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聞言大怒,拍案而起。<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wщw.更新好快。
“邊令誠豎子,可惜哥舒老相公歸天,竟然此賊得以喘息。”
誰都知道,哥舒翰跋扈至極,又以尚書左仆‘射’的身份統兵,根本就沒把邊令誠這個宦官放在眼裏,一直將其壓的死死的。
契苾賀幾次從書信中講訴邊令誠是如何從哥舒翰手中吃虧,秦晉每每看罷便忍俊不禁。看來惡人還得惡人來降,對邊令誠這等人忍耐和妥協隻能換來他們的變本加厲。
隻可惜,哥舒翰現在死了,邊令誠這禍害‘精’又急不可耐的跳出來刷存在感了。
秦晉十分清楚,邊令誠劫走那三萬即將充入河工營的逃民與應急軍糧,絕非是潼關需要什麽民夫,否則當初哥舒翰又如何能放任自己組建河工營修鄭白渠呢?邊令誠所作所為,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與自己作對。
最關鍵的一點,邊令誠對秦晉有著一種近乎於本能的厭惡,如果他不跳出來作對才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如果沒有中使即將到來這件事,他一定會點起人馬追上去,將人堂堂正正的搶回來。逃民們不是軍隊,想要從渭南一帶抵達潼關,沒有五六天的時間是不可能。所以,神武軍有著充足的時間以作應對。
但是,現在是敏感時期,多一事絕不如少一事。秦晉發現,自己能做的居然除了忍耐還是忍耐。也許邊令誠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敢大搖大擺的出手。
而且,就算這樁官司打到天子那裏去,邊令誠也有足夠的理由應對。征調的不過是三萬逃民,而潼關防備的優先級又遠遠高於疏浚鄭白渠,天子和宰相們也一定不會替河工營說話的。
但是,如果這三萬逃民不能及時充入河工營,那麽既定的工期就要全部拖後,這讓秦晉陣陣頭疼。
“再尋一批逃民,關外打仗打了大半年,逃到關中的百姓絕不止眼前這些。”
盧杞一直負責逃民的編練與整備,他立即兩手一攤,答道:
“這三萬逃民也是末將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渭南湊齊的,逃民也不知是從哪裏聽的謠言,都說到河工營裏做苦力的十有七八都要累死淹死,以至於很大一部分逃民都向蜀中一代而去。<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景佑也跟著附和。
“盧將軍說的沒錯,景某雖然甚少接觸軍務,但還是聽到了一些風言風語,說是咱們虐待河工,甚白骨累累,屍橫遍野……”
謠言如此,秦晉不禁凝眉沉思。這明顯是有組織和預謀的一次造謠,雖然暫時對幕後的主使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斷言,如果不盡快撲滅謠言,影響和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盧杞,謠言必須禁止,必要時候可以殺人!”
盧杞拱手應諾,景佑卻大吃了一驚,在他的眼裏,秦晉是個甚少將殺字掛在嘴邊的人,如何竟對些許謠言如此忌憚呢?雖然不明所以,但他還是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緊迫,抑或是說,這種緊迫就好像暴風雨來臨前的悶熱與焦躁。
一定有大事即將發生!
景佑暗暗猜想著。
盧杞和景佑一先一後離開了郡守府,當景佑上了自家馬車即將打道回府之時,盧杞卻突然擠了上去。
“監軍,不介意稍盧某一程吧?”
說實話,景佑對盧杞很是忌憚,知道此人手段狠辣,得罪他的人都沒有好下場,現在此人主動貼上來,絕沒有好事。但是,景佑是個軟弱的人,他又哪裏有勇氣和底氣說出拒絕的話呢?
卻見景佑尷尬一笑。
“盧將軍盡說些見外話,與將軍同乘一車,可是景某的榮耀啊!”
說罷,景佑又對外麵的馭者輕聲下令:“走吧,慢點,別顛著盧將軍。”
馬車緩緩起行,在同州城內以近乎於步行的速度前行著。
景佑這麽做倒不是出於惡意,而是為盧杞留出足夠的時間,否則,景佑的居所距離郡守府不足三百步,馬車疾馳片刻即到。他絕不想在自家宅邸款待這位煞神。
盧杞微微一笑,立時就猜出了景佑的心思,他也不惱不怒,知道景佑就是這麽一副膽小怕事的德行,就連秦使君對此人都有過忠厚懦弱的評語。如果自己以此事為難景佑,將來傳了出去,豈非要被人非議恃強淩弱了?
盧杞雖然手段狠辣,卻也不屑於用在弱者身上。
“監軍難道就不擔心天子中使心懷歹意?”
果不其然,景佑暗道盧杞果然不會無事同行,隻是這件事秦使君信誓旦旦,他又能說什麽呢?
