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棗不用跟李滿囤出門送禮, 便就在家跟她娘王氏和任曾氏收拾羊肉。
餘曾氏雖家常能見到羊, 但收拾羊肉也是頭一回。他們莊仆糧食都是勉強夠吃,年底得的半頭羊, 還不都是找屠戶給換成更多更肥的豬肉
於是,餘曾氏便找王氏問主意。王氏一聽也是傻眼,她也沒弄過。
紅棗眼見兩個成年人竟然被一塊肉給難住, 也是無語。好吧,她也沒煮過羊肉。但她有見識啊,前世的見識。
“娘,”紅棗說道:“羊肉也是肉。你就當肉煮好了。”
“反正不管是豬肉還是魚肉,煮來煮去, 都是紅燒和白切。”
“咱們今兒把這腿給切了。腿骨就燒湯,切下的肉裏, 留一塊紅燒、餘下的就加上白菜一道剁了做餃子餡包餃子吃吧。”
王氏一聽就覺的有道理, 然後就照做了。
一刀切下約三斤肉,紅燒, 一刀又切下五斤肉, 剁餃子餡兒,餘下一根帶肉腿骨,差不多還有三斤,正好燒湯。
一個上午,餘曾氏先把送禮餘下的四條鰱魚給洗了,然後又把餃子餡兒給剁了,這便就到了午飯時間。
午飯, 餘曾氏雖單獨吃,但也得了三塊紅燒羊肉和一碗羊湯蘿卜。這是餘曾氏第一次吃羊肉,隻覺得滿口生香。餘曾氏想難怪羊肉比豬肉貴,原來竟是有這麽一股香味的原因。
紅棗午飯也吃得很香。本來綿羊肉就細嫩鮮香,且還不膻,現調料放足,自是鮮美異常。
李滿囤本就是個粗人。飯菜裏隻要有肉,他就覺得好,當下也是吃得高興。
就是王氏,她雖然有了身子,但她苦慣了,自也不會挑嘴說羊肉不好吃,拿腔作態地說吃不下。她午飯也吃了不少。
午飯後,餘曾氏收拾了碗筷後自回了莊子。王氏則和了白麵,坐堂屋裏包餃子。
堂屋的後門掛了嶄新的藍色粗布棉門簾。先前王氏做的舊床單本色門簾被李滿囤嫌棄難看不給掛,王氏無法隻好使新布重做了一個給掛上。至於先前的舊床單,王氏則在拆洗後收了起來,準備留做腹中孩子的尿布。
堂屋雖然沒有鋪炕,但因為有東西兩堵火牆,故屋裏竟是不冷不熱,舒適異常。
王氏家常穿一件夾衣和新買的秋香色棉背心。
自穿上這件棉背心後,王氏便讚不絕口––棉衣護住胸背,不受寒,空出來的兩隻袖子,則正適合做活。
王氏愛惜衣裳,擱這細棉布的背心外又罩了一件粗布圍裙。
外麵下雪冷得很,紅棗便就在堂屋靠著火牆幫她娘包餃子。
紅棗雖然是個手殘,但前世到底受過她媽三十幾個大年夜的□□,故眼下不管是擀餃子皮還是捏餃子都做得有模有樣。
由此可見古語“勤能補拙”就是真理,而所謂的“手殘”隻是懶人的借口罷了。
王氏不知就裏,她隻瞧到她閨女一雙小手翻飛幾下桌上小匾就能整齊排列出一個小巧水餃來,不覺心生自豪。她家紅棗不過看她包了兩回餃子,現今一上手就包出了大小一樣的餃子––紅棗這份心靈手巧啊,別家不敢說,但蓋過二房的玉鳳,卻是一定的了!
虧玉鳳打小就給她娘郭氏在廚房幫忙,且年齡也大紅棗三歲,可她包的餃子,至今還是大的大、小的小,端不到人前。
其實,王氏對侄女李玉鳳並沒啥成見,但她一自豪起自家閨女來就無師自通了“踩一捧一”--–下意識地就拿李玉鳳做對比。
對於躺著也中槍,李玉鳳要怪也隻能怪她自己的命不好,誰讓她妹子是紅棗呢?
想當年人人都誇李玉鳳的娘郭氏能幹,不也都是拿紅棗娘王氏的蠢笨來做襯托的嗎?
