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劉良佐部的最後據點淮安府城,被唐軍一鼓而克,劉良佐部勢力正式宣告覆滅。
率領城中全部守軍,向唐軍投降後的劉澤涵,有如發瘋一般,從垮塌的城牆廢墟中,拚命地挖出了已成一團模糊血肉,幾乎不成人形的父親劉良佐。
他緊緊地摟住這團肮髒幹涸的血肉,大放悲聲,情難自抑,倒是讓旁觀者為之動容。在痛哭許久後,他才開始著手,將父親正式安葬於淮安府城外的一處山林之中。
接下來,唐軍統帥曹變蛟下令,讓整個淮安府中的劉良佐部投降兵馬,共三萬五千餘人,皆由其子劉澤涵統領。從此成為唐軍第七鎮的輔助部隊。要求他們也與唐軍一樣,在淮安府城中,休整三天後,即刻南攻揚州。
這三天裏,另由劉澤涵分派手下,令淮安府中尚未投降的殘餘軍隊,全部聽令歸降,其各路兵馬,皆調至淮安府城,統歸劉澤涵部下。
同時,由唐軍安排城中百姓民伕,以及一眾降兵,加緊修複唐軍攻城時所損壞的東麵城牆,讓整個淮安府城,盡快恢複完整。
至於此次作戰的有功將士,自是各有封賞。而劉澤涵與其部下,其家人性命與財貨,皆得妥善保全,絲毫不奪,故各人無不欣悅,軍心大定。
這些命令下達後,全軍開始執行軍令,各行其事,有條不紊,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
讓唐軍主帥曹變蛟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兩天後,從南麵傳了一個驚人的消息。
那就是,劉良佐部派出向黃得功求援的哨騎,已然請援成功,那揚滁總兵黃得功,正親自統領麾下精銳的三萬兵馬,一路匆匆北上,前來緊急救援淮安。
聽到是黃得功親自統兵來救,唐軍統帥曹變蛟,皺眉沉思良久,他的臉上,卻不覺泛起一絲微笑。
他知道,這個黃得功,算得上是這弘光朝中,最為能戰的一員名將了。他與劉良佐、左良玉、鄭芝龍等人相比,可謂是鶴立雞群的難得良將。
黃得功,號虎山,明末開原衛人,因其在戰鬥中,往往英勇善戰奮不顧身,故軍中別號黃闖子。
黃得功行伍出身,一路積功至副總兵,曾為京營名將。在征剿流寇的戰爭中,黃得功曾迫降五營敵兵,擒住主帥馬武,殺寇將王興國,還曾大破張獻忠部,可謂戰功赫赫。
崇禎末年,黃得功被封靖南伯,率其部駐防在揚州與滁州二地。弘光偽朝建立後,因參與擁立福王朱由菘,與劉良佐、劉澤清、高傑並稱為江北四鎮。在弘光朝中,他比劉良佐之類,更受偽朝看重,其官至太傅、左柱國,封靖國公,授揚滁總兵。是弘光偽朝的四個軍鎮中,官職爵位最高的一位。
而在正史中,黃得功是弘光朝四大軍鎮中,唯一一名與清軍作戰到死的明朝忠烈。
真實曆史上,清軍南下後,弘光皇帝朱由菘走投無路,匆匆逃入蕪湖黃得功營中,以求保命。隨後清兵窮追不舍,引兵來襲,黃得功遂率軍在荻港與清兵大戰。
此時,清軍派出降將劉良佐,故意在岸上大呼招降他,從而引他現身,被憤怒衝昏頭腦的黃得功,出得船艙,大聲怒斥其腆顏投敵的無恥作派。就在這時,清軍陣中突然一記冷箭射來,當場射穿了喉嚨,一代名將就此殉國。
而現在,這位在明末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黃得功,在收到劉良佐的求援後,竟然親統大軍前來,以求盡快援救岌岌可危的劉良佐,這無疑是給了唐軍一個野外殲敵的良好機會。
畢竟,揚州城高大堅固,黃得功部兵馬又精銳善戰,如果黃得功一味憑城死守的話,曹變蛟的唐軍第七鎮兵馬,極可能要花費極大的代價,方得拿下此城。
要知道,在正史上,清軍重兵數十萬聯合攻城,揚州城內部防禦一片混亂的情況下,多鐸都打了近一個月才拿下這座堅城,可見攻克揚州之不易。
再退一步來說,就算唐軍付出巨大代價拿下揚州,犧牲與損失也必然相當可觀。這樣一來,唐軍消耗甚大,後期休整補充,必定也會花費極多的時間。將來叵再想向南進軍,渡過長江平定整個江南,隻怕時間會拖延得更久。李嘯統一整個江南地無的步伐,無疑會大大拖後。
所以,黃得功現在率兵來救,無疑是給了唐軍一個主動出擊全殲敵軍的大好良機。
畢竟,在現在這個年代,無論明清,都沒有比李嘯的唐軍,更善長野外聯合作戰的軍隊了。
“那現在黃得功部兵馬,卻是到了何處?”曹變蛟急急發問。
“黃得功全軍剛過寶應縣,一旦過了涇河,便是到了淮安地界。”
“很好,不要驚動他們,放他們順利過涇河。一路仔細觀察其動靜,有何異常及時稟報!”
