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粗腿的協助下,瓊海軍第一支騎兵部隊的架子搭起來了,在馬威的帶領下,在登州進行訓練。盧庚餘完成了此行的任務,先行返回了臨高。
山東的饑民在朱大典的允許下,通過謝三賓的運作,經登州源源不斷運往臨高。隨著山東局勢的穩定,自願前往臨高的饑民越來越少,第四批的移民人數驟減到了五千人,後麵幾批更是平均隻有兩三千人,不過臨高的人口基數已經連上了幾個台階,農業與兵源人口和都在以前的基礎上連翻幾番,對生產和擴軍的需求初步得到了滿足。
瓊海軍通過海貿和設卡收稅,迅速積累了巨額的財富,吸納人口後,糧食生產和軍隊建設也抓上來了,已經積蓄了足夠的能量,隻等一個合適的機會正式進軍中原。
西北,在宣府等地劫掠一番後的皇太極率軍退回了關外,雖然所到之處滿目瘡痍,人口也被擄走,稱得上赤地千裏,但是對於朝廷而言,隻要韃子走了就是天大的好事,從皇帝到朝中大臣都鬆了一口氣。
崇禎七年的年關眼看就要平穩地度過了。雖然這一年壞消息不少,但是有了瓊海軍帶來的幾場“勝仗”,加上平定了山東叛亂,崇禎這個年過的還算順心。隻是他並不知道,這隻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平靜。
早在崇禎七年初,崇禎任命陳奇瑜為五省總督,統一指揮陝晉豫川及湖廣官軍,由四麵分進合擊,企圖一舉盡殲各部流民軍,曹文詔率關寧軍擊敗山西境內的流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均逃到河南,然後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然而這一年八月,皇太極親率大軍入關,朝野震驚,為了應對韃子,崇禎征調曹文詔等將領,放棄了對流民軍的圍堵剿殺,前往宣府、大同,流寇得以突圍。
韃子退回關外後,剿寇不利的陳奇瑜被撤換,十二月,洪承疇繼任五省總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他改變了前任以剿促撫、邊打邊撫的策略,改為重兵包圍流寇主力,重點進攻,各路流民軍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今開封市西南)等地,連連受挫,被迫轉入西部山區。
過完年後,崇禎八年正月,洪承疇率主力出潼關,在河南信陽大會諸將,準備對流民軍實施大規模的圍剿,一鼓作氣擊敗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主要流寇勢力。
就在這個時間節點,一個影響明末大勢走向的曆史事件發生了。
因為洪承疇頗具才幹,在他的指揮下,流民軍節節敗退,各路人馬都深深感到,隻有聯合作戰才有力量。於是,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裏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各路流民軍會師於河南滎陽,共13家,72營,在一起共商對敵之策。
在這次大會上,“闖將”李自成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眼光,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戰略方針,就是把流民軍分成東、西、南、北四路,出擊和敵人作戰,把流民軍的主力放在敵人兵力薄弱的東麵。李自成的遠見卓識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同意,一致決定就以此戰略方針指導作戰。其中實力最強的高迎祥和李自成部、張獻忠部東進抗敵,一路節節勝利,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中都鳳陽。
曆史上有名的“鳳陽之戰”就此打響。鎮守鳳陽的明將朱國相領兵迎戰。狡猾的張獻忠等人派人偽裝入城,混入城內的流民軍士兵乘勢四處燃火,與城外農民軍主力密切配合。官軍遭內外夾擊,陣勢大亂,高迎祥、張獻忠部趁機入城,朱國相自殺,4000餘名守城士卒被殲。
攻破鳳陽後,流民軍斬衛指揮使袁瑞征、鳳陽知府顏答暄、推官萬文英等,最後一把火焚毀了皇陵,放走鳳陽所有囚犯,中都大亂,頓時朝野震驚。
京師,紫禁城,乾清宮。
崇禎憤怒地衝著跪在麵前的幾人吼道:“朕撥了這麽銀子,派了這麽多兵馬,不但沒有把流寇一舉殲滅,到頭來還讓賊人攻進了中都,現在連皇陵都燒了,這讓朕有何臉麵去見列祖列宗,你們平時口口聲聲的說要替朕分憂呢?”
