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是九郎?”
孟清江上前兩步,跪在地上的男人緩緩站起身,臉上露出一抹苦笑。
“四堂兄,我是清義。”
“清義,你不是……怎麽會落到這步田地?”
“說來話長。”孟清義仍是苦笑,“一晃十年,我都沒想過,自己還能活著回來。”
之前孟清義跪在地上,孟清江尚且不覺,等他站起,才發現他跛了一條腿,背也有些駝。認真算來,他不過是而立之年,竟已蒼老成這副樣子!
“四郎,你暫且坐下。”孟王氏擦幹眼淚,孟清義能夠回家,已是意外之喜。可當家的和八郎卻是再也回不來了,連屍骨都找不回了。
孟清江扶著孟清義坐到孟王氏下首,孟許氏和孟張氏帶著兩個女兒坐到了另一邊。
都是家人,孟清江又瞞著族裏給十二郎傳遞消息,孟清義的事,孟王氏從未想過要瞞著孟清江。
“九郎,當初到底是怎麽回事?”
“洪武三十年,爹帶著我和八哥一起去邊衛築堡服勞役。”孟清義的聲音沙啞,語速很慢,好像是許久未曾同人講話,語序也有點顛三倒四,好歹能將話講清楚,說明白。
“一路上都很順利,帶路的邊軍和揣著名冊的差丁也沒為難我們,說到了興和所有餅子吃,服完徭役,爹還能額外領一匹布……”
孟清義陷入了回憶,思緒漸漸飄遠。
十多年前的事,一直牢牢記在他的腦海裏,每時每刻都不能忘。
如果忘了,他就撐不下來。
如果忘了,他早死在塞外的荒漠草原裏。
“爹很高興,同我和八哥說,等服完徭役,領了布回來,正好給十二郎做學裏的束脩。”
說到這裏,孟清義頓了頓,臉上的表情陡然一變。
“可要到興和所了,卻遇上了韃子,一群韃子……總旗和邊軍都給殺了,差丁也死了。爹讓我和八哥快跑,帶著幾個叔伯兄弟一起跑。說完就拿起掉在地上的腰刀,朝韃子衝了過去……”
堂屋裏很靜,隻有孟清義說話的聲音。
“八哥和我不想跑,不能把爹扔下……爹罵我們……沒罵完,就被韃子……八哥讓我跑,可我跑不動,腳生了根一樣,跑不動……”
孟清義突然雙手抱住頭,嗚嗚的哭了起來。
“都死了,死了!還活著的都被韃子捆了起來,像牲口一樣拉在馬後頭。八哥肩膀傷了,又下大雪,根本沒能撐到塞外。韃子就那麽把他扔了,和同裏的叔伯兄弟一起……我死死抱住八哥,我不走!走了,就把爹和八哥都扔了!”
孟清義哭得幾乎喘不過氣來,孟清江死死的握住拳頭,孟王氏和兩個兒媳臉色慘白。
“見我們都不走,有韃子想出了主意,不走的,一刀-捅-在身上,連死了五個,後邊的就都老實了……”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孟清義仍不自覺的打著哆嗦。
“我和同裏的九個,一起被捆出了塞外。到了那些韃子的部落,我們就是奴-隸,是牲口!放羊,扛帳篷,最苦最累的活都是我們幹。遇上沒糧食的時候,我們就是最先被餓死的。加上我,十個壯年漢子,到如今就剩了我一個……”
“我想跑,跑了兩次,被韃子用鞭子抽斷了腿部。第三次被抓回來,我就不跑了。閉上嘴,當自己是棵木頭,是塊石頭。就想著,拚一口氣活下去,活下去找著爹和八哥沒了的地方,十一年啊,不能讓爹和八哥連個安生睡的地方都沒有,死了都不能回鄉。”
孟清義斷斷續續的說著,孟許氏已然哭暈過去,倒在孟三姐的懷裏,人事不省。
孟王氏也是雙眼紅腫,卻沒有倒下去,而是認真的聽著,要將兒子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聽進耳朵裏,牢牢的記在心裏。
當家的,八郎,天殺的韃子!
