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元年五月,天子禦駕離京。


    是日,世子朱高熾親領百官出宣武門相送。


    自皇後千秋節宮宴之後,世子多以讀書為由居文華殿不出,非天子宣召不至。自日前昏厥,太醫言世子心中鬱結,體虛,需休養。天子特命世子不必入奉天殿逢朝聽證,以休養為本。此令一下,讓支持朱高熾登皇太子位的解縉等人心驚不已。


    不封皇太子,連聽政也不許了。這哪裏是關心世子,分明是將世子排除在朝堂之外。


    對比之下,高陽郡王領兵在外,卻恩寵日隆。


    天子時常敕諭,或言及-軍-事,或敘父子之情。高陽郡王更是旬日上表,不提政事,隻關心天子勞累,皇後鳳體。風聲傳出,高陽郡王囂張跋扈之名頓減,仁孝之名大盛,隱有蓋過長兄之勢。


    解縉黃淮等人焦急不已,莫非天子真要廢長立幼?


    “於國家社稷,廢嫡長子而立次子,此非福也!”


    更有人擔憂,如唐時玄武門之變,會否在本朝重演。


    “天子本就以武奪位,喜高陽郡王……”


    “慎言!”


    話被攔住,眾人仍驚出一頭冷汗。


    朱棣怎麽登上皇位的,天下人都清楚。


    清楚歸清楚,大聲說出來可會要人命。


    出言者也意識到說錯話了,擦了擦額角,閉上了嘴。


    一場虛驚,眾人心中都打起了鼓,哪還有心思商量如何幫朱高熾擺脫困境,隻能虛應幾句,借口公務各自離去。


    文淵閣內西側廂房內,楊榮站在窗前,看著麵帶沉重的黃淮等人,搖了搖頭。


    太急了。


    書生意氣不可成事,建文朝的種種擺在眼前,為何他們還不明白?今上正當壯年,世子根基未穩定,倒是二皇子和三皇子戰功彪炳,如此急迫,非但無法送世子上位,反而會讓陛下同世子離心。


    “士奇兄觀之,如今之況何解?”


    “難解,卻非無解。”


    自入文淵閣,成為內閣七人之一,楊士奇愈發謹言慎行。朝臣議立皇太子,從不參與。解縉等相邀,能推則推。楊榮也是一樣。


    落在朱棣眼中,便是此二人知進退,體上意,協助他處理政務的能力又是一流,有望成為朝中股肱之臣。


    雖然解縉仍三天兩頭得天子誇獎,幾乎被誇出一朵花來,但在文淵閣內,楊榮和楊士奇卻更受重用,隱隱壓過了解縉黃淮。


    文淵閣的七人也分成了兩派。


    一派以解縉黃淮為首,另一派則以二楊為先。


    明知天子用意,眾人也必須遵照朱棣設好的方向去走,沒人敢提出反對。


    “依士奇兄看,天子是真存了廢文華殿之心?”


    楊士奇搖搖頭,“天子縱不喜世子,卻未必不喜文華殿。”


    “哦?”


    楊榮走到桌前,楊士奇執筆落在紙上,待楊榮看過之後,移到燭火旁點燃。


    橘紅的火光,漸漸吞噬了紙上墨跡。


    宣紙成灰,“聖孫”兩個字卻深深刻印在了楊榮的腦海裏。


    “可要提醒解侍讀?”


    “不必。”楊士奇再次搖頭,“解侍讀早已領悟,你我二人隻需靜觀,忠於陛下,本分為要。”


    語義已盡,楊士奇不再多言,


    五月丁醜,天子駕臨山東,途經濟南、德州等被兵府縣,見荒蕪田地甚多,民有饑色,特召山東布政使前來問話。


    朱棣很疑惑,朝廷連續兩年免除山東夏糧,又撥付糧食錢鈔賑濟,為何還會出現民不聊生的情況?


    昔日德州濟南,均為繁華之地,如今再觀,哪裏還有繁華的樣子?


    山東布政使還想隱瞞,麵對朱棣,終究心虛。幾番奏對,因緊張之故,前言不搭後語,朱棣心中疑惑更甚,召來楊鐸,大有不在朕的麵前說實話,就放錦衣衛的架勢。


    “你和朕說實話,還是朕另想法子讓你說實話?”


