉力吉思當自己人的,隻是上次吳玠滅斡亦刺部時,與我們部落起了衝突,後來雖然平息了,但好像就有所防範了。”
貝泰插嘴:“也是因為兩邊越來越近了。”
多勒點頭:“二哥說的是,這次瀚北堡大戰,就扯開臉了,我們在大華軍中也呆不下去了。”
拖吉思道:“大華皇帝還是不願與吉力吉思徹底翻臉的,否則就不會讓三哥他們回來,還帶回來不少錢物。要知道,三哥他們熟知大華軍訓練和作戰方式,若兩邊開戰,會給大華軍帶去很多損失。皇上還是寬宏大氣啊!”拖吉思忍不住稱了聲皇上。
莫布兀皺了下眉頭道:“四弟還真是崇敬林衝啊!他怕也是不安好心吧?我聽說從大華軍回來的有些人,在部落裏四處說大華朝的好,說不定有的人已經被大華朝策反了。三弟我可不是說你。”
多勒很尷尬,拖吉思很憤怒:“大哥的意思,大華軍應該把三哥他們這二千人,全給殺了才好!”
德安手往下一壓:“吵什麽吵!多勒,你說說林衝讓你帶的話,大家商議下。”
多勒道:“我臨走時,林衝告訴我,說吉力吉思與華夏頗有淵源,不該刀槍相向。但大華朝必要恢複漢唐舊域,要將漠南漠北全部收複。他說吉力吉思願融入大華朝最好,否則可遷往烏拉山脈以西。大華朝未來目標就是要往西擴展到烏拉山。他還說,若是吉力吉思部融入和西遷兩條路都不接受,那遲早要在戰場上決勝負。”
莫布裏、貝泰等幾個,都很惱火,貝泰恨道:“我吉力吉思部,世世代代生活在謙河(葉尼塞河)兩岸,憑什麽要我們西遷?”
拖吉思道:“當大華人也沒什麽不好的。”
莫布裏怒道:“要當你去當,我吉力吉思時代逍遙草原,何曾認人為主,屈身為臣?”
拖吉思道:“我們部落,先從匈奴,後從突厥,又曾稱臣大唐。便是匈奴和突厥,也曾向漢唐稱臣。當然,部落人都去當大華人,這汗王就沒權沒勢了。”他是在暗諷自詡下任汗王的莫布裏。
莫布裏大怒起身,手指拖吉思:“你!”
德安喝道:“坐下!”又朝拖吉思瞪了一眼:“我知你親近大華朝,但今日我們商討的時部落將來的命運,你不要光顧自己的好惡!”
拖吉思隻得應是。
德安道:“融入大華朝,部落裏大多數人是不會接受的。我們要應對和阻止大華軍的擴張。”德安這“大多數”,怕指的是“大多數部落頭領”。
兒子和親信們,差不多都點了頭。隻有拖吉思,長歎一聲,不再說話了。
歡脫道:“依三王子所言,此番不宜與大華軍決戰。但也不能光看著,汗王可急招牧騎,守住東線,一防大華軍趁勢攻到謙河一帶,二則可以收攏豁裏部和禿麻部逃人,增強我部實力。我估計大華軍也不想現在就和我們展開大戰。”
眾人無異議,莫布裏道:“大華朝在我們這裏有二十幾人,當全給驅逐了,免得他們給大華軍探聽情報。”大華朝在吉力吉思的二十幾人,有幾個算是使節和軍事觀察員吧,剩下的十幾個,都是教漢文漢語的老師。
德安道:“既然林衝放了多勒回來,我們也將他們禮送出境,此事就交給多勒了。”
多勒應下,道:“歡脫所言甚是,但這次之後,大華軍遲早還是要西進北上的,該如何應對。”
歡脫道:“我吉力吉思,與西遼、乃蠻、東喀喇汗國,皆有過矛盾爭鬥。但如今大華國地廣物豐,人強馬壯,軍力渾厚,火器厲害,任單一方皆無法抗衡大華朝,當拋開恩怨,聯合抗華。”
德安點頭:“西遼雖強,但治下寬鬆,不會強行吞並部眾。我會遣使向耶律大石稱臣,告訴他林衝要一直西進到烏拉山,他肯定願意共抗大華;乃蠻部離大華軍最近,估計也會倒向西遼。”