突然,孟清義抬起頭,看向孟清江,雙眼通紅,神情格外的奇怪。
“當年,本不該我爹帶著鄉人去興和所的。”
孟清江低下頭,心中的愧疚,無論如何也抹不平。
洪武三十年,本該是他爹和大哥去應役的,卻借著和裏長家中有親,將孟廣智和八郎九郎的名字換了上去。
“還有,”孟清義的神情愈發古怪,看著孟清江的眼神,竟似帶著刻骨的仇恨和瘋狂,“那些韃子裏還有漢人!給韃子帶路的漢人!除了被韃子殺了,被捆去塞外,一同去的,可有人逃回來?”
“沒有,沒有一個回來。”孟王氏喃喃道,“隻有縣衙裏的小吏送信,說是都給韃子殺了。”
“沒有?”孟清義突然笑了,笑得讓人膽寒,“沒了好,都死了好!狼心狗肺,心肝都黑了的東西,該死,都該死!”
“九郎?”
孟清義不對勁,像是犯了癔症一般。
“娘,你看。”孟清義從羊皮襖裏取出一個髒兮兮的布包,巴掌大的布料早看不出顏色,卻被他貼身帶著,打開布包,裏麵是結成了硬塊的藥粉。
“九郎?”
“娘,你知道這是什麽?”孟清義咬牙切齒道,“是藥,毒藥!”
“啊?!”孟王氏吃了一驚,“兒啊,難道是……”
“娘,這毒藥不是我的,是同被抓去塞外的二郎給我的。”孟清義轉向孟清江,眼睛更加赤紅,“死前給我的。他告訴我,原本,這毒藥就是我們爺三個準備的!”
“什麽?!”
“他還說,六郎也知道這事。按照原本的謀算,是打算到了衛所再動手。”
到邊塞服徭役,死人幾乎成了常例。隻要不太過分,衛所和都司都不會追究,連巡按禦史都不會多言。
“二郎告訴我,說這藥是族長給他的。隻要事做成了,就給他家裏五畝上等肥田!六郎在出發前醉酒說漏了嘴,同去的人裏不少都曉得!以為是說笑也好,怎樣也罷,就是沒一個人提個醒,我們爺三一直被蒙在鼓裏!可笑爹還護著他們,護著他們!”
族長?
十一年前,孟氏的族長,不正是孟廣孝?!
孟王氏嘴角流下一抹殷紅。
想當初,孟廣智父子三人死訊傳來,孟清和當即因錯被逐出儒學,家裏的田產幾乎全部被孟廣孝侵-占,卻還被惦記著宅子!
害了孟廣智父子三個,給出的肥田從哪裏出?定然是自家被占去的田地!
“畜生!他是個畜生!”
當家的死了,八郎九郎也沒了,十二郎也病在榻上,起都起不來!
霸占了良田不夠,連僅餘的幾畝薄田和祖宅也不放過,這是要逼著他們一家孤兒寡母去死啊!
“不是人,不是人啊!”
是人,怎麽能長出這般-畜-生的心腸!
孟王氏曉得,孟廣孝和孟清海的所作所為同孟清江無幹,可終究意難平。
震驚之後,孟清江也知曉,無論自己說什麽,六堂叔和八郎都沒了。孟王氏沒有馬上把他攆出去,已是顧念著往日的情分。
可自己不能不識相。
九郎死裏逃生,不會空口白話給他爹和大哥捏造罪名。何況,當年發生的種種,他同樣看在眼裏。沒有可辯駁的,隻要是人,就沒那臉皮。
“六嬸,這是十二郎的信。”孟清江站起身,“十二郎說,族裏的事,朝廷自會派人下查。大寧北京都通了消息,朝廷來人時,必不會好驚擾到六嬸家中。”
孟王氏接過信,到底歎息一聲,“麻煩你了。”
孟清江搖頭,道:“那幾個丫頭還關在後院?”
“都關著。”
“如果六嬸信得過侄子,可否將人交給侄子帶走?”