“秦使君所言,景某也覺得有理!”
這句話是違心之言,但他實在不知道和盧杞如何應答。
“你在撒謊,你的眼神明明在說,你不相信!”
景佑歎息道:
“將軍明明知道,景佑這個監軍是掛名的,不論神武軍還是龍武軍,咱都一言不發,這等事即便不以為然,也是有心無力而已!”
“監軍此言謬矣,你有天子詔書,又身負旌節,雖然不能調兵,卻絕不是一無所用。”
景佑被盧杞繞的‘迷’糊了,索‘性’直言相告:
“盧將軍可有計劃?若有用得到景佑的地方,隻管說就是,力所能及的,決不推辭!”
聞聽此言,盧杞哈哈大笑,滿意的讚了一句:
“監軍真是快人快語,那盧某就不客氣了。”
……
次日掌燈時分,秦晉一連派出去了三路遊騎,都沒能查到天子中使的行蹤,而按照行程,他們早就應該在正午時分抵達同州。不祥的預感,在秦晉的心頭徘徊。
果然,當第四路遊騎回來的時候,謎底揭開。
邊令誠由為難節奏的逃民不知何故居然殺官造反了,他們打起了替天行道除‘奸’臣閹宦的旗號,竟一路浩浩‘蕩’‘蕩’的往長安進發。非但如此,這股殺官造反的逃民甚至還像模像樣的發布了討逆檄文,楊國忠、邊令誠、魚朝恩等‘奸’臣閹宦俱在其列。
據第四路遊騎發現的蛛絲馬跡,天子中使很可能在半路上遇到了這股殺官造反的逃民。隻能說他們運氣差到了極點。
這則消息,令人太過震撼,以至於在郡守府中當值的一眾佐官們聽說之後,還以為是某些人的惡作劇。但是,等他們看到郡守‘陰’沉的駭人的臉‘色’之後,便都明白了,這不是惡作劇,而是真實發生的事實。
秦晉當即召集了身在同州的幾名心腹商議此事,與秦晉的憂心忡忡不同,盧杞等人對此則紛紛叫好,甚至連杜甫都覺得,這些人的造反至少會讓天子聽到來自民間的聲音,如果能就此揭‘露’了楊國忠、邊令誠等人的醜惡麵目,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在他們看來,一群逃民而已,就算讓他們殺官造反,又能折騰出多大的風‘浪’呢?
但在秦晉看來,麻煩絕不僅僅在造反的三萬逃民。後世有一句話說的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可以燎原的未必都是人之所願的救苦救難之火。這把火即可以是正義之火,也可以是邪惡之火。
對眼下的大唐而言,三萬逃民於關中造反,其影響之惡劣,恐怕僅次於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
秦晉相信,神武軍,乃至於長安的禁軍都可以輕鬆的消滅掉這三萬逃民叛軍。但是,其中所隱含的政治意義以及影響則更為深遠。
這次造反,將更為沉重的打擊了唐朝的根基,動搖了李隆基的合法‘性’。
本朝太宗曾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百姓就是載舟的水,現在連百姓都跟著安祿山之後造反,不正說明了唐朝天子已經不得民心了嗎?
秦晉甚至可以想象得到,當李隆基聽聞這次叛‘亂’以後,會憤怒成什麽模樣。
除此之外,秦晉更為有心的則是,神武軍乃是河工營的直接組織者,身為一軍主將的自己恐怕難辭其咎,乃至於河渠使韋濟,都有可能牽連進逃民造反事件裏。盡管從表麵看,是邊令誠的胡作非為才導致了這次叛‘亂’的發生。
但是,以秦晉對朝中那位宰相的了解,平白無事都能將白的說成黑的,又何況造反的逃民與神武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呢?
早在召開會議之前,秦晉就已經命人到長安給韋濟送信,讓他早做準備,也許朝廷上的暴風雨即將到來了。
看著一眾親信們揚眉吐氣的模樣,秦晉忽然心有所感,難保這件事裏沒有他們的關係。轉念一想,他又歎了口氣,即便與在座的某些人有幹係又如何?當事人能承認嗎?就算承認了,又如何?對局麵有所補益嗎?
“嚴長史,立即草擬行文,秦某要向天子參合監軍邊令誠不發所為,道明因其故所引發的叛‘亂’。”
嚴倫老於吏事,對這種公文輕車熟路,秦晉用此人來草擬送往政事堂的行文最為合適,當然,他本人也會有奏本送往天子處,親自參劾邊令誠的幾項大罪。
不論這件逃民叛‘亂’的大事將‘波’及到多少人,秦晉至少有一點敢肯定,那就是邊令誠完蛋了,作為逃民叛‘亂’的直接責任人,萬無全身而退的道理!
