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師知道,假如說梁冀是東漢權臣的一個巔峰。天籟小『『說.2那麽在梁冀之後的又一個東漢權臣,漢桓帝以及漢靈帝中期的大將軍竇武,則是有一種名不副實的味道。
竇武是扶風竇家的一個代表,據說扶風竇家在曆史上起源於西漢時期的竇太後弟弟竇少君。
章武侯竇少君七世孫竇融,自高祖父在漢宣帝時從家鄉常山郡到扶風郡平陵為官,逐漸成為扶風郡大族。扶風竇氏跟從漢光武帝,以軍功起家,出現了竇融、竇憲等一大批顯赫一時的貴族,並成為沿襲百年的外戚世家。曆經魏晉南北朝,扶風竇氏仍然頗有軍功,故而在政治舞台與軍事活動中,仍然揮著重要作用。
扶風竇家可以說是東漢時期的外戚影響力第一,在中國曆史舞台上極為活躍。他們多為功臣之後,又是皇帝倚重的“後妃之家”,權勢很大。
也正因此,有人居安思危,有人飛揚跋扈,在洛陽城上演了一幕幕生動的悲喜劇。
竇融可以說是扶風竇家的奠基者,但是將扶風竇家權勢揚的是東漢名將竇憲。
竇憲,字伯度,扶風平陵人,大司空竇融曾孫,東漢外戚、權臣、名將。
建初二年,漢章帝立竇憲之妹為皇後。竇憲、竇篤兄弟親幸,“賞賜累積,寵貴日盛,自王、主及陰、馬諸家,莫不畏憚”。永元元年竇憲派遣刺客刺殺太後幸臣劉暢,嫁禍蔡倫,後因事泄獲罪,被囚於宮內。竇憲恐懼,請求出擊北匈奴以贖死。
逢南匈奴單於請兵北伐,乃拜竇憲為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手,各領四千騎,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餘出征。竇憲遣精騎萬餘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北單於逃走。竇憲、耿秉乘勝追擊,深入瀚海沙漠三千裏,出雞鹿塞,南單於走出滿夷穀,度遼將軍鄧鴻出稠陽塞,三軍在涿邪山會師,大敗北匈奴於稽洛山,至達和渠北醍海,殺一萬三千多人,俘虜無數。後登燕然山。在燕然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朝廷拜憲為大將軍,位高三公。燕然山大捷,使竇憲堅定了消滅北匈奴的決心。
永元三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裏進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單於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於皇太後,北單於倉皇逃竄不知所終。
而這一次匈奴北單於遁逃,很有可能就是匈人的一個起源所在。
竇憲既破匈奴,權震朝廷,遂陰圖篡漢。漢和帝知其陰謀,與中常侍鄭眾計劃鏟除竇憲。永元四年,和帝命令逮捕其黨羽,沒收大將軍印綬,改封為冠軍侯,後將竇憲賜死。
而竇憲的權力主要來源於漢章帝對他妹妹,也就是章德皇後竇氏的寵信。
而不得不一提的是,兩漢時期的皇後,若是算上孝文皇後竇氏,那麽清河-扶風竇家一門可以說是出現三個皇後。
……
