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散了之後,蘇棉與燕子歸回了後院。
蘇棉邊走邊道:“打仗的時候,百姓最苦,可也沒法子。”
多少人要流離失所,多少人要死在這場戰亂之中。
“會好的。”燕子歸捏捏她的手道。
蘇棉點點頭。
縱觀中國古代,南宋,南明,都是最後被趕到了江南,偏安一隅。南宋可是堅持了一百多年的。隻因南方的富庶,隻要守得住,就是大後方。
南明雖然因為清朝修改史冊,很多事都失真了,但是南明小朝廷在南方也是堅持了很多年的。
隻是氣數已盡之後,縱然固守著富庶的地方,也是無力回天的,更不要談北上收複河山了。
可是,大胤的情形卻是剛好相反的。大胤丟了的,卻是富庶的南方。北方因為氣候原因,自然是生產力不如南方的。肯定要比南方經濟實力差。
就說種地,南方可以一年三季,北方隻有一季。
大胤還算好,畢竟不是臨海,蘇棉地理倒不是很好,也知道大胤是南北狹長。就是說江南那邊已經是亞熱帶了。可能比亞熱帶冷一點這樣。必經過了大胤隻有橫著幾個城池之後,就是海。
這樣的地方,氣候適宜,正是生產力最好的地方。沒有海邊的各種災難,可說風調雨順吧。
而大胤,根本沒做好要長期戰亂的準備。這也是燕淩城在位的時候,目光不夠遠。丟了南方還沒喘口氣呢,已經就要打了。能不艱難麽?
“以後,王爺做了皇帝,要取消番外製度。”蘇棉道。
燕子歸不走了,看著她,眼神慢慢變得深邃,喜悅。她總是能說到他心上。
大胤如今的局麵,一則是官員腐敗,二則就是番外作亂了。
這兩個,必是他要改正的,她全知道。
“走吧,銘安見不到爹娘要哭的。”蘇棉搖搖他的手道。孩子現在認人,每日裏必須見著爹娘好幾次,不然就要鬧。
燕子歸嗯了一聲,壓住心裏多少的情緒與她一起去了銘安屋裏。
剛好孩子醒的,正再被奶娘逗著玩一個玲瓏玉。
見她們來了,奶娘忙起身行禮。
蘇棉揮揮手叫她忙自己的去,就去看銘安。
“小安,你在做什麽?”蘇棉輕輕抱起孩子道。
銘安睜著黑葡萄一般的眼睛看了看她,伸伸手露出一個無齒的笑來。緊接著口水就流出來了。
蘇棉忙給他擦了道:“找你爹去!”說著就把他放進燕子歸懷裏了。
燕子歸早就習慣了,接過來無比熟練的抱好,臉上帶著淺淺的笑意。
四個月的銘安不會坐,但是也沒有之前那麽安分了,總想伸腿。自打學會了翻身,就在哪裏都想翻一個。
“以前以為他老實,這會子才發現,是不愛哭,可不老實啊。”蘇棉輕輕捏了一下銘安的小手道。
燕子歸沒說話,心道他的兒子,老實了還得了?再說了,隨了爹娘哪一個能老實?
銘安抓住燕子歸的一縷頭發,就要往嘴裏塞,蘇棉忙拉開笑道:“王爺的頭發,不止我喜歡,你兒子也喜歡!”