本書來自l/32/32925/
“邊令誠豎子,可惜哥舒老相公歸天,竟然此賊得以喘息。”
誰都知道,哥舒翰跋扈至極,又以尚書左仆‘射’的身份統兵,根本就沒把邊令誠這個宦官放在眼裏,一直將其壓的死死的。
契苾賀幾次從書信中講訴邊令誠是如何從哥舒翰手中吃虧,秦晉每每看罷便忍俊不禁。看來惡人還得惡人來降,對邊令誠這等人忍耐和妥協隻能換來他們的變本加厲。
隻可惜,哥舒翰現在死了,邊令誠這禍害‘精’又急不可耐的跳出來刷存在感了。
秦晉十分清楚,邊令誠劫走那三萬即將充入河工營的逃民與應急軍糧,絕非是潼關需要什麽民夫,否則當初哥舒翰又如何能放任自己組建河工營修鄭白渠呢?邊令誠所作所為,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與自己作對。
最關鍵的一點,邊令誠對秦晉有著一種近乎於本能的厭惡,如果他不跳出來作對才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如果沒有中使即將到來這件事,他一定會點起人馬追上去,將人堂堂正正的搶回來。逃民們不是軍隊,想要從渭南一帶抵達潼關,沒有五六天的時間是不可能。所以,神武軍有著充足的時間以作應對。
但是,現在是敏感時期,多一事絕不如少一事。秦晉發現,自己能做的居然除了忍耐還是忍耐。也許邊令誠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敢大搖大擺的出手。
而且,就算這樁官司打到天子那裏去,邊令誠也有足夠的理由應對。征調的不過是三萬逃民,而潼關防備的優先級又遠遠高於疏浚鄭白渠,天子和宰相們也一定不會替河工營說話的。
但是,如果這三萬逃民不能及時充入河工營,那麽既定的工期就要全部拖後,這讓秦晉陣陣頭疼。
“再尋一批逃民,關外打仗打了大半年,逃到關中的百姓絕不止眼前這些。”
盧杞一直負責逃民的編練與整備,他立即兩手一攤,答道:
“這三萬逃民也是末將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渭南湊齊的,逃民也不知是從哪裏聽的謠言,都說到河工營裏做苦力的十有七八都要累死淹死,以至於很大一部分逃民都向蜀中一代而去。<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景佑也跟著附和。
“盧將軍說的沒錯,景某雖然甚少接觸軍務,但還是聽到了一些風言風語,說是咱們虐待河工,甚白骨累累,屍橫遍野……”
謠言如此,秦晉不禁凝眉沉思。這明顯是有組織和預謀的一次造謠,雖然暫時對幕後的主使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斷言,如果不盡快撲滅謠言,影響和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盧杞,謠言必須禁止,必要時候可以殺人!”
盧杞拱手應諾,景佑卻大吃了一驚,在他的眼裏,秦晉是個甚少將殺字掛在嘴邊的人,如何竟對些許謠言如此忌憚呢?雖然不明所以,但他還是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緊迫,抑或是說,這種緊迫就好像暴風雨來臨前的悶熱與焦躁。
一定有大事即將發生!
景佑暗暗猜想著。
盧杞和景佑一先一後離開了郡守府,當景佑上了自家馬車即將打道回府之時,盧杞卻突然擠了上去。
“監軍,不介意稍盧某一程吧?”
說實話,景佑對盧杞很是忌憚,知道此人手段狠辣,得罪他的人都沒有好下場,現在此人主動貼上來,絕沒有好事。但是,景佑是個軟弱的人,他又哪裏有勇氣和底氣說出拒絕的話呢?
卻見景佑尷尬一笑。
“盧將軍盡說些見外話,與將軍同乘一車,可是景某的榮耀啊!”
說罷,景佑又對外麵的馭者輕聲下令:“走吧,慢點,別顛著盧將軍。”
馬車緩緩起行,在同州城內以近乎於步行的速度前行著。
景佑這麽做倒不是出於惡意,而是為盧杞留出足夠的時間,否則,景佑的居所距離郡守府不足三百步,馬車疾馳片刻即到。他絕不想在自家宅邸款待這位煞神。
盧杞微微一笑,立時就猜出了景佑的心思,他也不惱不怒,知道景佑就是這麽一副膽小怕事的德行,就連秦使君對此人都有過忠厚懦弱的評語。如果自己以此事為難景佑,將來傳了出去,豈非要被人非議恃強淩弱了?
盧杞雖然手段狠辣,卻也不屑於用在弱者身上。
“監軍難道就不擔心天子中使心懷歹意?”
果不其然,景佑暗道盧杞果然不會無事同行,隻是這件事秦使君信誓旦旦,他又能說什麽呢?
