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返回南京後,連皇帝的麵都沒見著,就被削去所有職務,隻留個長興侯的頭銜閑置家中。


    若非他是洪武朝碩果僅存的兩位開國將領之一,被朱元璋列為一等功臣,兒子還娶了前太子朱標的女兒江都公主,怕是連長興侯這個爵位都保不住。


    建文帝懷疑耿炳文同叔叔暗中勾結,將這位善戰的老將束之高閣,見都不見一麵,同當初親自送他出征時大相徑庭。皇帝身邊的人自然清楚是怎麽回事,以黃子澄曾鳳韶等人為首,開始對耿炳文大肆攻訐,連雞毛蒜皮的事都要參上一本,打定主意,就算不能真把耿炳文送去見洪武帝,也要讓他徹底翻不了身。


    世人皆懂得趨利避害,一時間,長興侯府是門可羅雀,打秋風的親戚都不再上門。


    耿炳文是經曆過大風大浪的,洪武朝大殺功臣的浪頭他都扛下來了,何懼這點世態炎涼。擺正心態,關上府門,整日喝喝茶,種種花,鋤鋤草,讓一幹等著看好戲的人大為失望。


    耿炳文私下裏還叮囑三個兒子,既然朝廷沒罷了他們的官,就一定要好好工作,不得消極怠工,也不要對皇帝產生不滿情緒,更不要請人為他求情。江都公主本想進宮同皇帝說上幾句好話,也被攔住了。


    “戎馬一生,難得這樣的清閑日子,老夫是求之不得。”


    聞聽此言,很多人搖頭,長興侯倒也想得開。


    聰明些的,往深處想想,很快明悟,這哪裏是想開了,分明是老將軍心灰意冷,對皇帝徹底失望了。


    孟清和的反間計雖好,卻算不得高明。換成朱元璋或是朱棣本人,都不會如此輕易把耿炳文召回來,更不會用李景隆做三軍主帥。


    獨坐時,對比燕王造反的勢頭和皇帝本人的言行,耿炳文時常慨歎,同樣是洪武帝的子孫,差別怎麽就這麽大呢?


    不過,這些現在都和他無關,想再多又有何用。


    明白了這一點,耿炳文才阻止兒子和兒媳婦設法為自己求情。


    隻當是提前退休了,有什麽不好?


    南京城中,大部分的勳貴和朝廷官員如今都是繞著長興侯府走,不得已路過長興侯府大門前,也要加快腳步,低著頭,像是沒見著門楣上那塊太--祖高皇帝親賜的匾額一樣。


    有人卻是例外,左都督徐增壽就是其中之一。


    別人躲著耿家人,他偏偏要湊上去。借職務之便,同耿炳文的長子,前軍都督僉事耿璿結下了交情,還在某日親自拜訪長興侯府,雖然耿炳文避而不見,徐增收臉上的笑容卻始終沒有消失過。


    一次不成,兩次,兩次不成,三次。


    耿炳文到底是沒辦法了,總不能一直托辭身體不適吧?


    見麵了,徐增壽沒說其他,隻向耿炳文請教兵法謀略,既不言朝廷諸事,也不談燕王靖難,有心人削尖了腦門探查,也查不出哪裏不對。


    建文帝聽聞回報,神色沉凝,他對徐增壽早已心存不滿。當初問他燕王會不會造反,這位左都督用騙三歲孩子的態度敷衍,現在燕王反了,他又開始私下裏搞-串-聯,在五軍都督府裏也是極不安分,還曾有過同情燕王,對朝廷不滿的言論。


    建文帝咬牙,收拾不了耿炳文,還收拾不了你?!


    “來人!”


    王景弘已升內侍監太監,在建文帝身邊伺候,聽到建文帝叫人,立刻躬著身子,邁著小碎步走進殿內。


    “奴婢聽命。”


    建文帝剛要下令,卻又突然遲疑了。


    處置徐增壽,該給他扣個什麽罪名?因為他同情燕王,有對朝廷不滿?


    之前嚷嚷著停止削藩的禦史康鬱都活得好好的,以此對徐增壽下手是否有點不妥?加上燕王小舅子這個身份,會不會讓朝臣以為自己是在借機報複?


