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人,在下有個建議,卻想和李大人說一下。”台灣拓殖團副團長馬華興,向李嘯拱手說道。


    “但講無妨。”


    “李大人,現在我軍在台中之地,由於新來了55萬流民,到現在為止,全部已開辟的田土為233萬畝,以每畝八鬥稻米收稅的話,則每季可收186萬石糧食,一年二季共可收372多萬石稻米,再加上每年466萬石的馬鈴薯產量,哪怕不算山東、濟州等地出產的糧食,便足以支撐供應我軍全部的軍民百姓了。故在下認為,在現在糧食生產足夠富餘的情況下,可將其餘土地辟為棉田、煙田、甘蔗田等經濟作物,卻可為我軍增加更多經濟收入呢。”


    馬華興說完這番話,便一臉期待地望向李嘯,卻沒想到,李嘯卻是沉吟不語。


    其實,李嘯在心下,也認為馬華興所說的話語十分有道理,隻不過,現在的他,卻已完全不在滿足於現狀,更多地,要著眼全局。


    如果,今後猛虎軍的數量還要進一擴大,地盤還要繼續增多,治下的百姓與流民還要不斷增加,那麽,雖然現在全部的糧食產量,能供應現在的猛虎軍體量的數倍不止,但真到了地盤與百姓大幅增加的時候,李嘯卻絕不希望,會發生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


    再想想現在明朝國內,有多少饑民百姓因為吃不上飯而造反從賊,又有多少軍兵士卒因缺糧少餉而嘩變投敵,在這些血淋淋的現實麵前,這糧食的重要性,實是不言而喻。


    軍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在任何時候,糧食生產都是第一緊要事務,故滿足現狀的思維,卻是要不得的。


    “馬副團長之話有理,隻是本伯以為,還是需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方好。畢竟在將來,我軍的軍兵與百姓數量,隻會不斷增加,所需的糧食數量亦會不斷上漲,故保證充足的糧食供應是十分必要的。哪怕就算現在糧食太多,皆可暫時貯存起來,無論是將來應對災荒或救濟貧民,甚至支援售賣給他部明軍,都是可以的。”


    李嘯說完這番話,眾人亦是點頭,平南營營長李定國就附合道:“李大人說得是!民以食為天,哪裏還有嫌糧食太多的道理。李某不怕對各位說,想當初李某之所以成為流寇,還不是因為沒糧食吃活不下去,而不得不加入流賊以圖活命啊!再說直白些,就算這糧食真到了我軍民百姓吃不完的地步,還可以售賣出去嘛。現在我大明國中糧食這般缺乏,隻要我軍肯賣,相信各地的米商,皆要來我軍中蜂擁而購了。”


    馬華興見眾人這般說話,一時臉上訕然,不過這時,李嘯卻微笑著對他說道:“馬副團長,以本伯看來,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論,你的意見亦是有相當的可取之處。故本官認為,兩者折衷,以糧食生產為主,經濟作物生產為輔,當為最好之方式。”


    李嘯頓了下,繼續道:“本官初步規劃一下,從今之後,台北地區那260萬畝可開發土地中,200萬畝作為普通耕地,另60萬畝田土品質較差者,全部改為棉田生產各類布匹。而台中地區的320畝可開發土地,因現在已開發233萬畝田地,可再開發到260萬畝耕地,其餘的60萬畝低品質土地,則全部改為桑田,養蠶織綢。而台南的520萬畝可開墾荒地,則將其中400萬畝土地,全部開發成稻田,另外120萬畝荒地,因台南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則全部開發成甘蔗田,用於榨糖製糖。而至於煙田,因其產量一年大一年小的特點,則等各地的稻田開發完畢後,再進行輪作產出即可。”


    從曆史到今天,白糖一直和茶葉一樣,都是一個需求極多緊銷產品,無論是販到日本還是歐洲,利潤均是極高,而台灣南部這樣濕熱平曠的土地,卻是最適合種植甘蔗,並發展製糖業的。象在真實曆史上,被鄭成功尊為“當世臥龍”的陳永華,他就曾教人們在土質稍差的荒地上,大量種植甘蔗,用來榨糖,然後販賣到國外,賺取利潤。


    在陳永華主持下,台灣總共開發了大約1萬畝的蔗田。由於台灣氣候濕熱,光照充足,環境特別適合甘蔗生長,新種植的蔗田,每一年裏,能平均畝產16擔左右的甘蔗。壓榨蔗糖並提純脫色後,出糖率約為10:1左右,也就是說,每畝蔗田可以生產1.6擔白糖,總計就是1.6萬擔。而據《明末清初貿易史》一書資料,這白糖一旦運到日本,一擔糖的出口價格是6兩多銀子,若是運到呂宋轉販歐洲,還可更多些,可達7兩至8兩。因此這將近1萬畝的蔗田,每年可以為鄭氏台灣換為10多萬兩銀子。


