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六,燕王府起兵,燕王手下大將張玉、朱能等人在一夜之間奪下了北平八道城門,唯有東直門仍舊負隅頑抗。[]


    老將唐雲卸劍解甲,單騎進城門,對守城人說:”皇上已經允許藩王各製一方,汝等速速退下!”


    其實湘王朱柏全家被逼自焚,以證清白的慘烈已經傳遍了大明,誰人不知建文帝要殺皇叔?守城人隻是需要一個台階下罷了,遂投降,歸於燕王府。


    一夜之間,北平九門皆被收複。


    建文一年七月初七,燕王朱棣開始誓師大會。誓詞是道衍禪師親手操刀而成。


    “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後嫡子,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分守法,今幼主嗣位,信任奸


    臣,橫起大禍。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後創業艱難。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續無窮。一旦殘滅,黃天後土,實所共鑒。”


    屏風後麵,徐妙儀暗暗吃驚,朱棣明明是高麗宮女出身的碩妃所生啊,她疑惑的看著義父。


    道衍禪師說道:“王不出頭誰是主?藩王起兵,最大的困難是名正言順。所以燕王必須是孝慈高皇後所生。”


    徐妙儀低聲說道:“可……可是天下人誰人不知燕王和周王是親兄弟啊?”


    道衍禪師說道:“事成之後,我會把太子、秦王、晉王、燕王和周王五個人的生母都改成孝慈高皇後所生。”


    徐妙儀頓時明白了,拉著一群皇子認母,老大,老二,老三都死了,當然就輪到老四……義父好狡詐!


    又聽見高台上朱棣大聲念著討伐檄文:“《祖訓》雲,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


    徐妙儀問道:“義父,先帝真的寫過的這樣的訓誡嗎?我怎麽沒印象了?”


    道衍禪師說道:“《祖訓》原文是‘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我做了一點小小的修改。反正連皇族家譜都可以改,一篇小小的《祖訓》算得了什麽?”


    道衍算無遺策,一切都準備周到。徐妙儀沉默片刻,問道:“義父,您是不是早就開始寫這篇檄文了?”


    道衍禪師慈愛的拍了拍義女的肩膀,“從十六前,你生下朱高煦才三天,就被逼趕到北平那一刻起,義父就開始謀劃了。(.mianhuaang好看的小說棉花糖誰都不能欺負我的女兒,連皇帝也不例外。”


    徐妙儀頓時感激涕零,偎依在道衍懷中,“義父!”


    道衍禪師暗道:其實要更早一些,天機不可泄露,還是我一個人知道比較好。”


    朱棣念完了討伐檄文,三軍跺腳歡呼,喊聲震天,甚至震動了頭頂的瓦片,隻聽見哐當一聲,瓦片落地,正好砸在了朱棣的腳邊!


    出師不利,眾人麵麵相覷,一片死寂。


    道衍禪師跑出來鼓掌大笑,“吉兆啊吉兆!我通天道,是老天欲燕王殿下要換下象征親王的綠瓦片,而改換使用天子的黃瓦片啊!”


    按照大明的規製,親王府用綠瓦,皇宮才能用黃色琉璃瓦。


    一言既出,三軍備受鼓舞,複又開始歡呼。


    屏風後麵,徐妙儀暗自擦了一把冷汗。可就在這時,軍旗飛卷,晴好的天氣突然烏雲遮日,電閃雷鳴!


    剛剛鼓起的士氣頓時再次跌落,道衍禪師又揮著雙手哈哈大笑道:“吉兆!大大的吉兆啊!飛龍在天!真龍即將出世!”


    話音剛落,一股強風突然襲來,居然將烏雲瞬間吹散了!一時間閱兵的校場上空,太陽穿破了雲層,折射出了萬道金光,將朱棣籠罩其中。


    眾人皆驚,道衍乘機跪拜高呼:“燕王天命所歸!真龍出世!萬歲!”


    三軍紛紛呼應,“萬歲!萬歲!萬萬歲!”


    屏風後,徐妙儀聽見陣陣歡呼,暗道義父不該當和尚——當神棍比較適合他。


    靖難之征當日,通州軍民念及多年受到燕王的恩澤,主動歸降燕王。


    七月初八,靖難軍攻破薊州。遵化和密雲主動投降,歸附燕王。


    七月十一,靖難軍攻破居庸關。


    七月十六,靖難軍攻破懷來。


    七月十八,永平府歸附燕王。


    七月二十四,靖難軍逼近穀王朱橞的藩地宣府。朱橞放棄抵抗,拖家帶口逃往京城,卻秘密修書一封給燕王:


    “四哥,咱們這些皇叔與其一個個死在朱允炆這個侄兒手裏,不如裏應外合擁護四哥登基,弟弟先去京城了,他日定打開南京城門,迎接四哥入京!”


