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沒有細說他的三十人使團,因為什麽得罪了阿羅那順,畢竟在貞觀十五年時,大唐與戒日國便有過來往,而這一次還是長安主動派人過去交好。


    但是,王玄策偏偏就與他的副使蔣師仁——隻有兩個人,從阿羅那順的看守之下逃了出來。


    手底下還有近三十人在阿羅那順的囚禁中,兩人沒有回長安,而是翻著雪山去了泥婆羅。


    吐蕃大首領鬆讚同時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和泥婆羅的赤尊公主,從這方麵來說,泥婆羅與大唐也有拐著彎兒的親戚。


    王玄策向泥婆羅王借兵,要殺回戒日國去,救人、雪恥。


    他以吐蕃首領鬆讚和貞觀皇帝的名義,從泥婆羅國借到騎兵七千,並派副使蔣師仁去邏些城見鬆讚,借來人馬一千五百。


    同時,他們還就近在大唐的蕃屬小國中七拚八湊了一些,這就有上萬的人馬了。王玄策和蔣師仁,兩個長安去的光杆子正副使領著這些人,浩浩蕩蕩殺回戒日國。


    阿羅那順倉促組織了近六萬人抵擋天朝聯軍,六對一的軍力,其中還有高大威猛的大象兵。


    那也不行,王玄策以火牛陣大破騎象軍團,數不清有多少頭蠻牛,角上綁了匕首、尾巴上澆油、燃火衝進象陣,驚得那些大象抹頭就跑,衝進戒日軍陣,踩得一塌糊塗。


    戒日軍隊被殺得落花流水,一萬多人墜河溺斃,被俘者一萬一千多人,王玄策帶聯軍三天圍了戒日王城,就地打造雲梯、弩車,各種手段一塊招呼,又三日破城。


    三十名隨從一人不少地獲救。


    阿羅那順有幸逃脫,跑到臨國東印度搬兵反撲,誰知又中了王玄策的誘兵之計,一戰全殲阿羅那順殘部,阿羅那順也被活捉了。


    而另一方麵大軍由副使蔣師仁領著,攻破了由阿羅那順的妻子率數萬人駐守的另一座大城,虜男女上萬,一部分帶走,一大部分坑殺,牛馬三萬餘。


    戒日國周邊小城五百八十座,望風而降。


    王玄策本不打算放過東印度國,因為他們曾借兵給阿羅那順,但東印度王連忙送馬、送錢、送美女、送珠寶,向王玄策謝罪,王玄策這才饒過他。


    王玄策與蔣師仁押著虜王阿羅那順、過蔥嶺回國,大部分戰利品賞給了吐蕃、泥婆羅,以作助兵的軍資。


    他們帶了俘虜一萬名、馬兩萬匹、大象若幹、珍寶無數,經安西都護府歸國,此時正在返回長安的途中。


    高峻對這個王玄策不大熟知,長孫無忌介紹說,這個王玄策出任過融州黃水縣令,出使前任右率府長史,應該是個正七品上階。


    皇帝滿麵春風地問,“鷂國公,你以為王玄策此次的出使,功績如何?”


    上一次,從長孫無忌那裏,皇帝猜到高峻對此次出使戒日國不大認可,這次王玄策大勝而歸,他想再聽聽高峻的看法。


    長孫無忌也已後悔,因為高峻當初的想法,就是經他傳達到皇帝這裏的。而高峻對此次出使是不大認同的,對王玄策的凱旋,不知高峻要如何回答。


    高峻說,陛下,戒日國一向與大唐並沒有什麽隔閡,即便他們改了新君,就更無必要與大唐為敵,因何王玄策一去,便囚其使者呢?


    皇帝本來滿臉的笑意,隻聽了高峻這一句話,便嚴肅起來,許久未開言說話。長孫大人問,“鷂國公何不詳談?”


    皇帝道,“算了,鷂國公你不必再說了,王玄策之功巨偉,但此戰之利,僅在於那些俘獲,不過責不在他,在朕啊。”


    太子,趙國公一時都沒有領悟到皇帝的話中之意。


    皇帝喝了盞酒,忽然問高峻,“那麽你再試著說一說,王玄策這一戰,於大唐與吐蕃的關係,又有什麽影響呢?”


    尚書令想了想,說道,“陛下,吐蕃首領鬆讚與微臣雖有八拜之交,但各為其主,微臣接下來所言絕不牽扯私情,陛下準允,臣才能講。”


    皇帝道,“朕知你心意,講吧。”


    尚書令說,大唐越過吐蕃而去結交戒日國,這件舉動一定不被鬆讚喜見,因為這總有牽製吐蕃的意思在內。


    又有哪個人,喜歡自己的密鄰、越過自己去與另一家交好呢?