    “李大人,那棉田與桑田皆有前例可循,但這種甘蔗製糖,李大人打算要如何經營呢?”一旁的拓殖團長丁佑問了一句。


    “各位,這甘蔗田,因其產品特殊性,且為了盡快擴大種植麵積,本官打算讓每戶蔗農可分得田土二十畝,並把糧稅亦折合在其中,可給要收購的甘蔗定價為,每擔甘蔗1錢5分銀子,這樣的話,每戶蔗農一年可產320擔甘蔗,總共可獲銀錢48兩,除去成本,利潤可最少有35兩銀子,這樣一來,足可讓這戶家庭的生活優裕有加了。”


    李嘯笑著繼續說道:“而且,據本官了解,那榨完汁的蔗渣,還可以作為肥料用來肥田,從而改良土質,讓甘蔗土地出產量,能更進一步增長。再過幾年,這甘蔗田的產量隻會更高,蔗農獲利也會更多。”


    聽了李嘯這麽說,丁佑臉上頓是滿是希冀之色,他接話道:“如果這120萬畝甘蔗田開發出來,每年可生產192萬擔白糖,若以6兩銀子的銷售價計,則是1152兩銀子呢。刨去成本與損耗,一年可獲純利800多萬兩,實在是一筆相當可觀的利潤啊。”


    丁佑說完,頓是滿座歡笑起來,每個人都為這誘人前景,所深深打動。


    談完甘蔗,接下來,李嘯要規劃開發的,便是另一項大頭利潤所在,茶葉生產。


    自萬曆三十八年開始,荷蘭東印度公司將第一批中國茶葉,從福建販回歐洲,有荷蘭作榜樣,諸如英國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等,便紛紛開始通過海貿從中國大量出口茶葉。


    這些茶葉,堪比除了絲綢之外,另一項可獲重大暴利的中國產品。


    以《英國海外殖民史》書中的數據為例,在1687年,也就是英國的“光榮革命”前一年,英吉利東印度公司規定,每艘從孟買到廈門的商船,回航時都應該運載150擔茶(注:英擔,112磅,50.8公斤),以每年5船計,這就是1500擔,約76噸。


    據史書記載,1磅中國茶葉,在英國的售價可以高達10英鎊,約30兩白銀。這個數字換算過來,就是每擔茶葉3360兩白銀,相當於每市斤中國茶葉賣價39兩白銀。也就是說,在1687這一年,英國每艘商船回航後,就會載回價值50.4萬兩白銀的茶葉,以每年五艘船計,就是價值252萬兩白銀,總價達84萬英鎊的茶葉。


    當然,從中國這邊的出口價不會那麽高,根據《廣州府誌》記載,以清朝廣州為例,一擔茶的出口價約在20~30兩白銀左右,均價約25兩銀,而產地采購、運費、稅金等成本卻隻有每擔10兩不到,其餘部分就是純利。也就是說,歐洲人將這些茶葉賣到本土,轉手就是134倍的利潤!


    這簡直是販毒般的暴利!


    即使後來18世紀中期後,因為印度和東南亞也開始大量產茶,導致茶葉價格大幅下降後,這相關的利潤,也從未低到10倍以下。有道是,資本家隻要有300%的利潤,就能出售絞死自己的繩索,更不要說10~134倍的利潤了,這也就是為何一批又一批的歐洲商人,願意前仆後繼的往東方趕來的原因。畢竟,用孟子的話來說,那就是,利之所在,無往而不上。


    在第一次英荷戰爭後,被英國人打敗的荷蘭人,不得不放鬆對海權的控製,英國東印度公司得以更進一步地向遠東拓展,以更方便地從中國進口商品。從永曆二十四年,也就是康熙九年開始,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台灣鄭家簽訂通商條約,並於大員港設立商館,從此開始從台灣采購各類產品,其中的一項大頭商貨,便是茶葉。


    此後,英國從中國與台灣購買的茶葉數量持續攀升,到了1770~1774年,英國平均每年從中國輸入茶葉4.2萬擔(約2100噸),1800~1804年,平均每年增到22萬擔(1.1萬噸),到了1860年,英國自中國輸入的茶葉更達到驚人的44萬擔(2.2萬噸)之多。


    作為比較,18世紀中期英國一艘一級主力戰列艦造價不過10萬英鎊,而目前17世紀的戰列艦造價,則不過6萬多英鎊而已。也就是說,17世紀時,英國人每年用來買茶葉的錢,可以拿來造14條戰列艦!