所以老話才說“說嘴打嘴”,教人要謹言慎行。要知道現還隻是王氏自己一個人的腹誹,而將來兩孩子境遇的差別才是整個雉水縣往後幾十年的談資。
李滿囤則在前廊下劈柴。莊子裏的人前兩天都在山頭伐木以備過冬。李滿囤便也跟風砍了兩根鬼頭楊,然後給鋸成兩米多的木段使潘安用牛車拉回來堆在前廊下風幹。
今兒下午得閑,李滿囤便就劈這兩個鬼頭楊。冬天燒炕,木柴費得厲害,故準備再多也不會嫌多。
當天晚飯吃的就是羊肉白菜餃子。吃過晚飯,李滿囤早早地關了院門和後門,然後又往炕洞裏添足夠燒一夜的木柴,方才進了臥房。
房裏王氏收拾出明兒過節要穿的衣裳後便整齊地疊堆在炕桌上。現今,李滿囤和王氏依舊睡在架子床上:一來是臥房裏有火牆和炕兩個熱源,暖和的很,她夫妻兩個睡架子床並不覺寒冷。二來則是夜裏睡炕早起口幹,睡床則沒這個問題。三,則是炕靠南窗,屋外有一點動靜人躺炕上就聽得清楚,而床則靠北牆,隻要放下蚊帳,就能睡得很實。
故此,李滿囤兩口子自打有了架子床後,就不想再睡炕了。
冬至一早,李滿囤一起床便即就穿了新買的棉襖棉褲罩衣罩褲。
炕上放了一夜,衣服都烘得暖和和的,上身就是一個詞:舒服。
吃完王氏下的圓子當早飯後,李滿囤又加披了他那件花三吊錢買下的羊皮大氅後方才挑著王氏與他準備的兩籮筐紙錢出了門。
來到祠堂,李滿囤見他爹李高地同兩個弟弟李滿倉、李滿園帶著四個侄子早來了。李高地也穿著羊皮大氅,正給他二伯李春山吹皮子呢。
李滿囤一見趕緊過去招呼:“爹,二伯!”
李高地見李滿囤也是一身羊皮大氅,心裏越發高興––兒子比他有本事,年紀輕輕就穿上了皮子不說,還知道孝敬他,他當然開心。
李春山見了李滿囤也高興。滿囤可是他親侄子,早起,他喝的那碗暖洋洋的羊肉湯,可就是滿囤給送的。
李春山的大兒子李滿壟則在一旁盤算:他爹李春山比三叔足大12歲呢,今年都67了,竟還沒得一件皮子衣裳。他今兒家去就和兄弟商量商量,兩家湊錢,給他爹到城裏成衣鋪置件綿羊皮大氅。
他家業雖不能和李滿囤這個族弟相比,但他爹都這麽大年紀了,他們做兒子的給置件皮子衣裳,也是該當的。
李滿倉、李滿園看見李滿囤,也上前來叫哥。
見到李滿囤的新衣裳,李滿倉倒也罷了,他雖羨慕,但也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於是,也隻是單純的羨慕罷了。
隻李滿園,眼睛都羨慕綠了。
一般人家,從來都是老大穿新、老二穿舊、老三補丁,偏李高地家於氏不服氣自己兩個親子穿繼子的舊衣,故從來都與兒子滿倉滿園新衣穿。
一開始,還是隻一年三節做新衣裳,平素滿園也都是舊衣加補丁,可待李滿囤十五歲下地幹活,家裏日子好起來後,李滿園就再未穿過補丁衣裳。橫豎他不大幹重活,衣裳沒他兩個哥哥費,此外再加上他娘於氏以織布為名給他媳婦的貼補,他一向穿得都比李滿囤體麵。
今年秋收,李滿園隻收了兩畝水稻和兩畝紅薯,也沒得棉花,自然也沒有布匹。李滿園體麵慣了,這次冬節他特地進城買了兩匹細棉布回來做衣裳。
節前,李滿園記住上次的教訓,與他爹李高地一樣送了節禮,並額外給添了兩身衣裳的布給他爹娘做衣裳。
李滿園本以為這次自己與爹娘的細棉布價錢蓋過了他上次給嶽家的粗布,他能重得他爹娘歡心,卻不想他大哥直接給了他爹一件皮子,搞得他爹的心思全在皮衣裳上,對他的細布壓根沒眼看,讓他孝敬爹娘的心思打了水漂。
