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濟被門下省佐吏告知,今後七日省內多處廳堂將要修繕維護,侍中近幾日也不會過來,而是改在政事堂辦公,如果有要務請到政事堂稟告。[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
雖然也曾有過罷官的低穀,但韋濟卻從來沒遭受過如此冷遇和排擠,他甚至覺得那魏方進是在有意捉弄於自己,明明已經收了禮單,卻又如此作為,真是令人所不齒。
然而氣歸氣,畢竟魏方進是他的上官,而且又身兼政事堂宰相,他又有什麽資格和人家叫板呢?
頹然喪氣的離開了門下省,嫌棄乘車氣悶,他騎了隨從的馬,打算由南麵出皇城,返回家中。反正門下省建築修葺,七日功夫正可當做休沐假期了。
孰料剛剛出了皇城,卻見楊國忠騎著高頭大馬緩緩而來。時下正是觸黴運的關口,韋濟不願與楊國忠照麵,便有意要繞了開去,楊國忠的眼睛倒是尖的很,遠遠就瞧見了他。
“韋常侍,韋常侍……”
常侍二字落在韋濟的耳朵裏隻覺得刺耳至極,但既然楊國忠先一步招呼,他就不好再躲了,隻好硬著頭皮迎了上去,拱手擠出一絲難看的笑容。
“原來是楊相公……”
“楊某聽說韋常侍改換門庭,打算投魏相公了?隻可惜……”
說到此,楊國忠欲言又止,似乎有什麽話不忍心說,韋濟心頭一陣膩歪,他本就厭惡楊國忠為人,現在見此人如此作態,便更是作嘔。
不等韋濟說話,楊國忠催動胯下馬匹,靠了過來,又煞有介事的說著:
“難道韋常侍就沒聽說過,魏相公是你那位舊主的應聲筒呢……”
說罷,楊國忠哈哈大笑,再不理會麵色鐵青的韋濟,催馬進入皇城。
韋濟怒不可遏,他和楊國忠總算也合作過,此賊翻臉竟比翻書還快。然則,楊國忠的嘲諷也在無意間點醒了他,傳聞魏方進是秦晉的應聲筒,他以前隻做是捕風捉影的謠言。但從自己近幾日的親身經曆推斷,這背後未必沒有秦晉的影子。
被點醒了的韋濟非但沒有恍然大悟的鬆快,反而卻如墮冰窟一般,瞬間就渾身冰涼,冷汗直冒。<strong>.</strong>
難道自己被調離京兆尹的位置,真是秦晉在背後運作?
隻是,以他對魏方進的了解,卻對不可能聽命於人,何況還是個官階資曆都遠遠低於自身的人。
心中揣著重重疑慮與忐忑,韋濟沒有返回家中,而是改道去了軍器監。那裏還有一個人,他非見不可。
軍器監丞鄭顯禮是秦晉的親信,也一定是秦晉留在長安的眼線,所幸在京兆尹兼河渠使任上,於公事中兩人頗有些交集,而且兩人也算有些交情。所以,他就打算找鄭顯禮打探一下消息。
自己做過的事,韋濟當然心中有數,冷落杜乾運,與楊國忠做交易,這些事都是他背著秦晉做下的。雖然他自持身份獨立,不從屬聽命於任何人,但背後終究擺脫不了秦晉的影子,現在事情一定敗露了,對方肯定也會不遺餘力的加以報複。
此時,韋濟不禁有些後悔,如果不是自己急於求成,急欲扳倒高仙芝,以楊國忠的上位來換取自己的上位,也許就不會有今日的窘況。隻是事到如今,後悔也晚了,隻能看看還有什麽辦法彌補。
與此同時,韋濟也暗暗心寒,天子不是曾數次表達了對他的看重麽?因何卻將他調到門下省做了個沒什麽實權的左散騎常侍?就算為了個張清讓位也不至於如此吧……
心思煩亂間,韋濟不知不覺已經到了軍器監,門口有差役上前攔住他,並詢問,來此何事。
“某乃門下省左散騎常侍韋濟,欲見軍器監丞。”
“韋常侍?”