“得令!”
哨騎匆匆離去之後,曹變蛟立即在心下迅速盤算。
他知算得到,黃得功部兵馬一過涇河,約過一個時辰,便可抵達淮安府城之下,那麽,現在城中休整完畢的唐軍,則需立刻出城布陣,以迎敵軍。
思慮一番後,一個完整的迎敵計劃,被曹變蛟開始著手實施。
他下令,整個淮安府城,依然高掛劉良佐時的旗幟,城牆上佇守的軍兵,也全部安排劉良佐部的降兵,作好一副劉良佐部兵馬,還在拚死守城的模樣,從而吸引黃得功部兵馬繼續前來。
接著,按曹變蛟的布置,唐軍全軍,以及劉澤涵部的部分兵馬,皆在淮安府城南門外布陣。
正麵的最為主體的部分,便是三營兵馬聯合組成的槍盾戰陣,左右兩翼,則是橫行隊員組成的重甲步兵戰陣相護。槍盾戰陣後麵,便是一眾腰掛大量單兵震天雷的輔兵。
而唐軍的全體騎兵,則是與投降的劉澤涵部騎兵在一起,分成兩部,分別藏於城外的樹林中。他們的任務,是等待敵軍進攻時,徹底截斷敵軍的退路,力求將他們合圍消滅。
而最為新奇的一點,也是最有創意的一點是,唐軍主帥曹變蛟,排出了一個全新的陣型。
那就是,他下令,把唐軍用來攻城的全部九十門重型龍擊炮,齊齊擺在槍盾戰陣的最前麵,弄成一個當道齊攻的架勢。
這般戰陣,倒也不是曹變蛟憑空發明,當年崇禎四年,皇太極就曾在圍困大淩河城的戰鬥裏,當道擺放數十門火炮,以此方式,來狙擊明將張春統領的四萬大軍。
結果張春沒想到,此時的後金兵已經擁了威力無比的紅衣大炮,正橫於大道中間,恭候著明軍的到來。待明軍進入射程,四十門大炮先後發射,四萬明軍當時就混亂一團,皇太極隨即抓住時機,率軍衝殺,明軍被殺得大敗而逃,幾至全軍覆滅。
這段血淋淋的曆史,曹變蛟自然十分了解,故而,他將皇太極這個戰例,活學活用在現在,實在是再自然不過。
唐軍正在擺戰陣之際,黃得功部的救援兵馬,剛剛過了涇河,正一路向北,徑往淮安府城殺來。
此次入援淮安,是由揚滁總兵黃得功親統其部前來救援,足見其對此次救援的極其看重。
之所以他不放心其他將領率兵入援,實在是他考慮到淮安府的安危極其重要,劉良佐部又危在旦夕,為恐有失,才親自出兵來救。
而這一路上,統帥黃得功,都是一副心事重重,愁眉不展的模樣。
他知道,那劉良佐部地盤盡失,現在隻剩淮安府城一座,複被唐軍重重圍困,半點不得脫。局勢如此危急,真不知道,自已這趟救援,還能不能趕得上。
隻不過,不管能不能趕上,自已能做的,隻能是盡快前來救援。
畢竟,這地理位置極其重的淮安府城一失,揚州府可就唇亡齒寒,也同樣岌岌可危了。
故而黃得功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盡遣精銳,親去救援那與自已交情平平的劉良佐,以期能能在唐軍攻克城池之前,救劉良佐於這萬分險惡之境地。
說起來,與唐軍的戰鬥,黃得功在內心深處,其實是極不願意的。
黃得功每每想到,現在明境之中,北邊李嘯所立的重興皇帝,與據占南方的弘光偽朝,二主相爭,互相攻殺,讓明朝內政一片混亂,他都不由得心下暗歎不已。
強敵當前,流寇與韃虜虎視眈眈,而現在,這兩個所謂的明朝正統,終於撕掉了先前的假裝和睦,開始互相攻殺,卻不知道,這樣的內戰,要到何時方可結束。
