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田莊的稻穀糧倉,建設的還算不錯,不過,這並不能代表大唐時代的最高水準,這隻是普通豪強家裏的糧倉,建設的水平和規模,自然都是頗為有限的,遠遠不能與朝廷建設的超級糧倉相提並論。
在大唐之前的各個朝代,都有朝廷建設的超級糧倉,而古代糧倉的起源,據考證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是一個叫河姆渡的遺址,距離大唐有六千年的曆史,屬於原始社會,當時已經發明了欄杆式的糧倉。
漢代的大方盤糧倉非常的著名,這種糧倉是長方形的,東西走向,長度足有一百三十二米,南北的寬度達到十七米,牆的高度有六七米,也就是四個人的高度,因為受限於時代,牆的材料是夯土,這種糧倉的內部分成了三小間,每一間長度四十二米,寬度不足十五米,為了防潮和堅固,牆壁的厚度足有一米五,比後世的牆壁厚了六倍,每一個小間都有向外的南門,以方麵糧食的存儲和取用,每一間的牆壁上都有三角形的小孔,上麵三個孔,下麵五個孔,交錯排列的布置,這些小孔自然是通風孔了,是為了給糧倉通風,以降低糧倉內部的溫度和濕度,防止糧倉內的糧食產生發酵的現象。
一般的糧倉都是建在地麵上的,但也有一些糧倉是建設在地下的,被稱為地下糧倉,是由地下的窯洞發展起來的,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到了隋唐時期發展的更好了,比如隋唐時期最著名的含嘉倉,規模非常的龐大,長度六百多米,寬度有七百五十米,占地麵積達到了驚人的四十五萬平方,在這麽大的區域內,一共建設了二百五十九個圓形的糧倉,這些倉都是口大底小,大的口徑有十八米,小的也有八米,倉最大深度為十米,最淺的也有六米,在建設的時候非常有講究,把土坑挖之後,先用柴火將四壁燒烤,以幹燥土壁,然後再鋪上草束、木板、葦席、穀糠等多種隔熱防潮材料,以確保儲糧安全,倉群規模宏大,倉體結構完善,這足以說明當時的建倉技術已相當厲害。
據說這個含嘉倉內的糧食,是隋煬帝時期建設的,而裏麵存儲的糧食一直到大唐貞觀年間都沒有吃完,這些糧食也沒有壞掉,是仍舊可以繼續食用的,這足以體現含嘉倉的厲害,這可是整整幾十年的時間啊!糧倉內的糧食居然可以保存幾十年不變質,這足以體現含嘉倉的建造水平。
相比含嘉倉這樣高技術含量的糧倉,楊家田莊的糧倉就顯得有些不夠看了,家主連存儲三年的把握都沒有,他不敢存儲太長時間,以免糧食變質,或者質量下降太大,給自己造成莫大的損失。
兩個稻穀糧倉是並排的,同一排還有兩個糧倉,這兩個自然是小麥糧倉了,因為小麥的保存比稻穀還要困難,所以,這裏沒有散裝的小麥,隻有袋裝的,這樣通風和透氣都更好一些,更加有利於小麥的保存。
因為小麥的種植量不是太大,一季水稻之後,有的土地種植小麥,還有一些種上了玉米,紅薯等新引起的作物,所以,每個倉內的小麥隻有一千旦的樣子,比小麥的兩千旦少了有一半的數量,但因為全是袋裝,所以,占用的空間比較大,也占據了整整兩個糧倉。
“李侍郎,這裏是豆類糧倉。”
家主繼續引導著李安去參觀自己家的糧倉。
豆類倉庫的糧食種類比較多,足有十幾種之多,而且,全部都是豆類,有黃豆,綠豆,紅豆,黑豆,芸豆,蠶豆,甚至還有一些李安並不認識的豆類。
