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靈書並沒有關於諸葛弩的詳細記載,張嘉師即使是想要在這方麵找到相應的資料也是很困難的事情


    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一款使用於騎兵的連手弩,是非常重要的裝備。?■天翼小□?說yi?


    大秦帝國眼下的新式騎兵,在騎射方麵的水平與匈奴人相比,依舊是有著整體的差距。


    即使是有著馬鐙以及高橋馬鞍等裝備的幫助,讓騎士們在騎射當中能夠有效地提升命中率甚至是在奔射當中有著較高的穩定性,讓騎射水平有著很大的提升。但是毫無疑問的是,訓練一個及格的弓騎兵,依舊是一個周期時間相當長的問題。


    也許,在列裝了在騎兵上能夠使用的連手弩,在騎兵部隊的作戰當中,能夠有效提升其中近程的作戰能力。這是張嘉師認為很有可能達到的要求。


    隻不過,張嘉師從關於諸葛元戎弩的相應記載來看,這種很有可能就是床弩的一個變種的玩意,根本就不是給騎兵部隊使用的。


    而馬均所改良的諸葛弩,在騎兵上能否進行裝填甚至是使用,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但是以上的問題事實上都不是很大的問題,張嘉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他決定將思路投向彈弩這個在曆史上並沒有真正的戰爭記載的武器。


    ……


    張嘉師所看重的並不是彈弩的殺傷力,在很多方麵而言,彈弩也許是很小型,甚至是能夠在馬背上進行裝填,這一點對於騎兵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也許,在曆史上,有不少勇武著稱的人能夠在馬背上使用蹶張弩,但是這樣的人真的少之又少,張嘉師親身見識過的,大概也就是隻用項羽,龍且,樊噲這種武力相當高的高手能夠做到這一點。


    而這種事情隻可以當特例,遠無法將其與眼下秦帝國整體騎兵水平相提並論。


    所以,假如過於追求騎兵弩的性能,就算是能夠做到這一點,恐怕更多的都無法找到合適的人員使用。


    而彈弩的相應描述,也許張嘉師自己都不會太過於在意,畢竟張嘉師不認為這種物理原理射的彈丸,能夠對一定距離外的披甲人員有著足夠的傷害。


    但是彈弩的相應描述卻給張嘉師帶來了另外一個思路,那就是假如將彈弩的原理配合眼下大秦帝國所流行的破甲箭進行相應的改良,說不定會有意外驚喜。


    在匈奴人入侵之前的一段時間,張嘉師就將自己的思路跟墨家工匠進行相應的交流。


    畢竟相對於他這個在機關術當中的半吊子都算不上的人眼裏,這種專業性的問題,當然還得交給專業人員來做。


    ………………………………………………分割線…………………………………………


    在後世,很多人認為機關術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無論是在生產、生活還是軍事乃至一切需要之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運用機械力量,巧妙地控製事物,並達到神奇的效果,這是古人對世界的貢獻。而這一貢獻,源自於他們對自然深刻的觀察和思考。因此機關術才如此深奧玄妙。


    法自術起,機由心生。在各種機械裝置裏,機關堪稱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隱秘,卻“牽一而動全身”,控製著整體的運動趨勢,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至高體現。當現代人用理性的眼光來打量古人生活中充滿奇思妙想的機關之術時,已不僅在尋找機關本身,還會現機關背後古人的心思。


    墨家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支對於機關術有著整合性以及創新性的組織:


    《墨子高臨》記載了一款連弩車。這是一種置於城牆上可同時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無數的大型機械裝置,需十個人駕駛,最為巧妙的是長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繩子係住,射出後能用轆轤迅卷起收回。


    而張嘉師在經過了相應的了解之後,隻能夠說這玩意更多地就是類似於明朝時期的“一窩蜂”之類的武器。


    《墨子城門》當中記載了一款轉射機,這也是一種置於城牆上的大型射機,機長六尺,由兩人操縱,與連弩車不同的是轉射機更為靈活,能夠在一人射箭的同時由另一人將機座旋轉。


    同樣是《墨子城門》,記載了籍車這種武器:藉車外部包鐵,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夠投射炭火的機器,由多人操縱用來防備敵方的攻城隊。


