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裏搭著幾間竹樓,月華如練,分外幽謐。[.超多好看小說]這本是門中前輩遺留下來的,雲輕素性喜幽獨,正好因利乘便了。


    修道之人多慕求長生,但這長生終究還有個盡極。有道是,‘上壽百二十,七十古來稀’,修煉到天人境可以延長一倍壽元,修為越高壽元增長各有差等。仙家若想長生久視,比之凡人的努力修持更半點少不得呢。


    竹樓的門是虛掩著的,樓中也甚是清簡,沒什麽特異的陳設。譚凝紫攙著明欽到一張短榻上坐定,憂心忡忡的道:“你先歇息一下,我找找看師叔在不在這裏。”


    雲輕素神通不俗,幾人在山頂纏鬥多時,不該無所察覺才對,譚凝紫早疑心她沒在竹樓,或者正修煉什麽奇功秘技分身乏術也未可知。


    明欽盤坐起來調整內息,哪知奇經八脈好比幹涸的水道,稍一牽引便覺得熱辣生疼,氣海中空空如也,靈力早不知散往何處。他心頭暗暗驚詫,不覺生出一身冷汗。


    “這熔金手竟然如此妖異,莫非已經將我的經脈破壞掉了不成?”


    …………


    其實武、道並沒有什麽不同,都是從道法中推衍出來的。或者說,三界的一切法術追溯起來都是盤古神王開基,太元聖母造設的。


    武術中最負盛名的內家拳形意、太極、八卦都和道家大有關係或者徑由道士所傳,這‘內家’指的便是道家內養之術。武人修煉三重境界,明勁、暗勁、化勁,對應的便是道家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返虛。<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三界最近的一次大戰要算‘三世之戈’,從唐堯、虞舜到夏禹和神庭以及龍、妖兩族對抗數十年,三界萬族全都元氣大傷。其後玉帝重開天庭,從封神之戰中收攏了許多截教門徒,天庭才稍稍有個樣子。秦漢之際修煉成仙大多都是師徒傳授,或者是仙家的後代子孫。凡人雖然希求仙道,但仙家對凡人卻一向諸多避諱,連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這些帝王都不肯接引,何況是尋常百姓呢?


    葛洪在【抱樸子】中說煉金丹或者求接引都得備足黃金,所以他雖然懷攜仙方,因為家貧才一直金丹難就。無怪凡人紛紛歸於佛教,而一些謀財害命、另有用心的邪教也常能大行其道,因為這些教派門檻很低,‘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單誦佛號便能往生極樂,百姓當然樂於順從了。


    數千年來仙界已是人滿為患,凡間武人修至化勁的雖屬鳳毛麟角,但我神州廣大,英才輩出,總數也必是十分可觀的,可惜沒有仙家接引,最後也隻能老死江湖之間。


    仙界修道講究是什麽呢?一是五道、二是資曆、三是靈寶。自古有競爭就要講手段,論手段就得求利器,荀子說,‘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上等的靈寶對修士的加成是相當可觀的。


    像道祖太上老君,因在丹房裏被孫悟空推了一跤,很多人疑心的他的修為不夠高,這都是不明白三界的大勢。單論道法的話,太上老君在四大天尊、八大主神中不是最差,但也肯定強不過皇天鴻鈞和天皇帝俊這些人。


    而道家偏偏講的就是柔弱善下,以弱為強,可謂是一矯四靈往古以來以力為威的風氣,老君曾經九度轉輪,代為帝王之師,所以他的道術又被稱作帝王術,後世的法家、兵家都從中汲取甚多。


    況且老君有兩路法門是獨步仙界,無人能出其右的,一個是煉丹、一個是煉寶,有這兩樣本事還需要赤膊上陣嗎?


    資曆又叫作境界,也是修行中最重要的一環。武者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學者也須書讀百遍,博通五經。人非生而知之者,想要有所成就,這些功夫都是輕忽不得的。修行到一定程度接受天師的考核,獲取一些天人、真人或者尚食師、尚行師的道籙,才能在仙界找一份職業,安身立命。


    大約在清平的時代,除非上位者賢明有為,很少有什麽破格選優的機會,一般都是論資排輩,循例升遷。當然賣官鬻爵的還不在此列。


    至於五道又是修行途中最為要緊的,五道即:天、地、君、親、師。盤古神王化生皇天、後土統禦天地,太元聖母也傳下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兩個弟子,掌管道統。一個是天道,又叫闡教,一個是地道,又叫截教,神仙方術莫不由此而來。


    兩教勢均力敵,多有扞格,到了殷商末年便釀成了一場大戰。後來太清老子綜合兩教的得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教義。傳了幾個弟子,孔子,楊朱。後來演變成九流十家。


    孔子致力於恢複周公的禮樂教化,極為推崇仁恕。仁,即是人人相親。所以這個親道,就是人道。孔子感於大道之難行,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為深切著明,於是刪訂魯國的史書,作了一部《春秋》。《春秋》暗含著一種褒善黜惡的價值觀,稱作義法。


    後來孟子繼承孔子的學說,特別提倡義,申明義利之辯,動則說,‘王何必說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因為孔子是第一個將保存在王官中的學問教授給平民學生的,後來學者紛紛效仿,就有了一個師道,師道講的就是義法。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又感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十家中的小說家,古人以為稗家野史不入九流的,後來忽然聲光大振,便是因為裏麵頗講義法的緣故。


    至於君道是後來法家所宗,君道的好壞與百姓的生存關係特大,常常淩駕於親、師之上而掩蓋之,但五道的本質是各不相同的,親道講仁愛,師道講義法,君道講威、權,親、師若能守道自存,則政治還能保持一個較好的局麵,若是君道的威權無所顧忌,肆意摧折,那百姓的處境無疑是人間地獄了。


    五道一變而為九流十家,再變而為三千大道,雖不如佛教宣揚的八萬四千法門那般廣衍,也盡夠恢宏了。但是真能一通百通,超凡入聖的卻是屈指可數了。流俗常見的不過是資曆修行,天資穎異的已是難得,堅忍不拔的更是少見,道途之僅爾,實也是勉強不得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月老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斯在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斯在下並收藏月老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