這些豆類的種類很多,每一種的數量也都不少,但與稻穀和小麥相比,就顯得比較少了,所以,這些豆類大部分是不會出售的,基本上都是拿來自用,隻有數量最多的豆類才會賣出去一些。
豆類的營養非常豐富,而且,還能用來做豆腐和豆芽,用來喂牲口也非常不錯,比如黑豆就是用來喂馬匹的,偶爾給馬匹添加一點黑豆,對於增加馬匹的力量有莫大的好處,就算楊家家主再怎麽摳門,也是會適當給牲畜們補充一點營養的。
黃豆是製作豆腐和豆芽的好材料,楊家製作的豆腐和豆芽,自己吃不完的會賣出去,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李侍郎,這邊是雜糧倉庫。”
走出豆類糧倉之後,家主繼續引導。
這個雜糧倉庫的裏麵,存儲著各種各樣的糧食,有紅薯,玉米,花生等外來的新物種,也有大唐本土的小米,青稞,栗子等等,由於種植的不多,所以,這些基本糧食隻占據了一半的倉儲空間,剩下的一半存儲了一些食物加工品,比如切片曬幹的紅薯片,榨油剩下的豆皮,磨好的白麵和玉米麵,這些都存放在這裏。
這些雜糧的種類非常多,完全可以為楊家提供充足的各種食物營養,滿足他們的日常所需,還能夠賣出一些多餘的糧食產品。
此外,還有鹹菜倉庫,魚蝦幹肉類倉庫,海產品倉庫,香料等調味品倉庫等等,可謂是已經俱全。
鹹菜倉庫的種類也不少,有醃蘿卜,醃辣菜,醃白菜,醃胡蘿卜,當然,也有醃製的火腿等肉類食物,魚蝦自然都是曬幹的幹貨了,鮮嫩的也沒法保存,海產品自然都是曬幹的,上麵一層白色的鹽粒子都看的清清楚楚,這些海鮮幹貨的上麵鋪滿白色的鹽粒子,自然是為了防止腐敗,鹽具有很好的防腐作用,任何食物隻要通過鹽的醃製,就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但醃製的食物並不隻有好處,也有天生的缺陷,那就是對身體不好,醃製的食物含有有害物質,一個人若是經常食用醃製的食品,容易導致身體生病。
不過,由於自古以來,人們保存食物的方式太有限,而且,很多食物確實難以長時間保存,醃製保存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新鮮的食物白白爛掉吧!那樣就太可惜了。
蘿卜蔬菜這些都是很難長時間保存的,醃製成鹹菜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要不然冬季的時候就吃不到菜了,對於水果則多用來釀酒。
其實,蔬菜和水果都是可以做成罐頭的,這樣營養的保存會更多一些,但古代沒有掌握製作罐頭的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也就隻有醃製這一條路可走了,而就算掌握了罐頭技術的後世,醃製食品仍舊大行其道,有很多人就是喜歡醃製食品的口味,覺得吃醃製食品是一種享受,也有一些比較貧窮的人,覺得醃製食品便宜,更容易下飯。
而醃製的方法有多種,比如幹醃法,濕醃法,注射醃法,還有混合醃法,其中,注射醃製是後世的醃製方法,在大唐一般不常見,主要是用注射器將鹽水均勻的打入肉類之中,從而可以在不破壞肉類肌肉的前提下,實現一整塊的醃製,這種醃製方式的速度也比較快,效率比較高,但由於人為控製不太容易,醃製的食物非常容易變質。