而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漢桓帝時期,漢桓帝在鏟除梁家之後,冊封了竇妙為皇後。
而竇武則是竇妙的父親。
竇武字遊平,為東漢初年名臣竇融的玄孫,其父竇奉,曾任定襄太守。竇武年輕時以善習經術有德行而著名,曾經在大澤中教授門生,不談時政,名聲顯著於關西一帶。
延熹八年,竇武長女竇妙被選進宮中為貴人,以竇武為郎中。同年,冬天,桓帝立竇妙為皇後,竇武升任越騎校尉,封槐裏侯,食邑五千戶。
延熹九年,拜城門校尉。任職期間,征召名士,廉潔奉公,不接受送禮賄賂,妻子的衣食僅夠吃穿而已。當時對西羌連年用兵,糧食歉收,人民饑餓,竇武將所得的賞賜,全部分給了太學生,又用車載糧食和飯菜,在道路施給貧民。
竇武的侄子竇紹,任虎賁中郎將,性情疏懶奢侈。竇武經常很嚴厲地訓誡他,但竇紹還不覺悟,竇武於是上書請求把他撤職,又自我責備不能訓導好竇紹,應當先受罪。從此竇紹便遵守節製,事情不論大小,凡是非法的,都不敢做。
永康元年,當時宦官專權,名士李膺、杜密等人因黨事被逮捕審訊。竇武上書切諫,為李、杜等黨人伸冤,認為這些人立忠秉節,誌在維護王室,都是國家可靠的人才,朝廷的好助手。認為應當貶黜宦官,根據其罪查處懲罰,剝奪他們的封爵,並任用忠良,分清好壞。上奏後,竇武便稱病上還城門校尉、槐裏侯的印綬,桓帝不許。又下令赦免李膺、杜密,並將罪輕的黨人釋放。
這時,海內追求高風亮節的人便互相標榜,為天下名士定出標號。竇武與劉淑、陳蕃合稱“三君”。
同年冬,漢桓帝駕崩。因漢桓帝無子,經侍禦史劉鯈建議,竇武與竇妙策劃,立十二歲的解瀆亭侯劉宏為帝,即漢靈帝。
建寧元年,竇武因功被任為大將軍,封聞喜侯。並與太傅陳蕃、司徒胡廣共同錄尚書事。其子竇機,封渭陽侯,任侍中;侄子竇紹封雩侯,遷步兵校尉,掌管北營五軍中的一軍;竇紹之弟竇靖封西鄉侯,為侍中,監羽林左騎。由竇氏掌權。
竇武自從輔政後,便常有翦除宦官之意,陳蕃也素有此心,他們在朝堂會議時,陳蕃悄悄地對竇武說:“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在先帝時就操弄國家權柄,把天下搞得烏煙瘴氣,百姓紛擾,罪禍就是他們。現在不誅殺曹節等人,以後就難辦。”竇武非常同意他的想法,陳蕃大喜,用手推開座席而起。
竇武於是招引親信尹勳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又征召被廢黜的名士李膺、劉猛、太仆杜密、朱寓等,齊集朝廷,邀請越巂太守荀翌為從事中郎,征召潁川陳寔為掾屬,共同商定計策。天下士人聞風沒有不振奮的。
同年五月日食,竇武借此為由,請求竇太後誅除宦官,並先下手先誅殺中常侍管霸、蘇康,還要動手殺曹節等人,竇太後猶豫未決,拖延了時間。
八月,劉瑜寫信勸竇武、陳蕃立即動手,以防意外之變。竇武馬上著手準備,罷免了黃門令魏彪,以親己的小黃門山冰代之,將狡猾的長樂尚書鄭颯關進北寺獄。陳蕃建議立即殺了鄭颯,竇武不同意,命令山冰等人審問之,供辭連及曹節、王甫等宦官,竇武打算將其一並上奏收捕。
是夜,竇武歸府住宿時,宦官朱瑀得知消息,偷看了他的奏章,罵道:“宦官放縱非法的當然可以殺。我們這些人有什麽罪呢,何以應該一起族滅?”
