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到底是怎樣選擇的?難不成在後宮竟然有忠於她的人,告訴了她哪個娘娘可以結交?唉,這更加不可能吧!
林媛對她的思考越來越多,最後自己都笑了——這是個什麽人物呢,值得在她身上花心思?若自己想要擺脫她的糾纏也很簡單,隻要在她下次進宮的時候躲開就可以了,且她一年隻會進宮一次啊。真是對自己既沒有威脅,也沒有價值呢。
***
這一晚,意料之中地,皇帝去了鹹福宮。
林媛的心情說不上好壞。霸寵的地位突然被楚華裳奪走了,在經曆過最大的風光榮耀後又失去,還是很覺得可惜。為了防止楚華裳趁此機會做大,她還要重回當初做選侍、良人的日子,辛苦地花費心思來爭寵……她可是有段日子沒有為爭寵發過愁了。
可有趣的是,楚華裳還想著跟她換換呢。
若說有什麽改變,一個是林媛沒能得到容華的位子,另一個就是要讓滿心期待的太後娘娘再多等些時候了。在成為容華之前她是不會讓自己有孕的,那叫自討苦吃。
幾日之後到了重陽節。
遍插茱萸的習俗不是鬧著玩的,宮裏頭大大小小的嬪妃、宮人都在頭上插花插草。林媛插在頭上當簪子的枝條還垂下來三顆小紅果,照照鏡子,挺清新可人的,不過有點滑稽。
皇後娘娘照例在長信宮辦了家宴。當然在宴會上還是要戴金玉的首飾,茱萸枝條收在帕子裏別身上就行了。
因著九月份天氣開始冷下來,今日又風大,年邁的太後不曾過來。
一貫喜歡開宴會的祥妃也告假了。她的健康已經大不如從前。
但最近閉門思過的沈昭媛倒是來了。
她的衣飾裝扮和從前當柔妃的時候一般無二。她以前就不喜歡奢華,降位後倒省事,不用刻意地清減,隻是把她習慣穿的絳紫色改成了綰紫色,發髻上的鳳尾步搖換成一溜五枝的金廂倒垂蓮簪——這兩樣都是隻有妃位能用的。
沈昭媛的到來令場麵瞬間寂靜下來——倒不是冷場,隻是一種說不出的,微妙的沉悶。
幾日前還對沈氏冷嘲熱諷、仇怨漫天的人今日都安靜下來了,甚至還有點瑟縮的恐懼。沈昭媛現在是趙王之母,就算犯了錯降位,又有誰敢輕視?但也沒有人上趕著地套近乎逢迎,沈昭媛如今的名聲比祥妃都差,無德的毒婦,誰沾上了豈不是代表自己也無德。
沈雲容壓抑著心中的雜念,淡漠地從這些神色各異卻都不發一言的嬪妃們中走過,至皇後麵前行了一禮。
她的腿有點顫抖。
已經入宮十年了,卻還是有些隱忍不住……她十六歲入侍東宮,正妃蕭氏和她年歲相當卻比她早服侍太子兩年。兩人鬥了這麽些年,最後她擁有皇子,皇後穩坐後位,隻能說勝負未分。後來又進了個厲害的祥妃,雖多了一個較勁的人,她柔妃的位子卻因為三足鼎立的態勢比從前還要穩當。
這一次摔下妃位,還是生平中的第一次!而且,自己還差點就丟了性命,能做昭媛都是幸運了。
皇後不出手則已,一旦發作……沈雲容已經後悔了,她想她應該采取最激烈強勢的方法,甚至是刺殺、毒殺,不顧風險快速拿走蕭月宜這條命,而不是穩紮穩打地慢慢磨。
她此時看到蕭月宜的麵容就已經無法忍受了。
這麽多年苦心經營的名聲,一朝盡毀啊!