孟王氏和兩個兒媳-操-勞慣了,不習慣用丫頭。小廝更不行,一門的寡婦,容易招惹閑話。
孟清和想接家人到大寧,孟王氏沒點頭。送了兩個劈柴做飯的婆子,孟王氏留下了。孟重九死後,族人又送了兩個丫頭到她身邊,個頂個的水靈,說是伺候伯太夫人,實際上打的什麽主意,彼此都明白。
族老開口,孟王氏推不掉,人留下,卻絕口不提移居大寧。隻想著過兩年,族人自己明白,也不必撕破臉皮。不想她想給旁人留臉麵,旁人卻壓根不想十二郎在外有多艱難。
察覺到族中行事愈發張揚,為占良田竟險些-逼-死了人命,孟王氏連忙給孟清和寫信,卻發現,家中的兩個丫頭都在暗中給族人傳遞消息。兩個婆子很本分,孟王氏卻不敢冒險,托孫女婿將孟清江找來,把人全都關了起來,隻等消息送到十二郎手裏,再看如何處置。
“兩個婆子是十二郎給嬸子的,定是好的。那兩個丫頭,交給侄子來辦。”
“人是族老送的,好歹掌握些分寸。”
“嬸子盡管放心!”
孟王氏的一句叮囑,總算讓孟清江鬆了口氣。
還好,嬸子雖然有氣,卻沒有真正遷怒。至於他爹和大哥,孟清江閉了閉眼,該怎麽辦就怎麽辦吧。他為他們求了幾次情,夠了!
他也有家小,妻子剛為他生了第二個兒子。不是他不孝不悌,人總是要為自己考慮。以爹和大哥對十二郎一家所為,他拚著臉麵不要也張不開這個口。
兩個丫頭被從後院帶出來,欲向孟王氏告饒,卻被一同走出的婆子扭住了胳膊,堵住了嘴。
“人先送去族老和族長家。”孟清江見孟王氏沒有反對,才接著道,“侄子還要去成叔家一趟。”
孟成是孟重九的長子,族人-侵-占-良田等事,孟重九一支都沒有沾手,反而勸說族人盡早罷手。奈何族人不聽勸,便是族老也被金銀迷住了心竅。
“應該去。”孟王氏看向孟清義,欲言又止。猶豫半晌,還是打消了念頭。九郎回屯都是避著人的,等諸事了結,再去補辦戶籍,見過九叔的家人也不遲。
孟清江離開時,孟清義一直沒有出聲。
直到他走出堂屋,身後才隱隱傳來聲音,“娘,十二郎可會回來……不能就這麽放過害了爹和八哥的……”
腳步頓了頓,孟清江終究沒有回頭。
自接替孟廣孝成為族長,孟廣順一向順風順水,很是得意。
突然見送到十二郎家的丫頭被孟清江送回來,一時沒能反應過來。
“四郎,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孟清江沒有多言,人送到,轉身就走。族老家中也是一樣。氣得族老大罵他不敬長輩。
“四郎如此行事,還當自己是孟氏兒郎嗎?!”
“正是記著姓孟,清江才要提醒諸位一句,人心不足必遭禍患!”
話說得生硬,毫不理會族老的跳腳大罵。
待他去到孟成家中,十幾名錦衣衛連同從營州衛調來的邊軍,已然進入了孟家屯。
帶隊的紀綱騎在馬上,從懷裏取出一份名單,看著被邊軍從家中帶出的孟氏族人,冷聲道:“按照名單,全部抓起來!年十五以上男丁充軍戍邊,年十五以下發遵化炒鐵。家眷發邊塞屯田。抄沒田契家產造冊,呈送指揮後再做決斷。記著,切勿驚擾到伯太夫人,不然,本官第一個不放過!”
“遵令!”
邊軍同錦衣衛一起行動,凡是記在名單上的,從孟氏族老到孟氏族長,再到普通族人,一個也未能逃脫。
從幾名族老和族長家中抄出的田契尤其多。明麵上掛著孟清和的名字,真正所有者卻是捏著田契的孟氏族人。
“同知請看。”
接過校尉遞上的一疊田契,紀綱問道:“都在這了,沒落下?”
“回同知,弟兄們絕不敢馬虎,也不敢私藏。”
“恩。”紀綱點點頭,“東邊的,可是孟伯爺提及的族老家宅?”