他悲哀地想到,大明這般內亂不休,攻殺不止,也許最終的結果,隻會便宜了外人罷了。
可歎大明國運之衰,真真舉世罕見哪。
想到這裏,黃得功心下,頓是更為灰黯。呆坐馬上的他,忍不住又是一聲長長地歎息。
三萬大軍一路北去,蜿蜒逶迤,有如一條長得不見頭尾的灰色長龍。全力進軍的他們,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遠處那些影影綽綽,正在密切關注他們動向的唐軍哨騎,也絕不會想到,其實他們的一舉一動,早被唐軍密切觀察,全程行蹤盡在掌握。
“靖國公,前麵不遠處,便是淮安府城了。“
一名身著山紋鐵甲的健壯將領,策馬上前到與黃得功並行之處,便伸出手臂,遙指前麵影子模糊的淮安府城,向黃得功大聲喊道。
這名將領,便是黃得功手下最受信重的三員大將之一,名喚田雄。另外兩名大將,分別是翁之琪與馬得功。
此人在正史中十分有名,在黃得功戰死後,此人率餘部降清,從此成為清廷的得力爪牙,為清廷東征西戰十分賣力。在清廷消滅永曆,抵抗鄭成功進攻的大小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時,田雄作為黃得功最為信任的主將,跟隨他一道入援淮安。而另外兩名大將,馬得功率三萬兵馬,駐守滁州,翁之琪率一萬兵馬,留守揚州,可謂各負重任。
黃得功順著田雄的手臂望去,見到前麵那模糊的淮安府城,不知為何,久經戰陣的他,心下卻是沒由來的一陣不祥的預感,令他神色愈發凝重。
淮安府城的情況,到底如何,黃得功心下沒有底,完全不知道,現在到底是什麽局麵。
“全軍放慢行進速度,組成戰鬥陣型,一路搜索行進,嚴防敵軍突襲。”黃得功臉色冷峻,沉聲下令。
“靖國公,現在我軍已過涇河,從這裏到淮安府城,皆是一望平川,應該不會有唐軍來襲吧。”田雄在一旁頗有些不以為然。
“這個卻是難說啊。”黃得功歎了口氣道:“現在唐軍在短時間內,就已據占淮徐兩地絕大部份地方,那劉良佐僅剩淮安府城一座苟延殘喘。可見唐軍的攻擊力何其強悍,我軍與這樣的勁敵交手,萬萬不可輕敵,還需小心行事,方最為要緊。”
黃得功一錘定音,全軍立即開始就地整隊,然後一路搜索前進,雖然防備周全,但隊伍的行進速度頓是大受影響。
這樣一來,倒是給了唐軍充足的準備時間,讓他們得以充分布陣埋伏,就等著黃得功兵馬,自投羅網而來。
中午時分,那在地平線上的黃得功部兵馬,在一路長途奔波之後,終於出現在了全體唐軍的視線之中。
此時的黃得功,從千裏鏡中,遙遙看到了淮安府城的劉良佐部兵馬旗幟,他心中一塊最大的石頭,終於落地了。
不過,他也立刻看到了,唐軍已在南門外憑城列陣,作出一副嚴陣以待的模樣,其森嚴陣勢,遠遠看去,都令人心下凜凜生寒。
他看得清楚,唐軍列陣人員,不過兩萬餘人,而自已卻有三萬餘人的兵馬,唐軍在數量上完全不占優勢。若是再能與城中的劉良佐部兵馬,裏應外合,對唐軍聯合夾擊,此戰當不難獲勝。
黃得功主意已定,頓覺膽氣倍生,他放下千裏鏡,立即大聲下令:“全軍聽令!擺成戰鬥陣形,全軍往攻,與唐軍決一死戰!”