其餘的幾種醃製方法,都是大唐經常采用的方法,比如幹醃法,是用結晶鹽,先在食品表麵擦透,即有汁液外滲,而後層堆在醃製架上或層裝在醃製容器內,各層間還應均勻地撒上食鹽,各層依次壓實,在外加壓或不加條件下,依靠外滲汁液形成鹽液進行醃製的方法,開始醃製時僅加食鹽,不加鹽水故稱為幹醃法。
這種幹醃法的優點,是操作簡便,製品較幹,易於保藏,無需特別當心,營養成分流失少,缺點是醃製不均勻、失重大、味太鹹、色澤較差。
濕醃法即鹽水醃製法,就是在容器內將食品浸沒在預先配製好的食鹽溶液內,並通過擴散和水分轉移,讓醃製劑滲入食品內部,並獲得比較均勻的分布,直至它的濃度最後和鹽液濃度相同的醃製方法。
這種方法的醃製比較均勻,可以讓肉質均勻的進入鹽分,但缺點也是有的,比如其製品的色澤和風味不及幹醃製品,醃製時間和幹醃法一樣比較長,所需勞動量比幹醃法大,醃肉時肉質柔軟,鹽水適當,但蛋白質流失較大,因含水分多不易保藏。
至於混合醃製方法,就是將幹醃與濕醃法混合在一起使用,一般常見於魚類的醃製,先用鹽水醃製,然後,在撈出之後,將內外表麵都抹上大量的幹鹽,從而確保鹽分的濃度。
雖然醃製食品胃口很好,但李安很少吃醃製食品,因為在美味足夠充足的前提下,李安還是更喜歡吃一些更健康的食品,這樣對身體好,也能讓自己多活幾年,為了一時的口味而犧牲健康,李安做不到這一點。
醃製倉庫內的味道很大,都是醃製菜肴的味道,這些味道可一點都不好聞,李安剛進去看了一眼就出來了,長時間待在裏麵,能把人給熏死。
這些醃製的食品,最多的就是蔬菜和豆類了,因為蔬菜不耐保存,很容易變質,而豆類在經過醃製之後,味道會大大改善,很多人都喜歡吃醃製的豆類,所以,這些醃製的豆類很受歡迎,也就是後世的醬豆子,口味不是一般的好吃,醬豆炒雞蛋,就是一道非常好吃的美味。
水果也是可以醃製的,不過,水果的醃製與蔬菜的醃製是完全不同的,得到的產品也不一樣,蔬菜醃製之後,得到的是鹹菜,而水果醃製之後,得到的很有可能是蜜餞,或者仍舊是水果。
比如菠蘿需要放在鹽水裏醃製一下,這樣可以去掉澀味,讓口味變得更好,但菠蘿還是菠蘿,並沒有變成鹹菜,吃在嘴裏也並沒有什麽鹹味。
草莓,梨子這些甜甜的水果,可以加入更甜的白糖,對其進行醃製,醃製之後,這些水果會變得更甜,吃起來口感更好一些。
鹹菜倉庫內的鹹菜,有幹的也有濕的,甚至,黃豆這一種食材製作的鹹菜就有幹濕兩種鹹豆子,一種是放在壇子裏的濕豆子,還有一種是渾身長滿白色鹽粒子的幹豆子,這兩種鹽豆子的口味略有區別,但都是用黃豆製作的鹹菜。
還有一些青菜,蘿卜,胡蘿卜這些鹹菜,也全都有幹濕之分,幹的全部掛起來儲存,而濕的則放在壇子之中。
在這些醃製的鹹菜之中,最誘人的,自然是掛起來的鹹魚鹹肉了,尤其是鹹肉最誘人,那一根根的豬後腿,看著就讓人嘴饞。
家主倒也很是客氣,提出要送些鹹魚鹹肉給李安路上吃,但李安還是拒絕了,拿了已經夠多的了,不好意思拿的太多,況且,鹹魚鹹肉都是醃製食品,還是不吃好了。
倉儲區,並不是全部儲存食物的,還有一些用品也有存儲,甚至農用工具都存儲不少,每一間存儲倉庫的功能都不相同,都是嚴格按照功能進行歸類的。
“李侍郎,這裏是棉麻布匹倉庫。”
家主開口介紹。
李安邁步走了進去,看到了堆積起來的棉花,麻繩,各種布匹等材料,甚至,還有已經做好的棉被芯。
在附近轉悠的時候,李安並沒有看到這裏種植棉花和亞麻,為何楊家倉庫裏會存儲棉麻呢?這些棉麻是哪裏來的,難道是他們家購買的嗎?
“你們家倉庫真是個百寶箱啊!怎麽什麽好東西都有啊!這棉麻是怎麽回事,你們也種棉花?”