    再者,貿然處置了徐增壽,魏國公那裏該怎麽交代?


    建文帝背著雙手在殿內踱步。王景弘沒聽建文帝叫他起身,隻能一直維持九十度彎腰。雖說是職業所需,上崗之前經受過專業訓練,時間長了,額頭也開始冒汗。


    臉上仍是一副恭謹的表情,心中的不滿卻在發酵。


    垂下雙眼,也沒去擦額頭的冷汗,皇帝還真是不把咱家當人看啊。


    良久,建文帝終於出聲了,“無事,退下。”還不是處置徐增壽的時候,至少現在不能。


    “奴婢遵命。”


    王景弘不敢露出一星半點的不滿,隻是在後退時,用眼角餘光瞄了一眼建文帝,不曉得皇帝剛才在想什麽,是否同燕王有關?若是如此,他可要小心的盯著了。


    魏國公府內,剛從長興侯府回來的徐增壽被徐輝祖攔住了。


    “和我來。”


    撂下三個字,徐輝祖轉身就走。


    徐增壽隻能跟在他的身後,兄弟倆一路走進書房,房門一關,徐輝祖看著徐增壽,眉頭皺得能夾死蒼蠅。


    “四弟,你實話告訴我,你是不是和燕王私下裏有聯係?”


    徐增壽眼神微閃,“有如何,沒有又如何?”


    “你別忘了,燕王是反賊!”


    “大哥也別忘了,大姐是燕王妃。”徐增壽梗著脖子,“認真論起來,咱們一家子可都是反賊的親戚。按照太--祖高皇帝法令,算在九族裏邊的。”


    徐輝祖臉色變得更加難看。


    徐增壽又拍了一下腦袋,“真要說起來,皇帝可是燕王的親侄,這要是論罪……”


    “住口!”徐輝祖額頭蹦起了青筋,“如此大逆不道的話,安敢出口!”


    “罷,我不說總行了吧?兄長也不必生氣。”徐增壽說道,“其實兄長叫我來是為長興侯吧?”


    徐輝祖捏緊拳頭,“你老實說,長興侯被彈劾一事是否同你有關?”


    “兄長真是看得起小弟。兄長難道忘記了,小弟同黃翰林話都沒說過幾句,曾禦史在兄長麵前都不假辭色,又怎能同小弟有交情?”


    徐輝祖不說話,身上淩厲的氣勢有增無減。


    徐增壽一點也不懼,練兵打仗,戰場上拚殺,一身的煞氣絲毫不遜於徐輝祖。


    兄弟倆在書房中對峙良久,徐輝祖歎了口氣,神情間有些蕭索,“四弟,莫要忘記父親教誨的忠君兩字。”


    “小弟不敢忘。”徐增壽說道,“父親也曾教導不要做趨炎附勢,自掃門前雪,六親不認的小人。長興侯同父親是故交,朝廷隻令長興侯賦閑,並未治他的罪。小弟不過以晚輩之名登門請教兵法,從不言及政事,想必皇帝那裏也是一清二楚,兄長又有什麽可擔心的?”


    “你……”


    “兄長若無他事,小弟先告退了。”


    話落,不待徐輝祖多言,推開房門就走了出去。


    門外一個長隨來不及閃避,被撞了個正著,神色間有些閃躲。


    徐增壽掀起一抹諷笑,回頭看看書房,皇帝真的信任大哥?未必!


    猛然一腳踹在長隨的腹上,對方神情一變,剛要轉身逃走,一把鋒利無比的短劍已從他的胸口-貫-入,刀鋒切開皮肉和骨頭的聲音,在耳邊不斷放大,格外的清晰。


    長隨瞪大雙眼,鮮血從口中不斷湧出,用力抓住徐增壽身上的團領常服,繡在胸前和肩頭的團花仿佛成了噬人的巨口,扭曲著張開獠牙向他撲來。


    徐輝祖聽到聲響從室內走出,看到一個麵生的長隨倒在地上,徐增壽正拿出一方絲帕,擦幹短劍上的血跡,隨意的丟在了地上。


    “徐增壽!”