率領城中全部守軍,向唐軍投降後的劉澤涵,有如發瘋一般,從垮塌的城牆廢墟中,拚命地挖出了已成一團模糊血肉,幾乎不成人形的父親劉良佐。
他緊緊地摟住這團肮髒幹涸的血肉,大放悲聲,情難自抑,倒是讓旁觀者為之動容。在痛哭許久後,他才開始著手,將父親正式安葬於淮安府城外的一處山林之中。
接下來,唐軍統帥曹變蛟下令,讓整個淮安府中的劉良佐部投降兵馬,共三萬五千餘人,皆由其子劉澤涵統領。從此成為唐軍第七鎮的輔助部隊。要求他們也與唐軍一樣,在淮安府城中,休整三天後,即刻南攻揚州。
這三天裏,另由劉澤涵分派手下,令淮安府中尚未投降的殘餘軍隊,全部聽令歸降,其各路兵馬,皆調至淮安府城,統歸劉澤涵部下。
同時,由唐軍安排城中百姓民伕,以及一眾降兵,加緊修複唐軍攻城時所損壞的東麵城牆,讓整個淮安府城,盡快恢複完整。
至於此次作戰的有功將士,自是各有封賞。而劉澤涵與其部下,其家人性命與財貨,皆得妥善保全,絲毫不奪,故各人無不欣悅,軍心大定。
這些命令下達後,全軍開始執行軍令,各行其事,有條不紊,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
讓唐軍主帥曹變蛟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兩天後,從南麵傳了一個驚人的消息。
那就是,劉良佐部派出向黃得功求援的哨騎,已然請援成功,那揚滁總兵黃得功,正親自統領麾下精銳的三萬兵馬,一路匆匆北上,前來緊急救援淮安。
聽到是黃得功親自統兵來救,唐軍統帥曹變蛟,皺眉沉思良久,他的臉上,卻不覺泛起一絲微笑。
他知道,這個黃得功,算得上是這弘光朝中,最為能戰的一員名將了。他與劉良佐、左良玉、鄭芝龍等人相比,可謂是鶴立雞群的難得良將。
黃得功,號虎山,明末開原衛人,因其在戰鬥中,往往英勇善戰奮不顧身,故軍中別號黃闖子。
黃得功行伍出身,一路積功至副總兵,曾為京營名將。在征剿流寇的戰爭中,黃得功曾迫降五營敵兵,擒住主帥馬武,殺寇將王興國,還曾大破張獻忠部,可謂戰功赫赫。
崇禎末年,黃得功被封靖南伯,率其部駐防在揚州與滁州二地。弘光偽朝建立後,因參與擁立福王朱由菘,與劉良佐、劉澤清、高傑並稱為江北四鎮。在弘光朝中,他比劉良佐之類,更受偽朝看重,其官至太傅、左柱國,封靖國公,授揚滁總兵。是弘光偽朝的四個軍鎮中,官職爵位最高的一位。
而在正史中,黃得功是弘光朝四大軍鎮中,唯一一名與清軍作戰到死的明朝忠烈。
真實曆史上,清軍南下後,弘光皇帝朱由菘走投無路,匆匆逃入蕪湖黃得功營中,以求保命。隨後清兵窮追不舍,引兵來襲,黃得功遂率軍在荻港與清兵大戰。
此時,清軍派出降將劉良佐,故意在岸上大呼招降他,從而引他現身,被憤怒衝昏頭腦的黃得功,出得船艙,大聲怒斥其腆顏投敵的無恥作派。就在這時,清軍陣中突然一記冷箭射來,當場射穿了喉嚨,一代名將就此殉國。
而現在,這位在明末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黃得功,在收到劉良佐的求援後,竟然親統大軍前來,以求盡快援救岌岌可危的劉良佐,這無疑是給了唐軍一個野外殲敵的良好機會。
畢竟,揚州城高大堅固,黃得功部兵馬又精銳善戰,如果黃得功一味憑城死守的話,曹變蛟的唐軍第七鎮兵馬,極可能要花費極大的代價,方得拿下此城。
要知道,在正史上,清軍重兵數十萬聯合攻城,揚州城內部防禦一片混亂的情況下,多鐸都打了近一個月才拿下這座堅城,可見攻克揚州之不易。
再退一步來說,就算唐軍付出巨大代價拿下揚州,犧牲與損失也必然相當可觀。這樣一來,唐軍消耗甚大,後期休整補充,必定也會花費極多的時間。將來叵再想向南進軍,渡過長江平定整個江南,隻怕時間會拖延得更久。李嘯統一整個江南地無的步伐,無疑會大大拖後。
所以,黃得功現在率兵來救,無疑是給了唐軍一個主動出擊全殲敵軍的大好良機。
畢竟,在現在這個年代,無論明清,都沒有比李嘯的唐軍,更善長野外聯合作戰的軍隊了。
“那現在黃得功部兵馬,卻是到了何處?”曹變蛟急急發問。
“黃得功全軍剛過寶應縣,一旦過了涇河,便是到了淮安地界。”
“很好,不要驚動他們,放他們順利過涇河。一路仔細觀察其動靜,有何異常及時稟報!”