    七月二十七,道衍禪師用反間計使得鬆亭關守軍們內訌,殺守將投降。


    八月,遼王朱植從海路逃往京城,和穀王一樣秘密修書給四哥朱棣,約定“他日京城相見,打開南京城門,迎四哥登基。”


    同月,寧王朱權率領藩地軍民,連同赫赫有名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一起加入了靖難軍。


    驚聞燕王的靖難軍在一個月之內攻城略地,聲勢浩大,舉國震驚,建文帝下詔書,宣布燕王謀反,要舉國勤王,平定叛亂。


    可是建文帝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誰當征討軍的主帥?


    經過空印案、胡惟庸謀反案、李善長謀反案、藍玉謀反案四大案,朝廷幾乎所有在戰場上幸存的武將都被卷進去了,賜死的賜死,砍頭的砍頭。


    先帝爺朱元璋自以為除掉了權杖上所有的荊棘,將大明江山交給了藩王們守護,放心的將權杖交給了皇孫朱允炆,保證天下都在朱家人手中。可是朱允炆登基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磨刀霍霍向皇叔,率先撕毀了在皇爺爺臨終前的承諾。


    可是大明年輕一輩的將領,誰是驍勇善戰燕王的對手?


    為了保證出師大捷,朱允炆隻得選擇了唯一幸存、六十五歲高齡的老將耿炳文。


    耿炳文率領三十萬征討軍北上,在真定和燕王朱棣的靖難軍短兵相接。


    真定之戰,耿炳文敗退,三十萬大軍居然不敵十萬靖難軍!滿朝皆驚!


    建文帝震怒,下旨奪了耿炳文的元帥之職,將其老將押回京城候審,並屯兵五十萬,再次征討燕王。


    接下來建文帝又遇到了同樣難題:選誰當主帥?


    真定之戰血淋淋的事實已經證明這屆老將們不行——那就選擇年輕一輩的將領吧!


    選誰呢?


    逃當京城的穀王朱橞和遼王朱植紛紛進言說道:“我以前和四哥宴飲時,經常聽他點評將領,說大明年輕一代的將領,他隻瞧得起兩個人。”


    建文帝急病亂投醫,忙問道:“誰?”


    穀王朱橞說道:“第一個就是他的小舅子、魏國公徐輝祖。”


    建文帝有些不痛快:徐輝祖確實很厲害,可是他是燕王的小舅子,要避嫌的。


    遼王朱植說道:“第二個就是曹國公李景隆。”


    李景隆,朱元璋的親外甥孫、大明開國大將李文忠的獨子。論起輩分和親戚關係,李景隆還是建文帝的表哥。


    兵部尚書齊泰連連反對:“不行!李景隆空有皮囊和李文忠相似,隻會紙上談兵,恐怕無力統帥五十萬征討軍。而徐輝祖雖然有實戰經驗,戰功卓絕,但是他畢竟是燕王的小舅子,燕王裝病時,徐輝祖還上書請求放三個外甥回北平。微臣覺得徐輝祖的中心尚要考量一二,不可輕易重用。”


    穀王和遼王的建議被駁斥,有些下不了台,他們畢竟是親王,建文帝要叫一聲皇叔的,於是冷諷道:“既然我們建議的兩位大將都不行——你行你上啊!”


    打人不打臉,齊泰氣得跳腳,他雖然貴為兵部尚書,但他是科舉的文臣出身,洪武十八年的進士,從此進入朝堂當官,兵書讀了很多,但若實戰打仗,齊泰自己也打怵啊!


    建文帝見齊泰一不能打仗,二也舉薦不出更好的大將,思忖片刻,說道:“朕封曹國公李景隆為主帥,魏國公徐輝祖為副帥,一起率領五十萬征討軍,北上討伐燕王叛軍!”


    建文帝覺得李景隆或許能力不夠,但是身經百戰的徐輝祖可以在一旁出謀劃策,幫襯一二。


    而徐輝祖的忠心有待考驗,所以必須由忠心耿耿的表哥李景隆監視、掣肘。兩位大將互相彌補了對方的短處,強強聯合,真是太完美了!


    誓師大會上,魏國公府的二爺徐增壽死皮賴臉跑到建文帝麵前毛遂自薦,“皇上!微臣也要去!”


    齊泰大聲嗬斥道:“你故意放走了朱高熾三兄妹,釀成大禍!若不是看在你爹中山王徐達的威名、還有你大哥魏國公的麵子上,早就將你下大獄流放了!你還有臉要求出征?”


    徐增壽大聲喊冤:“皇上,微臣比竇娥還冤啊!微臣當時真的以為燕王快要死了,所以才放三個外甥回去的!微臣若知道燕王要謀反,早就留外甥在京城了,別和他們的爹瞎攪合,燕王才不足十萬軍隊,咱們是百萬雄師,他必敗無疑,還要拖累微臣的妹妹和六個外甥。”


    “微臣此次去北平,是為了勸降的,大家都是一家人,能不打就不打唄。況且微臣在北平十六年,了解當地的地形和風俗,可以為李景隆和大哥帶路啊!”


    建文帝見徐增壽是個紈絝子弟,四十年如一日的不正經,即使加入了北伐軍,也掀不起什麽大風大浪……如果真的能勸降燕王,也是好的。


    建文帝說道:“準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徐後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暮蘭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暮蘭舟並收藏大明·徐後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