李安好奇的問道。
家主笑著說道:“李侍郎誤會了,我們這裏方圓一百裏之內都沒有種棉花的,這些棉花都是從西域買的,多囤一些在家裏,總會有用到的時候,也不是不能少買,這是買的越多,這單價就越低,去一趟西域很不容易,自然要多買一些回來了,這都用了幾年了,還剩這麽多,亞麻也是買的,是在隔壁縣城買的,也是買的越多,單價越便宜。”
在大唐之前的各個朝代,都有朝廷建設的超級糧倉,而古代糧倉的起源,據考證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是一個叫河姆渡的遺址,距離大唐有六千年的曆史,屬於原始社會,當時已經發明了欄杆式的糧倉。
漢代的大方盤糧倉非常的著名,這種糧倉是長方形的,東西走向,長度足有一百三十二米,南北的寬度達到十七米,牆的高度有六七米,也就是四個人的高度,因為受限於時代,牆的材料是夯土,這種糧倉的內部分成了三小間,每一間長度四十二米,寬度不足十五米,為了防潮和堅固,牆壁的厚度足有一米五,比後世的牆壁厚了六倍,每一個小間都有向外的南門,以方麵糧食的存儲和取用,每一間的牆壁上都有三角形的小孔,上麵三個孔,下麵五個孔,交錯排列的布置,這些小孔自然是通風孔了,是為了給糧倉通風,以降低糧倉內部的溫度和濕度,防止糧倉內的糧食產生發酵的現象。
一般的糧倉都是建在地麵上的,但也有一些糧倉是建設在地下的,被稱為地下糧倉,是由地下的窯洞發展起來的,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到了隋唐時期發展的更好了,比如隋唐時期最著名的含嘉倉,規模非常的龐大,長度六百多米,寬度有七百五十米,占地麵積達到了驚人的四十五萬平方,在這麽大的區域內,一共建設了二百五十九個圓形的糧倉,這些倉都是口大底小,大的口徑有十八米,小的也有八米,倉最大深度為十米,最淺的也有六米,在建設的時候非常有講究,把土坑挖之後,先用柴火將四壁燒烤,以幹燥土壁,然後再鋪上草束、木板、葦席、穀糠等多種隔熱防潮材料,以確保儲糧安全,倉群規模宏大,倉體結構完善,這足以說明當時的建倉技術已相當厲害。
據說這個含嘉倉內的糧食,是隋煬帝時期建設的,而裏麵存儲的糧食一直到大唐貞觀年間都沒有吃完,這些糧食也沒有壞掉,是仍舊可以繼續食用的,這足以體現含嘉倉的厲害,這可是整整幾十年的時間啊!糧倉內的糧食居然可以保存幾十年不變質,這足以體現含嘉倉的建造水平。
相比含嘉倉這樣高技術含量的糧倉,楊家田莊的糧倉就顯得有些不夠看了,家主連存儲三年的把握都沒有,他不敢存儲太長時間,以免糧食變質,或者質量下降太大,給自己造成莫大的損失。
兩個稻穀糧倉是並排的,同一排還有兩個糧倉,這兩個自然是小麥糧倉了,因為小麥的保存比稻穀還要困難,所以,這裏沒有散裝的小麥,隻有袋裝的,這樣通風和透氣都更好一些,更加有利於小麥的保存。
因為小麥的種植量不是太大,一季水稻之後,有的土地種植小麥,還有一些種上了玉米,紅薯等新引起的作物,所以,每個倉內的小麥隻有一千旦的樣子,比小麥的兩千旦少了有一半的數量,但因為全是袋裝,所以,占用的空間比較大,也占據了整整兩個糧倉。
“李侍郎,這裏是豆類糧倉。”
家主繼續引導著李安去參觀自己家的糧倉。
豆類倉庫的糧食種類比較多,足有十幾種之多,而且,全部都是豆類,有黃豆,綠豆,紅豆,黑豆,芸豆,蠶豆,甚至還有一些李安並不認識的豆類。
這些豆類的種類很多,每一種的數量也都不少,但與稻穀和小麥相比,就顯得比較少了,所以,這些豆類大部分是不會出售的,基本上都是拿來自用,隻有數量最多的豆類才會賣出去一些。
