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戶大人,您所說的四輪.大馬車,我大明亦有。[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而且此物,我華夏古已有之,卻不是什麽稀罕事物。”聽了李嘯講完自已的設想,吳亮笑著回道。


    “哦。是嗎?”


    李嘯沒想到,這在文藝複興時期,才從北歐南部最早產生的四****馬車,卻在中國古代早就被製作出來。吳亮這淡淡一句,倒讓他不覺吃了一驚。


    吳亮說的沒錯,其實四輪.大馬車,真不是什麽稀罕之物。這東西,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了。春秋早期秦國秦穆公墓葬中,就出土了青銅四輪馬車模型,現存於甘肅禮縣博物館。隻不過,那時地四輪馬車隻有一個用途:各國國君死後出喪之時,用於運送靈柩。


    “李大人,我大明現在亦有四輪馬車,卻難於普及,大人可知何故?”


    “莫非,是道路所限?”


    “正是,據在下所知,我大明現有之四輪馬車,可載重四五十石,由馬或騾牽引運行,所拉之馬匹要六匹或八匹,且此四輪.大車,行駛緩慢,頗易損壞,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徑小道亦止。實不如兩輪簡便,是故難於普及。”(有興趣的考據癖同學,可詳見《天工開物。舟車篇》)


    望著吳亮一臉誠懇的樣子,李嘯陷入了沉吟。


    為什麽四輪馬車未能在古代大範圍普及,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多山多河網的地理條件所限,以及修路工藝的粗糙不足限製。


    因為這種四輪馬車,由於純木質的輪子上沒有橡膠氣墊加以緩衝,所以需要良好路況才能快速方便地行走。所以在曆史上,這種四輪車基本隻能在官道上行走,故而很快被適應簡易坑窪的泥路、山路且造價更便宜的兩輪車甚至獨輪車所取代。


    隻是這種兩輪車,笨拙緩慢,設計很差,兩匹騾子或挽馬拉著,一車最多拉十幾石糧,很難裝到二十石,一般也就最多兩千多斤的載重,這運輸效率著實太小。


    而那種人力獨輪小車,在中國大地卻是最為普及的車種。那種小車,據說是三國時諸葛亮的發明。在李嘯幼年時,還在農村見過,一千幾百年都在使用,可想而知生命力有多強。在影視劇中,常見這樣的情景,一家子外出逃難,男主人用根皮帶套在肩膀上,前頭坐著女人小孩和行李,推車在田埂和夾渠上,小車吱呀,健步前行。在民國時,那時的獨輪小車已經有橡膠輪胎,承重更多,一車推三四百斤也很輕鬆,一日走個五六十裏都不在話下,後世的解放戰爭中,這種獨輪小車更是大顯身手,陳毅元帥就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百萬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勝利。


    隻不過,遇到困難,便就此放棄四輪.大馬車的構想,反而隻能采用原始落後的兩輪車甚至獨輪車,李嘯實在心有不甘。


    在世界曆史中,俄羅斯帝國從歐洲橫穿西伯利亞再征服到遠東,廣袤荒蕪曠古無人的大地上,連人類的足跡都沒有,哪有那麽多道路。那些俄羅斯雇傭兵哥薩克軍團,從歐洲地界一路到中亞和西伯利亞,一個又一個斯坦,一個又一個汗國,皆被踩在腳下,最後打到黑龍江邊。


    戰爭和移民,這幾百年的俄羅斯拓展曆史中,就沒有停止過,包括後來統馭龐大的帝國,整個俄羅斯帝國的原野上,到處都是那種四輪的大型馬車在奔馳運輸,不論是收獲還是遷移,或是支撐擴張戰爭,馬車的作用其實還在大炮與火銃之上。畢竟沒有後勤,火藥和子彈加上補給,都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四處奔馳的四輪馬車,成就了被英國人稱為曠古巨獸的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人靠四輪馬車能做到的,為什麽李嘯和他的部下就做不到,實在沒這個道理。


    因為四輪馬車相比兩輪馬車,最大的好處是,可將馬車的載重大幅提升。


    四輪車的四個輪子構造,使得拉車的馬匹,不用再做支點,以承擔馬車承載力,隻是單純提供拉力即可,從而極大提升拉載效力,據計算,隻有雙馬拉動的情況下,至少可將載重提升近五倍。


    而四輪馬車的難於普及,除了當時的道路難行之外,現在大明所使用的四輪馬車,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點,便是難於轉向。


    中國古代無四輪車的根本原因,其實不是道路問題,而是中國人沒有解決四輪車的轉向問題,中國人的四輪車,隻是簡單地將四個輪子安裝在一個固定的車架上,因此難於轉向,導致實用價值很小。這個曠世問題,中國人幾千年也沒解決。