燕子歸搖頭,孩子是不懂事而已。
西北幹旱,蘇棉每天都要給銘安喝不少的清水,可惜古代沒有奶瓶,隻能抱著用小勺子喂,燕子歸抱著,蘇棉用小玉碗玉勺子喂他喝加了一點點蜂蜜的溫水。
喝一口就見他砸吧嘴,吸著自己的小舌頭,可愛極了。蘇棉心道,不做母親永遠不知道有孩子是什麽滋味。雖然她比較甩手,但是也依舊能體會到這種心情。
燕子歸看著她喂孩子喝水,一點點一點點,耐心極了。全不是她素日裏沒耐心的樣子。心裏也是柔柔的。自打有了銘安,棉棉也越發溫情。再看兒子,揮舞著小手,一邊抓他的頭發,一邊接受他娘喂給的水,很是歡樂的樣子。
燕子歸心裏一下子就被填滿了。時隔多年,他也有了完整的家。
喝完了水,蘇棉又用鈴鐺逗著銘安玩了一會,叫他抓,抓到了就笑,抓不到也笑。蘇棉也跟著笑。直到最後被她逗得銘安都不要拿鈴鐺了才作罷。
兩人逗了半晌,見銘安昏昏欲睡了,這才叫奶娘哄著睡,蘇棉就看著,奶娘熟練的給先換了尿布,然後才放在榻上,輕輕拍著。這也是蘇棉的意思,不許奶娘抱著哄睡覺。不然習慣了之後,孩子越來越嬌氣了。好在銘安適應的很好,除了夜裏,基本上困了不鬧多得。拍一拍就睡著了。
見他睡得沉了,蘇棉才和燕子歸要走。
出了屋子,蘇棉便道:“幾個月能給吃點別的?”現在還是全吃奶呢,等能吃點別的了,才長得結實蘇棉肯定不叫他吃好幾年的奶,最多周歲就馬上斷掉。所以要早早的學會吃食物,這樣斷奶的時候就比較好弄。
奶娘忙道:“五個月就可吃點軟和的,咱們世子長得好,消化也好下個月就能吃的。”
“好。到時候再說,你們好好看著吧。”蘇棉笑了笑與燕子歸一道走了。
原先八個奶娘,其實有四個是預備,隻看到時候銘安挑不挑人。結果他倒是不挑。但是奶娘們也全都用上了,四個留下,四個舉家進了燕京城跟著銘壽。
這四個哄睡著了銘安,一個守著,三個出來道:“原想著王府裏頭的差事,怕是不好做,倒是我想多了。”王妃也和善的很呢。
“可不是,不過這樣的,可不能出錯,咱們得好好的伺候著世子啊。”平日裏是沒事的,不苛責。萬一出錯了,就是個死。
“那可不是麽,誰敢不好好伺候。”
“王爺可是極為疼愛世子的,每日都要看看。”
“這可是咱們府裏唯一的世子啊……”
“天殺的皇帝!搶人家孩子!難怪他自己死了孩子!”一個奶娘小聲道。
“噓……不要命了?”另一個忙壓住她。
奶娘們便不說了,各自幹活去了。
暗處的兩個暗衛對視一眼,都笑了。連後院裏的奶娘都不滿陛下了,可見西北百姓們如何想了。
蘇棉邊走邊道:“打仗的時候,百姓最苦,可也沒法子。”
多少人要流離失所,多少人要死在這場戰亂之中。
“會好的。”燕子歸捏捏她的手道。
蘇棉點點頭。
縱觀中國古代,南宋,南明,都是最後被趕到了江南,偏安一隅。南宋可是堅持了一百多年的。隻因南方的富庶,隻要守得住,就是大後方。
南明雖然因為清朝修改史冊,很多事都失真了,但是南明小朝廷在南方也是堅持了很多年的。
隻是氣數已盡之後,縱然固守著富庶的地方,也是無力回天的,更不要談北上收複河山了。
可是,大胤的情形卻是剛好相反的。大胤丟了的,卻是富庶的南方。北方因為氣候原因,自然是生產力不如南方的。肯定要比南方經濟實力差。
就說種地,南方可以一年三季,北方隻有一季。
大胤還算好,畢竟不是臨海,蘇棉地理倒不是很好,也知道大胤是南北狹長。就是說江南那邊已經是亞熱帶了。可能比亞熱帶冷一點這樣。必經過了大胤隻有橫著幾個城池之後,就是海。
這樣的地方,氣候適宜,正是生產力最好的地方。沒有海邊的各種災難,可說風調雨順吧。
而大胤,根本沒做好要長期戰亂的準備。這也是燕淩城在位的時候,目光不夠遠。丟了南方還沒喘口氣呢,已經就要打了。能不艱難麽?
