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二月,南京城裏飄起了雪花。


    雪中夾雜著雨水,偶爾還有指甲蓋大小的冰雹。


    天氣無常,地麵變得泥濘,官員出入都要乘轎騎馬,雨帽雨靴成為了常備。


    自從有了興寧伯的驚天一參,在京官員無不每日三省吾身。


    重點在身上的官服有沒有問題,衣領顏色犯不犯忌諱,靴子高度違不違製。


    凡四品以下官員還要折騰一下自家的房梁和大門。門環不對的通通換掉,多出來的角門側門必須封上。門檻務必仔細測量高度,超過半寸馬上砍斷。屋脊房梁上的繪飾嚴格檢查,隻要有丁點不對,立刻有家人提著漆桶爬高作業。


    往年這個時候,匠戶們多無事可做,閑在家中。臨近新年,誰家會破土動工敲敲打打?


    今年則不同,京城裏的匠戶,尤其是木匠和石匠,忙得是腳打後腦勺。


    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的房梁繪飾違製,重繪;


    應天府治中的大門開的不對,重修;


    大理寺右寺丞的房簷超品,敲掉;


    詹事府府丞在自家院子裏發現了涼亭,這還得了,必須拆掉!


    六部司務和員外郎無一例外,家中都或多或少的發現問題,排好了隊等著工匠上門。


    太常寺,鴻臚寺也沒閑著,連行人司和太醫院都湊起了熱鬧。


    匠戶們背著工具整日在官員府宅進出,動不動還要加各夜班,若非每次都有油水可撈,怕是要集體罷工。


    饒是如此,匠戶們湊到一起也不免抱怨,朝廷裏的官老爺可真能折騰,快過年了也不消停。


    官員們也在抱怨,若不是興寧伯在朝堂上參倒了個位數以上的言官,大家需要這樣嗎?


    在興寧伯麵前倒下的諸多言官,不是北方戍邊就是西南支教,最好的下場也是被貶到縣衙裏當個典史,基本再無出頭之日。前禮部給事中趙緯最倒黴,剛出京就被下了黑手,不出兩日一命嗚呼,凶手至今沒有找到。


    每每想到趙緯的下場,昔日同僚們不寒而栗,覺都睡不踏實。


    自此,打卡下班之後,再自詡風流的才子也沒心思流連風化場所,全都回家捧起《禦製大誥》,抱起太-祖成法鑽研苦讀,勁頭絲毫不遜於當年寒窗備考,同天下學子共擠獨木橋。


    科考落榜還能再來一次。被興寧伯參一本,挑出毛病,仕途卻會到此為止。


    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這麽多年,因為官服尺寸不對被下崗,冤不冤?


    在苦讀的同時,許多官員不由得開始反省自己。


    為何而讀書?


    為何而做官?


    金錢權勢,如花美眷?


    修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誠然,每個人都不能免俗。


    但在最初,坐在儒學中,聽儒師講授論語經義,人倫綱常,自己所思所想的,最想做的,到底是什麽?


    記憶已經久遠,仿佛被塵沙埋沒。


    有人撥開塵土,找回了本心。有人仍是渾渾噩噩,始終想不明白。


    這也同時意味著他們將作出不同的選擇。


    從此,兩者將分別走上不同的道路,且越行越遠。


    不過,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此時都忙著自省己身,沒空找孟清和的麻煩。便是同孟十二郎結下梁子的解縉,也在楊榮和楊士奇的勸說下暫時偃旗息鼓。


    情況對己方不利,天子明顯偏向武將一方。


    能寒窗苦讀位列朝堂,沒一個是腦袋裏塞棉花的。暫時蟄伏以待時機,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解縉等人突然沉寂下來,讓孟十二郎很是憋悶。明明準備打一場惡仗,拳頭揮出去,卻打在棉花上,渾身的力氣都沒了用武之地。


    武官們倒是整日裏笑口常開,沒了動不動就朝自己噴口水的酸丁,當真是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


    少了言官們成堆的彈劾奏章,通政使司的工作效率蹭蹭拔高,腳步明顯輕快許多。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參上一本,負責勘合封存奏章的通政參議也煩。不仔細辨驗是失職,仔細查閱則會發現,大部分言官遞上的奏本純屬沒事找事,著實是浪費精力和時間。


    如此一來,朱棣每日的工作也輕鬆許多。就算和老爹一樣熱愛工作,他也沒興趣累死自己。比起對著滿篇之乎者也的奏本,他寧願跨上戰馬,提起長刀,和北邊的韃子幹上一架。


    做皇帝不是個輕鬆的職業,但能盡量減輕一下工作量,終究是件好事。


    對於壓下了文官氣焰,間接減輕自己工作量的孟清和,永樂帝是越看越順眼。


    被皇帝看順眼,大多意味著兩件事,要麽升官,要麽發財。


    對自己看好的人,朱棣一向很大方。


    大筆一揮,賞金百兩,敕封孟清和為北平留守行後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年後赴任。


    接到敕令,孟清和狠狠掐了自己一下,真疼,絕對不是做夢。


    正二品都督僉事,比指揮還高了一級。這是人坐在家裏,餡餅就砸破屋頂掉在了頭上?


