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從禮並不怕燕軍攻城,就算城南的叛軍立刻擊敗全殲了,這些人也絕沒有能力再進行攻城。[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所以,他在得知了城東取得優勢之後,心情立時就變得輕鬆起來。
因為就算傻子都能看出來,此戰的關鍵就在於城東和城南的兩處戰場誰先取得勝利,如果一方先在城東取得勝利,則可乘勝攻擊城南之敵,一舉趕走所有圍攻河東城的燕軍。
看來奇跡還真的出現了!
阿史那從禮自言自語著,急急趕到城東向外瞭望了一陣之後,卻又不認為這僅僅是個奇跡了。
因為在城東的戰場上,唐軍步卒布置層次分明,對燕軍分割包抄,一切井井有條,尤其是最遠處與燕軍援兵作戰的步卒,更顯得章法有據。而遊離於戰場邊緣的千餘騎兵,雖然人馬不多,但卻每每在關鍵處狠狠的咬上一口,又輕鬆的脫離接觸,然後再伺機狠狠的衝上去……
比起城南愚蠢的布置,城東的兵力布置與步騎之間相互的配合簡直就是一副精妙絕倫的大作。
阿史那從禮是知兵的,眼見到戰況如此,就知道自己此前低估了秦晉,城南的愚蠢布置也許故意露出的破綻,吸引燕軍上當呢。而秦晉本人,絕非是此前認為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應當實至名歸才是。
僅僅片刻功夫,阿史那從禮就做出了他的判斷,城東叛軍早晚必敗,也就是說今日的大戰,唐軍至少有六成以上的勝算。
六成勝算絕不算少,阿史那從禮立時就有些蠢蠢欲動了。他本人就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如果實力相當的情況下,絕不會畏敵怯戰。在衡量了河東城外的戰場態勢之後,他做出了決斷。
“整軍,隨我出南城,與城外合擊叛賊!”
阿史那從禮的話讓跟在他身後的一幹親信目瞪口呆,自家主將剛剛明明嚴令不得任何人輕舉妄動,因何在不超過一個時辰的時間裏竟反口了呢?
但奇怪歸奇怪,他們還是不折不扣的執行了阿史那從禮的軍令。(.mianhuaang好看的小說
阿史那從禮知道,如果趁此機會出城與城外的唐軍合擊燕軍,一旦大獲全勝,他就有了足夠的戰功,然後可以憑此在秦晉麵前據理力爭。如果按兵不動,對方大獲全勝之後,則完全不會有顧忌的搶走屬於他的一切。
說到底,阿史那從禮還要用足夠的戰績,讓神武軍讓秦晉知道,能夠擊敗燕軍的不僅僅隻有他們。
阿史那從禮選擇了以城南燕軍為目標,而沒有選擇秦晉所在的城東。
城東勝局已經鎖定,就算阿史那從禮率兵出去,也是錦上添花,勝之不武。但城南的情況則不同,城南的已經陷於崩潰的邊緣,隻要出兵相救,那就是雪中送炭,意義天差地別。
城中的軍隊早就準備停當,阿史那從禮一聲令下,南門緩緩洞開,大軍魚貫而出。
城外的燕軍雖然一開始也對城中多有防備,但隨著戰事越來越激烈,漸趨白熱化之後,也就無所顧忌徹底的陷入了血戰之中。因而,阿史那從禮所部出城之初,燕軍居然毫無反應,任由這些從城內衝出來的步卒一擁而上,被衝擊的七零八落。
其實,倒不是燕軍毫無反應,而是陷入混戰之中,已經難有反應。就算為將者當機立斷下令阻擊城內衝出來的,但陷入血戰混戰中士卒們又怎麽可能輕而易舉的就調頭呢?
所以,阿史那從禮一開始就撿了一個大便宜,這也是在他的意料中。然而,接下來的變化卻遠遠的超出了他的預估。
燕軍並沒有像預想的那般分崩離析,反而愈戰愈勇,在經過了最初的混亂以後,居然抽出了兵力調頭反擊了。
接戰之初的爽快感,立時就變成了如鯁在喉的難受。
阿史那從禮麾下所率的是河東軍,河東軍雖然也同為邊鎮強軍之一,但畢竟比不得幽州、河西、隴右,又由於平日戰事甚少,訓練廢弛,戰鬥力也大打折扣。此消彼長之下,戰場的形勢於他們而言,從優勢又逐漸轉為劣勢,便不足為奇了。
眼見著戰況陷入膠著,阿史那從禮大有一腳踢在了鐵板上感覺。他的意識中,燕軍雖強也不知強製如此,居然能夠從容的於兩線作戰中穩住陣腳。這時,他有點後悔自己自鳴得意的草率決定,如果一直在城上觀戰也不至於落得現今進退兩難的境地。
到了這種地步,熟知戰陣的阿史那從禮知道,絕沒有半途抽身撤走的道理,在激戰之時,隻要下達了撤退命令,那就意味著兵敗如山倒。沒有任何一直軍隊會在混戰中還能夠保持克製的有序撤退,就算能夠勉強維持,敵軍又豈會坐看不理呢?