“得令!”
哨騎匆匆離去之後,曹變蛟立即在心下迅速盤算。
他知算得到,黃得功部兵馬一過涇河,約過一個時辰,便可抵達淮安府城之下,那麽,現在城中休整完畢的唐軍,則需立刻出城布陣,以迎敵軍。
思慮一番後,一個完整的迎敵計劃,被曹變蛟開始著手實施。
他下令,整個淮安府城,依然高掛劉良佐時的旗幟,城牆上佇守的軍兵,也全部安排劉良佐部的降兵,作好一副劉良佐部兵馬,還在拚死守城的模樣,從而吸引黃得功部兵馬繼續前來。
接著,按曹變蛟的布置,唐軍全軍,以及劉澤涵部的部分兵馬,皆在淮安府城南門外布陣。
正麵的最為主體的部分,便是三營兵馬聯合組成的槍盾戰陣,左右兩翼,則是橫行隊員組成的重甲步兵戰陣相護。槍盾戰陣後麵,便是一眾腰掛大量單兵震天雷的輔兵。
而唐軍的全體騎兵,則是與投降的劉澤涵部騎兵在一起,分成兩部,分別藏於城外的樹林中。他們的任務,是等待敵軍進攻時,徹底截斷敵軍的退路,力求將他們合圍消滅。
而最為新奇的一點,也是最有創意的一點是,唐軍主帥曹變蛟,排出了一個全新的陣型。
那就是,他下令,把唐軍用來攻城的全部九十門重型龍擊炮,齊齊擺在槍盾戰陣的最前麵,弄成一個當道齊攻的架勢。
這般戰陣,倒也不是曹變蛟憑空發明,當年崇禎四年,皇太極就曾在圍困大淩河城的戰鬥裏,當道擺放數十門火炮,以此方式,來狙擊明將張春統領的四萬大軍。
結果張春沒想到,此時的後金兵已經擁了威力無比的紅衣大炮,正橫於大道中間,恭候著明軍的到來。待明軍進入射程,四十門大炮先後發射,四萬明軍當時就混亂一團,皇太極隨即抓住時機,率軍衝殺,明軍被殺得大敗而逃,幾至全軍覆滅。
這段血淋淋的曆史,曹變蛟自然十分了解,故而,他將皇太極這個戰例,活學活用在現在,實在是再自然不過。
唐軍正在擺戰陣之際,黃得功部的救援兵馬,剛剛過了涇河,正一路向北,徑往淮安府城殺來。
此次入援淮安,是由揚滁總兵黃得功親統其部前來救援,足見其對此次救援的極其看重。
之所以他不放心其他將領率兵入援,實在是他考慮到淮安府的安危極其重要,劉良佐部又危在旦夕,為恐有失,才親自出兵來救。
而這一路上,統帥黃得功,都是一副心事重重,愁眉不展的模樣。
他知道,那劉良佐部地盤盡失,現在隻剩淮安府城一座,複被唐軍重重圍困,半點不得脫。局勢如此危急,真不知道,自已這趟救援,還能不能趕得上。
隻不過,不管能不能趕上,自已能做的,隻能是盡快前來救援。
畢竟,這地理位置極其重的淮安府城一失,揚州府可就唇亡齒寒,也同樣岌岌可危了。
故而黃得功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盡遣精銳,親去救援那與自已交情平平的劉良佐,以期能能在唐軍攻克城池之前,救劉良佐於這萬分險惡之境地。
說起來,與唐軍的戰鬥,黃得功在內心深處,其實是極不願意的。
黃得功每每想到,現在明境之中,北邊李嘯所立的重興皇帝,與據占南方的弘光偽朝,二主相爭,互相攻殺,讓明朝內政一片混亂,他都不由得心下暗歎不已。
強敵當前,流寇與韃虜虎視眈眈,而現在,這兩個所謂的明朝正統,終於撕掉了先前的假裝和睦,開始互相攻殺,卻不知道,這樣的內戰,要到何時方可結束。