豆類的營養非常豐富,而且,還能用來做豆腐和豆芽,用來喂牲口也非常不錯,比如黑豆就是用來喂馬匹的,偶爾給馬匹添加一點黑豆,對於增加馬匹的力量有莫大的好處,就算楊家家主再怎麽摳門,也是會適當給牲畜們補充一點營養的。
黃豆是製作豆腐和豆芽的好材料,楊家製作的豆腐和豆芽,自己吃不完的會賣出去,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李侍郎,這邊是雜糧倉庫。”
走出豆類糧倉之後,家主繼續引導。
這個雜糧倉庫的裏麵,存儲著各種各樣的糧食,有紅薯,玉米,花生等外來的新物種,也有大唐本土的小米,青稞,栗子等等,由於種植的不多,所以,這些基本糧食隻占據了一半的倉儲空間,剩下的一半存儲了一些食物加工品,比如切片曬幹的紅薯片,榨油剩下的豆皮,磨好的白麵和玉米麵,這些都存放在這裏。
這些雜糧的種類非常多,完全可以為楊家提供充足的各種食物營養,滿足他們的日常所需,還能夠賣出一些多餘的糧食產品。
此外,還有鹹菜倉庫,魚蝦幹肉類倉庫,海產品倉庫,香料等調味品倉庫等等,可謂是已經俱全。
鹹菜倉庫的種類也不少,有醃蘿卜,醃辣菜,醃白菜,醃胡蘿卜,當然,也有醃製的火腿等肉類食物,魚蝦自然都是曬幹的幹貨了,鮮嫩的也沒法保存,海產品自然都是曬幹的,上麵一層白色的鹽粒子都看的清清楚楚,這些海鮮幹貨的上麵鋪滿白色的鹽粒子,自然是為了防止腐敗,鹽具有很好的防腐作用,任何食物隻要通過鹽的醃製,就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但醃製的食物並不隻有好處,也有天生的缺陷,那就是對身體不好,醃製的食物含有有害物質,一個人若是經常食用醃製的食品,容易導致身體生病。
不過,由於自古以來,人們保存食物的方式太有限,而且,很多食物確實難以長時間保存,醃製保存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新鮮的食物白白爛掉吧!那樣就太可惜了。
蘿卜蔬菜這些都是很難長時間保存的,醃製成鹹菜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要不然冬季的時候就吃不到菜了,對於水果則多用來釀酒。
其實,蔬菜和水果都是可以做成罐頭的,這樣營養的保存會更多一些,但古代沒有掌握製作罐頭的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也就隻有醃製這一條路可走了,而就算掌握了罐頭技術的後世,醃製食品仍舊大行其道,有很多人就是喜歡醃製食品的口味,覺得吃醃製食品是一種享受,也有一些比較貧窮的人,覺得醃製食品便宜,更容易下飯。
而醃製的方法有多種,比如幹醃法,濕醃法,注射醃法,還有混合醃法,其中,注射醃製是後世的醃製方法,在大唐一般不常見,主要是用注射器將鹽水均勻的打入肉類之中,從而可以在不破壞肉類肌肉的前提下,實現一整塊的醃製,這種醃製方式的速度也比較快,效率比較高,但由於人為控製不太容易,醃製的食物非常容易變質。
其餘的幾種醃製方法,都是大唐經常采用的方法,比如幹醃法,是用結晶鹽,先在食品表麵擦透,即有汁液外滲,而後層堆在醃製架上或層裝在醃製容器內,各層間還應均勻地撒上食鹽,各層依次壓實,在外加壓或不加條件下,依靠外滲汁液形成鹽液進行醃製的方法,開始醃製時僅加食鹽,不加鹽水故稱為幹醃法。
這種幹醃法的優點,是操作簡便,製品較幹,易於保藏,無需特別當心,營養成分流失少,缺點是醃製不均勻、失重大、味太鹹、色澤較差。