“正是。”
“也莫要驚擾了。”
“是。”
錦衣衛和邊軍的動作很快,孟家屯裏先是一陣喧鬧,哭聲和罵聲不絕,隨即又很快消失。麵對出鞘的腰刀,無人不心生寒意。
“留幾個人同劉百戶在這裏看著。你們和本官去一趟興州衛。”
紀綱將名單收回懷中,拉起馬韁。
孟廣孝,孟清海,跑了誰也不能跑了他們。戍邊都不必,和“來曆不明”的那幾個扯上關係,這對父子至少要在詔獄裏扒層皮。
是死是活,或許該說,是早死還是晚死,單看他們的造化了。
順天府的消息很快傳到京城,同樣的,孟氏族人犯下的錯事也被揭開了蓋子。
朝堂上立刻掀起了一波對興寧伯的討伐之聲。
孟清和告假,不上朝,消息卻十分靈通。
“要不然,我再回詔獄裏住段時間?”
這個提議被定國公當即否決。
上門討要牢房損失費的楊指揮使,頭也搖得像撥浪鼓。
開玩笑,萬一北鎮撫司也被拆了,讓他搬到南鎮撫司辦公不成?會笑掉曆代錦衣衛指揮使的大牙!
“可這麽下去也不是個事。”孟清和看得很明白,孟氏一族八成隻是個引子,為的是引出更大的魚。不然的話,人都抓了,地也還了,涉及倒-賣木材的幾名指揮僉事也論罪了,怎麽動靜反而越鬧越大?
為防萬一,他還是繼續到錦衣獄中住著,才更保險。“首惡”進牢房了,旁人還有什麽話說?
“不必。”
沈瑄斬釘截鐵,大有孟清和敢進詔獄,他就連北鎮撫司一起拆之意。
孟伯爺當即老實了。
得了,楊指揮使人還是不錯的,雖說見天上門要賬……還是別害人家了。
錦衣獄不能去,要麽應天府?還是刑部?
沒等孟伯爺做出選擇,沈瑄開始發力了。
滿朝文武徹底見識到,定國公如何將兵法活學活用,在朝堂上一力降十會,接連幹趴下四位監察禦史,兩名侍郎,六名給事中。五軍都督府裏有不識相的,也照拍不誤。
朝堂上拍完,朝堂下繼續切磋。
老子是文人?年紀大了?
那好,兒子上。
武鬥不成?
那就文鬥!
於是乎,群臣再次見證了奇跡,定國公不隻會打仗,還會寫詩,更會做文章。
引經據典,闡述經意,四書五經倒背如流。但凡是和他切磋過的,十個裏有九個覺得人生一片黑暗,自己苦讀十年,竟比不上一介武夫!
剩下一個,也被沈瑄的武藝折服,臥床不起中。實事求是的講,當真是“折”了才“服”。
京城中起了新的八卦,定國公頓時名聲大噪。
孟清和覺得不妥。他不想出“風頭”,卻也不想沈瑄替代他被推到風口浪尖。
沈瑄卻捏了捏他的耳垂,道:“瑄說過,一切交予我,十二郎安心即可。”
孟伯爺猶不死心,還想再說。國公爺不多廢話,直接堵嘴。
朱棣接到錦衣衛回報,再看沈瑄種種行事,愈發的手癢。
沈瑄在宮外,無事絕不進宮,被“扣”在京中不許歸藩的朱高煦和朱高燧倒了大黴。
武藝差一截,抽!
讀書差兩截,再抽!
綜合實力差三截,繼續抽!
朱高煦和朱高燧上躥下跳,裏子麵子都在兒子侄子跟前丟了個幹淨。
朱棣火出了,氣順了,當即下旨,“詔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永樂五年以前逋負稅銀,及追償未完鹽糧芻豆諸色課程贓罰悉免。”
“功臣獲罪,可贖銀抵罪或隨軍立功,免刑罰。”
“有誣告者,視誣告之罪,重懲。”
詔令6續下達,不知情的,高呼天子聖明,寬厚仁德,愛民如子,乃當世明君。
知道內情的,如朱高煦兄弟和近身伺候的鄭和侯顯等人,隻能沉默,表示無語。
興寧伯簡在帝心,縱觀天下,幾無出其左右者。
孟清江上前兩步,跪在地上的男人緩緩站起身,臉上露出一抹苦笑。
“四堂兄,我是清義。”
“清義,你不是……怎麽會落到這步田地?”
