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的歐洲諸國當中,有一段時間,x


    但是在這個時期,重裝騎兵部隊除了三大騎士團之外,還有著兩個較為著名的國家,所發展出來的重裝騎兵,所經曆的重裝騎兵經典戰役。


    這兩個經典戰役,分別是發生在1241年,蒙古人與波蘭人以及日耳曼人聯軍爆發的裏格尼茨之戰以及發生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


    ………………………………………………分割線…………………………………………


    裏格尼茨之戰,發生於公元1241年4月9日早上,亨利二世率領這五支部隊,於裏格尼茨城中舉行宗教彌撒儀式之後,出城迎戰,兩軍布陣於離裏格尼茨城約10公裏的平原地帶。


    由於交戰的地區是平原地帶,德波聯軍的第一軍先出動去進攻蒙古前鋒,蒙古前鋒假裝不敵撤退。


    於是德波聯軍的第一軍就追擊,這一支部隊主要是日爾曼步兵和波蘭礦工臨時混編,軍紀不強,一看蒙古人後退,就亂哄哄地向前追擊,一下子就給引誘到遠離後麵主力的地方。蒙古軍隊把德波聯軍第一軍誘離主力後,便回身接戰,箭如雨下,後麵的德波聯軍見第一陣追擊地太遠了,第二陣的兩支部隊出於大家同為波蘭人的感情,便也脫離陣型在後麵跟上來想要救援,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德波聯軍第一軍的這些日爾曼步兵和波蘭礦工都是步兵,速度既慢,人數密集,而裝備又差,很多人連基本的防護都沒有,不要說盔甲,就連衣服都不多,許多礦工是袒露半個上半身投入戰鬥的,於是在蒙古人的箭雨攻擊之下,包括主將勃烈斯拉夫在內全軍覆沒,而這時候德波聯軍的第二陣才趕到。


    於是蒙古人趁勢再擊後兩陣,後兩陣的波蘭軍民也多數是步兵,跟第一軍的部隊一樣,也在蒙古人的箭雨下傷亡慘重,進退失措,於是亨利二世隻能派出他最後的兩支部隊倉促投入戰鬥去試圖救援,於是整個裏格尼茨之戰中的德波聯軍等於是分批投入戰鬥給蒙古集中兵力圍殲。


    等條頓騎士團和西裏西亞軍隊趕到,德波聯軍的第二陣也已經全軍覆沒了。況且條頓騎士團的布陣還是比西裏西亞軍隊更靠前一點,也就更先一點投入戰鬥,並且更先一點被蒙古人擊潰。於是蒙古人得以集中全部兵力來對付最後的西裏西亞軍隊。


    在蒙古人的箭雨和騎兵衝鋒打擊下,西裏西亞軍隊全軍覆沒,亨利二世在身邊騎士們的拚死掩護下,帶著僅剩的四騎人馬衝出重圍,但是蒙古人隨後追殺,亨利二世最終被刺殺於馬下。至此,德波聯軍真正的全軍覆沒。


    蒙古人隨後打掃戰場的時候,把每個被殺的德波聯軍士兵的一隻耳朵割下來,結果這些耳朵裝滿了滿滿的九隻大麻袋,蒙古人並且把亨利二世的頭顱砍下來,刺在尖上,徇示給周邊各城的歐洲人看,歐洲人紛紛棄城而逃,裏格尼茨城的西裏西亞軍民,也焚城退往城中心的堅固要塞防守。


    據說亨利二世的一隻腳有六個腳趾,所以後來歐洲人才從戰場上認出亨利那具無頭屍體來,當然這是蒙古人退兵後的事了。


    ……


    裏格尼茨在柏林的東南距離約220公裏,在捷克的首都布拉格東北約160公裏。裏格尼茨之戰後,德國以東的唯一一支能夠跟蒙古人作戰的軍隊,就是波希米亞王文西斯勞斯的五萬波希米亞軍隊,但是文西斯勞斯已經被嚇破了膽,他不敢跟蒙古人作戰,倉皇撤往神聖羅馬帝國境內,試圖與那裏集結起來的神聖羅馬帝**隊會合。


    但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又能如何呢?