她再也,再也不可能有母儀天下的資格了。從前她之所以忙著對付皇後而避免和祥妃衝突,就是因為祥妃不是她最大的威脅,祥妃頂著一個跋扈的名聲是不可能做皇後的。她沈氏的美名才是天下盡知,她恭順、賢良、仁善、大度,蕭皇後根本及不上。
保持名德可是很辛苦的,被低位嬪妃忤逆冒犯都不能動怒、不能罰她們出氣;被祥妃屢次挑釁都要壓下事端,做出看重宗室和睦的識大體的模樣;更可恨的是,幾個服侍的奴婢被查出來是旁人安插的眼線,卻不能用刑毒打來讓她們咬出幕後的人。
蕭月宜,你真的很好!
不過蕭氏再能耐,又能如何呢,沒有子嗣的女人嗬……皇長子的冊封就是沈雲容在深潭裏抓住的一塊浮木,這麽多年皇帝都沒有立太子的意思,現在卻突然給封了王……他是皇上的獨子呐,看來皇上終於想清楚了,覺得該好生重視這個唯一的兒子。皇長子入主東宮自是指日可待了!
就算永遠無法成為嫡妻,她還有琰兒,這張最大的王牌。將來琰兒登基,無子的蕭氏還不是任她宰割,被尊為皇太後的她,依舊是天定的鳳命!
沈雲容思來想去地,終於變得心平氣和起來。十年都過去了,以後的日子,本宮也等得起。
在沈雲容入席後又三三兩兩地來了幾個嬪妃。
到了開宴的時候,除祥妃不在大家都來齊了。重陽不比端午,家宴就是純粹的小聚會,並不十分隆重,更不必穿厚重的朝服。大家湊在一塊兒圖個團圓的吉意。
皇帝在開宴半個時辰之後過來了。他是去給太後祝了壽之後才來的長信宮。
筵席上和樂融融地,雖然大家因楚華裳被招到了皇帝身側最近的座位上而紛紛不滿,也勉力維持著過節的和氣。
皇帝對待半月不曾見過麵的沈昭媛不冷不熱地,既無她犯錯的餘怒,也沒有流露出因皇長子而產生的額外看重。
沈昭媛一副悔過的樣子,比之從前更加恭順了。
林媛的位子和謹嬪相鄰。謹嬪是最後一個到的,她因為斷腳一直在宮中養傷,幾個月下來早已不得寵,宮人們都不會盡心侍奉她,就隨意地安排她坐在林媛身側——雖然按著規矩她應該坐得更靠前一些。
不過她毫無怨言,甚至對害自己受傷的林媛也是真心的和睦。
席間皇帝由寵妃楚華裳服侍著,說笑玩樂,聖心愉悅;林媛看皇帝有心抬舉楚華裳就不上前爭位了,閑逸地坐著和周圍的嬪妃們說話。下首的張婉儀一直在和她談論膳桌上的菜肴。
張婉儀雖然心機不深和林媛不是一路人,但此人很好相處,和她說話會覺得輕鬆。林媛挺喜歡這種沒有利益糾纏的交集。
前席上的皇帝不知怎地笑了起來。林媛探頭一看,楚華裳正滿麵笑意地與皇帝說什麽有趣的事。
嬪妃們的臉色更加黯淡了。
偏皇帝正在興頭上,撫掌讚歎著道:“恬卿飽讀聖賢書,出口成詩意境又不同凡響……”
大家心道楚氏又在賣弄筆墨了。有人不服道:“是容華的詩作麽?不如拿出來給嬪妾等參詳一二,圖個樂子。”
楚華裳也不推辭,大方地道:“正逢佳節,嬪妾也是隨口拈了幾句博皇上一笑。姐妹們這樣有興致,嬪妾就說出來共賞。不過,你們也不能藏私,一塊兒行詩湊趣才最熱鬧。”說著眉目顧盼,笑意飛逐:“不如,我們就按著位分的次序來填詩。”