    朱棣氣勢全開,楊鐸再一旁冰冷的盯著,像是計劃從哪裏下刀子最好。


    如此壓力之下,再鐵打的漢子也撐不住。如果之前還有幾分僥幸的念想,被永樂帝的火氣一噴,頓時煙消雲散。該說不該說的全都竹筒倒豆子,一幹二淨。


    末了,跪在地上砰砰磕頭,哭道:陛下,他全都說了,一點也沒隱瞞。荒地征稅是戶部下令,絕不是他肆意妄為。他知道自己這事做的不對,但看在坦白從寬的份上,能不能當個汙點證人,爭取寬大處理?


    永樂帝沒說話,隨手抓起大帳中的一件東西就扔了過去。


    山東布政使不敢躲,一下被砸在了肩膀上。


    清脆的骨裂聲,石硯滾落在地上,大團的墨跡染上緋色官服,官補上的錦雞瞬間失去了光彩。


    忍著肩上劇痛,山東布政使不斷請罪,“陛下息怒!臣知罪!”


    能在靖難後做到山東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是天子看好他的能力,也是對他的信任。


    結果呢?


    朱棣惡狠狠的盯著跪在麵前的山東布政使,恨不能一刀劈了他。他就是這麽報償自己對他的信任和重用?!


    “戶部的命令,重於朕的旨意?”


    朱棣親口問出這句話,已是誅心。


    山東布政使不敢回答,連連叩首,他知道,自己十有八-九是活不成了,充軍戍邊都是天子開恩。他死不要緊,隻希望不要罪及家人,放他一家老小一條生路。


    “你有家人,百姓何嚐沒有?你求朕憐憫你的家人,為何不能憐憫治下百姓?!”朱棣一把抓起山東布政使的衣領,像拖一條麻袋一般將他拖出帳外,狠狠-摜-到地上。回身-抽—出金吾衛的腰刀,刀鋒正對布政使的喉嚨。


    “何為一省之官?承宣政令,掌控財富,慈掌庶民!朕乃天子,天子庶民猶如朕之親子!你說,你告訴朕,朕如何能放過你?放過你的家人?!”


    大營之中一片肅然,隻有朱棣的咆哮聲-撕-裂長空,傳至營外,砸開了百姓臉上的麻木。


    “太--祖高皇帝在時,嚐言,愛民如子!朕自登基以來,無不尊奉太—祖訓導,兢兢業業,不敢踏錯一步!”


    “朕命免去被兵地糧稅,爾等不奉旨,反而加苛重稅,中飽私囊,以致百姓破家,田地荒蕪,民不聊生!”


    “事已至此,非但不反思自身之過,而隻求自己親人性命,朕如何才能不殺你?!”


    怒到極致,猛然揮刀,血自胸腔中噴出,烏紗隨著人頭滾落。


    朱棣單手提刀,一縷鮮血滑過刀鋒,凝成血珠,沿著刀尖滴落。


    目睹一切的戶部官員駭然,雙-股顫顫,幾不能立。


    朱棣將刀交給金吾衛,令人將山東布政使的屍體拖下去,查抄其家,十五以上男子全部斬首,女眷充教坊司。


    “吾皇萬歲!”


    被楊鐸帶來問話的耆老已是淚流滿麵,跪在地上,高呼萬歲。


    朱棣走過去,親自扶起老者,道:“是朕失察,所用非人,致百姓苦難至此,是朕之過!”


    說罷,以天子之尊,向耆老躬身。


    營中文武同時下拜,文臣作揖,武官抱拳。


    老者哽咽不能語,顫抖著雙手,連呼萬歲之聲,久久不絕。


    天子禦駕在濟南駐蹕三日,山東布政使司上下,自左右布政使到左右參政,經曆,都事,照磨等逐一被錦衣衛帶走詢問,問罪者眾。濟南知府同樣沒逃過一刀,被梟首示眾。


    處置了山東官員,隨行的戶部官員也沒能好過,兩人當場被摘了烏紗,發邊塞充軍。其餘戶部官員留待回京後處理。凡同此事有牽扯的,一個都不放過。


    不遵天子令,視太-祖成法於無物,明令荒田不得征稅,仍照征不誤,甚至加重田賦,截留錢糧全被私分。連送至衛所的軍糧都不放過,這樣的官,如何不該殺!


