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有餘的本行是刑名,但是他的學藝不精,一直混不到好的東家,大多是些在偏僻小縣裏打轉的舉人老爺或者“同進士”。(.無彈窗廣告)小縣城人口少,打官司的自然也少,分請兩名師爺有點浪費,所以就又學了錢糧,雖說不甚精通,但是一人身兼兩職,不僅自己多了一份收益,東家也少了一個人的開銷,皆大歡喜。
錢糧師爺的本事除了算盤上之外,還在於能了解情況,善於應付書辦。這是因為額征錢糧地丁,戶部隻問總數,不問細節。當地誰有多少田、多少地,座落何方,起科多少?隻有縣衙裏戶房的書辦才一清二楚。他們所憑借的就是代代相傳的一本秘冊,稱為“魚鱗冊”。沒有這本冊子,天大的本事,也征不起錢糧。
魚麟冊本是公物,是政府主持繪製修訂的,但是年深日久,縣裏存檔的或湮滅或丟失,早就不知去向,政府修訂的“公冊”,反而成了書辦的私產。不管是縣令還是錢糧師爺,要順順利利的辦下每年的夏秋兩賦的公事來,時常會為書辦所挾製。
戶房書辦因為有魚麟冊,不但公事可以順利,本人也能借此大發其財,多少年來錢糧地丁的征收,是一盤混帳,納了錢糧的,未見得能收到官府收糧的“糧串”,不納糧的卻握有納糧的憑證。有人沒有立錐之地卻要繳糧。有人坐擁千頃良田卻毋須繳納粒米,反正“上頭”隻要征額夠成數,如何張冠李戴,那是根本不管的。(.)
至於其中的花樣,名目繁多。錢有餘就說了“詭寄”、“產去糧存”這兩種最常見的手段。
“何謂‘詭寄’,何謂‘產去糧存’?”夏天南問道。
“所謂‘詭寄’,就是將自己的田地偽報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賦役;而‘產去糧存’,就有點巧取豪奪的意思了。”
如果說“詭寄”是侵吞本應繳納給朝廷的稅賦,欺瞞的對象是朝廷,那麽“產去糧存”就是赤裸裸的搶劫了。與衙門書辦有勾結的大戶買入別人家的田畝後,不將田畝過戶,賣主還要按原來的魚鱗冊繳納糧稅,買主則不用繳納任何錢糧。和豐村死去的苟大富和弟弟苟二貴聯手,沒少幹這種事,才會在短短幾年裏一躍成為方圓數十裏首屈一指的大戶。
這下連見多識廣的夏天南都忍不住拍案而起:“真是豈有此理!這不是明搶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偷稅漏稅也就算了,買了地還讓賣主繳稅,簡直是敲骨吸髓,不給人留活路啊。”
孫元化感歎道:“沒想到為了謀奪田產、逃避稅賦居然可以如此狠毒……”
夏天南站起來來回走了幾步,然後停下來說道:“不管大明其餘地方如何,反正在我的眼皮底下,不能坐視這樣的事情繼續發生。”
他向眾人說道:“你們不是想知道既能保證足額繳納稅賦,又能保證自己的好處嗎?說穿了其實很簡單,萬曆年間張居正就做過類似的事情,就是清丈田畝。”
清丈田畝?眾人麵麵相覷。
孫元化疑惑地問道:“當年張相確實清查過田畝,不過是為了推行一條鞭法而為之。如今除了糧食正額,遼餉等攤派已經折合成現銀,當年的目的差不多達到了,再清丈田畝有何用?”
“他清丈田畝的目的是為了推行一條鞭法沒錯,這麽多年過去了,田畝的數目和產權變化很大,若還抱著當年的魚鱗冊不放,結果隻能是繼續壓榨田產極少甚至無田的百姓,真正坐擁大片良田的富戶卻不用繳納糧稅。長此以往,富戶越來越富,百姓卻不堪重負,流離失所,天下即將大亂。”
孫元化聽了夏天南的話,感覺隱隱約抓住了一些東西:為什麽加派遼餉後,朝廷仍然入不敷出,軍隊缺餉練兵,導致北邊苦苦支撐,卻仍然讓韃子幾次入關;同時中原流民四起,剿賊的官兵撲滅這邊,那邊又冒出來,剿而不絕。
他忍不住問道:“難不成朝廷缺錢缺糧,竟然和這些有關?”