眾人都知道楚氏文采太出眾,尋常人等不可能及得上,就算大家一同在君王麵前作詩,最後出彩的還不是隻有楚氏一人……明知比不過,卻又不甘心,若推辭了不作就更失了在皇上麵前露臉的機會了。
遂楚華裳的提議一出,眾人都咬著牙齊聲附和。皇帝今日心情好,也興致勃勃地等待欣賞這些美人們的佳作。
皇後率先提筆寫了一句“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詩詞說不上絕,勝在她一手行楷下筆如遊龍,令人嘖嘖稱讚。
趙淑媛隨性而發,續了一句“金風飄菊蕊,玉露泫萸枝”。倒和皇後湊齊了一整首。
沈昭媛不屑與皇後和詩,提筆另起一句七言“一年佳節過西廂,菊花清瘦杜秋娘”。倒是難得的有新意,沒得壓了皇後一頭。不過大家都盯著楚華裳呢,沈氏即便是佳作也沒能博得太多的眼光。
接下去的眾妃一一湊詩,有的雲“花倚欄幹看爛熳開,月曾把酒問團圓夜”,有的雲“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還有的雲“且喜重陽節又來,*花先發”。等等此類,都是慶賀佳節、祝福團圓的吉句。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進宮多少年都不能和家人見一麵,重陽節又有什麽團圓之意可言呢?然在宮裏可不能隨意表露自己的心情,皇上、皇後、太後和各宮嬪妃才是你現在的親人,重陽節在長信宮裏開家宴,自然是圓滿的喜事,誰敢說一句“人近故鄉情”?
懋嬪自從沈雲容失勢後連帶著就失了寵。她最近一直鬱鬱寡歡,不過皇上對皇長子的看重讓她也覺出幾分希望來,此時筵席之上急忙地想取悅皇帝,提筆就寫了一句“一統山河帝業昌,文臣武將盡忠良。”
這詩一念出來,眾人麵上都有些似笑非笑。
不過沒有人開口品評。
最終是皇帝微有些蹙眉地道:“懋嬪這詩心意雖好,可惜不應景。”拍馬屁誰都喜歡,但要不要拍得這麽明顯啊,兩句詩裏頭連重陽的邊都沒沾,徹徹底底地去稱頌山河……皇帝若真的大加讚賞反而顯得愚蠢且自負。(未完待續)
林媛對她的思考越來越多,最後自己都笑了——這是個什麽人物呢,值得在她身上花心思?若自己想要擺脫她的糾纏也很簡單,隻要在她下次進宮的時候躲開就可以了,且她一年隻會進宮一次啊。真是對自己既沒有威脅,也沒有價值呢。
***
這一晚,意料之中地,皇帝去了鹹福宮。
林媛的心情說不上好壞。霸寵的地位突然被楚華裳奪走了,在經曆過最大的風光榮耀後又失去,還是很覺得可惜。為了防止楚華裳趁此機會做大,她還要重回當初做選侍、良人的日子,辛苦地花費心思來爭寵……她可是有段日子沒有為爭寵發過愁了。
可有趣的是,楚華裳還想著跟她換換呢。
若說有什麽改變,一個是林媛沒能得到容華的位子,另一個就是要讓滿心期待的太後娘娘再多等些時候了。在成為容華之前她是不會讓自己有孕的,那叫自討苦吃。
幾日之後到了重陽節。