    ……


    而在後世,作為墨家的創始人墨翟被當其時的人有著以下的理解:


    墨子擅長工巧和製作,在軍事技術方麵高於其他諸子,堪稱博學多才。據說他能在頃刻之間將三寸之木削為可載3oo公斤重的軸承。


    據《韓非子儲說左上》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他利用杠杆原理研製成桔槔,用於提水。他還製造了轆轤、滑車和雲梯等,用於生產和軍事。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即所謂的“墨守”),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魯陽文君要攻打鄭國,墨子知道後又前去說之以理,說服魯陽文君停止攻鄭。他“南遊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禦。又多次訪問楚國,獻書楚惠王。但後來他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越王邀請墨子作官,並許給他以五百裏的封地。墨子以“聽吾言,用我道”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


    關於墨子的事跡,最著名,也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止楚攻宋”的故事。


    戰國初年,楚惠王意圖攻宋,墨子求見楚惠王,陳述厲害關係,還當著楚惠王的麵和公輸般用皮帶當作城牆,用小木板當作攻城器械,互比攻守城池的技術,來了一場精彩的攻防“論戰”,最終阻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其間墨子的口才固然了得,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他的防禦器械以及讓弟子禽滑嫠等三百人守住了宋城策略。


    戰國初年的楚國是一個國力強盛的大國。這樣一個大國的軍事計劃竟然被墨家這個學派的力量所改變,可見墨家在當時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和影響力。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稱為“孔墨顯學”。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據《漢書文誌》,墨家之學出於清廟之守(掌守宗廟),即巫祝,有濃厚的宗教傾向。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即治國者應“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提倡無差別之愛;非攻,即否定非正義戰爭,肯定正義戰爭;尚賢,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應唯賢是用;尚同,即“選天下之賢可者,立為天子”,達成社會的統一;節用,即節約財物;節葬,即反對奢侈的喪葬;非樂,即反對當權貴族的“繁飾禮樂”和頹廢****的靡靡之音;天誌,即把一切自然現象看成是上天愛人的表現;明鬼,墨子以有人“嚐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非命,墨子在先秦思想家中第一個明確反對儒家的“命定論”,認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


    公元前376年,墨家創始人墨子卒。墨家弟子將開派鼻祖的遺體從簡安葬於狐駘山下的蒼鬆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極其簡單,最有價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對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自己的學說非常自信,曾經慨然而呼:“天下無人,子墨子之言猶在。”


    墨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統稱為《墨子》。


    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聲學、代數、幾何等內容,前人稱其為《墨經》。《墨經》代表著戰國時期中華科學展的一個最高峰。


    在力學方麵《墨經》中提出了關於機械運動的定義為:“動,域徙也。”意思是說,機械運動的本質是物體位置的移動,這與現代機械運動的定義完全一致。同時墨家學派掌握杠杆定律比阿基米德早了2個世紀。


    在光學方麵,在我國浩如煙海的經史著作中,《墨經》是唯一一本對我國古代幾何光學展進行係統性論述的典籍。


    《墨經》中記載了墨子及其學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並對實驗結果作出了精辟的見解,這是對光沿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在數學方麵,《墨經》提出了一些幾何學的定義,例如中學數學教材中所舉的《墨經》中對圓的定義:“圓,一中同長也。”這與近代數學中圓的定義“對中心一點等距離的點的軌跡”是完全一致的。


    ……


    而在墨家之前,中國本身就有著一定水平的機關學運用技巧。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


    在後世,雖然所有的考古報告中從沒現有關古墓機關的明確記載,那麽是不是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們真的從未碰到這些機關呢實不然。節目中王教授透露,據一位連雲港的考古工作者說,他在挖掘的過程中就曾碰到過機弩,並且對當時的情形做了描述。但不知出於什麽原因,這些情況並沒有寫入當時的考古報告中。