因此大呼喊道:“陳蕃、竇武奏請太後廢帝,這是大逆不道!”在晚上立即召集他的親信強壯有力的長樂從官史共普、張亮等十七人。
曹節聽說後,驚慌失措,於是挾持靈帝,關閉宮門,脅迫尚書官屬寫詔,任命王甫為黃門令,持節到北寺獄收捕尹勳、山冰等人。山冰懷疑,不接受,王甫於是殺山冰及尹勳,並釋放了鄭颯。接著劫持竇太後,奪去璽書。並使鄭颯等持節收捕竇武等人。竇武不奉詔,馳入步兵營,射殺使者,並召集北軍數千人屯於都亭下,對軍士下令:“黃門宦官反叛,盡力誅殺的封侯重賞。”
王甫矯詔令少府周靖行車騎將軍,假節,當時護匈奴中郎將張奐剛剛率軍回師,不明狀況,被王甫利用,命其與周靖率五營軍士討伐竇武。深夜,王甫率領虎賁、羽林、廄馬芻、都侯、劍卓戈士,共一千多人,出屯朱雀掖門,與張奐等的部隊會合。次日早晨,兩軍對陣於闕下。
王甫的軍士逐漸增多,對竇武之軍喊道:“竇武反,你們都是禁兵,應當保衛宮省,為什麽跟著反叛的人呢?先投降的有賞!”營府軍士素來畏服宦官,到了中午,竇武之兵幾乎散光了。最後,竇武被圍,自殺,被梟於洛陽都亭。
他的宗親、賓客、姻屬都被殺害。家屬被流放遙遠的日南郡。竇太後也被軟禁於雲台。
曾任竇武大將軍府掾屬的胡騰,獨自為竇武殯斂行喪,因此也被禁錮。竇武孫子竇輔,經胡騰和令史張敞一起幫助才得以生還。
中平六年,即位之初的漢獻帝遣使追悼祭祀陳蕃、竇武等。隻不過這樣的舉動有可能是出於董卓授意,因為董卓當其時希望收攏黨人之心,故而讓傀儡漢獻帝派人祭祀陳蕃竇武。
……
在某個意義上,竇武並非是權臣,而是一個有著竇融風骨的忠臣。
但是竇武的死很有可能就是漢靈帝對竇武的權勢的忌憚而導致的。
在某個意義上,竇武對於漢靈帝而言,完全可以說是功高壓主的範疇。
再者,更為致命的一點那就是竇武的女兒竇太後並非是漢靈帝的母親。
而即使是如此,漢靈帝並非是刻薄寡恩之輩,他對竇妙選擇的是一種奉養以及維護的態度。
永康元年冬天,漢桓帝臥病,便擢升田聖等九名采女為貴人。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漢桓帝病逝。十二月二十九日,竇妙被尊為皇太後。因漢桓帝無子,竇妙的父親城門校尉竇武召侍禦史、河間人劉儵,向他詢問河間國中王子、列侯中的優秀者,劉儵推舉解瀆亭侯劉宏。竇武入宮報告女兒太後竇妙,於是竇妙派代理光祿大夫劉儵持符節,率領左右羽林軍到河間迎接劉宏繼位。
建寧元年正月初三日,竇妙任命父親竇武為大將軍。正月二十日,劉宏來到洛陽夏門亭,竇妙派竇武持符節,用王青蓋車迎劉宏入殿中。正月二十一日,劉宏即皇帝位,是為漢靈帝。
竇妙素來性格忌妒殘忍,積怒田聖等人,漢桓帝靈柩尚在前殿,就把田聖殺了。又想把漢桓帝的所有貴人都殺掉,中常侍管霸、蘇康苦苦勸諫,才沒有下手。
建寧元年九月,竇武陰謀誅殺宦官,被現,中常侍曹節等詐稱漢靈帝詔書誅殺竇武,將竇妙遷居南宮雲台,將竇妙的家屬都被流放到比景。失勢後竇妙雖名義上仍為皇太後,實則被軟禁。
二年初,漢靈帝就將親生母親董氏迎入宮中,稱永樂宮孝仁皇後。
當年四月,禦座上出現青龍。大司農張奐先前被曹節所騙參與誅殺竇武,深以為恥,趁機上疏“皇太後雖居南宮,而恩禮不接,朝臣莫言,遠近失望”,但靈帝惑於常侍,不能用。郎中謝弼也上書指蛇為女子之祥,重申竇太後立靈帝,不應被家族所累,如今卻被幽禁在空宮,靈帝既然以桓帝為父,就應該以太後為母。
謝弼因此言被靈帝左右宦官排擠,棄官回東郡家鄉後又被曹節從子東郡太守曹紹捕殺。
竇武雖然被誅殺,但漢靈帝還是念及太後竇妙援立自己為帝的功勞。
建寧四年十月初一日,率領群臣到南宮朝拜太後竇妙,親自奉獻祝壽。黃門令董萌因此多次為太後竇妙申訴怨忿,漢靈帝一一采納,供養資奉比以前有所增加。中常侍曹節、王甫疾恨董萌依附幫助太後竇妙,便誣陷他毀謗漢靈帝母親董氏,董萌因罪下獄而死。
熹平元年六月,竇妙的母親在比景去世,竇妙因母親的逝去而憂鬱成疾,於初十日病逝。
宦官依然懷恨於竇氏,用衣車載竇妙的屍體置於城南市舍數日,曹節、王甫還想僅僅用貴人禮葬之,靈帝仍念竇妙迎立自己,以禮喪。曹節又提出葬竇妙於別處,由馮貴人配享桓帝。
靈帝為此詔公卿會議。太尉李鹹正生病,對妻兒曰:“若皇太後不得配食桓帝,吾不生還矣!”