遍插茱萸的習俗不是鬧著玩的,宮裏頭大大小小的嬪妃、宮人都在頭上插花插草。林媛插在頭上當簪子的枝條還垂下來三顆小紅果,照照鏡子,挺清新可人的,不過有點滑稽。
皇後娘娘照例在長信宮辦了家宴。當然在宴會上還是要戴金玉的首飾,茱萸枝條收在帕子裏別身上就行了。
因著九月份天氣開始冷下來,今日又風大,年邁的太後不曾過來。
一貫喜歡開宴會的祥妃也告假了。她的健康已經大不如從前。
但最近閉門思過的沈昭媛倒是來了。
她的衣飾裝扮和從前當柔妃的時候一般無二。她以前就不喜歡奢華,降位後倒省事,不用刻意地清減,隻是把她習慣穿的絳紫色改成了綰紫色,發髻上的鳳尾步搖換成一溜五枝的金廂倒垂蓮簪——這兩樣都是隻有妃位能用的。
沈昭媛的到來令場麵瞬間寂靜下來——倒不是冷場,隻是一種說不出的,微妙的沉悶。
幾日前還對沈氏冷嘲熱諷、仇怨漫天的人今日都安靜下來了,甚至還有點瑟縮的恐懼。沈昭媛現在是趙王之母,就算犯了錯降位,又有誰敢輕視?但也沒有人上趕著地套近乎逢迎,沈昭媛如今的名聲比祥妃都差,無德的毒婦,誰沾上了豈不是代表自己也無德。
沈雲容壓抑著心中的雜念,淡漠地從這些神色各異卻都不發一言的嬪妃們中走過,至皇後麵前行了一禮。
她的腿有點顫抖。
已經入宮十年了,卻還是有些隱忍不住……她十六歲入侍東宮,正妃蕭氏和她年歲相當卻比她早服侍太子兩年。兩人鬥了這麽些年,最後她擁有皇子,皇後穩坐後位,隻能說勝負未分。後來又進了個厲害的祥妃,雖多了一個較勁的人,她柔妃的位子卻因為三足鼎立的態勢比從前還要穩當。
這一次摔下妃位,還是生平中的第一次!而且,自己還差點就丟了性命,能做昭媛都是幸運了。
皇後不出手則已,一旦發作……沈雲容已經後悔了,她想她應該采取最激烈強勢的方法,甚至是刺殺、毒殺,不顧風險快速拿走蕭月宜這條命,而不是穩紮穩打地慢慢磨。
她此時看到蕭月宜的麵容就已經無法忍受了。
這麽多年苦心經營的名聲,一朝盡毀啊!
她再也,再也不可能有母儀天下的資格了。從前她之所以忙著對付皇後而避免和祥妃衝突,就是因為祥妃不是她最大的威脅,祥妃頂著一個跋扈的名聲是不可能做皇後的。她沈氏的美名才是天下盡知,她恭順、賢良、仁善、大度,蕭皇後根本及不上。
保持名德可是很辛苦的,被低位嬪妃忤逆冒犯都不能動怒、不能罰她們出氣;被祥妃屢次挑釁都要壓下事端,做出看重宗室和睦的識大體的模樣;更可恨的是,幾個服侍的奴婢被查出來是旁人安插的眼線,卻不能用刑毒打來讓她們咬出幕後的人。
蕭月宜,你真的很好!
不過蕭氏再能耐,又能如何呢,沒有子嗣的女人嗬……皇長子的冊封就是沈雲容在深潭裏抓住的一塊浮木,這麽多年皇帝都沒有立太子的意思,現在卻突然給封了王……他是皇上的獨子呐,看來皇上終於想清楚了,覺得該好生重視這個唯一的兒子。皇長子入主東宮自是指日可待了!
就算永遠無法成為嫡妻,她還有琰兒,這張最大的王牌。將來琰兒登基,無子的蕭氏還不是任她宰割,被尊為皇太後的她,依舊是天定的鳳命!