    在大唐、吐蕃、戒日三方並立的情況下,真正與長安關係密切的,正是邏些城。高峻說,如果大唐與戒日國發生了齷齪,大概正是他這位義兄所喜歡的。


    尚書令並未說出阿羅那順無緣無故地、便囚禁了大唐使臣的隱秘原因,他隻是說這不大合乎常情。


    但趙國公知道,高峻有點懷疑邏些城在中間有過什麽其他的舉動,比如挑撥、恐嚇之類,但這就不能說到明麵上來了。


    長孫無忌想,“若我是鬆讚,我會這要做。”


    高峻說,“王玄策借兵之舉,不得不說是一次臨機應變的妙招,但接下來的走向就太有點隨心所欲了。他真不該將戒日國打得稀哩嘩拉,一個還算完整的戒日國,其實對大唐製衡邏些城,還是有利的。”


    但用這些借來的兵宣示了誰的兵威呢?


    太子道,“尚書令不妨說一下,若是你麵臨這樣的局麵,會如何呢?”


    高峻看看皇帝,皇帝也示意他講下去,尚書令這才說道,“我會兵臨城下,要出我的使團,有條件再搞清楚他囚我使團的原因。但能與阿羅那順修好,便不破臉。不然,即使見仗,也隻限除去此人,另立一個親唐的新王,但要保證戒日國不出現大的分崩。”


    這下好了,在吐蕃那一邊的戒日國散了,邏些城再無威脅、更加穩固。而戒日國除了對吐蕃懷有懼意、還有對大唐的惡感,更失去了製衡邏些城的力量。泥婆羅與吐蕃靠得更近,這便與陛下遣使的初衷大相徑庭了。


    長孫無忌道,“總算我們還有了些繳獲,聽說奇珍無數,這也算是……”


    尚書令道,“若以微臣來看,這些繳獲、戰俘再多,也不如我們對那些吐蕃、泥婆羅兵言傳身教,將攻城、計戰、火攻、誘敵之法傾囊而授的損失大啊!”


    這就更印證了高峻剛剛說過的,在邏些城未徹底納入大唐版圖之前,與戒日國這一仗,來得確是有些早了。


    皇帝暗道,“年尾時,鬆讚的國書中曾流露過些許的歸順之意,不知這一戰對此事有沒有什麽影響。”


    想至此,皇帝問道,“那麽……你給朕推測一下,邏些城對長安的態度,在近期會有什麽走向?但說無妨,有什麽說什麽。”


    高峻道,“陛下,微臣暫還看不出什麽,不過總有個參照的。”


    皇帝問,“是什麽參照?”


    “文成公主。”


    高峻說,吐蕃大首領鬆讚——也就是他的義兄——同時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和泥婆羅的赤尊公主。


    按理說,以泥婆羅一位小國的公主,一定不敢與文成公主爭寵。


    尚書令說,上一次他與三夫人樊鶯去邏些城時,文成公主始終是鬆讚身邊唯一的女主,根本看不到那個赤尊公主的影子。


    但長安可從此時拭目以待,比如令江夏王留意公主的家信——當然這樣的家信也不大可能寫得多麽明確,但總有蛛絲馬跡可尋。


    高峻說,以公主以往的幸福生活,估計不大可能言及別的女子。如果在文成公主今後的家書中不幸出現了“赤尊公主”的字樣,那便可以斷定,鬆讚對長安的心態有了變動。


    皇帝對太子道,“即刻宣李道宗來溫泉宮見朕。”


    李治馬上去吩咐叫人。


    很快,江夏郡王李道宗趕到溫泉宮來見駕,皇帝問,“道宗,文成公主往日可有信到?”