會議時,廷尉陳球說:“皇太後以盛德良家,母臨天下,宜配先帝,是無所疑。”“皇太後自在椒房,有聰明母儀之德;遭時不造,援立聖明承繼宗廟,功烈至重。先帝晏駕,因遇大獄,遷居空宮,不幸早世,家雖獲罪,事非太後,今若別葬,誠失天下之望。且馮貴人塚嚐被掘,骸骨暴露,與賊並屍,魂靈汙染,且無功於國,何宜上配至尊!”
其又說:“陳、竇既冤,皇太後無故幽閉,臣常痛心,天下憤歎!今日言之,退而受罪,宿昔之願也!”李鹹及公卿以下都讚同。曹節、王甫仍然舉先前獲罪的漢朝皇後為例,爭執竇氏有大罪不宜和先帝合葬,李鹹又上疏一一駁斥,且指出“今長樂太後尊號在身,親嚐稱製,且援立聖明,光隆皇祚。太後以陛下為子,陛下豈得不以太後為母!子無黜母,臣無貶君,宜合葬宣陵,一如舊製。”
靈帝看後從其所奏,竇妙終得與漢桓帝合葬於宣陵,諡號桓思皇後。
竇武是扶風竇家的一個代表,據說扶風竇家在曆史上起源於西漢時期的竇太後弟弟竇少君。
章武侯竇少君七世孫竇融,自高祖父在漢宣帝時從家鄉常山郡到扶風郡平陵為官,逐漸成為扶風郡大族。扶風竇氏跟從漢光武帝,以軍功起家,出現了竇融、竇憲等一大批顯赫一時的貴族,並成為沿襲百年的外戚世家。曆經魏晉南北朝,扶風竇氏仍然頗有軍功,故而在政治舞台與軍事活動中,仍然揮著重要作用。
扶風竇家可以說是東漢時期的外戚影響力第一,在中國曆史舞台上極為活躍。他們多為功臣之後,又是皇帝倚重的“後妃之家”,權勢很大。
也正因此,有人居安思危,有人飛揚跋扈,在洛陽城上演了一幕幕生動的悲喜劇。
竇融可以說是扶風竇家的奠基者,但是將扶風竇家權勢揚的是東漢名將竇憲。
竇憲,字伯度,扶風平陵人,大司空竇融曾孫,東漢外戚、權臣、名將。
建初二年,漢章帝立竇憲之妹為皇後。竇憲、竇篤兄弟親幸,“賞賜累積,寵貴日盛,自王、主及陰、馬諸家,莫不畏憚”。永元元年竇憲派遣刺客刺殺太後幸臣劉暢,嫁禍蔡倫,後因事泄獲罪,被囚於宮內。竇憲恐懼,請求出擊北匈奴以贖死。
逢南匈奴單於請兵北伐,乃拜竇憲為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手,各領四千騎,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餘出征。竇憲遣精騎萬餘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北單於逃走。竇憲、耿秉乘勝追擊,深入瀚海沙漠三千裏,出雞鹿塞,南單於走出滿夷穀,度遼將軍鄧鴻出稠陽塞,三軍在涿邪山會師,大敗北匈奴於稽洛山,至達和渠北醍海,殺一萬三千多人,俘虜無數。後登燕然山。在燕然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朝廷拜憲為大將軍,位高三公。燕然山大捷,使竇憲堅定了消滅北匈奴的決心。
永元三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裏進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單於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於皇太後,北單於倉皇逃竄不知所終。
而這一次匈奴北單於遁逃,很有可能就是匈人的一個起源所在。
竇憲既破匈奴,權震朝廷,遂陰圖篡漢。漢和帝知其陰謀,與中常侍鄭眾計劃鏟除竇憲。永元四年,和帝命令逮捕其黨羽,沒收大將軍印綬,改封為冠軍侯,後將竇憲賜死。