下麵跪著的兵部尚書張鳳翼等人不敢辯解,隻是低頭伏在地上,隻想有條地縫鑽進去。
溫體仁因為是首輔,深得崇禎信任,而且年紀較大,特準許賜座。他端坐於椅上,眼觀鼻鼻觀心,如老僧入定一般,心裏卻在祈禱皇帝不會向自己問策。
可是怕什麽偏來什麽,崇禎對著張鳳翼等人痛罵一頓後,見這些人如喪考妣,卻無人能夠獻上良策,隻能把目光投向自己信任的首輔。
“長卿,中都遭遇大變,你可有良策?”
溫體仁臉上的肉抖了幾下,心中暗歎,陳奇瑜、洪承疇等人都拿這些流寇沒辦法,自己又能有什麽良策?他絞盡腦汁,想不出什麽立竿見影的辦法,隻能含糊回答:“為今之計,隻能責令洪承疇率軍迅速東進,解鳳陽之圍,然後調兵圍困……”
崇禎頗為失望,這些都是正確的廢話,不管下不下令,洪承疇必定東進,將流寇逐出中都,他想聽到短時間內重挫甚至全殲流寇的建議。
他急躁地站起來,負手踱步,一邊走一邊說:“朕要的不止這些。原本念在流寇亦是朕的子民,陳奇瑜以剿促撫的想法朕是同意了的。可是這些賊子無法無天,居然連皇陵都敢褻瀆,如此無君無父之人怎能再行招撫,朕恨不得將其一個個淩遲處死。你們必須給朕想個法子,把流寇全部消滅,一個不留!”
張鳳翼等人都在心中哀號起來,這位主子就是性子太急切了,流寇勢大,又豈是這麽輕易能夠全滅的?倉促之間叫自己這些人想辦法,這是要逼死人的節奏啊!
山東的饑民在朱大典的允許下,通過謝三賓的運作,經登州源源不斷運往臨高。隨著山東局勢的穩定,自願前往臨高的饑民越來越少,第四批的移民人數驟減到了五千人,後麵幾批更是平均隻有兩三千人,不過臨高的人口基數已經連上了幾個台階,農業與兵源人口和都在以前的基礎上連翻幾番,對生產和擴軍的需求初步得到了滿足。
瓊海軍通過海貿和設卡收稅,迅速積累了巨額的財富,吸納人口後,糧食生產和軍隊建設也抓上來了,已經積蓄了足夠的能量,隻等一個合適的機會正式進軍中原。
西北,在宣府等地劫掠一番後的皇太極率軍退回了關外,雖然所到之處滿目瘡痍,人口也被擄走,稱得上赤地千裏,但是對於朝廷而言,隻要韃子走了就是天大的好事,從皇帝到朝中大臣都鬆了一口氣。
崇禎七年的年關眼看就要平穩地度過了。雖然這一年壞消息不少,但是有了瓊海軍帶來的幾場“勝仗”,加上平定了山東叛亂,崇禎這個年過的還算順心。隻是他並不知道,這隻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平靜。
早在崇禎七年初,崇禎任命陳奇瑜為五省總督,統一指揮陝晉豫川及湖廣官軍,由四麵分進合擊,企圖一舉盡殲各部流民軍,曹文詔率關寧軍擊敗山西境內的流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均逃到河南,然後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然而這一年八月,皇太極親率大軍入關,朝野震驚,為了應對韃子,崇禎征調曹文詔等將領,放棄了對流民軍的圍堵剿殺,前往宣府、大同,流寇得以突圍。
韃子退回關外後,剿寇不利的陳奇瑜被撤換,十二月,洪承疇繼任五省總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他改變了前任以剿促撫、邊打邊撫的策略,改為重兵包圍流寇主力,重點進攻,各路流民軍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今開封市西南)等地,連連受挫,被迫轉入西部山區。
過完年後,崇禎八年正月,洪承疇率主力出潼關,在河南信陽大會諸將,準備對流民軍實施大規模的圍剿,一鼓作氣擊敗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主要流寇勢力。