李滿園更沒想到的是他大哥自己也穿上了皮子,剛一進門就出盡了風頭。
這可叫李滿園如何能服氣?明明從小到大,他才是他兄弟裏最體麵的那個。
祭祀與往年一樣,隻是今年的祭禮尤其豐盛,多了整一頭羊不說,其他糕團圓子饅頭之類,量也較以往的大,估計一會兒,每個人都能分不少。
今年族長李豐收念誦的祭詞也比往年都長,但大家都聽得很耐心。今年年景好,家家都餘了四、五十吊錢,差不多是往年的兩、三倍。而且家家都有了山頭,即便有的小些,但隻要肯精心照管,往後每一年也都能有今年這樣的好收益。
好日子,就在眼前,族人們都分外感激祖宗的護佑––對於李滿囤,族人雖然也說他好,但卻無法崇敬––如果沒有祖宗逃荒逃到這裏,李滿囤能發現枸杞嗎?如果沒有祖宗,能有李滿囤嗎?所以,歸根結底,現有的一切都還是祖宗護佑。
念好祭文後,又燒了比往年更多的紙錢,然後方是各房人上山掃墓。
李高地領著三個兒子各挑著一擔紙錢也上山掃墳,李貴雨則拉著李貴吉和李貴祥同李貴富跟在後麵。
首先,祭拜的自然是李高地他爹娘的墳頭。墳前倒下整一籮筐的紙錢後,李高地看著三個兒子各倒了半籮錢,方才開始磕頭,然後又讓兒子、孫子輪流磕頭。最後方才打火點燃。
其後,李高地再給原配陳氏墳頭燒紙。這一次李高地隻放了兩串紙錢,李滿倉、李滿園也是如此,獨李滿囤倒下了整一籮錢。
李高地張張嘴,想批評,但到底沒出聲。分家了,滿囤也有自己主意了。李高地便想橫豎陳氏是滿囤親娘,滿囤孝敬再多紙錢也是該的。
陳氏墳頭,李高地隻要作揖,不必磕頭。李滿囤兄弟三個和孫子們卻都得磕頭。
眼盯著墓碑上紅黑兩行名字,紅色“夫李高地”,黑色“妻李陳氏”這八個字,李滿倉頭磕在地上,心底則湧上不平。
明明三十年來為他爹操持內務的都是他娘於氏,偏將來與他爹合葬的卻是這個短命的大娘,而他娘於氏,隻能以繼室身份偏安於他兩人合葬墳的側後。
所以,李滿倉想:不怪他娘心有不甘,他這些年埋頭幹活,不也是為了讓人知道,他作為他娘的長子,不比他短命大娘留下的所謂長子差嗎?
但奈何天不隨人願,今秋大房一路吉星高照,財源滾滾,讓他拍馬也難望其項背。
難道這輩子,他都再越不過大房去了嗎?
這叫他如何甘心?
接著,則是給李高地的大哥李大江燒紙。李高地對他大哥大嫂很尊崇,當下放下了四串紙錢,三個兒子則是各放了兩串。
最後,在給李高地的三個叔叔都燒了紙後,李高地方和三個兒子四個孫子提了空籮筐下山回到了祠堂。
祠堂裏族長李豐收正在給族人發祭食––按人頭,每人一塊一斤左右的熟羊肉,四兩豬頭肉,一斤糕團,十個饅頭,這些都是能帶走的。
對於不能帶走的,比如羊湯、比如圓子,則是架起兩口鍋,重新熱了熱,就你一碗,我一碗的給喝掉了。
按人頭拿東西的結果,就是下山的時候,李滿倉的籮筐裏有他和他爹以及他三個兒子的,整五份祭食。李滿園也有兩份祭食。李滿囤雖隻得了一份祭食,但今年的他卻並不灰心,他媳婦王氏有了身子,保不準明年他就也是兩份祭食了。
作者有話要說: 這次的豁胖大會,李高地豁了新皮衣。
然後就是李滿倉開始奮發圖強了
最後,這章寫了架子床的三個好處,還有第四個好處沒寫,那個天天等弟弟的筒子看到第四個好處了嗎?
