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兵書二十四篇》之中,明確的指出了他自身對正道兵法的重視。


    就好比是《三國誌》當中同樣描述過的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進軍子午穀的計策一樣,對於太過冒險的作戰方式,諸葛亮一般是不予選擇。


    至於進軍子午穀的計策有多冒險,這一點在諸葛亮時期並沒有明確的描述,但是在興勢之戰當中,則是說明了這一個計策的不確定性有多大:


    從地理上而言,從漢中到關中的三條通道都是秦嶺中的峽穀。


    東路是最長的,總計超過330km,北端直達長安以南,南段稱為子穀,北段稱為午穀。崎嶇的地貌提供了大量可以完美伏擊的地點,設伏方可以輕易全殲穀內敵軍,所以這條最長的路線也是最危險的。如果蜀漢發動攻勢,經此道路可以輕易威脅長安,這也是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魏延所建議走的路。


    西路是長235km的褒斜道,在三條之中路況最好,北段稱為斜穀,南段稱為褒穀,其南端在漢中北約25km,北端在今陝西眉縣南15km。在褒斜道中心,另一條峽穀箕穀西向延伸,然後轉而北向,最終止於當蜀漢進攻時受到威脅的戰略要地陳倉附近。如魏采取攻勢主動出擊迎敵,良好的路況意味著蜀軍能更快聚集守軍並在魏軍出穀前阻止其進攻。


    中路是210km長的儻駱道,它是最短的一條,以其兩端得名。南端接近今陝西洋縣的儻水河,北端在今陝西周至縣西麵的駱峪。因此,其南段叫儻穀,北段叫駱穀。曹爽犯了一個重大的戰略錯誤。他選擇從中路攻蜀,此路雖然最短,但路況最糟。更重要的是,在三條路中,儻駱道沒有水源的路段最長。因此,攻蜀軍隊為後勤所羈絆,魏軍出穀前,大量負責運輸的牛、馬、騾、驢等馱運牲畜因缺水而渴死。曹爽隻得征調數萬役夫為苦力運輸糧草,其中很多也渴死了。魏軍士氣驟降,曹爽軍中乃至曹魏本土不滿曹爽主政的情緒迅速蔓延。


    244年3月,曹爽提拔夏侯玄為征西將軍,任雍州刺史郭淮為前鋒。他們合兵經儻駱道進軍漢中。曹爽門生鄧颺、李勝作為謀士隨軍參戰。魏軍的基礎目標是陽平關。[2]


    蜀漢鎮北將軍王平守禦漢中,但總軍力不足3萬。麵對數量上的絕對劣勢,一些蜀軍將帥建議集中兵力防禦漢城和樂城。王平拒絕了,因為援軍路途遙遠,到達需要時間,一旦敵軍暢通無阻通過陽平關,蜀漢就大禍臨頭了,故隻能利用崎嶇地貌的地形優勢阻止敵軍。護軍將軍劉敏奉命在興勢山中安營,多樹旗幟,綿延百餘裏,製造守軍比實際更多的假象。王平親自率軍在後,以防魏軍經興勢山東的黃金穀分兵來襲。正如王平所料,4月,魏軍在興勢山受阻。因補給線過長,牛、馬、騾、驢等馱運牲畜幾乎全部死亡,補給耗盡。蜀漢大將軍費禕正從成都率援軍趕赴漢中。蜀軍預備反攻不堪重負的入侵魏軍。


    曹爽的參軍楊偉意識到危險,求曹爽放棄行動立即撤軍,但鄧颺反對,不顧自己缺乏軍事常識與楊偉爭論。楊偉未能說服他們,憤然說:“鄧颺、李勝敗壞國家,可以處斬。”曹爽不悅,拒絕了兩人的建議。太傅司馬懿最初就反對此戰,再不能忽視如此危險的境況,寫信給夏侯玄以示即將到來的災禍,並警告對方應該注意到當年曹操在漢中爭奪戰中幾乎遭劉備完敗的教訓。蜀軍牢牢控製著興勢山,阻止魏軍前進。一旦另一支蜀軍斷其退路,曹爽和夏侯玄就沒命負這個責任了。夏侯玄讀信,意識到處境危險,就說服曹爽不情願地下令撤軍。郭淮估計形勢不利,率本部先撤,免於大敗。