    “朝廷設官以治民,治民之道在乎安養。爾等不體朕愛民之心,因循玩愒,視太-祖成法為虛文,其心可誅,其罪當殺!”


    朱棣說要殺人,就絕不是嘴上說說罷了。


    高皇帝幾乎殺光了六部,朝廷依舊運轉。他殺光一個戶部,又算得了什麽!


    天子在濟南大開殺戒,山東全境震動。


    各府縣紛紛貼出告示,宣朝廷免兩年夏糧,複耕荒田免稅,當年多征稅收全部發還。凡有官吏貪贓枉法者,軍民可依《禦製大誥》及《太--祖成憲》糾舉。


    敢阻礙上告百姓者,與被告者同罪。


    然嚴禁誣告,誣告四人以下者,杖一百,徒三年。四至六人者,杖一百,流千裏。誣告十人以上者淩遲處死,其家人戍邊,遷化外。


    詔令下達之後,永樂帝任命前北平右布政使曹昱為山東右布政使,主管山東政務。之後起駕,繼續北巡。


    短短幾日,山東境內已大不相同。


    廢棄荒田重新有人開墾,逃稅民戶相攜歸鄉。


    遠遠望見天子車輅,紛紛在路旁下拜。


    朱棣坐在輅中,放下高陽郡王從開平衛送來的書信,臉上總算有了笑容。


    “鄭和。”


    “奴婢在。”


    “你親自去開平衛,傳朕口諭,令高陽郡王到北平見駕。”


    “奴婢遵命。”


    “再去大寧,將興寧伯也叫來。”朱棣翻開孟清和送上的奏疏,“朵顏三衛的事,興寧伯有大功,朕要當麵再賞他。”


    “是。”鄭和應諾,隨即道,“陛下召興寧伯至北平,可是不去大寧?”


    “去,為何不去?”朱棣看著奏疏,頭也未抬,“朕自有計較,你去傳話便是。”


    “是。”


    鄭和躬身,不敢再問。


    之前多問一句,已有僭越之嫌,再問就是不知進退了。


    五月庚辰,天子禦駕抵達北平。


    北平鎮守,後軍都督沈瑄同三司官員一同至城外出迎。


    看著熟悉的城門和仿佛仍留著硝煙痕跡的城牆,朱棣感慨非常。


    昂首望向城頭,進而仰望藍天。


    有雄鷹展翅飛過。


    這裏是北平,他生活二十年的地方。


    從這裏開始,他率軍北出塞外,抵抗蒙元。舉起靖難大旗,得天下。


    腳下是屬於他的土地,而他的目光卻望向更遠的地方,大漠的深處,草原的盡頭。


    深吸一口氣,方才平複心中的激動。


    此時此刻,朱棣更加堅定了遷都的決心。


    雄鷹該翱翔藍天,駿馬當馳騁草原。


    江南水鄉,金粉之地,不適合他,也不適合他的子孫。


    一國之君,當定鼎天下,當守國之門!


    朱棣信仰武力,退一步海闊天空,從不存在於他的字典中。


    從鎮守北平到靖難起兵,如果他退了,哪怕隻有半步,也是死無葬身之地。


    “瑄兒起來。”


    看著一身大紅麒麟服的沈瑄,朱棣的喜愛溢於言表。沈瑄和朱高煦,時常讓朱棣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


    意氣風發,肆意飛揚。


    從那時起,他便立誓踏平草原。如今他富有天下,實現誓言的日子,並不遙遠。


    “陛下,可回王府下榻?”


    “朕不累。”朱棣沒有再上輅,而是改乘戰馬,“在南邊,朕要悶出病來,還是北邊好。”


    話落,用力一揮馬鞭,“瑄兒,隨朕跑一場!”


    “遵令!”


    沈瑄接過親衛遞來的馬韁,翻身上馬,緊隨天子而去。


    一身明黃袍服的朱棣在前,緋色麒麟服的沈瑄在後,恰似金龍騰飛,麒麟在側。


    隨駕的張輔等人紛紛策馬揚鞭追了上去,卻始終快不過沈瑄的親衛。


    看著成燕形護衛在朱棣身側的邊軍,張輔等人不由得眼熱。


    戰場悍將,遇上如此驍勇的邊軍,總是見獵心喜。


    張輔還好些,懂得收斂,朱能就顧不得那麽多了,看著腰-挎-長刀,背負弓弩的騎兵,雙眼放光,當真像是見到了肥肉的餓狼。


    馬蹄聲遠去,被丟在身後的隨行官員滿臉愕然。


    這還沒進城,天子就跑馬去了?