夏天南點頭道:“孫先生的想法已經接近真相了。我以臨高為例,假設魚鱗冊記載,全縣有一萬畝地,而實際上經過數年墾荒,又增加了五千畝,但魚鱗冊上是查不到的,那麽征糧征稅還是按一萬畝算。問題是,朝廷對官員和有功名的讀書人是有優免政策的,他們的親朋為了逃避納糧,就把地過戶給這些人,交些租子,比向朝廷納糧要劃算,雙方皆大歡喜。可這樣一來,魚鱗冊上登記的地又少了許多,一萬畝地也許不到一半。最後,臨高本來有一萬五千畝地,卻隻按五千畝繳納糧稅,就算縣衙想盡辦法追比,打板子、枷號示眾,各種手段用盡,好不容易征收上來了,這麽點錢糧,還要保證縣衙的運轉開支、官吏的好處,交到朝廷手中又有幾個子?”
他掃視了一眼眾人,繼續道:“朝廷入不敷出,但是邊關吃緊,練兵發餉都要錢糧,隻好繼續加大攤派,這些負擔最終還是落在那些窮苦百姓身上,與富人沒有關係。窮人撐不下去了怎麽辦?為了活命,被迫逃亡,便成了流民。流寇為什麽越剿越多,就是因為流離失所的流民不斷增加,隻要有人登高一呼,流民為了填飽肚子,就成了流寇的兵源。”
孫元化猶如醍醐灌頂,一下就開了竅。朝廷陷入如今的困頓局麵,根源竟源於此處。其實說穿了也很簡單,以前不過是一葉障目罷了,或者說不願意往這方麵細究。
司馬德與他想的方向卻不一樣:“如此說來,隻要清丈田畝,把詭寄的隱田都挖出來,就能憑空多出不少錢糧?”
夏天南點點頭,又拋出了一枚重磅炸彈:“不僅如此,在三縣範圍內,我才不管朝廷的優免政策,所有人都一視同仁,隻要有田就要納糧!”
所有人都齊齊倒吸一口冷氣,官紳一體納糧?(未完待續。)
錢糧師爺的本事除了算盤上之外,還在於能了解情況,善於應付書辦。這是因為額征錢糧地丁,戶部隻問總數,不問細節。當地誰有多少田、多少地,座落何方,起科多少?隻有縣衙裏戶房的書辦才一清二楚。他們所憑借的就是代代相傳的一本秘冊,稱為“魚鱗冊”。沒有這本冊子,天大的本事,也征不起錢糧。
魚麟冊本是公物,是政府主持繪製修訂的,但是年深日久,縣裏存檔的或湮滅或丟失,早就不知去向,政府修訂的“公冊”,反而成了書辦的私產。不管是縣令還是錢糧師爺,要順順利利的辦下每年的夏秋兩賦的公事來,時常會為書辦所挾製。
戶房書辦因為有魚麟冊,不但公事可以順利,本人也能借此大發其財,多少年來錢糧地丁的征收,是一盤混帳,納了錢糧的,未見得能收到官府收糧的“糧串”,不納糧的卻握有納糧的憑證。有人沒有立錐之地卻要繳糧。有人坐擁千頃良田卻毋須繳納粒米,反正“上頭”隻要征額夠成數,如何張冠李戴,那是根本不管的。(.)