    費禕卻不願讓曹爽輕易撤軍,率軍攻魏軍側翼,斷其退路。蜀軍在對魏軍享有絕對地理優勢的駱穀三嶺安營。曹爽及其軍隊在行軍中因饑渴和疾病付出慘重傷亡後勉強逃回關中。


    興勢之戰的魏軍雖然並非是取道子午穀,但是不代表子午穀的情況就要比儻駱道有優勢,一百一十多公裏以上的距離,也許是在水源方麵有著足夠的資源,但是在糧秣運輸方麵,這是個很困難的境地。尤其是多出來的這一段路程,一旦魏延軍與魏軍在子午穀北段僵持,那麽等待魏延的將會是一個糧盡退軍的困局。


    ……


    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風氣調和;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裏,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聖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譯文大致如下:


    大凡將帥領兵出征要注意三種情勢: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戰爭勝利的基本因素和條件。天時,就是指天氣晴朗、氣候溫和適中,寒暑不烈,不旱不荒,天象正常,沒有不祥的征兆,這是有利於我方的自然因素。地利,就是指我方城牆高壘於險峻的地勢之上,有深溝、大河做天然屏障,地形複雜,深不可測,還有唯一的羊腸小路還曲折迂回。人和,就是君主聖明將帥賢達,三軍上下守禮守法,整齊統一,士卒個個都能效命沙場,糧餉充足,武器堅利。卓越超群的將帥如果能憑借天時,就地利,依人和,就可以所向無敵,大獲全勝。


    賢才居上,不肖居下,三軍悅樂,士卒畏服,相議以勇鬥,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征也。士卒惰慢,三軍數驚,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征也。


    譯文大致如下:


    軍隊出師必勝的條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擔任著重要職務,沒有才德的人被貶斥到最低位置,三軍將士情緒高昂,團結統一,上下關係和睦,士卒服從命令,勇敢善戰,軍容威武雄壯,法紀嚴明。軍隊出師不利,必然伴隨下列征兆:士兵懶惰、散漫,不遵守軍紀,全軍將士非常畏懼對敵作戰,兵卒不講信義,不畏懼刑罰,對敵軍實力估計過高,內部不團結,彼此之間通常的話題是與利益有關的事情,喜歡猜測事情的吉凶禍福,附會各種無稽之談,軍內流言蜚語盛行,軍心渙散。


    夫將者,人命之所縣也,成敗之所係也,禍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賞罰,是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騰捷;膠離婁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若賞移在權臣,罰不由主將,人苟自利,誰懷鬥心?雖伊、呂之謀,韓白之功,而不能自衛也。故孫武曰:“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亞夫曰:“軍中聞將軍之命,不聞有天子之詔。”


    將帥是軍隊中的關鍵。他懸係著千萬士卒的性命,關係著戰爭的勝敗結局,左右著國家命運的盛衰興亡。如果君主不把指揮軍隊的權力全部交給將帥,就好象用繩索捆住猿猴的手足卻斥令它快速地攀爬樹木,跳躍飛奔,又好象用膠帶粘貼人的雙眼,卻要求他辨別各種顏色,這都是不可行的事情。如果賞罰大權被權貴所操縱,主將沒有任何可以自主的權力,上下必然會被私心、利力所籠罩,人苟且於私利,就沒有人會為國家效命,更沒有旺盛的鬥誌。那麽,就是有伊尹、呂不韋那樣出類拔萃的才智,有韓信、白起那樣的功績,也不能自保。所以,孫武說:“將帥一旦領兵作戰,一概不從君命”。亞夫也講:“在軍中,隻有將帥的命令可聽,沒有聽見君主的詔令”。