而竇憲的權力主要來源於漢章帝對他妹妹,也就是章德皇後竇氏的寵信。
而不得不一提的是,兩漢時期的皇後,若是算上孝文皇後竇氏,那麽清河-扶風竇家一門可以說是出現三個皇後。
……
而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漢桓帝時期,漢桓帝在鏟除梁家之後,冊封了竇妙為皇後。
而竇武則是竇妙的父親。
竇武字遊平,為東漢初年名臣竇融的玄孫,其父竇奉,曾任定襄太守。竇武年輕時以善習經術有德行而著名,曾經在大澤中教授門生,不談時政,名聲顯著於關西一帶。
延熹八年,竇武長女竇妙被選進宮中為貴人,以竇武為郎中。同年,冬天,桓帝立竇妙為皇後,竇武升任越騎校尉,封槐裏侯,食邑五千戶。
延熹九年,拜城門校尉。任職期間,征召名士,廉潔奉公,不接受送禮賄賂,妻子的衣食僅夠吃穿而已。當時對西羌連年用兵,糧食歉收,人民饑餓,竇武將所得的賞賜,全部分給了太學生,又用車載糧食和飯菜,在道路施給貧民。
竇武的侄子竇紹,任虎賁中郎將,性情疏懶奢侈。竇武經常很嚴厲地訓誡他,但竇紹還不覺悟,竇武於是上書請求把他撤職,又自我責備不能訓導好竇紹,應當先受罪。從此竇紹便遵守節製,事情不論大小,凡是非法的,都不敢做。
永康元年,當時宦官專權,名士李膺、杜密等人因黨事被逮捕審訊。竇武上書切諫,為李、杜等黨人伸冤,認為這些人立忠秉節,誌在維護王室,都是國家可靠的人才,朝廷的好助手。認為應當貶黜宦官,根據其罪查處懲罰,剝奪他們的封爵,並任用忠良,分清好壞。上奏後,竇武便稱病上還城門校尉、槐裏侯的印綬,桓帝不許。又下令赦免李膺、杜密,並將罪輕的黨人釋放。
這時,海內追求高風亮節的人便互相標榜,為天下名士定出標號。竇武與劉淑、陳蕃合稱“三君”。
同年冬,漢桓帝駕崩。因漢桓帝無子,經侍禦史劉鯈建議,竇武與竇妙策劃,立十二歲的解瀆亭侯劉宏為帝,即漢靈帝。
建寧元年,竇武因功被任為大將軍,封聞喜侯。並與太傅陳蕃、司徒胡廣共同錄尚書事。其子竇機,封渭陽侯,任侍中;侄子竇紹封雩侯,遷步兵校尉,掌管北營五軍中的一軍;竇紹之弟竇靖封西鄉侯,為侍中,監羽林左騎。由竇氏掌權。
竇武自從輔政後,便常有翦除宦官之意,陳蕃也素有此心,他們在朝堂會議時,陳蕃悄悄地對竇武說:“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在先帝時就操弄國家權柄,把天下搞得烏煙瘴氣,百姓紛擾,罪禍就是他們。現在不誅殺曹節等人,以後就難辦。”竇武非常同意他的想法,陳蕃大喜,用手推開座席而起。
竇武於是招引親信尹勳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又征召被廢黜的名士李膺、劉猛、太仆杜密、朱寓等,齊集朝廷,邀請越巂太守荀翌為從事中郎,征召潁川陳寔為掾屬,共同商定計策。天下士人聞風沒有不振奮的。
同年五月日食,竇武借此為由,請求竇太後誅除宦官,並先下手先誅殺中常侍管霸、蘇康,還要動手殺曹節等人,竇太後猶豫未決,拖延了時間。
八月,劉瑜寫信勸竇武、陳蕃立即動手,以防意外之變。竇武馬上著手準備,罷免了黃門令魏彪,以親己的小黃門山冰代之,將狡猾的長樂尚書鄭颯關進北寺獄。陳蕃建議立即殺了鄭颯,竇武不同意,命令山冰等人審問之,供辭連及曹節、王甫等宦官,竇武打算將其一並上奏收捕。
是夜,竇武歸府住宿時,宦官朱瑀得知消息,偷看了他的奏章,罵道:“宦官放縱非法的當然可以殺。我們這些人有什麽罪呢,何以應該一起族滅?”