那差役露出一副很是驚異的表情,上下打量了韋濟幾眼。
“正是韋某,還請通稟一聲。”
自門下省受了刁難,知道前途未卜,韋濟在一日之間就收回了做京兆尹時養成的官位,對那差役也是謙和有禮。
那差役擊掌歎道:“俺們監丞真是神了,說起韋常侍今日必會來訪讓俺們留意,俺們還不信呢……”
聽那差役絮絮叨叨,鄭顯禮似乎早就知道自己會來求見,韋濟也暗暗吃驚,他明明是在出了門下省以後才產生的這種念頭啊,難道……
盡管有種被人陰謀算計的沮喪之感,但他的心裏也重新騰起了希望之火,也許今日來見鄭顯禮的選擇便是對的!
……
秦晉抵達正平縣已經有兩日,盧之善果如之前的保證一樣,負責與汾北巨盜頭目張賈聯絡,且已經有了眉目。既然一切如預想中一般,他索性就將招撫工作全權委任於盧杞和盧之善去做。
而他,則負責將絳州在正平的治所公署一律遷往絳縣。
搬遷的難點不在於人,而是一州的文書檔案,這些東西涉及人口資料,乃是朝廷稅收之根本。
秦晉之所以要將治所從正平遷往絳縣,就是為了使得軍事重鎮和行政中心合二為一,以避免分兵把守的情況。
正平位於汾水之北,遠離交通要道,秦晉仔細衡量之後,在聞喜和絳縣二者之間最後還是選擇了後者。
文書檔案以及一部分官員佐吏先一步隨秦晉出發,後續則分三次按日起行。三日後,秦晉領著浩浩蕩蕩的車隊抵達了絳縣城。
此地自商州時便是河東重鎮,春秋時曾為晉國都城,隻是時過境遷,此時的絳縣早已沒了當年大國都城的半點氣象。
裴敬此時正在聞喜整編新軍,駐守絳縣的乃是八千神武軍前軍精銳,盧杞僅僅帶著兩千人趕赴正平剿滅巨盜。
除了神武軍前軍,皇甫恪率領五千朔方軍也抵達絳縣,即將出任太守,也就沒有理由繼續待在安邑,隻不過安邑為河東郡東部門戶,因而他將大部主力仍舊留住於安邑,以防範虎視眈眈的孫孝哲叛軍,本人隻帶著五千騎輕兵而來。
自絳州一戰之後,秦晉和皇甫恪還是第一次見麵。
皇甫恪領著一幹將校親自迎出西門五裏,見到浩浩蕩蕩的車隊,不無感慨的笑道:
“一月之前,老夫何曾想過會有如此光景?”
確實,一個月以前,他是叛將皇甫恪,現在卻搖身一變成了唐朝的太守。
秦晉笑道:
“世事本就無常,老將軍何必掛懷,現在將治所遷來絳縣,一切都就近,不論治軍或是治政可都從容多了!”
皇甫恪也跟著大笑,手捋胡須道:
“說實話,老夫不善治政,也從未治過政,在軍中廝殺了半輩子,也隻會治軍。今後還要使君提點啊……”
秦晉卻絕不打算插手絳州政務,實際上也沒有經曆插手,接下來他應經在謀劃一盤更大的棋局,又哪有經曆估計這種地方政事呢?
“老將軍以往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現在既受了太守印綬,就要代天子牧一方百姓,莫要謙虛推辭哦!”