    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饑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譯文大致如下:


    古代凡是優秀的將領,對待自己的部下就好象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當困難來臨時,身先士卒,首當其衝,站在最前麵,在功勞榮譽麵前,與部下謙讓,把功勞、榮譽推給部下,對待受傷的士卒,百般安慰和撫恤,當部下為國捐軀時,又能厚葬他們,並妥善地安排好後事,在糧食不夠吃時,主動地把自己的食物讓給下級,在天氣寒冷的時候,把自己的衣服讓給士卒穿用,對待有才智的人,以禮相待,並委之以高官,對待英勇擅戰的部下,他會給予恰當、及時的獎賞並勉勵他再立新功。身為一名將帥,做到了上麵的幾項內容,就會所向披靡,百戰百勝。


    夫三軍之行也,必有賓客群議得失,以資將用。有詞若縣流,奇謀不測,博聞廣見,多藝多才,此萬夫之望,可引為上賓;有猛若熊虎,捷若騰猿,剛如鐵石,利若龍泉,此一時之雄,可以為中賓;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為下賓。


    譯文大致如下:


    凡是三軍出征作戰,將帥必須有各類幕僚人員為自己策劃參謀,共同討論利弊得失,輔佐在將帥左右。有些人口若懸河,能提出奇妙的謀略,見聞廣博,多才多藝,這是萬裏挑一的出色人才,可以成為將帥的高級幕僚,有的人象熊虎一樣勇猛,象猿猴一樣敏捷,性格則烈如鐵石,作戰如楚地龍泉般銳利無比,這些人是一代豪傑,可以成為將帥的中級幕僚。有的人喜歡發表言論,但能力一般,隻是普通之輩,可以成為將帥的下級幕僚。


    若乃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先動後用,刑於無刑,此用兵之智也。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衝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譯文大致如下:


    如果能把危險的局麵轉換成容易的事情,在事情還沒有轉變成複雜之前就預先做了準備,在事情還沒有變得不可收拾時就采取了應對措施,在軍中設立了嚴明的刑罰但不以動用刑為最終目的,這是用兵的上策,這樣的首領是智者。與敵人交戰,將士已布列陣形,雙方兵馬交錯,短兵相接,這時將帥如果能乘機以種種威勢擴大自己的影響,使敵軍混亂以致失索,這算得上是用兵的能者。在戰場上,將帥冒著槍林彈雨衝鋒陷陣,但隻是逞一時之能,雙方損失極大但不分勝負,這是用兵中的下策。


    夫草木叢集,利以遊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無隱,利以潛伏;以少擊眾,利以日莫;以眾擊寡,利以清晨;強弩長兵,利以捷次;逾淵隔水,風大暗昧,利以搏前擊後。


    譯文大致如下:


    在草木茂密的地區作戰可以采用遊擊戰略;有濃密的山林地帶作戰可以用突擊的辦法,出敵不意;在平原作戰沒有任何隱蔽物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壕塹戰術;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我方應在黃昏時候攻擊敵人;在我眾敵寡的時候,則應在清晨向敵人進攻;如果武器裝備精良,兵力強盛,則應速戰速決;如果隔岸對峙,又有風沙,視線不清,就應采取前後夾擊的戰術。


    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於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乎?見機之道,莫先於不意。故猛獸失險,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蠆發毒,壯士彷徨而失色。以其禍出不圖,變速非慮也。


    譯文大致如下:


    必勝的要訣及掌握情勢變化以指揮調動部隊的方法是出其不意。如果不是智者,誰又能把握時機當機立斷呢?掌握時機的秘訣在於出其不意。如果猛獸離開山區,失去了險峻的山勢做依托,就是個孩子手持長戟也可以嚇退它,而小小的毒蜂隻憑借自己一根毒刺,就可使強壯的大漢不敢靠近,對敵人來說,讓災禍突然出現,防不勝防,無法預料,是最好的製勝辦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