餘曾氏雖家常能見到羊, 但收拾羊肉也是頭一回。他們莊仆糧食都是勉強夠吃,年底得的半頭羊, 還不都是找屠戶給換成更多更肥的豬肉
於是,餘曾氏便找王氏問主意。王氏一聽也是傻眼,她也沒弄過。
紅棗眼見兩個成年人竟然被一塊肉給難住, 也是無語。好吧,她也沒煮過羊肉。但她有見識啊,前世的見識。
“娘,”紅棗說道:“羊肉也是肉。你就當肉煮好了。”
“反正不管是豬肉還是魚肉,煮來煮去, 都是紅燒和白切。”
“咱們今兒把這腿給切了。腿骨就燒湯,切下的肉裏, 留一塊紅燒、餘下的就加上白菜一道剁了做餃子餡包餃子吃吧。”
王氏一聽就覺的有道理, 然後就照做了。
一刀切下約三斤肉,紅燒, 一刀又切下五斤肉, 剁餃子餡兒,餘下一根帶肉腿骨,差不多還有三斤,正好燒湯。
一個上午,餘曾氏先把送禮餘下的四條鰱魚給洗了,然後又把餃子餡兒給剁了,這便就到了午飯時間。
午飯, 餘曾氏雖單獨吃,但也得了三塊紅燒羊肉和一碗羊湯蘿卜。這是餘曾氏第一次吃羊肉,隻覺得滿口生香。餘曾氏想難怪羊肉比豬肉貴,原來竟是有這麽一股香味的原因。
紅棗午飯也吃得很香。本來綿羊肉就細嫩鮮香,且還不膻,現調料放足,自是鮮美異常。
李滿囤本就是個粗人。飯菜裏隻要有肉,他就覺得好,當下也是吃得高興。
就是王氏,她雖然有了身子,但她苦慣了,自也不會挑嘴說羊肉不好吃,拿腔作態地說吃不下。她午飯也吃了不少。
午飯後,餘曾氏收拾了碗筷後自回了莊子。王氏則和了白麵,坐堂屋裏包餃子。
堂屋的後門掛了嶄新的藍色粗布棉門簾。先前王氏做的舊床單本色門簾被李滿囤嫌棄難看不給掛,王氏無法隻好使新布重做了一個給掛上。至於先前的舊床單,王氏則在拆洗後收了起來,準備留做腹中孩子的尿布。
堂屋雖然沒有鋪炕,但因為有東西兩堵火牆,故屋裏竟是不冷不熱,舒適異常。
王氏家常穿一件夾衣和新買的秋香色棉背心。
自穿上這件棉背心後,王氏便讚不絕口––棉衣護住胸背,不受寒,空出來的兩隻袖子,則正適合做活。
王氏愛惜衣裳,擱這細棉布的背心外又罩了一件粗布圍裙。
外麵下雪冷得很,紅棗便就在堂屋靠著火牆幫她娘包餃子。
紅棗雖然是個手殘,但前世到底受過她媽三十幾個大年夜的□□,故眼下不管是擀餃子皮還是捏餃子都做得有模有樣。
由此可見古語“勤能補拙”就是真理,而所謂的“手殘”隻是懶人的借口罷了。
王氏不知就裏,她隻瞧到她閨女一雙小手翻飛幾下桌上小匾就能整齊排列出一個小巧水餃來,不覺心生自豪。她家紅棗不過看她包了兩回餃子,現今一上手就包出了大小一樣的餃子––紅棗這份心靈手巧啊,別家不敢說,但蓋過二房的玉鳳,卻是一定的了!
虧玉鳳打小就給她娘郭氏在廚房幫忙,且年齡也大紅棗三歲,可她包的餃子,至今還是大的大、小的小,端不到人前。
其實,王氏對侄女李玉鳳並沒啥成見,但她一自豪起自家閨女來就無師自通了“踩一捧一”--–下意識地就拿李玉鳳做對比。
對於躺著也中槍,李玉鳳要怪也隻能怪她自己的命不好,誰讓她妹子是紅棗呢?
想當年人人都誇李玉鳳的娘郭氏能幹,不也都是拿紅棗娘王氏的蠢笨來做襯托的嗎?