至於其中的花樣,名目繁多。錢有餘就說了“詭寄”、“產去糧存”這兩種最常見的手段。
“何謂‘詭寄’,何謂‘產去糧存’?”夏天南問道。
“所謂‘詭寄’,就是將自己的田地偽報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賦役;而‘產去糧存’,就有點巧取豪奪的意思了。”
如果說“詭寄”是侵吞本應繳納給朝廷的稅賦,欺瞞的對象是朝廷,那麽“產去糧存”就是赤裸裸的搶劫了。與衙門書辦有勾結的大戶買入別人家的田畝後,不將田畝過戶,賣主還要按原來的魚鱗冊繳納糧稅,買主則不用繳納任何錢糧。和豐村死去的苟大富和弟弟苟二貴聯手,沒少幹這種事,才會在短短幾年裏一躍成為方圓數十裏首屈一指的大戶。
這下連見多識廣的夏天南都忍不住拍案而起:“真是豈有此理!這不是明搶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偷稅漏稅也就算了,買了地還讓賣主繳稅,簡直是敲骨吸髓,不給人留活路啊。”
孫元化感歎道:“沒想到為了謀奪田產、逃避稅賦居然可以如此狠毒……”
夏天南站起來來回走了幾步,然後停下來說道:“不管大明其餘地方如何,反正在我的眼皮底下,不能坐視這樣的事情繼續發生。”
他向眾人說道:“你們不是想知道既能保證足額繳納稅賦,又能保證自己的好處嗎?說穿了其實很簡單,萬曆年間張居正就做過類似的事情,就是清丈田畝。”
清丈田畝?眾人麵麵相覷。
孫元化疑惑地問道:“當年張相確實清查過田畝,不過是為了推行一條鞭法而為之。如今除了糧食正額,遼餉等攤派已經折合成現銀,當年的目的差不多達到了,再清丈田畝有何用?”
“他清丈田畝的目的是為了推行一條鞭法沒錯,這麽多年過去了,田畝的數目和產權變化很大,若還抱著當年的魚鱗冊不放,結果隻能是繼續壓榨田產極少甚至無田的百姓,真正坐擁大片良田的富戶卻不用繳納糧稅。長此以往,富戶越來越富,百姓卻不堪重負,流離失所,天下即將大亂。”
孫元化聽了夏天南的話,感覺隱隱約抓住了一些東西:為什麽加派遼餉後,朝廷仍然入不敷出,軍隊缺餉練兵,導致北邊苦苦支撐,卻仍然讓韃子幾次入關;同時中原流民四起,剿賊的官兵撲滅這邊,那邊又冒出來,剿而不絕。
他忍不住問道:“難不成朝廷缺錢缺糧,竟然和這些有關?”
夏天南點頭道:“孫先生的想法已經接近真相了。我以臨高為例,假設魚鱗冊記載,全縣有一萬畝地,而實際上經過數年墾荒,又增加了五千畝,但魚鱗冊上是查不到的,那麽征糧征稅還是按一萬畝算。問題是,朝廷對官員和有功名的讀書人是有優免政策的,他們的親朋為了逃避納糧,就把地過戶給這些人,交些租子,比向朝廷納糧要劃算,雙方皆大歡喜。可這樣一來,魚鱗冊上登記的地又少了許多,一萬畝地也許不到一半。最後,臨高本來有一萬五千畝地,卻隻按五千畝繳納糧稅,就算縣衙想盡辦法追比,打板子、枷號示眾,各種手段用盡,好不容易征收上來了,這麽點錢糧,還要保證縣衙的運轉開支、官吏的好處,交到朝廷手中又有幾個子?”
他掃視了一眼眾人,繼續道:“朝廷入不敷出,但是邊關吃緊,練兵發餉都要錢糧,隻好繼續加大攤派,這些負擔最終還是落在那些窮苦百姓身上,與富人沒有關係。窮人撐不下去了怎麽辦?為了活命,被迫逃亡,便成了流民。流寇為什麽越剿越多,就是因為流離失所的流民不斷增加,隻要有人登高一呼,流民為了填飽肚子,就成了流寇的兵源。”
孫元化猶如醍醐灌頂,一下就開了竅。朝廷陷入如今的困頓局麵,根源竟源於此處。其實說穿了也很簡單,以前不過是一葉障目罷了,或者說不願意往這方麵細究。
司馬德與他想的方向卻不一樣:“如此說來,隻要清丈田畝,把詭寄的隱田都挖出來,就能憑空多出不少錢糧?”
夏天南點點頭,又拋出了一枚重磅炸彈:“不僅如此,在三縣範圍內,我才不管朝廷的優免政策,所有人都一視同仁,隻要有田就要納糧!”
所有人都齊齊倒吸一口冷氣,官紳一體納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