    不再口稱四弟,顯見徐輝祖是真的生氣了。


    “兄長何必如此?”徐增壽從長隨身上搜出一塊腰牌,扔到徐輝祖腳下,“不要告訴小弟,兄長真不知此人是什麽身份。”


    徐輝祖瞪眼,就是知道才麻煩!


    徐增壽攤手,殺都殺了,找個地一埋,要麽綁上塊石頭沉河裏,派他來的人又能說出什麽?


    “兄長莫非忘記了,太-祖高皇帝親**燒錦衣衛刑具,北鎮撫司現在可沒有監察百官的權利。”徐增壽將短劍收好,“事情傳出去,要擔心的可不是咱們。”


    徐輝祖沒有多言,對徐增壽的話隻能默認。


    殺都殺了,還能如何?


    忠君不錯,徐增壽可是他的親弟弟,他又不是真的六親不認!


    魏國公府發生的事,未幾擺上了建文帝的案頭。正如徐增壽所言,這件事隻能不了了之。鬧開了,建文帝的麻煩更大,單是都察院那群禦史就能煩死他。


    不過,建文帝又在心中重重記上徐增壽一筆,準備發給徐輝祖命令也暫時壓了下來。


    魏國公是否真的可信,還要再看。


    九月中旬,李景隆自南京出發,中途乘船抵達德州。


    大軍在德州停留數日,不斷收攏耿炳文麾下逃散的敗軍,全軍的數量實打實的超過了五十萬。


    在諸多將領的吹捧下,李景隆信心大增,很快下令從德州開-拔,進駐河間,他要好好會一會朱棣。


    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李景隆是個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受他倚重的部將,自然而然都帶著同類的氣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好諛喜佞,小人之流。


    軍-中也不乏看不上這個主帥的將領,都指揮使瞿能就是其中之一。


    瞿能曾追隨藍玉出擊西番,又親自率軍討伐建昌叛酋月魯帖木兒,大破雙狼寨,戰功赫赫。對李景隆這樣隻會紙上談兵的酒囊飯袋自然看不上眼。私下裏告誡隨他出征的兒子,離曹國公身邊那群人遠著點,否則軍棍伺候。


    與瞿能有相同觀感的,還有原耿炳文麾下參將盛庸。


    耿炳文被召回南京,主帥換成了李景隆,盛庸等將領奉命改隸李景隆麾下。


    不過短短幾日,盛庸就看透了這個相貌堂堂卻滿肚子草包的主帥。別說長興侯耿炳文,連被燕軍認為無謀的潘忠和死得十分窩囊的楊鬆,都比他強!


    可主帥是皇帝任命的,再不滿也沒辦法。


    瞿能盛庸等有識之士隻能睜大眼睛,期望從李景隆這個草包身上找出一兩個閃光點,怎麽說也是洪武大將李文忠的兒子不是?


    發現的事實讓他們更加失望。


    草包不算,再加上白癡和膽小,逃跑將軍不再隻是傳說中的神話,五十萬大軍注定成為燕王麵前的一盤菜,隻等他看好從哪裏下筷子。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瞿能和盛庸發現真相後的心情,隻能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李景隆率領大軍進駐河間的消息很快傳到北平。


    雖然之前已經有了心理準備,燕王還是樂得合不攏嘴,一邊拍大腿,一邊說道:“李九江膏粱豎子耳!豈是孤的對手!”


    在燕王看來,李景隆胸無謀略個性驕狂,任用小人聽不進勸諫,死認兵書卻未親自上過戰場,這樣的人做三軍統帥,絕對是來為他的造反事業添磚加瓦。


    曆史證明燕王是對的。


    如果說孟十二郎喜歡坑對手,李景隆就是專門坑隊友,坑人的段數恐怕還要高上那麽一截。建文帝用李景隆做主帥,絕對是自己挖了個坑跳進去,然後等著燕王揮鍬往坑裏填土。


    道衍和尚坐在一邊,單手撚著佛珠,等燕王樂夠了,才出言提醒道:“李景隆不堪,然五十萬大軍並非兒戲。王爺手中兵力有限,當早做打算。”