    鄭和將敕令交給孟清和,臉上笑得愈發喜氣。


    “咱家恭喜興寧伯高升。”


    “鄭公公客氣。”孟清和與鄭和是老相識,說話少了許多顧忌,“在下也要恭喜鄭公公高升。”


    半月前,鄭和升任內侍監太監,位列王景弘之上。在司禮監和禦馬監沒抖起來之前,內侍監是大內二十四衙門中的權威部門,作為管理所有宦官的部門頭頭,鄭和堪稱太監中的第一人。


    宮裏的宦官和宮人,見到鄭和,都要尊稱一聲“鄭公公”。有這個待遇的,除了鄭和也隻有侯顯及王景弘寥寥數人。


    不到級別敢稱公公?絕對是削尖了腦袋找死。


    接下旨意,孟清和笑嗬嗬的送出兩錠金子,是熟人,該做的程序也不能免。


    鄭和也沒客氣,袖子一攏,業務很熟練。之後同孟清和告辭,轉身去定遠侯府。


    “找沈侯?”


    “對,咱家這裏還有一份敕令是給定遠侯的。”


    孟清和咧咧嘴,請鄭和稍等,回身去後堂,不到片刻,一身藍色常服,隻以玉簪束發的沈瑄走了出來。


    饒是鄭和心理素質再強大,也有片刻的愕然。


    看定遠侯這樣子,想是在伯府習慣了?


    見鄭和愣愣的出神,沈瑄又不說話,孟清和隻好出聲,“侯爺是在這裏接旨,還是回府?”


    “回府。”


    沈瑄站起身,一身常服接旨是對天子不敬,就算是今上義子,在這些方麵也不能馬虎。


    “鄭公公,請。”


    “侯爺先請。”


    沈瑄客氣,鄭和比他更客氣。


    作為永樂帝重用的宦官,能讓他如此客氣的人並不多。非是鄭和一步登天,本性跋扈,而是所處的位置決定他必須這麽做。


    無論對世子,高陽郡王還是外廷官員,都不能深交。


    一個內廷宦官,結交大臣,討好皇子,嫌命太長了?


    被皇帝看在眼裏,就算不掉腦袋,內侍監太監的位置也要換人了。


    走出伯府,鄭和仍在想著定遠侯與興寧伯的關係果真深厚。


    沈瑄想的卻是,下次過府,順便把官服朝服也一起帶來。不然遇事跑一趟,總歸是麻煩。


    孟清和,目前正一個個的摸金元寶,雙眼放光中。


    升官了,發財了,再來一個美人,人生就要圓滿了。


    當夜,沈瑄照舊翻牆過府,孟清和正捧著易經研讀。


    看著沈瑄隨手帶來的朝服和公服,孟清和眨眼,這是要常駐?


    “恩。”


    沈瑄走到桌邊,給自己倒了一杯茶,孟清和拿起和公服放在一起的金牌,看清刻印,瞬間不淡定了。


    “後軍左都督?”


    “恩。”


    “正一品?”


    “恩。”


    “……”


    “怎麽?”


    “沒什麽。”


    孟清和單手撐頭,滿心憂傷,他以為自己升官的速度已經夠逆天了,但和某人相比,也就是個渣。


    人和人果真不能比,一比都是淚。


    沈瑄放下茶杯,單手托起孟清和的下頜,啄了一下他的嘴唇。


    憂傷頓時飛了。


    “子玉?”


    “該歇息了。”


    俯身,一把將人撈起來,熄燈,有話床上談。


    身為大明都督,就該武將作風,幹脆利落。


    翌日,沈侯神清氣爽的換上朝服,孟清和打了個哈欠,捏捏額角,一臉的沉思。


    他開始認真考慮,如果和這個美人搭夥過日子,自己究竟是吃虧還是占便宜。從本質上看,吃虧的可能性明顯更高。


    仰頭,歎氣,就是看上了,還能怎麽辦?