兩人虛應了一陣,雖然是騎在馬上,但仍緩步隨著車隊緩緩向絳縣城而且。翻過了一處山坡,皇甫恪立馬駐足,忽而指著前方已經清晰可見的城門。
“老夫昨日登城門樓,發現了《漢封邑》石碑,八百年下來,已然斑駁不堪……”
秦晉心中一動,所謂封邑石碑,那是為本地諸侯刻石宣名的,一個名字從他的腦中閃現了出來。
前漢絳侯周勃的封地不正是絳縣嗎?而皇甫恪提及絳侯周勃一定不是無的放矢,必然意有所指。秦晉扭頭去看皇甫恪,隻見這位老將軍的臉上竟罕有的掛著一幅落寞之色。
秦晉不知道皇甫恪此刻心中所想的是什麽,也許是想起了被害慘死的父母妻兒,這種家族慘劇,的的確確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天子從來最是無情,絳侯以定鼎之功恢複漢室,到頭來卻換得漢文帝的百般猜忌,多方折辱。”
秦晉明白了,皇甫恪竟是自傷其身,他對唐朝從未有過一絲叛逆之心,父母妻兒卻遭無端迫害而死,難道天子僅僅放出一句受“奸佞蒙蔽”就可以輕飄飄的推卸責任嗎?
皇甫恪的身份地位雖然遠遠不及絳侯周勃,但總是一片忠心付諸東流。
“何止周勃,其子周亞夫平七國之亂,還不是被景帝誣陷謀反,投入廷尉監獄,最後不堪受辱,自盡慘死!”
不知何故,秦晉也跟著皇甫恪的情緒想起了,絳侯周勃的兒子。
這兩個人都有定鼎漢室的功勞,卻絕無謀逆野心,隻是文景兩父子最是冷酷無情,將他們摧折而死。
“秦使君,老夫從前隻以為你是個有野心的人,但經此一戰之後,卻發現老夫錯的離譜,難道使君就不怕有朝一日步了他們的後塵嗎?”
這一問,皇甫恪臉上的表情由落寞忽而滲出了徹骨的仇恨,這讓秦晉渾身不由得一凜。
父母妻兒慘死之仇不共戴天,皇甫恪能一直隱忍,這對他而言無異於非人的折磨。
人在經受了悲慘的遭遇之後,自然就容易產生偏狹的想法,就連生性粗豪的皇甫恪也不例外,此刻他臉上的仇恨與憎惡不正是這種流露嗎?
隻不過,皇甫恪的反問,難道真的隻是他的偏狹想法嗎?
雖然也曾有過罷官的低穀,但韋濟卻從來沒遭受過如此冷遇和排擠,他甚至覺得那魏方進是在有意捉弄於自己,明明已經收了禮單,卻又如此作為,真是令人所不齒。
然而氣歸氣,畢竟魏方進是他的上官,而且又身兼政事堂宰相,他又有什麽資格和人家叫板呢?
頹然喪氣的離開了門下省,嫌棄乘車氣悶,他騎了隨從的馬,打算由南麵出皇城,返回家中。反正門下省建築修葺,七日功夫正可當做休沐假期了。
孰料剛剛出了皇城,卻見楊國忠騎著高頭大馬緩緩而來。時下正是觸黴運的關口,韋濟不願與楊國忠照麵,便有意要繞了開去,楊國忠的眼睛倒是尖的很,遠遠就瞧見了他。
“韋常侍,韋常侍……”
常侍二字落在韋濟的耳朵裏隻覺得刺耳至極,但既然楊國忠先一步招呼,他就不好再躲了,隻好硬著頭皮迎了上去,拱手擠出一絲難看的笑容。
“原來是楊相公……”
“楊某聽說韋常侍改換門庭,打算投魏相公了?隻可惜……”
說到此,楊國忠欲言又止,似乎有什麽話不忍心說,韋濟心頭一陣膩歪,他本就厭惡楊國忠為人,現在見此人如此作態,便更是作嘔。
不等韋濟說話,楊國忠催動胯下馬匹,靠了過來,又煞有介事的說著:
“難道韋常侍就沒聽說過,魏相公是你那位舊主的應聲筒呢……”
說罷,楊國忠哈哈大笑,再不理會麵色鐵青的韋濟,催馬進入皇城。
韋濟怒不可遏,他和楊國忠總算也合作過,此賊翻臉竟比翻書還快。然則,楊國忠的嘲諷也在無意間點醒了他,傳聞魏方進是秦晉的應聲筒,他以前隻做是捕風捉影的謠言。但從自己近幾日的親身經曆推斷,這背後未必沒有秦晉的影子。
被點醒了的韋濟非但沒有恍然大悟的鬆快,反而卻如墮冰窟一般,瞬間就渾身冰涼,冷汗直冒。<strong>.</strong>
難道自己被調離京兆尹的位置,真是秦晉在背後運作?