“秦使君所言,景某也覺得有理!”
這句話是違心之言,但他實在不知道和盧杞如何應答。
“你在撒謊,你的眼神明明在說,你不相信!”
景佑歎息道:
“將軍明明知道,景佑這個監軍是掛名的,不論神武軍還是龍武軍,咱都一言不發,這等事即便不以為然,也是有心無力而已!”
“監軍此言謬矣,你有天子詔書,又身負旌節,雖然不能調兵,卻絕不是一無所用。”
景佑被盧杞繞的‘迷’糊了,索‘性’直言相告:
“盧將軍可有計劃?若有用得到景佑的地方,隻管說就是,力所能及的,決不推辭!”
聞聽此言,盧杞哈哈大笑,滿意的讚了一句:
“監軍真是快人快語,那盧某就不客氣了。”
……
次日掌燈時分,秦晉一連派出去了三路遊騎,都沒能查到天子中使的行蹤,而按照行程,他們早就應該在正午時分抵達同州。不祥的預感,在秦晉的心頭徘徊。
果然,當第四路遊騎回來的時候,謎底揭開。
邊令誠由為難節奏的逃民不知何故居然殺官造反了,他們打起了替天行道除‘奸’臣閹宦的旗號,竟一路浩浩‘蕩’‘蕩’的往長安進發。非但如此,這股殺官造反的逃民甚至還像模像樣的發布了討逆檄文,楊國忠、邊令誠、魚朝恩等‘奸’臣閹宦俱在其列。
據第四路遊騎發現的蛛絲馬跡,天子中使很可能在半路上遇到了這股殺官造反的逃民。隻能說他們運氣差到了極點。
這則消息,令人太過震撼,以至於在郡守府中當值的一眾佐官們聽說之後,還以為是某些人的惡作劇。但是,等他們看到郡守‘陰’沉的駭人的臉‘色’之後,便都明白了,這不是惡作劇,而是真實發生的事實。
秦晉當即召集了身在同州的幾名心腹商議此事,與秦晉的憂心忡忡不同,盧杞等人對此則紛紛叫好,甚至連杜甫都覺得,這些人的造反至少會讓天子聽到來自民間的聲音,如果能就此揭‘露’了楊國忠、邊令誠等人的醜惡麵目,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在他們看來,一群逃民而已,就算讓他們殺官造反,又能折騰出多大的風‘浪’呢?
但在秦晉看來,麻煩絕不僅僅在造反的三萬逃民。後世有一句話說的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可以燎原的未必都是人之所願的救苦救難之火。這把火即可以是正義之火,也可以是邪惡之火。
對眼下的大唐而言,三萬逃民於關中造反,其影響之惡劣,恐怕僅次於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
秦晉相信,神武軍,乃至於長安的禁軍都可以輕鬆的消滅掉這三萬逃民叛軍。但是,其中所隱含的政治意義以及影響則更為深遠。
這次造反,將更為沉重的打擊了唐朝的根基,動搖了李隆基的合法‘性’。
本朝太宗曾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百姓就是載舟的水,現在連百姓都跟著安祿山之後造反,不正說明了唐朝天子已經不得民心了嗎?
秦晉甚至可以想象得到,當李隆基聽聞這次叛‘亂’以後,會憤怒成什麽模樣。
除此之外,秦晉更為有心的則是,神武軍乃是河工營的直接組織者,身為一軍主將的自己恐怕難辭其咎,乃至於河渠使韋濟,都有可能牽連進逃民造反事件裏。盡管從表麵看,是邊令誠的胡作非為才導致了這次叛‘亂’的發生。
但是,以秦晉對朝中那位宰相的了解,平白無事都能將白的說成黑的,又何況造反的逃民與神武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呢?
早在召開會議之前,秦晉就已經命人到長安給韋濟送信,讓他早做準備,也許朝廷上的暴風雨即將到來了。
看著一眾親信們揚眉吐氣的模樣,秦晉忽然心有所感,難保這件事裏沒有他們的關係。轉念一想,他又歎了口氣,即便與在座的某些人有幹係又如何?當事人能承認嗎?就算承認了,又如何?對局麵有所補益嗎?
“嚴長史,立即草擬行文,秦某要向天子參合監軍邊令誠不發所為,道明因其故所引發的叛‘亂’。”
嚴倫老於吏事,對這種公文輕車熟路,秦晉用此人來草擬送往政事堂的行文最為合適,當然,他本人也會有奏本送往天子處,親自參劾邊令誠的幾項大罪。
不論這件逃民叛‘亂’的大事將‘波’及到多少人,秦晉至少有一點敢肯定,那就是邊令誠完蛋了,作為逃民叛‘亂’的直接責任人,萬無全身而退的道理!
本書來自l/32/3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