阿史那從禮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咬牙堅持,然後遣人向城中調兵支援。隻要堅持到秦晉在城東取得勝利,一切困難就會迎刃而解。隻有這一刻,他再沒有其它心思,隻一顆心盼望著秦晉早點取勝,早點帶兵來解救他於水火之中。
城中調出的援兵趕到,他們總算穩住了陣腳,阿史那從禮這才長長的鬆了一口氣。堅持吧,堅持到最後,至少還有一份功勞,不至於白白損失了許多士卒的性命。
不過,老天似乎還要作弄阿史那從禮,陡然間他所麵對的壓力如排山倒海般撲麵而來。燕軍的攻勢居然越來越猛,眼看著河東軍節節敗退,阿史那從禮大驚失色,不知前方發生了是什麽事。
難道是與燕軍血戰的唐軍潰敗了?
阿史那從禮渾身冷汗直流,如果是這樣的話,處境可就危險了。不知秦晉在城東的戰況如何,如果不能及時的趕來解圍,他豈非要獨自麵對強大的燕軍?心亂如麻之餘,阿史那從禮舉目眺望,想要探明前方究竟有了何種變故。然而,入眼處除了人山人海,就是血肉橫飛的場麵。
“兄弟們,堅持住,援兵就要到了!”
阿史那從禮已經決定偷偷的溜走,趁人不注意返回城中,至於這七八千人,隻能算他們倒黴了。
就在剛剛打定主意之時,探馬的消息終於到了。
“將軍,朔方軍撤了,現在是咱們獨立麵對燕軍……”
“甚?朔方軍撤了?”
通過旗號,阿史那從禮知道,秦晉麾下領著的除了神武軍之外,還有一部分的朔方軍。朔方軍的戰鬥力居然比神武軍稍差一些。隻是這些他已經無法在此時追究根源。他所要麵對的最大的難題是如何才能由此處全身而退。
“朔方軍是如何撤的?潰敗了?逃了?”
按照常理,兩軍膠著,一方先撤就必然會演化成潰敗。
“回將軍,看著,看著不,不想逃了又,又像是逃了”
“不是逃是甚了?究竟逃沒逃”
阿史那從禮氣急敗壞,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麽,又無法親自去查看一番。
此時,後悔的情緒如潮湧般襲來,如果不是親自出城該有多好,在城上即可一攬全局,也不至於身陷亂軍中抓了瞎。
“將軍,不,不好了,程十二關閉城門,不,不許任何人進出,援兵,援兵出不來……”
這一聲呼喊立時讓阿史那從禮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程十二是他的親信,因此才放心大膽的留此人在城中。想不到,竟因為自己的一時心癢,釀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錯。程十二封閉城門,不許任何人進出,顯然是此人在城上對城下的形勢一目了然,否則也不會做出這等背信棄義的無恥行為。
關閉城門不讓任何人進出,不就是眼睜睜的看著他阿史那從禮去送死嗎?絕境之下反而激起了他強烈的求勝。
不!不能就這麽稀裏糊塗的死掉!要反擊,必須反擊,隻有堅持住,才會有報仇雪恨的一天。咬牙切齒間,他暗暗發誓,有朝一日勢將程十二碎屍萬段。
現在擺在阿史那從禮麵前的路真是隻有一條了,那就是與燕軍決死一戰,如果打算逃走,僥幸逃得一命,就算秦晉攜勝利之威擊潰了城南之地,也與他沒有半文錢關係,他隻會成為世人口中的膽小鬼與倒黴蛋。
比起戰敗身死,身敗名裂成為世人笑柄,同樣是難以承受的。
驟然間,隆隆戰鼓聲於戰場上憑空響起,緊接著海嘯一般的喊殺聲此起彼伏,阿史那從禮渾身一顫,攏目望去,但見遠處將旗飛舞,頓時激動的淚流滿麵。
是秦晉帶著人馬殺了過來,這短短的一個時辰對他而言竟像熬過了漫長的一年甚至是十年。
隨著聲勢駭人的喊殺衝擊,阿史那從禮隻覺得重壓在麵前的攻勢立刻就疲軟了。燕軍居然也害怕了,麵對四麵八方湧現的唐軍,此時就算來自修羅地域的魔鬼軍也要驚魂失色了吧。
將旗下,秦晉立馬橫刀,並沒有再次參與衝鋒,此戰勝局已經徹底鎖定,他沒有必要再冒險衝陣了。
“殺啊,殺光胡狗,殺光叛賊……”
氣勢如虎,猛撲了上去
因為就算傻子都能看出來,此戰的關鍵就在於城東和城南的兩處戰場誰先取得勝利,如果一方先在城東取得勝利,則可乘勝攻擊城南之敵,一舉趕走所有圍攻河東城的燕軍。
看來奇跡還真的出現了!