    隻不過,由於清朝前期的強大,英國不敢輕舉妄動。因為這個時候,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才剛剛在世界範圍內確定統治地位,雄霸天下的大英帝國才不得不咬著牙,讓這些被他們看不起的黃皮猴子們,剝削了一百多年。


    也就是說,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內,英國人用槍炮壓迫剝削殖民地,而中國人竟僅用茶葉瓷器絲綢之類的高檔商品,就把英國人用血腥野蠻手段從殖民地掠奪來的財富轉手拿過來,這實在是一種更為高明的剝削方式。要知道,一百多年的時間,那可是幾億兩的銀子啊。


    直到英國在全世界範圍內再無敵手,且因為美國獨立戰爭讓英國大傷元氣,在白銀快要耗完之際,英國人才決定鋌而走險開始向中國販賣鴉片,以改變這種貿易逆差的態勢。


    後來的結果,各位讀者自是都知道了,清政府查禁鴉片,英國遂向清廷宣戰,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但已然衰敗腐朽的清朝,無論是在作戰意誌上,還是戰爭能力上,根本不是英國人的對手。從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被列強們按倒在地輪流蹂躪撕咬,開始了那段充滿屈辱與血淚,遍布彈痕與傷口的百年近代史。


    而在現代的台灣,已是每年的茶葉產量,將近2萬噸的產茶大省,尤以凍頂烏龍茶最為珍貴和著名。雖然直到現代,茶葉一直是台灣的主要出口項目,但茶葉真正在台灣廣泛栽植,還是在鄭成功收複了台灣後,才在陳永華的主導下,開始大規模種植。


    向與會官員介紹完茶葉的利潤並充分挑起各人胃口後,李嘯複說道:“各位,本官想告訴大家,這茶樹,它有個特性,就是從播種到采收,視品種而定需要3~5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時,茶農是沒有任何收入的。”


    李嘯說到這裏,故意停頓了下,看到周圍的官員臉上,頓時明顯露出思慮的神色。


    李嘯繼續侃侃而談:“因此,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和開發耕作稻田一樣,讓移民用家庭承包的方式來經營的話,這些移民根本沒有辦法等這麽久,畢竟這3到5年的時間裏,移民要吃飯養家,官府也不可能免費供養茶農這麽久的時間。因此,本官認為,這項工作,就隻能經工廠經營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由農牧司牽頭,招募雇工,建設經營茶園,才是唯一可行之策。”


    “李大人,依你之意,這些茶園,卻是在何種開墾經營為好?”趙文采從一旁問了一句。


    “這個麽,本伯曾向茶農了解過,茶園最好開辟在緩坡丘陵處,以向陽采光為好。這樣,本官安排農牧司官員,前往各地合適地帶堪測,盡量不要占用可開墾為良田的荒地,看看至少開辟出20萬畝茶園出來。”


    李嘯後世看過資料,知道如果以做蒸青綠茶這樣的標準,到茶葉可供采摘的年份時,一畝茶田可以產幹茶300斤。當然這是後世的種植水平,而在現在的台灣,一畝茶園大致能產茶葉兩擔,20萬畝茶園,當可產60萬擔茶葉,以平均出口價每擔25兩銀子來算,可就是1500萬兩的收入啊!


    聽李嘯分析到這裏,與會各人都十分欣喜,每個人皆是一臉興奮之情,對未來愈發充滿期待。


    見眾人皆是欣喜,李嘯亦十分高興,他繼續說道:“各位,這台灣之地,除了要讓它成為我軍的巨大糧倉和經濟作物基地外,本伯還想把它打造成為,與山東同樣重要的的經濟基地。諸如生絲廠、織布廠、紡綢廠、榨糖廠,卷煙廠、水泥廠、采石場、磚廠等工坊皆要全部大台灣各地建立起來。另外特別重要的一點便是,要在台灣找到鐵礦出產地,然後與山東單縣的鐵龍城一樣,製鐵煉鋼,大力出產武器盔甲和各類鐵器,實現台灣當地的鐵製品能自給自足,甚至還能大量出口。”


    李嘯的話語,各人又自是讚同。


    如果李嘯這個計劃能成功實施的話,那就相當於李嘯在南北兩地各建了一個經濟中心。在北方戰亂頻仍的環境下,這已基本具備和平環境的台灣,甚至會有比山東更大更好的發展前途呢。


    接下來,李嘯又製定了一條手筆闊大的修路計劃。那就是,要修建一條從台北、到彰化,直至高雄,貫穿台灣南北的水泥大道。且在這個明朝官道基本隻有一丈來寬的現狀下,李嘯決定,自已要建的這條水泥大道,至少要有三丈寬,讓南北兩處的商貨與人員運輸,更加方便快捷。


    最後,李嘯的又一項重大計劃,充分展示了他的勃勃雄心


    “各位,除以上內容外,本官還決定,不惜花費人力與錢財,定要大規模增築高雄城。以現有的原赤嵌城為內城,在外麵拓建周長達二十四裏的外城,便其成為我軍在台灣真正的商貿與政治中心,讓世界各國的商人們,均能在這裏自由買賣商貨,交易物品。本官要讓這座高雄城,成為整個東南亞地區,最為宏偉,最為雄峻,也最為包容的第一城池,從而廣納四海商貨,笑迎八方賓朋。更要讓全世界到此的商人與官員,好好看看,什麽才是真正的華夏威儀,什麽才是真正的天朝氣度!”


    李嘯這番話語,擲地有聲,一雙濃眉英目中,滿是灼灼的光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遙遠之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遙遠之矢並收藏明末之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