祭師若奴道:“汗王不拘虛名,甚好!叫西遼去做抗華的領頭人。”
莫布裏道:“那東喀喇汗國呢?他和林衝可不接鄰。”
歡脫道:“我們當配合西遼,勸他共抗大華。漢人有言,唇亡齒寒,我們三家若亡,下一個就是東喀喇汗國。”
德安等商議已定,便派出使節往魯智深與許貫忠處,表示前者瀚北堡之戰,屬於誤會。吉力吉思將不介入大華軍和豁裏禿麻兩部之戰,但吉力吉思將出兵維護疆界,防止戰亂波及。
大華軍也不想此時與吉力吉思全麵開戰,雙方算是達成了默契。
乃蠻部和吉力吉思部皆未來援,豁裏部首領布裏毛,情知打不過大華軍,幹脆帶了一萬精騎,以及親信家眷,急穿過乃蠻部與吉力吉思部的交接區域,跟著克烈部勃烈爾的馬跡,西逃去了阿浦水下遊,投奔歸順了西遼國皇帝耶律大石。
剩下的豁裏餘部和禿麻部,就成了大華軍的獵物,多半被殺被抓,少半向西,被吉力吉思部吞並了。
吉力吉思部自得大華朝幫助,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增強了,這幾年一直在擴充地盤和部眾,此番又得了豁裏禿麻兩部餘眾,部落規模幾乎翻翻,達到了約四十萬。
吉力吉思部、西遼國、乃蠻部、東喀喇汗國這私放如何串聯勾兌,先不去說它。
且說林衝平滅了楊幺的“大摩國”,留下晁蓋在湘潭處置移民,自回汴京。一回到開封,林衝便與胡銓等商議,要加速開發河湟和河套地區。
所謂河湟和河套地區,指的是青海湖沿黃水向東向南,再沿黃河北上、東流,直到南下轉彎處,約後世青海湖、西寧、蘭州、銀川、巴彥卓爾、包頭、準格爾一線左右。黃河之伴,氣候尚未太冷,宜耕宜牧,可種水稻、麥子、青稞等,此時尚有不少草木。
宋時河湟河套地區,要麽被西夏遼金控製,要麽處於拉鋸交戰區域,民生凋零。如今大華朝的勢力範圍,早就遠遠越過,朝廷便要抓緊大開發,要將河湟河套建設成西北糧食生產基地,成為將來大華軍西進的糧食供應地。事實上林衝克製大華軍西進北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糧草供應成本太高。這次滅豁裏和禿麻兩部,糧草供應就已經暴露了許多問題,後來魯智深和許貫忠隻得令欒廷玉的第九軍停留在銀川,暫停北上,就是因為糧草問題。還好吉力吉思部也沒做好全麵開戰的準備,欒廷玉部後來就折返中原了。
按照林衝的要求,朝廷組織了官員和華夏大學的專家,全線考察河湟河套地區,對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複林複草,對可以開發的地區,則推廣抗寒作物。
林衝又特意叫來交建部長,九尾龜陶宗旺,叫他把建設重點轉向西南西北,雲南、四川、甘隴三路等。交通是大華朝的重點政務,也是朝廷考核地方官員的硬指標之一。陶宗望把朝廷力量轉向西麵,東麵的地方官員就得靠本路力量來修路了,所幸東北麵三條國道主幹已經修好。一條是開封—大名府—北平—遼陽,然後分兩路,一路往平壤—開城—漢城—釜山;一路往海參崴。另一條是西安經潼關、洛陽、鄭州、開封、青州,至登州。再一條是從杭州,經江寧、徐州、開封、潞州、太原,至大同以北。
這日林衝收到了許貫忠的一份急報。
欲知許貫忠急報何事,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