濕醃法即鹽水醃製法,就是在容器內將食品浸沒在預先配製好的食鹽溶液內,並通過擴散和水分轉移,讓醃製劑滲入食品內部,並獲得比較均勻的分布,直至它的濃度最後和鹽液濃度相同的醃製方法。
這種方法的醃製比較均勻,可以讓肉質均勻的進入鹽分,但缺點也是有的,比如其製品的色澤和風味不及幹醃製品,醃製時間和幹醃法一樣比較長,所需勞動量比幹醃法大,醃肉時肉質柔軟,鹽水適當,但蛋白質流失較大,因含水分多不易保藏。
至於混合醃製方法,就是將幹醃與濕醃法混合在一起使用,一般常見於魚類的醃製,先用鹽水醃製,然後,在撈出之後,將內外表麵都抹上大量的幹鹽,從而確保鹽分的濃度。
雖然醃製食品胃口很好,但李安很少吃醃製食品,因為在美味足夠充足的前提下,李安還是更喜歡吃一些更健康的食品,這樣對身體好,也能讓自己多活幾年,為了一時的口味而犧牲健康,李安做不到這一點。
醃製倉庫內的味道很大,都是醃製菜肴的味道,這些味道可一點都不好聞,李安剛進去看了一眼就出來了,長時間待在裏麵,能把人給熏死。
這些醃製的食品,最多的就是蔬菜和豆類了,因為蔬菜不耐保存,很容易變質,而豆類在經過醃製之後,味道會大大改善,很多人都喜歡吃醃製的豆類,所以,這些醃製的豆類很受歡迎,也就是後世的醬豆子,口味不是一般的好吃,醬豆炒雞蛋,就是一道非常好吃的美味。
水果也是可以醃製的,不過,水果的醃製與蔬菜的醃製是完全不同的,得到的產品也不一樣,蔬菜醃製之後,得到的是鹹菜,而水果醃製之後,得到的很有可能是蜜餞,或者仍舊是水果。
比如菠蘿需要放在鹽水裏醃製一下,這樣可以去掉澀味,讓口味變得更好,但菠蘿還是菠蘿,並沒有變成鹹菜,吃在嘴裏也並沒有什麽鹹味。
草莓,梨子這些甜甜的水果,可以加入更甜的白糖,對其進行醃製,醃製之後,這些水果會變得更甜,吃起來口感更好一些。
鹹菜倉庫內的鹹菜,有幹的也有濕的,甚至,黃豆這一種食材製作的鹹菜就有幹濕兩種鹹豆子,一種是放在壇子裏的濕豆子,還有一種是渾身長滿白色鹽粒子的幹豆子,這兩種鹽豆子的口味略有區別,但都是用黃豆製作的鹹菜。
還有一些青菜,蘿卜,胡蘿卜這些鹹菜,也全都有幹濕之分,幹的全部掛起來儲存,而濕的則放在壇子之中。
在這些醃製的鹹菜之中,最誘人的,自然是掛起來的鹹魚鹹肉了,尤其是鹹肉最誘人,那一根根的豬後腿,看著就讓人嘴饞。
家主倒也很是客氣,提出要送些鹹魚鹹肉給李安路上吃,但李安還是拒絕了,拿了已經夠多的了,不好意思拿的太多,況且,鹹魚鹹肉都是醃製食品,還是不吃好了。
倉儲區,並不是全部儲存食物的,還有一些用品也有存儲,甚至農用工具都存儲不少,每一間存儲倉庫的功能都不相同,都是嚴格按照功能進行歸類的。
“李侍郎,這裏是棉麻布匹倉庫。”
家主開口介紹。
李安邁步走了進去,看到了堆積起來的棉花,麻繩,各種布匹等材料,甚至,還有已經做好的棉被芯。
在附近轉悠的時候,李安並沒有看到這裏種植棉花和亞麻,為何楊家倉庫裏會存儲棉麻呢?這些棉麻是哪裏來的,難道是他們家購買的嗎?
“你們家倉庫真是個百寶箱啊!怎麽什麽好東西都有啊!這棉麻是怎麽回事,你們也種棉花?”
李安好奇的問道。
家主笑著說道:“李侍郎誤會了,我們這裏方圓一百裏之內都沒有種棉花的,這些棉花都是從西域買的,多囤一些在家裏,總會有用到的時候,也不是不能少買,這是買的越多,這單價就越低,去一趟西域很不容易,自然要多買一些回來了,這都用了幾年了,還剩這麽多,亞麻也是買的,是在隔壁縣城買的,也是買的越多,單價越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