就在這個時間節點,一個影響明末大勢走向的曆史事件發生了。
因為洪承疇頗具才幹,在他的指揮下,流民軍節節敗退,各路人馬都深深感到,隻有聯合作戰才有力量。於是,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裏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各路流民軍會師於河南滎陽,共13家,72營,在一起共商對敵之策。
在這次大會上,“闖將”李自成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眼光,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戰略方針,就是把流民軍分成東、西、南、北四路,出擊和敵人作戰,把流民軍的主力放在敵人兵力薄弱的東麵。李自成的遠見卓識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同意,一致決定就以此戰略方針指導作戰。其中實力最強的高迎祥和李自成部、張獻忠部東進抗敵,一路節節勝利,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中都鳳陽。
曆史上有名的“鳳陽之戰”就此打響。鎮守鳳陽的明將朱國相領兵迎戰。狡猾的張獻忠等人派人偽裝入城,混入城內的流民軍士兵乘勢四處燃火,與城外農民軍主力密切配合。官軍遭內外夾擊,陣勢大亂,高迎祥、張獻忠部趁機入城,朱國相自殺,4000餘名守城士卒被殲。
攻破鳳陽後,流民軍斬衛指揮使袁瑞征、鳳陽知府顏答暄、推官萬文英等,最後一把火焚毀了皇陵,放走鳳陽所有囚犯,中都大亂,頓時朝野震驚。
京師,紫禁城,乾清宮。
崇禎憤怒地衝著跪在麵前的幾人吼道:“朕撥了這麽銀子,派了這麽多兵馬,不但沒有把流寇一舉殲滅,到頭來還讓賊人攻進了中都,現在連皇陵都燒了,這讓朕有何臉麵去見列祖列宗,你們平時口口聲聲的說要替朕分憂呢?”
下麵跪著的兵部尚書張鳳翼等人不敢辯解,隻是低頭伏在地上,隻想有條地縫鑽進去。
溫體仁因為是首輔,深得崇禎信任,而且年紀較大,特準許賜座。他端坐於椅上,眼觀鼻鼻觀心,如老僧入定一般,心裏卻在祈禱皇帝不會向自己問策。
可是怕什麽偏來什麽,崇禎對著張鳳翼等人痛罵一頓後,見這些人如喪考妣,卻無人能夠獻上良策,隻能把目光投向自己信任的首輔。
“長卿,中都遭遇大變,你可有良策?”
溫體仁臉上的肉抖了幾下,心中暗歎,陳奇瑜、洪承疇等人都拿這些流寇沒辦法,自己又能有什麽良策?他絞盡腦汁,想不出什麽立竿見影的辦法,隻能含糊回答:“為今之計,隻能責令洪承疇率軍迅速東進,解鳳陽之圍,然後調兵圍困……”
崇禎頗為失望,這些都是正確的廢話,不管下不下令,洪承疇必定東進,將流寇逐出中都,他想聽到短時間內重挫甚至全殲流寇的建議。
他急躁地站起來,負手踱步,一邊走一邊說:“朕要的不止這些。原本念在流寇亦是朕的子民,陳奇瑜以剿促撫的想法朕是同意了的。可是這些賊子無法無天,居然連皇陵都敢褻瀆,如此無君無父之人怎能再行招撫,朕恨不得將其一個個淩遲處死。你們必須給朕想個法子,把流寇全部消滅,一個不留!”
張鳳翼等人都在心中哀號起來,這位主子就是性子太急切了,流寇勢大,又豈是這麽輕易能夠全滅的?倉促之間叫自己這些人想辦法,這是要逼死人的節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