    成國公,定遠侯和信安伯都跟去,武陽侯也沒影了,金吾衛羽林衛和錦衣衛塞著班的加速,連旗手衛都不甘人後,留下文官內侍宮人在後邊大眼瞪小眼,算怎麽回事?


    內侍也不能算在內。


    凡是團領衫上有葵花紋,襆頭鑲邊的內侍騎術同樣不弱。身手矯健如侯顯、白彥回,都是戰場上拚殺過的,武力值不亞於軍中千戶。


    相比之下,隨行的六部官員,以及同沈瑄一同出迎的北平官員,未免顯得尷尬。


    天子一陣風似的跑了,他們想追追不上,隻能留在原地吹風,這滋味著實不好受。


    互相拱手,尷尬笑兩聲,沒人先開口。


    天子走了,護衛也十去七八,這“禦駕”是進城還是在城外等著?


    拉著空輅進城?


    沒這規矩啊。


    暫且不論北平城外的官員們是如何埋怨天子的神來之舉,策馬奔馳在草原上的朱棣一行碰巧遇到了邊軍哨騎。


    百餘騎兵身負火銃,腰-挎-長刀,馬背上還帶著弓弩和箭矢。


    一身火紅袢襖,出現在地平線處,如漫射在草原上的紅光,赫然灼目。


    哨騎共有兩支,為首的兩名百戶見到朱棣身後的明-黃-旗幟,猛的拉住韁繩,舉起右臂,示意騎兵停下。


    戰馬嘶鳴著踏步,口鼻中噴出熱氣。


    待認出跟在朱棣身邊的沈瑄等人後,遊哨紛紛下馬,“拜見陛下!”


    朱棣策馬上前,看著行動整齊劃一的邊軍,問道:“瑄兒,他們可是你麾下?”


    “回陛下,非臣麾下,應是高陽郡王所部。”


    “果真如此?”


    遊哨百戶答道:“回陛下,卑下確為郡王所部,奉命駐紮興和所與開平前屯衛,巡邏邊塞,以防韃子犯邊。”


    朱棣聽後,臉上興味更濃,道:“此處距離興和開平尚遠,爾等為何在此?”


    “回陛下,因近日有草原遊騎繞過邊衛,在懷安,萬全,宣化等地均發現其蹤跡,郡王特命邊衛日夜巡邏,或殺或趕,免其擾民,更恐驚到聖駕,卑下等萬死難辭其咎。”


    一番應答,使得朱棣龍心大悅。


    兒子有本事,兒子很孝順。


    善,大善!


    笑過之後,敏銳的軍-事直覺讓朱棣對遊哨馬背上掛著的弓弩和箭袋產生了興趣。連他們背上的火銃,都似與朝廷的製式不同。


    當遊哨取出一枚拳頭大的“火雷”後,朱棣眼睛都亮了。


    靖難之戰中,燕軍沒少在南軍使用的火器下吃虧,先是郭英吳傑埋“地雷”,後有盛庸組織的火銃和弓弩隊。


    雖然燕軍也有虎蹲炮和火箭一類的殺器,比起南軍仍是差了一籌。


    坐上皇位之後,朱棣特地派人查閱了兵仗局和軍器局冊錄,召見了兩局大使,對火器的製造和使用更加上心。


    這兩支遊哨使用的火器,根本不在兵仗局和軍器局的冊錄之上,但也沒有違製,隻是外形做了改動,使用起來如何,還要再看。


    朱棣想當場令遊哨演示,卻被朱能等人拚命阻止。


    開玩笑,火器的不穩定-性-是出名的,萬一炸膛,傷了天子龍體怎麽辦?