所以老話才說“說嘴打嘴”,教人要謹言慎行。要知道現還隻是王氏自己一個人的腹誹,而將來兩孩子境遇的差別才是整個雉水縣往後幾十年的談資。
李滿囤則在前廊下劈柴。莊子裏的人前兩天都在山頭伐木以備過冬。李滿囤便也跟風砍了兩根鬼頭楊,然後給鋸成兩米多的木段使潘安用牛車拉回來堆在前廊下風幹。
今兒下午得閑,李滿囤便就劈這兩個鬼頭楊。冬天燒炕,木柴費得厲害,故準備再多也不會嫌多。
當天晚飯吃的就是羊肉白菜餃子。吃過晚飯,李滿囤早早地關了院門和後門,然後又往炕洞裏添足夠燒一夜的木柴,方才進了臥房。
房裏王氏收拾出明兒過節要穿的衣裳後便整齊地疊堆在炕桌上。現今,李滿囤和王氏依舊睡在架子床上:一來是臥房裏有火牆和炕兩個熱源,暖和的很,她夫妻兩個睡架子床並不覺寒冷。二來則是夜裏睡炕早起口幹,睡床則沒這個問題。三,則是炕靠南窗,屋外有一點動靜人躺炕上就聽得清楚,而床則靠北牆,隻要放下蚊帳,就能睡得很實。
故此,李滿囤兩口子自打有了架子床後,就不想再睡炕了。
冬至一早,李滿囤一起床便即就穿了新買的棉襖棉褲罩衣罩褲。
炕上放了一夜,衣服都烘得暖和和的,上身就是一個詞:舒服。
吃完王氏下的圓子當早飯後,李滿囤又加披了他那件花三吊錢買下的羊皮大氅後方才挑著王氏與他準備的兩籮筐紙錢出了門。
來到祠堂,李滿囤見他爹李高地同兩個弟弟李滿倉、李滿園帶著四個侄子早來了。李高地也穿著羊皮大氅,正給他二伯李春山吹皮子呢。
李滿囤一見趕緊過去招呼:“爹,二伯!”
李高地見李滿囤也是一身羊皮大氅,心裏越發高興––兒子比他有本事,年紀輕輕就穿上了皮子不說,還知道孝敬他,他當然開心。
李春山見了李滿囤也高興。滿囤可是他親侄子,早起,他喝的那碗暖洋洋的羊肉湯,可就是滿囤給送的。
李春山的大兒子李滿壟則在一旁盤算:他爹李春山比三叔足大12歲呢,今年都67了,竟還沒得一件皮子衣裳。他今兒家去就和兄弟商量商量,兩家湊錢,給他爹到城裏成衣鋪置件綿羊皮大氅。
他家業雖不能和李滿囤這個族弟相比,但他爹都這麽大年紀了,他們做兒子的給置件皮子衣裳,也是該當的。
李滿倉、李滿園看見李滿囤,也上前來叫哥。
見到李滿囤的新衣裳,李滿倉倒也罷了,他雖羨慕,但也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於是,也隻是單純的羨慕罷了。
隻李滿園,眼睛都羨慕綠了。
一般人家,從來都是老大穿新、老二穿舊、老三補丁,偏李高地家於氏不服氣自己兩個親子穿繼子的舊衣,故從來都與兒子滿倉滿園新衣穿。
一開始,還是隻一年三節做新衣裳,平素滿園也都是舊衣加補丁,可待李滿囤十五歲下地幹活,家裏日子好起來後,李滿園就再未穿過補丁衣裳。橫豎他不大幹重活,衣裳沒他兩個哥哥費,此外再加上他娘於氏以織布為名給他媳婦的貼補,他一向穿得都比李滿囤體麵。
今年秋收,李滿園隻收了兩畝水稻和兩畝紅薯,也沒得棉花,自然也沒有布匹。李滿園體麵慣了,這次冬節他特地進城買了兩匹細棉布回來做衣裳。
節前,李滿園記住上次的教訓,與他爹李高地一樣送了節禮,並額外給添了兩身衣裳的布給他爹娘做衣裳。
李滿園本以為這次自己與爹娘的細棉布價錢蓋過了他上次給嶽家的粗布,他能重得他爹娘歡心,卻不想他大哥直接給了他爹一件皮子,搞得他爹的心思全在皮衣裳上,對他的細布壓根沒眼看,讓他孝敬爹娘的心思打了水漂。