沈雲容思來想去地,終於變得心平氣和起來。十年都過去了,以後的日子,本宮也等得起。
在沈雲容入席後又三三兩兩地來了幾個嬪妃。
到了開宴的時候,除祥妃不在大家都來齊了。重陽不比端午,家宴就是純粹的小聚會,並不十分隆重,更不必穿厚重的朝服。大家湊在一塊兒圖個團圓的吉意。
皇帝在開宴半個時辰之後過來了。他是去給太後祝了壽之後才來的長信宮。
筵席上和樂融融地,雖然大家因楚華裳被招到了皇帝身側最近的座位上而紛紛不滿,也勉力維持著過節的和氣。
皇帝對待半月不曾見過麵的沈昭媛不冷不熱地,既無她犯錯的餘怒,也沒有流露出因皇長子而產生的額外看重。
沈昭媛一副悔過的樣子,比之從前更加恭順了。
林媛的位子和謹嬪相鄰。謹嬪是最後一個到的,她因為斷腳一直在宮中養傷,幾個月下來早已不得寵,宮人們都不會盡心侍奉她,就隨意地安排她坐在林媛身側——雖然按著規矩她應該坐得更靠前一些。
不過她毫無怨言,甚至對害自己受傷的林媛也是真心的和睦。
席間皇帝由寵妃楚華裳服侍著,說笑玩樂,聖心愉悅;林媛看皇帝有心抬舉楚華裳就不上前爭位了,閑逸地坐著和周圍的嬪妃們說話。下首的張婉儀一直在和她談論膳桌上的菜肴。
張婉儀雖然心機不深和林媛不是一路人,但此人很好相處,和她說話會覺得輕鬆。林媛挺喜歡這種沒有利益糾纏的交集。
前席上的皇帝不知怎地笑了起來。林媛探頭一看,楚華裳正滿麵笑意地與皇帝說什麽有趣的事。
嬪妃們的臉色更加黯淡了。
偏皇帝正在興頭上,撫掌讚歎著道:“恬卿飽讀聖賢書,出口成詩意境又不同凡響……”
大家心道楚氏又在賣弄筆墨了。有人不服道:“是容華的詩作麽?不如拿出來給嬪妾等參詳一二,圖個樂子。”
楚華裳也不推辭,大方地道:“正逢佳節,嬪妾也是隨口拈了幾句博皇上一笑。姐妹們這樣有興致,嬪妾就說出來共賞。不過,你們也不能藏私,一塊兒行詩湊趣才最熱鬧。”說著眉目顧盼,笑意飛逐:“不如,我們就按著位分的次序來填詩。”
眾人都知道楚氏文采太出眾,尋常人等不可能及得上,就算大家一同在君王麵前作詩,最後出彩的還不是隻有楚氏一人……明知比不過,卻又不甘心,若推辭了不作就更失了在皇上麵前露臉的機會了。
遂楚華裳的提議一出,眾人都咬著牙齊聲附和。皇帝今日心情好,也興致勃勃地等待欣賞這些美人們的佳作。
皇後率先提筆寫了一句“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詩詞說不上絕,勝在她一手行楷下筆如遊龍,令人嘖嘖稱讚。
趙淑媛隨性而發,續了一句“金風飄菊蕊,玉露泫萸枝”。倒和皇後湊齊了一整首。
沈昭媛不屑與皇後和詩,提筆另起一句七言“一年佳節過西廂,菊花清瘦杜秋娘”。倒是難得的有新意,沒得壓了皇後一頭。不過大家都盯著楚華裳呢,沈氏即便是佳作也沒能博得太多的眼光。
接下去的眾妃一一湊詩,有的雲“花倚欄幹看爛熳開,月曾把酒問團圓夜”,有的雲“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還有的雲“且喜重陽節又來,*花先發”。等等此類,都是慶賀佳節、祝福團圓的吉句。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進宮多少年都不能和家人見一麵,重陽節又有什麽團圓之意可言呢?然在宮裏可不能隨意表露自己的心情,皇上、皇後、太後和各宮嬪妃才是你現在的親人,重陽節在長信宮裏開家宴,自然是圓滿的喜事,誰敢說一句“人近故鄉情”?
懋嬪自從沈雲容失勢後連帶著就失了寵。她最近一直鬱鬱寡歡,不過皇上對皇長子的看重讓她也覺出幾分希望來,此時筵席之上急忙地想取悅皇帝,提筆就寫了一句“一統山河帝業昌,文臣武將盡忠良。”
這詩一念出來,眾人麵上都有些似笑非笑。
不過沒有人開口品評。
最終是皇帝微有些蹙眉地道:“懋嬪這詩心意雖好,可惜不應景。”拍馬屁誰都喜歡,但要不要拍得這麽明顯啊,兩句詩裏頭連重陽的邊都沒沾,徹徹底底地去稱頌山河……皇帝若真的大加讚賞反而顯得愚蠢且自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