因此大呼喊道:“陳蕃、竇武奏請太後廢帝,這是大逆不道!”在晚上立即召集他的親信強壯有力的長樂從官史共普、張亮等十七人。
曹節聽說後,驚慌失措,於是挾持靈帝,關閉宮門,脅迫尚書官屬寫詔,任命王甫為黃門令,持節到北寺獄收捕尹勳、山冰等人。山冰懷疑,不接受,王甫於是殺山冰及尹勳,並釋放了鄭颯。接著劫持竇太後,奪去璽書。並使鄭颯等持節收捕竇武等人。竇武不奉詔,馳入步兵營,射殺使者,並召集北軍數千人屯於都亭下,對軍士下令:“黃門宦官反叛,盡力誅殺的封侯重賞。”
王甫矯詔令少府周靖行車騎將軍,假節,當時護匈奴中郎將張奐剛剛率軍回師,不明狀況,被王甫利用,命其與周靖率五營軍士討伐竇武。深夜,王甫率領虎賁、羽林、廄馬芻、都侯、劍卓戈士,共一千多人,出屯朱雀掖門,與張奐等的部隊會合。次日早晨,兩軍對陣於闕下。
王甫的軍士逐漸增多,對竇武之軍喊道:“竇武反,你們都是禁兵,應當保衛宮省,為什麽跟著反叛的人呢?先投降的有賞!”營府軍士素來畏服宦官,到了中午,竇武之兵幾乎散光了。最後,竇武被圍,自殺,被梟於洛陽都亭。
他的宗親、賓客、姻屬都被殺害。家屬被流放遙遠的日南郡。竇太後也被軟禁於雲台。
曾任竇武大將軍府掾屬的胡騰,獨自為竇武殯斂行喪,因此也被禁錮。竇武孫子竇輔,經胡騰和令史張敞一起幫助才得以生還。
中平六年,即位之初的漢獻帝遣使追悼祭祀陳蕃、竇武等。隻不過這樣的舉動有可能是出於董卓授意,因為董卓當其時希望收攏黨人之心,故而讓傀儡漢獻帝派人祭祀陳蕃竇武。
……
在某個意義上,竇武並非是權臣,而是一個有著竇融風骨的忠臣。
但是竇武的死很有可能就是漢靈帝對竇武的權勢的忌憚而導致的。
在某個意義上,竇武對於漢靈帝而言,完全可以說是功高壓主的範疇。
再者,更為致命的一點那就是竇武的女兒竇太後並非是漢靈帝的母親。
而即使是如此,漢靈帝並非是刻薄寡恩之輩,他對竇妙選擇的是一種奉養以及維護的態度。
永康元年冬天,漢桓帝臥病,便擢升田聖等九名采女為貴人。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漢桓帝病逝。十二月二十九日,竇妙被尊為皇太後。因漢桓帝無子,竇妙的父親城門校尉竇武召侍禦史、河間人劉儵,向他詢問河間國中王子、列侯中的優秀者,劉儵推舉解瀆亭侯劉宏。竇武入宮報告女兒太後竇妙,於是竇妙派代理光祿大夫劉儵持符節,率領左右羽林軍到河間迎接劉宏繼位。
建寧元年正月初三日,竇妙任命父親竇武為大將軍。正月二十日,劉宏來到洛陽夏門亭,竇妙派竇武持符節,用王青蓋車迎劉宏入殿中。正月二十一日,劉宏即皇帝位,是為漢靈帝。