隻是,以他對魏方進的了解,卻對不可能聽命於人,何況還是個官階資曆都遠遠低於自身的人。
心中揣著重重疑慮與忐忑,韋濟沒有返回家中,而是改道去了軍器監。那裏還有一個人,他非見不可。
軍器監丞鄭顯禮是秦晉的親信,也一定是秦晉留在長安的眼線,所幸在京兆尹兼河渠使任上,於公事中兩人頗有些交集,而且兩人也算有些交情。所以,他就打算找鄭顯禮打探一下消息。
自己做過的事,韋濟當然心中有數,冷落杜乾運,與楊國忠做交易,這些事都是他背著秦晉做下的。雖然他自持身份獨立,不從屬聽命於任何人,但背後終究擺脫不了秦晉的影子,現在事情一定敗露了,對方肯定也會不遺餘力的加以報複。
此時,韋濟不禁有些後悔,如果不是自己急於求成,急欲扳倒高仙芝,以楊國忠的上位來換取自己的上位,也許就不會有今日的窘況。隻是事到如今,後悔也晚了,隻能看看還有什麽辦法彌補。
與此同時,韋濟也暗暗心寒,天子不是曾數次表達了對他的看重麽?因何卻將他調到門下省做了個沒什麽實權的左散騎常侍?就算為了個張清讓位也不至於如此吧……
心思煩亂間,韋濟不知不覺已經到了軍器監,門口有差役上前攔住他,並詢問,來此何事。
“某乃門下省左散騎常侍韋濟,欲見軍器監丞。”
“韋常侍?”
那差役露出一副很是驚異的表情,上下打量了韋濟幾眼。
“正是韋某,還請通稟一聲。”
自門下省受了刁難,知道前途未卜,韋濟在一日之間就收回了做京兆尹時養成的官位,對那差役也是謙和有禮。
那差役擊掌歎道:“俺們監丞真是神了,說起韋常侍今日必會來訪讓俺們留意,俺們還不信呢……”
聽那差役絮絮叨叨,鄭顯禮似乎早就知道自己會來求見,韋濟也暗暗吃驚,他明明是在出了門下省以後才產生的這種念頭啊,難道……
盡管有種被人陰謀算計的沮喪之感,但他的心裏也重新騰起了希望之火,也許今日來見鄭顯禮的選擇便是對的!
……
秦晉抵達正平縣已經有兩日,盧之善果如之前的保證一樣,負責與汾北巨盜頭目張賈聯絡,且已經有了眉目。既然一切如預想中一般,他索性就將招撫工作全權委任於盧杞和盧之善去做。
而他,則負責將絳州在正平的治所公署一律遷往絳縣。
搬遷的難點不在於人,而是一州的文書檔案,這些東西涉及人口資料,乃是朝廷稅收之根本。
秦晉之所以要將治所從正平遷往絳縣,就是為了使得軍事重鎮和行政中心合二為一,以避免分兵把守的情況。
正平位於汾水之北,遠離交通要道,秦晉仔細衡量之後,在聞喜和絳縣二者之間最後還是選擇了後者。
文書檔案以及一部分官員佐吏先一步隨秦晉出發,後續則分三次按日起行。三日後,秦晉領著浩浩蕩蕩的車隊抵達了絳縣城。
此地自商州時便是河東重鎮,春秋時曾為晉國都城,隻是時過境遷,此時的絳縣早已沒了當年大國都城的半點氣象。
裴敬此時正在聞喜整編新軍,駐守絳縣的乃是八千神武軍前軍精銳,盧杞僅僅帶著兩千人趕赴正平剿滅巨盜。
除了神武軍前軍,皇甫恪率領五千朔方軍也抵達絳縣,即將出任太守,也就沒有理由繼續待在安邑,隻不過安邑為河東郡東部門戶,因而他將大部主力仍舊留住於安邑,以防範虎視眈眈的孫孝哲叛軍,本人隻帶著五千騎輕兵而來。
自絳州一戰之後,秦晉和皇甫恪還是第一次見麵。
皇甫恪領著一幹將校親自迎出西門五裏,見到浩浩蕩蕩的車隊,不無感慨的笑道:
“一月之前,老夫何曾想過會有如此光景?”