“以後,王爺做了皇帝,要取消番外製度。”蘇棉道。
燕子歸不走了,看著她,眼神慢慢變得深邃,喜悅。她總是能說到他心上。
大胤如今的局麵,一則是官員腐敗,二則就是番外作亂了。
這兩個,必是他要改正的,她全知道。
“走吧,銘安見不到爹娘要哭的。”蘇棉搖搖他的手道。孩子現在認人,每日裏必須見著爹娘好幾次,不然就要鬧。
燕子歸嗯了一聲,壓住心裏多少的情緒與她一起去了銘安屋裏。
剛好孩子醒的,正再被奶娘逗著玩一個玲瓏玉。
見她們來了,奶娘忙起身行禮。
蘇棉揮揮手叫她忙自己的去,就去看銘安。
“小安,你在做什麽?”蘇棉輕輕抱起孩子道。
銘安睜著黑葡萄一般的眼睛看了看她,伸伸手露出一個無齒的笑來。緊接著口水就流出來了。
蘇棉忙給他擦了道:“找你爹去!”說著就把他放進燕子歸懷裏了。
燕子歸早就習慣了,接過來無比熟練的抱好,臉上帶著淺淺的笑意。
四個月的銘安不會坐,但是也沒有之前那麽安分了,總想伸腿。自打學會了翻身,就在哪裏都想翻一個。
“以前以為他老實,這會子才發現,是不愛哭,可不老實啊。”蘇棉輕輕捏了一下銘安的小手道。
燕子歸沒說話,心道他的兒子,老實了還得了?再說了,隨了爹娘哪一個能老實?
銘安抓住燕子歸的一縷頭發,就要往嘴裏塞,蘇棉忙拉開笑道:“王爺的頭發,不止我喜歡,你兒子也喜歡!”
燕子歸搖頭,孩子是不懂事而已。
西北幹旱,蘇棉每天都要給銘安喝不少的清水,可惜古代沒有奶瓶,隻能抱著用小勺子喂,燕子歸抱著,蘇棉用小玉碗玉勺子喂他喝加了一點點蜂蜜的溫水。
喝一口就見他砸吧嘴,吸著自己的小舌頭,可愛極了。蘇棉心道,不做母親永遠不知道有孩子是什麽滋味。雖然她比較甩手,但是也依舊能體會到這種心情。
燕子歸看著她喂孩子喝水,一點點一點點,耐心極了。全不是她素日裏沒耐心的樣子。心裏也是柔柔的。自打有了銘安,棉棉也越發溫情。再看兒子,揮舞著小手,一邊抓他的頭發,一邊接受他娘喂給的水,很是歡樂的樣子。
燕子歸心裏一下子就被填滿了。時隔多年,他也有了完整的家。
喝完了水,蘇棉又用鈴鐺逗著銘安玩了一會,叫他抓,抓到了就笑,抓不到也笑。蘇棉也跟著笑。直到最後被她逗得銘安都不要拿鈴鐺了才作罷。
兩人逗了半晌,見銘安昏昏欲睡了,這才叫奶娘哄著睡,蘇棉就看著,奶娘熟練的給先換了尿布,然後才放在榻上,輕輕拍著。這也是蘇棉的意思,不許奶娘抱著哄睡覺。不然習慣了之後,孩子越來越嬌氣了。好在銘安適應的很好,除了夜裏,基本上困了不鬧多得。拍一拍就睡著了。
見他睡得沉了,蘇棉才和燕子歸要走。
出了屋子,蘇棉便道:“幾個月能給吃點別的?”現在還是全吃奶呢,等能吃點別的了,才長得結實蘇棉肯定不叫他吃好幾年的奶,最多周歲就馬上斷掉。所以要早早的學會吃食物,這樣斷奶的時候就比較好弄。
奶娘忙道:“五個月就可吃點軟和的,咱們世子長得好,消化也好下個月就能吃的。”
“好。到時候再說,你們好好看著吧。”蘇棉笑了笑與燕子歸一道走了。
原先八個奶娘,其實有四個是預備,隻看到時候銘安挑不挑人。結果他倒是不挑。但是奶娘們也全都用上了,四個留下,四個舉家進了燕京城跟著銘壽。
這四個哄睡著了銘安,一個守著,三個出來道:“原想著王府裏頭的差事,怕是不好做,倒是我想多了。”王妃也和善的很呢。
“可不是,不過這樣的,可不能出錯,咱們得好好的伺候著世子啊。”平日裏是沒事的,不苛責。萬一出錯了,就是個死。
“那可不是麽,誰敢不好好伺候。”
“王爺可是極為疼愛世子的,每日都要看看。”
“這可是咱們府裏唯一的世子啊……”
“天殺的皇帝!搶人家孩子!難怪他自己死了孩子!”一個奶娘小聲道。
“噓……不要命了?”另一個忙壓住她。
奶娘們便不說了,各自幹活去了。
暗處的兩個暗衛對視一眼,都笑了。連後院裏的奶娘都不滿陛下了,可見西北百姓們如何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