    正想著,沈瑄已轉身將他從塌上拉起,溫熱的巾帕覆上麵頰。


    孟清和長舒一口氣,看著眼前的男人,玉帶朝服,七梁朝冠,修眉烏眸,俊雅無雙。


    又捏了捏額角,好吧,認真說來,他也不是那麽吃虧。


    天未亮,各府門已開。


    乘轎的文官,騎馬的武官,自城東南迤奉天門,排成了長列。


    轎馬之前有親兵護衛提著燈籠,兩匹馬過時,隊列中有短暫的熙攘。武官紛紛抱拳,在馬上打著招呼,文官全部放下轎簾,有誌一同的撇頭,擺出一副不屑與之為伍的姿態。


    “定遠侯,興寧伯,有禮了。”


    沈瑄和孟清和抱拳回禮,寒暄兩句不再多言。


    天蒙蒙亮,奉天門大開。


    文臣武將列班,登左右石陛入殿。


    升了品級,孟清和的站位也發生了變化,站在他身前的不再是沈瑄,而是武陽侯,並列的則是信安伯張輔。


    魏國公徐輝祖仍未出現在朝堂。


    永樂帝明顯還沒消氣,放了大舅子出獄,卻革掉了他的官職和祿米,隻保留一個魏國公的爵位,在家中閉門思過。


    這種境遇同長興侯耿炳文十分類似。但滿朝文武都清楚,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


    徐輝祖背靠魏國公府,又是皇帝的大舅子,三個皇子的親舅舅,朱棣無論如何都不會對他動真格的。說不定哪天想起來還會重新啟用。


    革掉了祿米又如何?有個皇後妹妹,侯爺弟弟,加上兩代積累,餓死誰也餓不死徐輝祖。


    耿炳文則不同,如果哪天皇帝想起了這位,啟用的可能性不大,送他去見先帝的可能性更高。


    所以,自新皇登基之後,耿炳文更加深居簡出,盡量減少自己的存在感,生怕哪天被皇帝想起來。


    和他舉動類似的還有盛庸和平安。


    盛庸被俘之後轉投燕軍,燕王登基之後奉命守淮安。他將大半軍權交給朱棣派遣的指揮和副將,無事絕不輕易開口。


    平安交出帥印,還想辭去都督的軍職,被朱棣拒絕之後幹脆告病,在府內閉門不出。


    曾在靖難中讓朱棣吃過大虧,又對朱棣做過深入研究的兩人都十分清楚,不想自掛東南枝,今後的生活必須低調再低調。


    不過,這樣的低調也未必真能保住他們的性命。


    朱棣是個性情中人,而性情中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恩不躲,有仇必報。


    如果沒有奇跡發生,在朱棣把朝中的文官按下,騰出手來之後,料理在他心頭紮刺的盛庸平安等人,不過是分分秒的事。


    禮樂聲中,朱棣行皇道入奉天殿,登陛而上。


    兩班文武齊拜。


    鄭和身著新製的團領葵花衫,站在禦階之上,禮樂聲停,宣事啟奏。


    今日並非大朝,臨近年末,朝臣要奏請的公務並不多。


    一年的稅收工作已經結束,銀鈔糧帛入庫,點收清楚,戶部官員錄冊歸檔,就算大功告成。


    刑部和大理寺也逐漸變得空閑,雖然各地仍有治安案件發生,但殺人盜竊,砍頭判刑,都不會在這時遞送奏疏,多要等到正月過後。便是罪大惡極的死刑犯,也不會在正月裏問斬。


    吏部考核官員要放在明年,不會趕在這個時候鬧心。


    兵部正在大換血,建文朝的尚書侍郎紛紛主動乞骸骨,甭管是而立之年還是年過半百,讓出位置就對了。自己沒有眼色,等著皇帝下令?那就不是讓位,而是摘腦袋了。


    工部和禮部是唯二在忙的政府部門,工部尚書黃福和禮部尚書李至剛都有些消瘦,明顯累得不輕。


    早朝之上,六部官員一一出列匯報工作,大理寺卿和都察院都禦史做了補充。


    大家一起表示,新皇登基以來,生產恢複,人民安居樂業,朝堂上掃除了奸臣,河清海晏。


    至於法場上殘留的血跡,不久前被貶謫充軍的同僚,都被徹底忽略。


    文官奏完,武官們也沒多少可以奏報的。


    唯一值得提心的,是北元的內部戰爭似有緩和跡象,北部邊境又有了蒙古遊騎出沒,應當加以防犯。


    不過陛下已令高陽郡王守備開平,且在北疆布置重防,這些遊騎當然討不到什麽便宜。


    聽著朝臣們的奏報,朱棣偶爾點頭或反問一句,大部分時間都是保持沉默。


    朝臣們已漸漸習慣了天子的這種沉默,不再輕易揣摩朱棣的心思。實在是皇帝的心思沒法猜,萬一猜錯了,後果可是相當嚴重。不如老老實實的辦事,先把這個年過去再說。


    不過,永樂帝顯然不打算讓朝臣們如願,在早朝即將結束的時候,突然接連下了幾道旨意。


    “命北平州縣,棄官避靖難兵者共二百一十九人入粟免死,戍興州。”