確實,一個月以前,他是叛將皇甫恪,現在卻搖身一變成了唐朝的太守。
秦晉笑道:
“世事本就無常,老將軍何必掛懷,現在將治所遷來絳縣,一切都就近,不論治軍或是治政可都從容多了!”
皇甫恪也跟著大笑,手捋胡須道:
“說實話,老夫不善治政,也從未治過政,在軍中廝殺了半輩子,也隻會治軍。今後還要使君提點啊……”
秦晉卻絕不打算插手絳州政務,實際上也沒有經曆插手,接下來他應經在謀劃一盤更大的棋局,又哪有經曆估計這種地方政事呢?
“老將軍以往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現在既受了太守印綬,就要代天子牧一方百姓,莫要謙虛推辭哦!”
兩人虛應了一陣,雖然是騎在馬上,但仍緩步隨著車隊緩緩向絳縣城而且。翻過了一處山坡,皇甫恪立馬駐足,忽而指著前方已經清晰可見的城門。
“老夫昨日登城門樓,發現了《漢封邑》石碑,八百年下來,已然斑駁不堪……”
秦晉心中一動,所謂封邑石碑,那是為本地諸侯刻石宣名的,一個名字從他的腦中閃現了出來。
前漢絳侯周勃的封地不正是絳縣嗎?而皇甫恪提及絳侯周勃一定不是無的放矢,必然意有所指。秦晉扭頭去看皇甫恪,隻見這位老將軍的臉上竟罕有的掛著一幅落寞之色。
秦晉不知道皇甫恪此刻心中所想的是什麽,也許是想起了被害慘死的父母妻兒,這種家族慘劇,的的確確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天子從來最是無情,絳侯以定鼎之功恢複漢室,到頭來卻換得漢文帝的百般猜忌,多方折辱。”
秦晉明白了,皇甫恪竟是自傷其身,他對唐朝從未有過一絲叛逆之心,父母妻兒卻遭無端迫害而死,難道天子僅僅放出一句受“奸佞蒙蔽”就可以輕飄飄的推卸責任嗎?
皇甫恪的身份地位雖然遠遠不及絳侯周勃,但總是一片忠心付諸東流。
“何止周勃,其子周亞夫平七國之亂,還不是被景帝誣陷謀反,投入廷尉監獄,最後不堪受辱,自盡慘死!”
不知何故,秦晉也跟著皇甫恪的情緒想起了,絳侯周勃的兒子。
這兩個人都有定鼎漢室的功勞,卻絕無謀逆野心,隻是文景兩父子最是冷酷無情,將他們摧折而死。
“秦使君,老夫從前隻以為你是個有野心的人,但經此一戰之後,卻發現老夫錯的離譜,難道使君就不怕有朝一日步了他們的後塵嗎?”
這一問,皇甫恪臉上的表情由落寞忽而滲出了徹骨的仇恨,這讓秦晉渾身不由得一凜。
父母妻兒慘死之仇不共戴天,皇甫恪能一直隱忍,這對他而言無異於非人的折磨。
人在經受了悲慘的遭遇之後,自然就容易產生偏狹的想法,就連生性粗豪的皇甫恪也不例外,此刻他臉上的仇恨與憎惡不正是這種流露嗎?
隻不過,皇甫恪的反問,難道真的隻是他的偏狹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