    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麵也苦費心機。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據說有空前複雜的形式:“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王子今認為,以機之矢射殺盜掘者的方式,應當說是集中體現了當時最高水準的機械設計思想與機械製作技術。


    秦始皇陵內安裝的弓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現在尚無確切的定論。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來看,其弓幹和弩臂都較長,材質可能是南山之“柘”,當是性能良好的勁弩。據學者們估計,這種弓弩的射程當大於8oo米,張力當過7oo斤。


    而春秋晚期的太原晉國趙卿墓,墓壙的四角,每隔深1米左右,各放置著一塊重約5o公斤的大石頭,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貼近槨室上部的填土。這些石塊,顯然是填墓時有意放置的。槨室周圍都是堆積結構嚴密緊湊的礫石。


    墓壙內也有厚約1.2米的礫石層。這些礫石應是木槨周圍使用剩下的積石,是有意識填在墓口上的。考古工作者判斷,其作用,在於積石非常容易潰坍,使盜墓者難以進入。曾有許多盜墓者喪生於積石之中。


    古代有在墓中儲水,一旦有盜墓者進入,便將溺水而死。這種防盜的方式雖然最終會使墓遭到破壞,但盜墓者也不能逃生。


    不過,由於墓中注水實行困難,因此,這是一種並不多見的防止盜墓的形式。而較為多見的反盜墓形式則是在墓中大量儲沙,以流沙預防盜墓者鑿洞侵犯墓葬。


    在古墓中確有流沙存在。河南省上蔡縣的郭莊楚墓就采用了這種奇特的防盜術。它采用積沙積石的方法,當盜墓者挖洞挖到積沙層,沙子會流到洞裏,沙子流動會帶動石頭塌方,沙層中精心埋藏積石、最小的僅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


    這些隱藏在流沙中的石塊形狀不一,邊角十分鋒利,而且石塊放置的位置也是精心設計的,大致可分為亂石層、蒙頂石層、貼頂石層、攔腰石層和臥底石層,可以防止盜賊從不同的部位進入。墓室頂層倒塌以後,大量沙石堆積在棺內,有效地防止了被盜。


    此外,在墓中置“水銀池”,用水銀揮的氣體毒殺盜墓者,是一種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反盜墓的典型史例。


    古代的司馬遷關於秦始皇陵地宮儲有大量水銀的記載,除了史籍記載之外,在秦漢時期就有人通過盜墓實踐而確實現。如今,這個事實已經被考古學者和地質學者用新的地球化學探礦方法所證實。


    地宮中大量儲注水銀,或許也有以劇毒汞蒸氣殺死盜掘者的動機。以當時人對於水銀化學特性的認識而言,不會沒有注意到汞中毒的現象,而利用水銀的這一特性用於防盜設計,也是很自然的。


    (那麽古代皇帝知不知道他們所吃的丹藥當中往往含有一定質量的水銀,吃丹藥無疑是慢性自殺……嗯,這是一個問題,或者是說這些皇帝知不知道水銀有毒,都是一個問題。)


    連環翻板,即在墓道中設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長約1o厘米左右的刀錐利器。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木板中間有軸,下綴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體,呈天平秤狀,板上有掩蓋物。


    民國年間,山東青州一帶農民在墾田時,於雲門山現一大塚,墓道之中就現了帶軸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當時坑中積水甚多,待把水抽幹,現有兩個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斃於利刃之中,身邊有鐵鍬、錘子、繩索等工具,顯然是盜墓者所攜。


    與連環翻板功能類似的,是鐵索吊石。


    其主要是在墓道頂和牆壁隱蔽處固定若幹金屬滑輪,利用滑輪將巨石吊起,懸於頂端。墓道地下鋪木質蹺板,索鏈由石板而下,通過滑輪以隱蔽的方式連接蹺板,中間有掛鉤和脫鉤相接,遇外力壓迫可自動脫落。


    ……


    以上的防盜裝置其出現的時間也許縱橫中國曆史,但是毫無疑問的是,當其時的機關技術,並非墨家所獨有,而墨家更像是在這一方麵的佼佼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