    也就是在朱棣起兵時不願跟隨,卻也沒投向建文帝,自掛官印跑路的北平官員,可以交錢免死,充軍發配。


    “定功臣死罪減祿例。”


    此令一出,靖難功臣們眼睛亮了,左班文臣卻是麵如土色。


    聽著鄭和在禦階上宣詔,孟清和暗地裏咂舌,這是明擺著支持武將飛揚跋扈?話說永樂帝到底對文官是有多不待見?發鐵券不算,還多加了一層防護罩。從今以後,再有哪個言官敢大義凜然的噴口水,武將們舉著鐵券衝上去敲破頭,也隻能算對方倒黴。


    “令鎮遠侯顧成鎮貴州,定遠侯沈瑄鎮北平,興寧伯孟清和鎮大寧。”


    “蠲北平山東等被兵縣明年夏稅。”


    詔令宣完,鄭和下台一鞠躬。


    滿朝文武齊聲應諾。


    剛剛被任命為大寧鎮守的孟清和,眼睛瞪得幾乎脫窗。


    他,鎮守大寧?


    瞅瞅一臉羨慕的張輔,再看看朝他眨眼的武陽侯,孟清和十分懷疑,永樂帝被天外飛石砸到了腦袋,不然,怎麽會讓他出任一方鎮守,還是在寧王原來的屬地?


    大寧是好鎮的嗎?


    緊靠遼東,鄰居都不怎麽和善,除了韃子就是女真。


    在小冰河時期,一年有半年是冬天。


    讓他這小身板瘦腰條和這群壯漢掰腕子?半個回合都撐不下來。


    孟清和真心想哭。


    忍了幾忍,到底沒忍住,當殿淚流滿麵。


    朱棣眼神很好,問了一句,“興寧伯這是何故?”


    孟清和出列,哭道:“回陛下,臣感陛下隆恩,喜極而泣。又恐負陛下所托,故淚流不止。”


    “興寧伯真乃國之忠臣!”


    “謝陛下。”


    孟清和抹抹眼淚,歸隊。


    事情都這樣了,除了硬著頭皮上,真沒第二個辦法。


    好在沈瑄在北平,高陽郡王在開平,怎麽說也能有個照應。鎮守遼東的都督劉真,他不熟。沒關係,感情可以培養,多走動走動,很快就熟悉了。


    仔細想想,去大寧也沒什麽不好。


    暫時躲開朝中的是非,時常還能回家探親,順便和沈侯爺做鄰居,說不得比在南京過得更自在。


    至於會不會被人在朝堂上下黑手,孟清和不擔心。


    有道衍在,又結了武陽侯這個善緣,遇事總能有個緩衝。


    更何況,永樂帝七出邊塞,動不動就跑到北邊和韃靼瓦剌抄家夥群毆,身為大寧鎮守,麵聖的機會絕對不少。


    隻要取得皇帝的信任,任他風吹雨打,自能巋然不動。


    孟清和想得很好,回府之後,還拉著沈瑄就未來的鄰居生活做了一番探討。


    剛把心情調試過來,對未來的日子有了期待,不想現實又抄起板磚狠狠給了他一下,正好拍在後腦勺上。


    看著坐在對麵的高陽郡王,孟清和的腦袋嗡嗡作響。


    “郡王,麻煩請再說一次,下官方才沒聽清楚。”孟清和表情嚴肅,聲音卻有些發抖,“你剛才說朵顏三衛怎麽著?”


    “啊,”朱高煦兩口吃完一塊點心,咕咚咚灌下一杯茶水,“朵顏三衛正鬧著父皇兌現承諾,要北邊的草場,父皇很是頭疼。”


    話說到後來,朱高煦有些不好意思,似乎也覺得自己老爹這事情做得不太地道。


    “……”


    “興寧伯?”


    孟清和轉頭,捂臉,舉手,示意高陽郡王不必再說。


    他就知道!


    朱元璋能把官員的俸祿精算到每一個銅板,朱棣又會大方到哪裏去。


    升一等伯,發免死鐵券。


    升都督僉事,又給了百兩金子。


    不隻是因為他在朝堂上的表現,還有外援討薪這事等著他!


    孟清和淚目。


    自己果然是心還不夠黑,給老朱家打工果真時刻不能放鬆警惕!


    這世道,想安生過幾天日子怎麽就那麽難呐!


    “興寧伯?”


    “下官沒事。”


    孟清和一咬牙一跺腳,不就是草場和白條那點事嗎?


    咱不懼!


    不過,既然是給皇帝排憂解難,好處應該多給點吧?


    擦幹眼淚,孟十二郎將目光轉向朱高煦,呲出一口白牙。


    饒是自認悍將一枚的高陽郡王也是後背一冷。


    搓搓胳膊,屋裏的火盆是不是該多加一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清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