阿史那從禮自言自語著,急急趕到城東向外瞭望了一陣之後,卻又不認為這僅僅是個奇跡了。
因為在城東的戰場上,唐軍步卒布置層次分明,對燕軍分割包抄,一切井井有條,尤其是最遠處與燕軍援兵作戰的步卒,更顯得章法有據。而遊離於戰場邊緣的千餘騎兵,雖然人馬不多,但卻每每在關鍵處狠狠的咬上一口,又輕鬆的脫離接觸,然後再伺機狠狠的衝上去……
比起城南愚蠢的布置,城東的兵力布置與步騎之間相互的配合簡直就是一副精妙絕倫的大作。
阿史那從禮是知兵的,眼見到戰況如此,就知道自己此前低估了秦晉,城南的愚蠢布置也許故意露出的破綻,吸引燕軍上當呢。而秦晉本人,絕非是此前認為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應當實至名歸才是。
僅僅片刻功夫,阿史那從禮就做出了他的判斷,城東叛軍早晚必敗,也就是說今日的大戰,唐軍至少有六成以上的勝算。
六成勝算絕不算少,阿史那從禮立時就有些蠢蠢欲動了。他本人就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如果實力相當的情況下,絕不會畏敵怯戰。在衡量了河東城外的戰場態勢之後,他做出了決斷。
“整軍,隨我出南城,與城外合擊叛賊!”
阿史那從禮的話讓跟在他身後的一幹親信目瞪口呆,自家主將剛剛明明嚴令不得任何人輕舉妄動,因何在不超過一個時辰的時間裏竟反口了呢?
但奇怪歸奇怪,他們還是不折不扣的執行了阿史那從禮的軍令。(.mianhuaang好看的小說
阿史那從禮知道,如果趁此機會出城與城外的唐軍合擊燕軍,一旦大獲全勝,他就有了足夠的戰功,然後可以憑此在秦晉麵前據理力爭。如果按兵不動,對方大獲全勝之後,則完全不會有顧忌的搶走屬於他的一切。
說到底,阿史那從禮還要用足夠的戰績,讓神武軍讓秦晉知道,能夠擊敗燕軍的不僅僅隻有他們。
阿史那從禮選擇了以城南燕軍為目標,而沒有選擇秦晉所在的城東。
城東勝局已經鎖定,就算阿史那從禮率兵出去,也是錦上添花,勝之不武。但城南的情況則不同,城南的已經陷於崩潰的邊緣,隻要出兵相救,那就是雪中送炭,意義天差地別。
城中的軍隊早就準備停當,阿史那從禮一聲令下,南門緩緩洞開,大軍魚貫而出。
城外的燕軍雖然一開始也對城中多有防備,但隨著戰事越來越激烈,漸趨白熱化之後,也就無所顧忌徹底的陷入了血戰之中。因而,阿史那從禮所部出城之初,燕軍居然毫無反應,任由這些從城內衝出來的步卒一擁而上,被衝擊的七零八落。
其實,倒不是燕軍毫無反應,而是陷入混戰之中,已經難有反應。就算為將者當機立斷下令阻擊城內衝出來的,但陷入血戰混戰中士卒們又怎麽可能輕而易舉的就調頭呢?
所以,阿史那從禮一開始就撿了一個大便宜,這也是在他的意料中。然而,接下來的變化卻遠遠的超出了他的預估。
燕軍並沒有像預想的那般分崩離析,反而愈戰愈勇,在經過了最初的混亂以後,居然抽出了兵力調頭反擊了。
接戰之初的爽快感,立時就變成了如鯁在喉的難受。
阿史那從禮麾下所率的是河東軍,河東軍雖然也同為邊鎮強軍之一,但畢竟比不得幽州、河西、隴右,又由於平日戰事甚少,訓練廢弛,戰鬥力也大打折扣。此消彼長之下,戰場的形勢於他們而言,從優勢又逐漸轉為劣勢,便不足為奇了。
眼見著戰況陷入膠著,阿史那從禮大有一腳踢在了鐵板上感覺。他的意識中,燕軍雖強也不知強製如此,居然能夠從容的於兩線作戰中穩住陣腳。這時,他有點後悔自己自鳴得意的草率決定,如果一直在城上觀戰也不至於落得現今進退兩難的境地。
到了這種地步,熟知戰陣的阿史那從禮知道,絕沒有半途抽身撤走的道理,在激戰之時,隻要下達了撤退命令,那就意味著兵敗如山倒。沒有任何一直軍隊會在混戰中還能夠保持克製的有序撤退,就算能夠勉強維持,敵軍又豈會坐看不理呢?