“說來話長。”孟清義仍是苦笑,“一晃十年,我都沒想過,自己還能活著回來。”
之前孟清義跪在地上,孟清江尚且不覺,等他站起,才發現他跛了一條腿,背也有些駝。認真算來,他不過是而立之年,竟已蒼老成這副樣子!
“四郎,你暫且坐下。”孟王氏擦幹眼淚,孟清義能夠回家,已是意外之喜。可當家的和八郎卻是再也回不來了,連屍骨都找不回了。
孟清江扶著孟清義坐到孟王氏下首,孟許氏和孟張氏帶著兩個女兒坐到了另一邊。
都是家人,孟清江又瞞著族裏給十二郎傳遞消息,孟清義的事,孟王氏從未想過要瞞著孟清江。
“九郎,當初到底是怎麽回事?”
“洪武三十年,爹帶著我和八哥一起去邊衛築堡服勞役。”孟清義的聲音沙啞,語速很慢,好像是許久未曾同人講話,語序也有點顛三倒四,好歹能將話講清楚,說明白。
“一路上都很順利,帶路的邊軍和揣著名冊的差丁也沒為難我們,說到了興和所有餅子吃,服完徭役,爹還能額外領一匹布……”
孟清義陷入了回憶,思緒漸漸飄遠。
十多年前的事,一直牢牢記在他的腦海裏,每時每刻都不能忘。
如果忘了,他就撐不下來。
如果忘了,他早死在塞外的荒漠草原裏。
“爹很高興,同我和八哥說,等服完徭役,領了布回來,正好給十二郎做學裏的束脩。”
說到這裏,孟清義頓了頓,臉上的表情陡然一變。
“可要到興和所了,卻遇上了韃子,一群韃子……總旗和邊軍都給殺了,差丁也死了。爹讓我和八哥快跑,帶著幾個叔伯兄弟一起跑。說完就拿起掉在地上的腰刀,朝韃子衝了過去……”
堂屋裏很靜,隻有孟清義說話的聲音。
“八哥和我不想跑,不能把爹扔下……爹罵我們……沒罵完,就被韃子……八哥讓我跑,可我跑不動,腳生了根一樣,跑不動……”
孟清義突然雙手抱住頭,嗚嗚的哭了起來。
“都死了,死了!還活著的都被韃子捆了起來,像牲口一樣拉在馬後頭。八哥肩膀傷了,又下大雪,根本沒能撐到塞外。韃子就那麽把他扔了,和同裏的叔伯兄弟一起……我死死抱住八哥,我不走!走了,就把爹和八哥都扔了!”
孟清義哭得幾乎喘不過氣來,孟清江死死的握住拳頭,孟王氏和兩個兒媳臉色慘白。
“見我們都不走,有韃子想出了主意,不走的,一刀-捅-在身上,連死了五個,後邊的就都老實了……”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孟清義仍不自覺的打著哆嗦。
“我和同裏的九個,一起被捆出了塞外。到了那些韃子的部落,我們就是奴-隸,是牲口!放羊,扛帳篷,最苦最累的活都是我們幹。遇上沒糧食的時候,我們就是最先被餓死的。加上我,十個壯年漢子,到如今就剩了我一個……”
“我想跑,跑了兩次,被韃子用鞭子抽斷了腿部。第三次被抓回來,我就不跑了。閉上嘴,當自己是棵木頭,是塊石頭。就想著,拚一口氣活下去,活下去找著爹和八哥沒了的地方,十一年啊,不能讓爹和八哥連個安生睡的地方都沒有,死了都不能回鄉。”
孟清義斷斷續續的說著,孟許氏已然哭暈過去,倒在孟三姐的懷裏,人事不省。
孟王氏也是雙眼紅腫,卻沒有倒下去,而是認真的聽著,要將兒子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聽進耳朵裏,牢牢的記在心裏。
當家的,八郎,天殺的韃子!