    畫家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上,畫有多輛四輪車,皆是典型的不能轉向的四輪車。這種車從古代一直使用到現代中國的五十年代初。四個窄窄的鐵箍木輪裝在車架上,由三到四頭牛拉著,車子的轉向,則是四頭牛憑力氣大生拉硬拽。(確切的說,是靠車轍解決轉向問題,車輪子把路麵壓了很深兩道溝,車輪就在溝裏滾動,秦始皇的車同軌就是為了這個方便。)


    這種粗糙簡陋的四輪車,上世紀40年代出生的北方農村人都還見過,據說是在1958年的大躍.進時,因為這種車子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先.進.性,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大躍.進的光輝形象,才終於淘汰了這種粗笨的四輪車,倒還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


    所以現在把問題歸納起來,李嘯要著手解決的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道路難行的問題,一個便是四輪車的轉向問題。


    前一個問題,李嘯現階段暫無能力加以更改,不過,他可以避重就輕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因為,他現在李嘯打算開展的車馬行業務,皆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貨物運送,基本上都是走官道,走這樣的四輪馬車還是不成問題的。現在大明的這種粗笨四輪車能走,那麽自已研製的新式四輪車,自然沒有不能走的道理。而李嘯不會開展貨物配送下鄉活動,這樣就盡可能地避免了走崎嶇小路與山道。


    第二個問題,來自後世的李嘯知道,西方的四輪馬車之所以運作自如,卻是因為發明了轉向架之故。西方出現的可轉向四輪車,最具創新的設計為,前兩個輪子裝在一個車架上,後兩個輪子裝在另一個車架上,後麵的車架架在前麵個車架上由一根立軸連接,實際上是兩個兩輪車的組合。通過這突破性的設計,四輪馬車才終於成功地走上了曆史舞台,在世界曆史上演出了屬於自已的輝煌劇目。


    西方的四輪馬車,從產生到定型,先後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一直到十九世紀還在不斷改良。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隨隨便便就可成功的事情。


    李嘯下定決心,該做就做,如果總是瞻前顧後,猶豫不決,那隻會一事無成。


    “吳先生,我要做的這四輪馬車,與大明現有的四輪車不同,必須要可以輕鬆轉向,方為合格,可以先做試驗性研究,本官並不求能一步到位完美無缺。”李嘯最後下了結論。


    他隨後把鐵匠張銅柱與火器總頭趙傑一並叫來,給他們畫了一張根據後世的記憶,繪出的四輪馬車草圖。


    張銅柱與趙傑看了眼前的圖,都有一種開了眼界的感覺。


    他們看到,李嘯所繪的馬車,車身較長,護板前高後低,前護板上鑲嵌著木板釘死的座位,下麵有搭腳,兩層板製成了車夫的座位,在車夫座位下是前輪,有一根長杆加兩側護木連接前輪,這就是連杆,兩個前輪並沒有如以前的馬車那樣固定在木框上,而是用中滾軸和連杆相接,長長的連杆又被固定在圓盤式的前軸上,車轅與車身銜接的部份與前輪懸掛結合,這樣騾馬轉向的時候前輪的懸掛也就整體轉向。


    李嘯在繪圖時,腦海中也在思索這四輪馬畫的轉向原理。李嘯認為,四個輪子的馬車,頗有些類似後世的小汽車,轉彎的時候兩隻前輪必須朝一個方向偏,才能順利轉彎。這樣當前方的牽引力改變方向時,車轅通過軸套,改變車軸的方向,也就使得車輪朝牽引力的同一方向轉動,實現四輪車的轉向。


    這是一個後世普通人都知曉的常識,卻讓此刻的明朝工匠感覺十分新鮮。


    “此車草圖便是如此,本官要求你們所研製之四輪車,務必要能靈活轉向,便於使用,如果僅僅是複製大明現有之四輪馬車,那意義便不大了。”李嘯侃侃而談。


    “大人這泰西四輪馬車圖樣,實是新鮮,卻也給我等頗多啟發,大人且耐心等待一段時間,我等定會盡快將樣品製好。”趙傑鄭重稟報道。


    “李大人您放心吧,小老兒會盡力配合趙總頭做事的。”張銅柱也在一旁附合。


    “嗯,希望你們盡快製好,這四輪馬車,是咱們要成立的車馬行能否順利運行的關鍵,本官就拜托二位了。有何物料需求,盡可向吳讚畫提出,由他著手解決。”李嘯說完,向二人拱了拱手。


    見李嘯對自已這般看重,二人十分激動,心下愈發在想,定要好好做好李嘯交待下來的這件差事。


    “二位,按本官此圖試製樣品出來,卻需多久?”李嘯最後忍不住叮囑了一句。


    趙傑與張銅柱商議了一陣,趙傑說道:“大人,我們盡快於一個月內,將此樣車製好。”


    “好,製好後,本官重重有賞!”李嘯大笑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遙遠之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遙遠之矢並收藏明末之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