他悲哀地想到,大明這般內亂不休,攻殺不止,也許最終的結果,隻會便宜了外人罷了。
可歎大明國運之衰,真真舉世罕見哪。
想到這裏,黃得功心下,頓是更為灰黯。呆坐馬上的他,忍不住又是一聲長長地歎息。
三萬大軍一路北去,蜿蜒逶迤,有如一條長得不見頭尾的灰色長龍。全力進軍的他們,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遠處那些影影綽綽,正在密切關注他們動向的唐軍哨騎,也絕不會想到,其實他們的一舉一動,早被唐軍密切觀察,全程行蹤盡在掌握。
“靖國公,前麵不遠處,便是淮安府城了。“
一名身著山紋鐵甲的健壯將領,策馬上前到與黃得功並行之處,便伸出手臂,遙指前麵影子模糊的淮安府城,向黃得功大聲喊道。
這名將領,便是黃得功手下最受信重的三員大將之一,名喚田雄。另外兩名大將,分別是翁之琪與馬得功。
此人在正史中十分有名,在黃得功戰死後,此人率餘部降清,從此成為清廷的得力爪牙,為清廷東征西戰十分賣力。在清廷消滅永曆,抵抗鄭成功進攻的大小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時,田雄作為黃得功最為信任的主將,跟隨他一道入援淮安。而另外兩名大將,馬得功率三萬兵馬,駐守滁州,翁之琪率一萬兵馬,留守揚州,可謂各負重任。
黃得功順著田雄的手臂望去,見到前麵那模糊的淮安府城,不知為何,久經戰陣的他,心下卻是沒由來的一陣不祥的預感,令他神色愈發凝重。
淮安府城的情況,到底如何,黃得功心下沒有底,完全不知道,現在到底是什麽局麵。
“全軍放慢行進速度,組成戰鬥陣型,一路搜索行進,嚴防敵軍突襲。”黃得功臉色冷峻,沉聲下令。
“靖國公,現在我軍已過涇河,從這裏到淮安府城,皆是一望平川,應該不會有唐軍來襲吧。”田雄在一旁頗有些不以為然。
“這個卻是難說啊。”黃得功歎了口氣道:“現在唐軍在短時間內,就已據占淮徐兩地絕大部份地方,那劉良佐僅剩淮安府城一座苟延殘喘。可見唐軍的攻擊力何其強悍,我軍與這樣的勁敵交手,萬萬不可輕敵,還需小心行事,方最為要緊。”
黃得功一錘定音,全軍立即開始就地整隊,然後一路搜索前進,雖然防備周全,但隊伍的行進速度頓是大受影響。
這樣一來,倒是給了唐軍充足的準備時間,讓他們得以充分布陣埋伏,就等著黃得功兵馬,自投羅網而來。
中午時分,那在地平線上的黃得功部兵馬,在一路長途奔波之後,終於出現在了全體唐軍的視線之中。
此時的黃得功,從千裏鏡中,遙遙看到了淮安府城的劉良佐部兵馬旗幟,他心中一塊最大的石頭,終於落地了。
不過,他也立刻看到了,唐軍已在南門外憑城列陣,作出一副嚴陣以待的模樣,其森嚴陣勢,遠遠看去,都令人心下凜凜生寒。
他看得清楚,唐軍列陣人員,不過兩萬餘人,而自已卻有三萬餘人的兵馬,唐軍在數量上完全不占優勢。若是再能與城中的劉良佐部兵馬,裏應外合,對唐軍聯合夾擊,此戰當不難獲勝。
黃得功主意已定,頓覺膽氣倍生,他放下千裏鏡,立即大聲下令:“全軍聽令!擺成戰鬥陣形,全軍往攻,與唐軍決一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