突然,孟清義抬起頭,看向孟清江,雙眼通紅,神情格外的奇怪。
“當年,本不該我爹帶著鄉人去興和所的。”
孟清江低下頭,心中的愧疚,無論如何也抹不平。
洪武三十年,本該是他爹和大哥去應役的,卻借著和裏長家中有親,將孟廣智和八郎九郎的名字換了上去。
“還有,”孟清義的神情愈發古怪,看著孟清江的眼神,竟似帶著刻骨的仇恨和瘋狂,“那些韃子裏還有漢人!給韃子帶路的漢人!除了被韃子殺了,被捆去塞外,一同去的,可有人逃回來?”
“沒有,沒有一個回來。”孟王氏喃喃道,“隻有縣衙裏的小吏送信,說是都給韃子殺了。”
“沒有?”孟清義突然笑了,笑得讓人膽寒,“沒了好,都死了好!狼心狗肺,心肝都黑了的東西,該死,都該死!”
“九郎?”
孟清義不對勁,像是犯了癔症一般。
“娘,你看。”孟清義從羊皮襖裏取出一個髒兮兮的布包,巴掌大的布料早看不出顏色,卻被他貼身帶著,打開布包,裏麵是結成了硬塊的藥粉。
“九郎?”
“娘,你知道這是什麽?”孟清義咬牙切齒道,“是藥,毒藥!”
“啊?!”孟王氏吃了一驚,“兒啊,難道是……”
“娘,這毒藥不是我的,是同被抓去塞外的二郎給我的。”孟清義轉向孟清江,眼睛更加赤紅,“死前給我的。他告訴我,原本,這毒藥就是我們爺三個準備的!”
“什麽?!”
“他還說,六郎也知道這事。按照原本的謀算,是打算到了衛所再動手。”
到邊塞服徭役,死人幾乎成了常例。隻要不太過分,衛所和都司都不會追究,連巡按禦史都不會多言。
“二郎告訴我,說這藥是族長給他的。隻要事做成了,就給他家裏五畝上等肥田!六郎在出發前醉酒說漏了嘴,同去的人裏不少都曉得!以為是說笑也好,怎樣也罷,就是沒一個人提個醒,我們爺三一直被蒙在鼓裏!可笑爹還護著他們,護著他們!”
族長?
十一年前,孟氏的族長,不正是孟廣孝?!
孟王氏嘴角流下一抹殷紅。
想當初,孟廣智父子三人死訊傳來,孟清和當即因錯被逐出儒學,家裏的田產幾乎全部被孟廣孝侵-占,卻還被惦記著宅子!
害了孟廣智父子三個,給出的肥田從哪裏出?定然是自家被占去的田地!
“畜生!他是個畜生!”
當家的死了,八郎九郎也沒了,十二郎也病在榻上,起都起不來!
霸占了良田不夠,連僅餘的幾畝薄田和祖宅也不放過,這是要逼著他們一家孤兒寡母去死啊!
“不是人,不是人啊!”
是人,怎麽能長出這般-畜-生的心腸!
孟王氏曉得,孟廣孝和孟清海的所作所為同孟清江無幹,可終究意難平。
震驚之後,孟清江也知曉,無論自己說什麽,六堂叔和八郎都沒了。孟王氏沒有馬上把他攆出去,已是顧念著往日的情分。
可自己不能不識相。
九郎死裏逃生,不會空口白話給他爹和大哥捏造罪名。何況,當年發生的種種,他同樣看在眼裏。沒有可辯駁的,隻要是人,就沒那臉皮。
“六嬸,這是十二郎的信。”孟清江站起身,“十二郎說,族裏的事,朝廷自會派人下查。大寧北京都通了消息,朝廷來人時,必不會好驚擾到六嬸家中。”
孟王氏接過信,到底歎息一聲,“麻煩你了。”
孟清江搖頭,道:“那幾個丫頭還關在後院?”
“都關著。”
“如果六嬸信得過侄子,可否將人交給侄子帶走?”