    沈瑄也道,此種火器出自開平衛,不若等高陽郡王到後再做演示,優劣之處自可知曉。


    “陛下旅途勞累,且近日落,宜早回城中休息。來日方長。”


    眾人相勸,朱棣也不好繼續堅持,點點頭,令遊哨隨他一同回城。沈瑄當即令親兵前往興和所報訊。皇帝把遊哨帶走了,總要知會一聲。萬一見遊哨遲遲不歸,以為遇上韃子或是中途溜號,那就麻煩大了。


    戰功還是連坐,在軍中可是一點不打折扣的。


    跑馬回城之後,朱棣疲憊全消,神清氣爽。


    興和所與開平前屯衛指揮得知消息,一邊為麾下能得天子賞識感到高興,一邊擔憂,天子是否會追究開平衛私—造-武器的罪名。


    雖然都是在原有的武器上改造,火雷的數量也做了嚴格限製,心中仍不免忐忑。


    高陽郡王是在出發前往北平途中聽聞消息。說不擔心是假的,可更多的卻是興奮。他了解自己的老爹,如果要追究他的罪名,來宣口諭的就不是鄭和,而是錦衣衛了。


    關於改造武器的奏疏,他正隨身帶著,之所以沒提前送出去,不過是不耐煩同朝中那群人糾纏。既然父皇要北巡,定然會召見他,當麵奏對,效果定然更好。


    當然,他也不會忘記興寧伯的功勞。歸根結底,他手下的騎兵能鳥槍換炮,興寧伯當居首功。如果父皇點頭答應在邊衛中推廣改造後的火雷與火銃,興寧伯的功勞更大。


    同樣啟程上路的孟清和一樣安慰自己,雖然主意是他出的,鼓勵工匠們開動,標新創異也是因他而起,認真追究會有踩線的嫌疑,但大寧和開平衛雜造局兼有兵器局的職能也是不爭的事實。


    他哪裏知道,朱高燧會把大寧城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訴朱高煦,而朱高煦又如此富有實踐精神,真讓人把“火雷”給造了出來。


    說白了,火雷就是手榴彈的原始版,宋時就有了雛形,南京武器局也有試造,隻是使用效果沒有開平衛製造出來的好。


    武器局造出來的,基本是一炸兩瓣,隻聽響不開花的也有。


    大寧和開平衛改造出來的,一般能炸開好幾塊,殺傷力至少上了兩個檔次。


    孟清和一路都在思索,高陽郡王會不會把自己給供出去。還有,馬上就要見到沈瑄了,關於改造火器的事,也曾在信中向沈瑄提及,依照沈瑄的回信,他是應該不會計較的……吧?


    朱高煦和孟清和心思各異,卻一同狂奔在趕往北平的路上。


    獲悉朱棣已到北平的朵顏三衛很是興奮,大小頭領湊到一起,開始商量皇帝下令進攻大漠時,自己能領到什麽位置。


    前鋒還是主力?總之不會分到押運糧草吧?假如真被派去運糧,撒潑打滾也不能答應。


    比起興奮中的兀良哈,韃靼可汗鬼力赤和左右丞相卻是滿臉愁容。


    大明天子到北平了,扣押的明朝使節不放也得放了。


    原本,鬼力赤和左右丞相商量,扣下使節,看看朱棣的態度,再決定是強硬還是服軟。本來嘛,搶劫兀良哈的就不是自己,找自己要賠償也說不過去。


    不想朱棣卻直接跑北邊來了,來了不算,還帶著大隊人馬在草原上溜達。


    這是示-威還是示-威?


    想想倒在明軍鐵蹄下的北元王庭,想想朱棣北征大漠時的凶狠,鬼力赤更愁了。


    他愁的不是真打起來自己一方能不能贏,而是打輸之後該往哪裏跑,以及這仗能否不打的問題。


    比鬼力赤更愁的也大有人在。


    在怯烈帖木兒等率部搶劫兀良哈時,順便趁-火-打劫撿便宜的野人女真,現在也是一腦門的包。


    動手之前,朱棣還會給鬼力赤發璽書,好歹鬼力赤是韃靼可汗,夠得上級別。


    野人女真就完全不被朱棣看在眼裏,那就是一群化外之民,派使者過去?甭說朱棣,被派的人都嫌掉價。


    朱棣能當沒看見,遼東鎮守劉真卻不能,隻得派人去野人女真,傳達朝廷的意思。


    天子來了,叩頭請罪趕早不趕晚。晚了,被群滅也隻能到閻王殿哭去。


    是生是死,自己看著辦吧。


    這是傳達朝廷的旨意?


    分明就是威脅!


    劉真撇撇嘴,就威脅了,怎麽著吧?老子是大明的遼東鎮守,老子威脅你是看得起你。


    被威脅的部落大小首領還能怎麽著?


    捏住鼻子,受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清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