    李道宗說,每年的上元節、重陽節都各有一封信到。


    皇帝問,“她可曾在信中提到過邏些城其他的女人沒有?比如鬆讚另外的夫人之類。”


    李道宗說沒有,“從來都沒提到過這樣的女人,小女托陛下的洪福,在邏些城很得鬆讚尊重,在信中能夠看得出的。”


    皇帝道,“你再複信時,不必特意問此事。但她再有信,若提到什麽赤尊公主,便速來告訴朕。”


    李道宗不明所以,連連允喏。


    鷂國公說,“無論如何,王玄策都是一位難得的人才,希望陛下不會因微臣的胡言亂語,而影響到對王大人的賞賜。”


    皇帝點頭道,“這是自然,但聽你這麽一說,朕倒想再多聽一聽,你總該還有話的。”


    鷂國公笑道,“陛下動問,微臣又怎敢有保留。”


    他說,“其實,戒日國的這些俘獲,王玄策拿得越多,越會讓鬆讚心生抵懼,細想我們此戰隻是出了兩個人,加上獲救的全部使臣,也過不去三十人,那麽這上萬的俘虜、馬匹,在入境前一定是由借兵協助押送的。”


    “此舉會讓他們作何感想?大唐以修好的目的前去,修好不成便虜財而歸,那麽鬆讚要如何再看大唐的修好之意呢?”


    所有人都暗吸一口涼氣,包括皇帝在內。


    這可真是有些小家子氣了!


    阿羅那順雖然囚禁了大唐三十人的使臣,但原因未明。是他受到了什麽人的蠱惑、挑撥、威脅,還是有另外不得已的苦衷?還是隻做做樣子給某些人看?


    再說,王玄策和他的副使,偏偏就逃了出來。


    但有了倉促的這一戰,什麽也無從知道了。


    在王玄策出逃、搬兵、討戰的日子裏,這些被阿羅那順囚禁的人,竟然毫發無損,並沒有遭到戒日王的遷怒和傷害。那麽,這裏的細節,還真說不清楚了。


    尚書令說,王玄策正該隻取少量財物,將之全部賞賜給吐蕃及泥婆羅雙方,以作他們出兵的酬資——也不能多賞,隻在恰如其分。


    而王玄策隻須押解著阿羅那順回國議罪。那麽王大人便不隻是一員悍將,而可稱得上是一位經緯之才了。


    皇帝深思良久,沒有說話,顏色上竟然現出一絲絲的悔意,誰都不知道他想到了什麽。然後自滿了一盞對高峻道,“鷂國公,你陪朕這一杯!”


    太子、趙國公、以及後至的江夏王隻能看著。


    他們都知道,別小看這一杯酒,你得看是誰請你喝,裏麵的學問很大,用意很深啊。


    太子道,“陛下,王玄策不日即可抵京,我們對吐蕃和泥婆羅方麵,不知要不要有所表示。”


    皇帝歎了口氣,沉吟了一下才說道,“不必,難道我大唐憑兩人破一國,是多麽了不得的大事?連對吐蕃國的嘉勉也免了!”


    尚書令道,“陛下,微臣懇請,對王玄策此次出使中的某些欠慮之處不要深究,再怎麽說此人也是很難得的。另外,對王大人的獎賞傳到吐蕃去,也有暴露長安的用意之虞!”


    他建議,對王玄策要暗升、暗賞,但表麵不能聲張、不要祝捷,也不要給各蕃國下發傳事國書。


    皇帝道,此事便由鷂國公與太子研商著處置,朕不操這心了。


    臨離開溫泉宮時,皇帝忽然提到了高審行。


    他對鷂國公說道,“朕聽說,尚書令有意讓中庶子出任國子博士?這樣豈不屈才了!”


    他拍板道,“這樣吧,中庶子就不必幹了,讓高大人去……去鴻臚寺出任正卿。由國公的老子出麵接待外方的使臣,這總是他們的臉麵。”


    高峻心頭一熱,分明是皇帝已然看出,高審行在朝堂上晃悠、東一下西一下的,對自己掣肘了。


    鴻臚寺隻是具體的事務衙門,業務單一,而且要受各尚書部、中書省的同時管轄和節製。


    而鴻臚寺正卿是從三品,高審行品階未變,但身份卻不再有以前那般指手劃腳的便利了,地位比中庶子降了不止一等。


    更主要的是,通過這麽一變動,高審行便由東宮官員的序列中脫離出來,不再擁有與宮外官員名義上的並行地位。


    還處在了各部尚書的管轄之下,純粹是辦事的下屬。


    細想高審行雖有不滿,但任命出自於皇帝,他也無法發作。


    皇帝認為,高峻一力往上推舉郭待詔,那此人一定有出色的個人能力,隻是高峻的步伐有點過快了,這於兩個年輕人來說都是不利的。


    他放話說,要征詢郭孝恪的意見、卻遲遲不行動,無形中也就使郭待詔成為兵部尚書一職的、僅有的待選之人,這隻是個時間問題。


    萬一郭孝恪知道了這件事,皇帝不知他會不會理解,但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馬王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風暗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風暗刻並收藏大唐馬王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