孟王氏和兩個兒媳-操-勞慣了,不習慣用丫頭。小廝更不行,一門的寡婦,容易招惹閑話。
孟清和想接家人到大寧,孟王氏沒點頭。送了兩個劈柴做飯的婆子,孟王氏留下了。孟重九死後,族人又送了兩個丫頭到她身邊,個頂個的水靈,說是伺候伯太夫人,實際上打的什麽主意,彼此都明白。
族老開口,孟王氏推不掉,人留下,卻絕口不提移居大寧。隻想著過兩年,族人自己明白,也不必撕破臉皮。不想她想給旁人留臉麵,旁人卻壓根不想十二郎在外有多艱難。
察覺到族中行事愈發張揚,為占良田竟險些-逼-死了人命,孟王氏連忙給孟清和寫信,卻發現,家中的兩個丫頭都在暗中給族人傳遞消息。兩個婆子很本分,孟王氏卻不敢冒險,托孫女婿將孟清江找來,把人全都關了起來,隻等消息送到十二郎手裏,再看如何處置。
“兩個婆子是十二郎給嬸子的,定是好的。那兩個丫頭,交給侄子來辦。”
“人是族老送的,好歹掌握些分寸。”
“嬸子盡管放心!”
孟王氏的一句叮囑,總算讓孟清江鬆了口氣。
還好,嬸子雖然有氣,卻沒有真正遷怒。至於他爹和大哥,孟清江閉了閉眼,該怎麽辦就怎麽辦吧。他為他們求了幾次情,夠了!
他也有家小,妻子剛為他生了第二個兒子。不是他不孝不悌,人總是要為自己考慮。以爹和大哥對十二郎一家所為,他拚著臉麵不要也張不開這個口。
兩個丫頭被從後院帶出來,欲向孟王氏告饒,卻被一同走出的婆子扭住了胳膊,堵住了嘴。
“人先送去族老和族長家。”孟清江見孟王氏沒有反對,才接著道,“侄子還要去成叔家一趟。”
孟成是孟重九的長子,族人-侵-占-良田等事,孟重九一支都沒有沾手,反而勸說族人盡早罷手。奈何族人不聽勸,便是族老也被金銀迷住了心竅。
“應該去。”孟王氏看向孟清義,欲言又止。猶豫半晌,還是打消了念頭。九郎回屯都是避著人的,等諸事了結,再去補辦戶籍,見過九叔的家人也不遲。
孟清江離開時,孟清義一直沒有出聲。
直到他走出堂屋,身後才隱隱傳來聲音,“娘,十二郎可會回來……不能就這麽放過害了爹和八哥的……”
腳步頓了頓,孟清江終究沒有回頭。
自接替孟廣孝成為族長,孟廣順一向順風順水,很是得意。
突然見送到十二郎家的丫頭被孟清江送回來,一時沒能反應過來。
“四郎,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孟清江沒有多言,人送到,轉身就走。族老家中也是一樣。氣得族老大罵他不敬長輩。
“四郎如此行事,還當自己是孟氏兒郎嗎?!”
“正是記著姓孟,清江才要提醒諸位一句,人心不足必遭禍患!”
話說得生硬,毫不理會族老的跳腳大罵。
待他去到孟成家中,十幾名錦衣衛連同從營州衛調來的邊軍,已然進入了孟家屯。
帶隊的紀綱騎在馬上,從懷裏取出一份名單,看著被邊軍從家中帶出的孟氏族人,冷聲道:“按照名單,全部抓起來!年十五以上男丁充軍戍邊,年十五以下發遵化炒鐵。家眷發邊塞屯田。抄沒田契家產造冊,呈送指揮後再做決斷。記著,切勿驚擾到伯太夫人,不然,本官第一個不放過!”
“遵令!”
邊軍同錦衣衛一起行動,凡是記在名單上的,從孟氏族老到孟氏族長,再到普通族人,一個也未能逃脫。
從幾名族老和族長家中抄出的田契尤其多。明麵上掛著孟清和的名字,真正所有者卻是捏著田契的孟氏族人。
“同知請看。”
接過校尉遞上的一疊田契,紀綱問道:“都在這了,沒落下?”
“回同知,弟兄們絕不敢馬虎,也不敢私藏。”
“恩。”紀綱點點頭,“東邊的,可是孟伯爺提及的族老家宅?”