阿史那從禮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咬牙堅持,然後遣人向城中調兵支援。隻要堅持到秦晉在城東取得勝利,一切困難就會迎刃而解。隻有這一刻,他再沒有其它心思,隻一顆心盼望著秦晉早點取勝,早點帶兵來解救他於水火之中。
城中調出的援兵趕到,他們總算穩住了陣腳,阿史那從禮這才長長的鬆了一口氣。堅持吧,堅持到最後,至少還有一份功勞,不至於白白損失了許多士卒的性命。
不過,老天似乎還要作弄阿史那從禮,陡然間他所麵對的壓力如排山倒海般撲麵而來。燕軍的攻勢居然越來越猛,眼看著河東軍節節敗退,阿史那從禮大驚失色,不知前方發生了是什麽事。
難道是與燕軍血戰的唐軍潰敗了?
阿史那從禮渾身冷汗直流,如果是這樣的話,處境可就危險了。不知秦晉在城東的戰況如何,如果不能及時的趕來解圍,他豈非要獨自麵對強大的燕軍?心亂如麻之餘,阿史那從禮舉目眺望,想要探明前方究竟有了何種變故。然而,入眼處除了人山人海,就是血肉橫飛的場麵。
“兄弟們,堅持住,援兵就要到了!”
阿史那從禮已經決定偷偷的溜走,趁人不注意返回城中,至於這七八千人,隻能算他們倒黴了。
就在剛剛打定主意之時,探馬的消息終於到了。
“將軍,朔方軍撤了,現在是咱們獨立麵對燕軍……”
“甚?朔方軍撤了?”
通過旗號,阿史那從禮知道,秦晉麾下領著的除了神武軍之外,還有一部分的朔方軍。朔方軍的戰鬥力居然比神武軍稍差一些。隻是這些他已經無法在此時追究根源。他所要麵對的最大的難題是如何才能由此處全身而退。
“朔方軍是如何撤的?潰敗了?逃了?”
按照常理,兩軍膠著,一方先撤就必然會演化成潰敗。
“回將軍,看著,看著不,不想逃了又,又像是逃了”
“不是逃是甚了?究竟逃沒逃”
阿史那從禮氣急敗壞,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麽,又無法親自去查看一番。
此時,後悔的情緒如潮湧般襲來,如果不是親自出城該有多好,在城上即可一攬全局,也不至於身陷亂軍中抓了瞎。
“將軍,不,不好了,程十二關閉城門,不,不許任何人進出,援兵,援兵出不來……”
這一聲呼喊立時讓阿史那從禮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程十二是他的親信,因此才放心大膽的留此人在城中。想不到,竟因為自己的一時心癢,釀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錯。程十二封閉城門,不許任何人進出,顯然是此人在城上對城下的形勢一目了然,否則也不會做出這等背信棄義的無恥行為。
關閉城門不讓任何人進出,不就是眼睜睜的看著他阿史那從禮去送死嗎?絕境之下反而激起了他強烈的求勝。
不!不能就這麽稀裏糊塗的死掉!要反擊,必須反擊,隻有堅持住,才會有報仇雪恨的一天。咬牙切齒間,他暗暗發誓,有朝一日勢將程十二碎屍萬段。
現在擺在阿史那從禮麵前的路真是隻有一條了,那就是與燕軍決死一戰,如果打算逃走,僥幸逃得一命,就算秦晉攜勝利之威擊潰了城南之地,也與他沒有半文錢關係,他隻會成為世人口中的膽小鬼與倒黴蛋。
比起戰敗身死,身敗名裂成為世人笑柄,同樣是難以承受的。
驟然間,隆隆戰鼓聲於戰場上憑空響起,緊接著海嘯一般的喊殺聲此起彼伏,阿史那從禮渾身一顫,攏目望去,但見遠處將旗飛舞,頓時激動的淚流滿麵。
是秦晉帶著人馬殺了過來,這短短的一個時辰對他而言竟像熬過了漫長的一年甚至是十年。
隨著聲勢駭人的喊殺衝擊,阿史那從禮隻覺得重壓在麵前的攻勢立刻就疲軟了。燕軍居然也害怕了,麵對四麵八方湧現的唐軍,此時就算來自修羅地域的魔鬼軍也要驚魂失色了吧。
將旗下,秦晉立馬橫刀,並沒有再次參與衝鋒,此戰勝局已經徹底鎖定,他沒有必要再冒險衝陣了。
“殺啊,殺光胡狗,殺光叛賊……”
氣勢如虎,猛撲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