    此言一出,燕王頓時不樂了。


    沒錯,李景隆是個草包,可他手下的五十萬軍隊卻不能輕視。


    哪怕是五十萬頭羊,殺起來也不是件容易事,何況草包手底下未必沒有可用的人才。


    朱棣掰著指頭扒拉一下手底下的軍隊,滿打滿算二十萬不到,還要分出軍隊防守邊塞戍衛北平,能夠出戰的隻有十萬之數,一比五,即便能贏,怕也是慘勝。


    坐回到椅子上,燕王陷入了沉思。即使起兵造反,他也沒忘記防備草原上鄰居。和侄子爭奪皇位屬於內部矛盾,萬一讓韃子趁虛而入,就算坐上皇位,百年之後也沒臉去見老爹,厚著臉皮湊上去,怕是還會被老爹狠抽一頓鞭子。


    “邊軍不能輕動,真定拿下之後,孤令高旭親自駐防。”燕王一下一下敲著桌子,“說不得,孤要親往大寧,同孤的十七弟敘一敘兄弟之情。”


    自從建文帝下令削減寧王護衛,燕王就開始打朵顏三衛的主意。之前是因為耿炳文駐守真定城騰不出手來,如今耿炳文回了南京,真定城唾手可得,朝廷大軍的主帥換成李景隆那個草包,他手下的軍隊又捉襟見肘,該是動手的時候了。


    不過,寧王也不是好相與的。燕王和建文帝叫板無壓力,想動寧王的家底,挖兄弟的牆角卻要好好思量。


    “王爺一旦離開北平,朝廷大軍必定來攻。”道衍說道,“王爺可有準備?”


    燕王隨意一笑,“大和尚何必擔憂,以北平之力,出戰不行,防守卻是有餘。若李九江真的率軍前來,倒也省了孤的麻煩,大軍拖在北平城下,孤正可借機拿下永平震懾遼東。”


    “王爺所言甚是。”道衍頷首,“守城主帥,王爺心中可有屬意?”


    “大和尚認為誰可當重任?”


    “世子如何?”


    燕王的眉頭皺了起來,“世子身子不好,且未曾隨孤出征,恐不能服眾。”


    “王爺,”道衍和尚說道,“除世子之外,無人能擔此重任。”


    道衍說得斬釘截鐵,燕王不得不認真考慮。


    撇開世子任命手下將領擔任主帥,的確有些說不過去,擺明著不信任自己的兒子。讓從沒上過戰場的朱高熾守城,朱棣又實在拿不準。比起朱高熾,他更看好朱高煦的武力值,但這更不合適。


    北平是他的根基,一旦有失,一切都將無可挽回。沒了北平,他去做流寇不成?


    “王爺,世子年輕,還有王妃。”


    朱棣頓時眼前一亮,對啊,他怎麽把王妃給忘了?想當年魏國公徐達練兵北平,王妃的一身武藝絲毫不亞於幾個兄弟,於兵法謀略一途也是多有見地。雖說這些年不再舞刀弄劍,身手卻一直沒落下。燕王摸摸後頸,對這一點他有相當的自信。


    道衍和尚又說道:“此行遇不解,可向沈指揮麾下孟十二郎問策。”


    “他?”


    “誠然。”道衍點頭,“貧僧觀此子不凡,頗有謀略,應有大用。”


    商議妥當,燕王親自去見了王妃,又派人去請世子。


    聽到老爹將守衛北平的重任交給自己,朱高熾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動得臉頰通紅。一旁的朱高燧還有些懵懂,朱高煦卻是十分眼紅。這樣的好事怎麽落不到他的頭上?


    想歸想,朱高煦也明白,即便不是世子,主帥也不會是他。


    實際上,說是世子守城,真正在背後出謀劃策的應該是道衍和尚,起到定海神針作用的卻是王妃,他們三兄弟的母妃。


    朱高熾拍著胸脯保證,一定守好城池,等待父親歸來。激動之下,還說出了“城在人在,城亡人亡”這樣不吉利的話。


    燕王瞪眼,朱高熾也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看著老爹有點發怵。


    王妃在這時道:“王爺,世子不善言辭,心意卻是好的。妾會盡一切所能,助世子守住北平,等待王爺凱旋。”