“正是。”
“也莫要驚擾了。”
“是。”
錦衣衛和邊軍的動作很快,孟家屯裏先是一陣喧鬧,哭聲和罵聲不絕,隨即又很快消失。麵對出鞘的腰刀,無人不心生寒意。
“留幾個人同劉百戶在這裏看著。你們和本官去一趟興州衛。”
紀綱將名單收回懷中,拉起馬韁。
孟廣孝,孟清海,跑了誰也不能跑了他們。戍邊都不必,和“來曆不明”的那幾個扯上關係,這對父子至少要在詔獄裏扒層皮。
是死是活,或許該說,是早死還是晚死,單看他們的造化了。
順天府的消息很快傳到京城,同樣的,孟氏族人犯下的錯事也被揭開了蓋子。
朝堂上立刻掀起了一波對興寧伯的討伐之聲。
孟清和告假,不上朝,消息卻十分靈通。
“要不然,我再回詔獄裏住段時間?”
這個提議被定國公當即否決。
上門討要牢房損失費的楊指揮使,頭也搖得像撥浪鼓。
開玩笑,萬一北鎮撫司也被拆了,讓他搬到南鎮撫司辦公不成?會笑掉曆代錦衣衛指揮使的大牙!
“可這麽下去也不是個事。”孟清和看得很明白,孟氏一族八成隻是個引子,為的是引出更大的魚。不然的話,人都抓了,地也還了,涉及倒-賣木材的幾名指揮僉事也論罪了,怎麽動靜反而越鬧越大?
為防萬一,他還是繼續到錦衣獄中住著,才更保險。“首惡”進牢房了,旁人還有什麽話說?
“不必。”
沈瑄斬釘截鐵,大有孟清和敢進詔獄,他就連北鎮撫司一起拆之意。
孟伯爺當即老實了。
得了,楊指揮使人還是不錯的,雖說見天上門要賬……還是別害人家了。
錦衣獄不能去,要麽應天府?還是刑部?
沒等孟伯爺做出選擇,沈瑄開始發力了。
滿朝文武徹底見識到,定國公如何將兵法活學活用,在朝堂上一力降十會,接連幹趴下四位監察禦史,兩名侍郎,六名給事中。五軍都督府裏有不識相的,也照拍不誤。
朝堂上拍完,朝堂下繼續切磋。
老子是文人?年紀大了?
那好,兒子上。
武鬥不成?
那就文鬥!
於是乎,群臣再次見證了奇跡,定國公不隻會打仗,還會寫詩,更會做文章。
引經據典,闡述經意,四書五經倒背如流。但凡是和他切磋過的,十個裏有九個覺得人生一片黑暗,自己苦讀十年,竟比不上一介武夫!
剩下一個,也被沈瑄的武藝折服,臥床不起中。實事求是的講,當真是“折”了才“服”。
京城中起了新的八卦,定國公頓時名聲大噪。
孟清和覺得不妥。他不想出“風頭”,卻也不想沈瑄替代他被推到風口浪尖。
沈瑄卻捏了捏他的耳垂,道:“瑄說過,一切交予我,十二郎安心即可。”
孟伯爺猶不死心,還想再說。國公爺不多廢話,直接堵嘴。
朱棣接到錦衣衛回報,再看沈瑄種種行事,愈發的手癢。
沈瑄在宮外,無事絕不進宮,被“扣”在京中不許歸藩的朱高煦和朱高燧倒了大黴。
武藝差一截,抽!
讀書差兩截,再抽!
綜合實力差三截,繼續抽!
朱高煦和朱高燧上躥下跳,裏子麵子都在兒子侄子跟前丟了個幹淨。
朱棣火出了,氣順了,當即下旨,“詔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永樂五年以前逋負稅銀,及追償未完鹽糧芻豆諸色課程贓罰悉免。”
“功臣獲罪,可贖銀抵罪或隨軍立功,免刑罰。”
“有誣告者,視誣告之罪,重懲。”
詔令6續下達,不知情的,高呼天子聖明,寬厚仁德,愛民如子,乃當世明君。
知道內情的,如朱高煦兄弟和近身伺候的鄭和侯顯等人,隻能沉默,表示無語。
興寧伯簡在帝心,縱觀天下,幾無出其左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