李滿園更沒想到的是他大哥自己也穿上了皮子,剛一進門就出盡了風頭。
這可叫李滿園如何能服氣?明明從小到大,他才是他兄弟裏最體麵的那個。
祭祀與往年一樣,隻是今年的祭禮尤其豐盛,多了整一頭羊不說,其他糕團圓子饅頭之類,量也較以往的大,估計一會兒,每個人都能分不少。
今年族長李豐收念誦的祭詞也比往年都長,但大家都聽得很耐心。今年年景好,家家都餘了四、五十吊錢,差不多是往年的兩、三倍。而且家家都有了山頭,即便有的小些,但隻要肯精心照管,往後每一年也都能有今年這樣的好收益。
好日子,就在眼前,族人們都分外感激祖宗的護佑––對於李滿囤,族人雖然也說他好,但卻無法崇敬––如果沒有祖宗逃荒逃到這裏,李滿囤能發現枸杞嗎?如果沒有祖宗,能有李滿囤嗎?所以,歸根結底,現有的一切都還是祖宗護佑。
念好祭文後,又燒了比往年更多的紙錢,然後方是各房人上山掃墓。
李高地領著三個兒子各挑著一擔紙錢也上山掃墳,李貴雨則拉著李貴吉和李貴祥同李貴富跟在後麵。
首先,祭拜的自然是李高地他爹娘的墳頭。墳前倒下整一籮筐的紙錢後,李高地看著三個兒子各倒了半籮錢,方才開始磕頭,然後又讓兒子、孫子輪流磕頭。最後方才打火點燃。
其後,李高地再給原配陳氏墳頭燒紙。這一次李高地隻放了兩串紙錢,李滿倉、李滿園也是如此,獨李滿囤倒下了整一籮錢。
李高地張張嘴,想批評,但到底沒出聲。分家了,滿囤也有自己主意了。李高地便想橫豎陳氏是滿囤親娘,滿囤孝敬再多紙錢也是該的。
陳氏墳頭,李高地隻要作揖,不必磕頭。李滿囤兄弟三個和孫子們卻都得磕頭。
眼盯著墓碑上紅黑兩行名字,紅色“夫李高地”,黑色“妻李陳氏”這八個字,李滿倉頭磕在地上,心底則湧上不平。
明明三十年來為他爹操持內務的都是他娘於氏,偏將來與他爹合葬的卻是這個短命的大娘,而他娘於氏,隻能以繼室身份偏安於他兩人合葬墳的側後。
所以,李滿倉想:不怪他娘心有不甘,他這些年埋頭幹活,不也是為了讓人知道,他作為他娘的長子,不比他短命大娘留下的所謂長子差嗎?
但奈何天不隨人願,今秋大房一路吉星高照,財源滾滾,讓他拍馬也難望其項背。
難道這輩子,他都再越不過大房去了嗎?
這叫他如何甘心?
接著,則是給李高地的大哥李大江燒紙。李高地對他大哥大嫂很尊崇,當下放下了四串紙錢,三個兒子則是各放了兩串。
最後,在給李高地的三個叔叔都燒了紙後,李高地方和三個兒子四個孫子提了空籮筐下山回到了祠堂。
祠堂裏族長李豐收正在給族人發祭食––按人頭,每人一塊一斤左右的熟羊肉,四兩豬頭肉,一斤糕團,十個饅頭,這些都是能帶走的。
對於不能帶走的,比如羊湯、比如圓子,則是架起兩口鍋,重新熱了熱,就你一碗,我一碗的給喝掉了。
按人頭拿東西的結果,就是下山的時候,李滿倉的籮筐裏有他和他爹以及他三個兒子的,整五份祭食。李滿園也有兩份祭食。李滿囤雖隻得了一份祭食,但今年的他卻並不灰心,他媳婦王氏有了身子,保不準明年他就也是兩份祭食了。
作者有話要說: 這次的豁胖大會,李高地豁了新皮衣。
然後就是李滿倉開始奮發圖強了
最後,這章寫了架子床的三個好處,還有第四個好處沒寫,那個天天等弟弟的筒子看到第四個好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