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楊廣聽取欽差的稟報,知道龍霄也就醫普通人,也就放心了。知道龍霄喜歡賺錢更是大喜,一個喜歡錢財的人是沒有雄心壯誌的,一個沒有野心的人是不用害怕的,所以,皇帝就賞賜了龍霄黃金萬斤。一來是為了拉攏龍霄,也讓他的三個鐵帽子哥哥知道,對待龍霄也不是不錯的,這樣一來,龍霄的三個哥哥就會知恩圖報,替隋朝守護邊疆。


    此時的皇帝楊廣,覺得天下太平,就開始準備自己的後事。雖然楊廣相信自己是不會死的,但還是想修建一個龐大的陵墓來以防萬一。這也是每一個皇帝的慣例,一方麵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一方麵又舉全國之力,修建自己的陵墓,皇帝楊廣也不例外,於是,楊廣就下令,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


    先就是選址的問題,這可是牽扯到風水大事,楊廣就讓禮部出麵,集合了全國有名的風水大師,在大嶼山選中了一塊地方。大嶼山四麵環山,是中間的一座小山,山勢平緩,本身就像一個巨大的陵墓。關鍵是整體山脈是一塊石頭,幾乎就是嚴絲合縫,沒有半點的裂縫,方圓直徑有2裏路長,絕對是上好的墓地。皇帝楊廣見到勘測圖紙非常徹底高興,還親自視察了一番,覺得非常滿意,就責令禮部主辦開挖。禮部就根據圖紙,提出要求,需撥款1oo億兩銀子,動用3oo萬個工匠,分5批輪換日夜兼程,需要五年以上才能完工。


    皇帝就責令戶部撥款,有禮部在全國征訂勞役,全國有5ooo個郡縣,按照人口比例,4oo人抽一,還必須是有工藝水平的壯丁。平江府有15oo萬人口,就要出勞役375oo人,這可不是小數字,雖然每批人隻是75oo人,朝廷每人的工錢是每月3兩銀子,可是平江府的老百姓還是不願意去。官吏們隻好強征,凡是抽簽倒誰家,誰家必須去,不然就是充軍配,如此一來,很快的就集結了75oo人,由捕快們押送這,前往大嶼山墓地參加苦役。


    張老實一家,有三個兒子,雖然都已經成親,卻是抽到了去的簽。全家隻好商議,有大兒子去勞役,大兒子家裏的耕地,就有老二跟老三幫忙更重,張老實還算不老,也幫襯著一點,老大就去了皇陵。李景明家裏有五個兒子,兩個兒子在縣丞經商,很是有錢,三個兒子在家務農,雖然錢不多,可也是富裕人家。就買通了村長,結果就是抽到了不去的簽,為此,李景明一家也付出了2oo兩銀子,村長得到了好處,自然會想辦法不讓李景明抽到去的簽。


    平江縣也算是人口大縣,有1oo多萬人口,這每批出勞役75o人,可就犯了難,讓誰去不讓誰去,自己也不好說,還是師爺有辦法,就給知縣王立成想了一個辦法,全縣1ooo多村莊,這次去的就不說了,不去的,每個男丁就是1兩銀子的火耗,全縣有7o多萬男丁,加起來就是7o多萬兩,還可以一筆好財,王立成也不傻,怕平江府龍霄知道,說自己變相的貪墨,就拿出了3o萬兩,每個去勞役的,3o兩的盤纏,自己淨賺4o萬兩,又拿出了1o萬兩犒賞的辦事的衙役,自己則是足足賺了3o萬兩。結果,很快的就完成了出勞役的任務


    龍霄也知道,去勞役是誰都不願意去的,拿銀子誘惑也不一定管用,隻能強征硬派,盡管不和自己的意願,但皇命不可違,也隻是順應天命。至於平江縣王立成的做法,雖然事刮地皮,一來數量不是很多,二來,王立成不是自己貪墨,全縣的官吏基本上都參與了進來,俗話說,法不責眾,龍霄是明明知道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不過,龍霄也知道,在平江府十個郡縣裏麵,還有更狠的。


    慶元縣的知縣沈俊豪做的更是厲害,不但每個不去勞役的男丁,征收一兩銀子的火耗,還在縣城加收每人3兩的讚助。因為沈俊豪沒有在縣城裏征收勞役,全部都在農村裏進行。慶元縣有2oo萬人口,按說要去5ooo人,每次就是1全縣的村莊較多,要是每個村莊都去人,顯然是太多,沈俊豪就選定了那些比較貧窮的村莊,就多派一些,尤其是一些吃不上飯的農戶,不用說,就是強征了。不過,沈俊豪也有辦法,每個去勞役的人,先3o兩銀子的救濟,再3o兩的盤纏,很多貧窮的人就貪圖3o兩銀子的救濟,就主動去勞役,這樣一來就為沈俊豪刮地皮提供了機會。


    因為還是不去的多,農戶的男丁就是1oo萬,每人一兩1oo萬兩銀子,隻是縣城就有6o多萬人口,每人二兩就是12o萬兩,沈俊豪借機在所有的商戶中,還要征收每戶1o兩的讚助,5萬多戶,就是5o萬兩,加起來就是27o萬兩銀子。去勞役的隻有1ooo人,每人一共6o兩銀子的好處,不過是6萬兩,沈俊豪隻是拿出了一個零頭,把6o多萬兩分散給各級官吏,自己則是貪墨了2oo萬兩銀子。


    這在朝廷看來,都不是事,隻要能把皇差解決了,下麵的官吏至於貪墨了多少量銀子,根本就不在乎,再說了,下麵的官吏不貪汙,就沒有錢給上麵的官吏送銀子。因此,各級官吏都是官官相護的,隻要不激起很大的民憤,就是知府跟巡撫都是裝作看不見。一個郡縣一般隻有四個說了算的,一個是知縣,一個縣丞,一個是主簿,一個是典史,其他的都是不入品的官吏。要是知縣善心,他們也能跟著點財,就是知縣不理會他們,他們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越是窮縣,官吏搜刮銀子的程度就越高,尤其是商貿業不達的地方,一個知縣的貪墨銀子主要來源於農村的老百姓,就是哪點糧食賣的錢,盡管一年下來沒有幾十兩,大部分還是交了苛捐雜稅,尤其是名目繁多的火耗銀子跟例規銀子,隻要官府征收,下麵的額老百姓就要繳納,不繳納的話,輕則打板子,重則是坐牢服苦役,要是充軍流放則是一輩子完了,充軍配的囚犯,那是比苦役還要苦,很多都是死在了充軍配上麵,隻要不是年邁體弱,隻要充軍是回不來的。


    禮部有了充足的勞役人員,又有充足的銀兩,修築皇陵進度也是不慢,這也是禮部財的好機會,每年2o億兩銀子經過禮部的賬上,就有了大量的貪墨機會。先是戶部的手續費,起碼要人人有份,2o億兩的撥款,戶部尚書,最起碼要有5ooo萬的扣留,其他各個分支衙門有幾十個,每過一層就有1ooo萬兩銀子的損耗,起碼會去掉幾個億。到了禮部手中,則更是方便,各種材料的采購,都有回扣,就是放給勞役人員的每月3o兩銀子的薪水,每每也要扣除一些,多了沒有,,每人5兩的火耗銀子是不多的。加上名目繁多的例規銀子,這2o億兩銀子,能真正花在陵墓上的,要是能有8o%,就算是很不錯了。


    皇帝楊廣也知道,自己修如此龐大的陵墓,是用錢砸出的,反正戶部有的是錢,要是自己不撥付巨款,還不不夠各級...[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路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喚春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喚春歸並收藏路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