竇妙素來性格忌妒殘忍,積怒田聖等人,漢桓帝靈柩尚在前殿,就把田聖殺了。又想把漢桓帝的所有貴人都殺掉,中常侍管霸、蘇康苦苦勸諫,才沒有下手。
建寧元年九月,竇武陰謀誅殺宦官,被現,中常侍曹節等詐稱漢靈帝詔書誅殺竇武,將竇妙遷居南宮雲台,將竇妙的家屬都被流放到比景。失勢後竇妙雖名義上仍為皇太後,實則被軟禁。
二年初,漢靈帝就將親生母親董氏迎入宮中,稱永樂宮孝仁皇後。
當年四月,禦座上出現青龍。大司農張奐先前被曹節所騙參與誅殺竇武,深以為恥,趁機上疏“皇太後雖居南宮,而恩禮不接,朝臣莫言,遠近失望”,但靈帝惑於常侍,不能用。郎中謝弼也上書指蛇為女子之祥,重申竇太後立靈帝,不應被家族所累,如今卻被幽禁在空宮,靈帝既然以桓帝為父,就應該以太後為母。
謝弼因此言被靈帝左右宦官排擠,棄官回東郡家鄉後又被曹節從子東郡太守曹紹捕殺。
竇武雖然被誅殺,但漢靈帝還是念及太後竇妙援立自己為帝的功勞。
建寧四年十月初一日,率領群臣到南宮朝拜太後竇妙,親自奉獻祝壽。黃門令董萌因此多次為太後竇妙申訴怨忿,漢靈帝一一采納,供養資奉比以前有所增加。中常侍曹節、王甫疾恨董萌依附幫助太後竇妙,便誣陷他毀謗漢靈帝母親董氏,董萌因罪下獄而死。
熹平元年六月,竇妙的母親在比景去世,竇妙因母親的逝去而憂鬱成疾,於初十日病逝。
宦官依然懷恨於竇氏,用衣車載竇妙的屍體置於城南市舍數日,曹節、王甫還想僅僅用貴人禮葬之,靈帝仍念竇妙迎立自己,以禮喪。曹節又提出葬竇妙於別處,由馮貴人配享桓帝。
靈帝為此詔公卿會議。太尉李鹹正生病,對妻兒曰:“若皇太後不得配食桓帝,吾不生還矣!”
會議時,廷尉陳球說:“皇太後以盛德良家,母臨天下,宜配先帝,是無所疑。”“皇太後自在椒房,有聰明母儀之德;遭時不造,援立聖明承繼宗廟,功烈至重。先帝晏駕,因遇大獄,遷居空宮,不幸早世,家雖獲罪,事非太後,今若別葬,誠失天下之望。且馮貴人塚嚐被掘,骸骨暴露,與賊並屍,魂靈汙染,且無功於國,何宜上配至尊!”
其又說:“陳、竇既冤,皇太後無故幽閉,臣常痛心,天下憤歎!今日言之,退而受罪,宿昔之願也!”李鹹及公卿以下都讚同。曹節、王甫仍然舉先前獲罪的漢朝皇後為例,爭執竇氏有大罪不宜和先帝合葬,李鹹又上疏一一駁斥,且指出“今長樂太後尊號在身,親嚐稱製,且援立聖明,光隆皇祚。太後以陛下為子,陛下豈得不以太後為母!子無黜母,臣無貶君,宜合葬宣陵,一如舊製。”
靈帝看後從其所奏,竇妙終得與漢桓帝合葬於宣陵,諡號桓思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