    燕王妃的表情未見多激動,語氣也很平緩,好似朱棣離開,他們母子即將獨自麵對幾十萬大軍不過是件再尋常不過的事。


    就是這樣的燕王妃,未來的徐皇後,讓朱棣可以信賴,可以依靠,可以倚重。


    她是他的妻子,是他孩子的母親,更是他的親人。


    衝齡結發,二十餘載風雨相隨,徐王妃於朱棣,就如馬皇後於朱元璋,深植於心,無可取代。


    翌日,燕王親自點兵,張玉朱能等被派往北平外圍衝要之地,何壽房寬等人隨朱棣進發永平。燕王府儀賓李讓和大將梁明等助世子守衛北平,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隨徐忠一同進駐真定。


    沈瑄奉命率領燕山後衛隨朱棣同行,身體剛有好轉的孟清和被燕王欽點,以燕山後衛指揮僉事出入王帳。


    雖沒有實職授下,孟清和的地位在燕軍中也是水漲船高。


    據聞是道衍和尚親口向燕王舉薦了他。孟清和仍是想不明白,這位做事不按常理的大和尚到底看中了他什麽?


    不久,孟清和被道衍和尚請去,大和尚看著麵帶疑惑的孟十二郎,笑得分外慈祥,“孟僉事可願做貧僧的徒弟?”


    孟清和:“……”


    他記得未來的航海家鄭和就是道衍的徒弟,師傅是和尚,師兄弟是宦官,這樣的門派還是不要加入的好。


    就算他注定斷子絕孫,也沒興趣。


    “謝佛爺的好意,孟某當不得佛爺青眼。”


    “孟僉事不必急著拒絕,可待來日回到北平,再給貧僧答複。”


    道衍宣了一聲佛號,愈發“高人”。


    孟清和從廂房裏退出來,聽到門裏傳出的誦經聲,在門前站了半晌,搖搖頭,這樣的和尚真是平生僅見。


    九月下旬,北平的防衛事宜終於準備妥當,城頭建造起了更多的敵台,城牆內部也進行了簡單改造,孟清和交給朱高熾的圖紙起了不小的作用。


    虎蹲炮被大量鑄造,據情報,李景隆軍中裝備了大量的火器,攻城時將是不小的威脅。這些虎蹲炮會是城內守軍的另一層保障。對轟做不到,在敵人進攻時防守也能發揮作用。


    或許是反間計玩上了癮,從沈瑄口中得知燕王計劃拿下永平,孟清和再次獻策,給永平兩位守將分別寫信,對擅長謀略行事謹慎的吳高大加讚揚,怎麽親密怎麽寫,對誌大才庸的楊文使勁詆毀,在信中問候他全家效果會更好。


    “卑職聞聽楊文不滿吳高已久,將信件對調應頗有成效。”


    就算兩人不中計也沒關係,對燕軍沒有任何損失。


    “善!”燕王拍著沈瑄的肩膀,“此計大善!”


    孟清和站在一邊,好吧,表揚頂頭上司也是肯定他的工作,這個頂頭上司又是沈瑄,感覺也不錯。


    結果比孟清和想象得更好,楊文非但中計,還派人星夜兼程,把吳高和燕王勾結的證據送交朝廷。


    先有長興侯耿炳文,再來一個江陰侯吳高,建文帝大怒,當即削了吳高的爵位,流放他到廣西勞-改去了。


    吳高被流放,遼王被召至南京,遼東的門戶永平隻留楊文駐守,燕王不急著動手了,隻派譚淵帶兵逼近,等他從大寧借兵回來一舉可下。


    到時,遼東歸入他的掌中,再“說服”寧王,北疆重鎮三入其手,兵源糧餉一起解決,當真該感謝他的好侄子啊。


    若不是遼王離開了封地,反間計未必可行。他北邊這些兄弟,可是個個都比侄子精明。


    解決了永平的問題,燕王心情大好,轉道向大寧進發。


    行到傍晚,天降大雨,軍隊就地紮營。


    巡營回來,孟清和再次被領到了沈瑄帳中。


    孟十二郎抱著鋪蓋卷,站在沈指揮跟前,很想詢問這是鬧哪出。


    沈指揮看著孟僉事,神態很自然,語氣很堅定,“自今日起宿於我帳中,不得與他人同塌。”


    孟十二郎張口結舌,瞬間石化。


    他肯定是又發燒了,否則怎麽會產生這樣的幻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清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