    他們日爾曼人的前鋒部隊,也已經在裏格尼茨戰役中全軍覆沒了,連條頓騎士團的主力也全躺裏格尼茨郊外那土地上了。


    神聖羅馬帝國保衛領土都要怨兵力不足,根本無法主動去挑戰蒙古人。奇怪的是,蒙古人並沒有進攻已經退守內城城堡的裏格尼茨城,而是對西裏西亞周圍的地區進行毀滅性破壞,並且在修養幾天後退入波蘭地區,對原先進軍途中沒有給予足夠毀滅性打擊的地方再次進行毀滅性破壞。


    這是一次讓人很奇怪的事情,但是曆史並沒有給予一個比較公認的說法。


    隻不過有點意思的是,當其時條頓騎士團被蒙古人擊敗,也許是損失不算太多或者是條頓騎士團本身有著保留實力的打算,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242年,條頓騎士團居然還有餘力跟諾夫哥羅德公國爆發了楚德湖戰役。


    ……


    1242年春,條頓騎士團在多爾帕特要塞(塔爾圖)以南約20公裏處擊敗了這裏的諾夫哥羅德分遣隊。


    隨後在1242年4月5日,在采邑主教的帶領下,十字軍騎士和當地的烏高尼亞愛沙尼亞輔助部隊在連接楚德湖南北兩部分的水道上,遭遇了亞曆山大的部隊。亞曆山大準備在自己選擇的地方戰鬥,他讓自己的軍隊撤退,努力將這些常常自信滿滿的十字軍引到冰湖上。


    亞曆山大?涅夫斯基選定這一地域展開戰鬥隊形和進行交戰,是因為他分析了騎士軍的戰術特點和雙方軍隊的長處和弱點;沃羅尼卡緬島遍布溫泉,春季岸邊冰薄,可能經不住身著笨重騎士盔甲的立窩尼亞條頓軍隊的重壓。


    騎士軍通常采用“楔形隊”(羅斯編年史稱之為“豬嘴陣”)進攻。采用這種隊形時,大部分騎土居前,兩翼薄弱,易受攻擊。亞曆山大發揮羅斯軍隊步兵的優勢,企圖兩麵夾擊,決定把三分之二的兵力用於攻擊敵軍兩翼,以三分之一的兵力為中軍。


    羅斯軍隊各團(共1萬5千—1萬7千人)編成交戰隊形:人數不多的弗拉基米爾徒步民軍居中,由前衛團、弓箭手和投石手組成的弗拉基米爾輕騎兵在前,諾夫哥羅德徒步民軍分左翼、右翼兩團配置在兩翼側。大公親率騎兵武士隊、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貴族武士隊在左翼團後側設伏,騎土軍得到丹麥和波羅的海沿岸各主教的騎士和武士(士兵)的加強,編成“楔形隊”(共1萬—1萬2千人)。


    4月11日拂曉,騎士軍對弗拉基米爾前衛團發起攻擊,將其擊潰,並從行進間突破羅斯中軍,但在岸邊卻與兩翼團形成激烈的白刃格鬥。羅斯步兵用鉤鏈將騎士拉下馬,用斧子砍死,或用狼牙棒、短槌擊昏後,再用靴刀殺死。俄羅斯軍隊強大的兩翼團使騎士軍無法機動。武士隊伏兵四起,使騎土軍陷入重圍。


    騎士軍主力被壓縮在一塊狹小的湖區,四麵受敵。冰層承受不住重勞騎士的壓力而破裂,許多騎士搦死,僅少數得以突圍遁逃。羅斯騎兵在冰上一直追擊到蘇博利奇岸邊,將侵略者全部殲滅。


    十字軍可能兵力達4000人。其中大多數是在楚德(愛沙尼亞)征召的。相比之下,俄軍的兵力大約5000人:其中包括亞曆山大與他的兄弟安德烈?雅羅斯拉維奇的親兵(大約有1000人),除此以外就是諾夫哥羅德的民兵了。


    根據當時的俄羅斯編年史記載,在幾個小時的白刃戰過後,亞曆山大命令左右兩翼的弓手參戰。騎士們接連不斷地戰鬥,在光滑的冰麵上艱難地行進,被折磨得精疲力竭。


    十字軍在冰麵上變得更加混亂,開始撤退,新近出現的俄羅斯騎兵讓他們為了保全生命而逃跑。在騎士們試圖在湖的最遠端恢複秩序時,處在他們的重甲下的薄冰開始崩塌,很多騎士落入水中。


    ………………………………………………分割線…………………………………………


    阿金庫爾戰役發生於1415年的10月25日,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英軍以由步兵弓箭手為主力的軍隊於此擊潰了法國由大批貴族組成的精銳部隊,為隨後在1419年收服了整個諾曼底奠定基礎。


    這場戰役成為了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之一,也對後世戰爭的依靠火力範圍殺傷對手密集陣形這種戰術留下了深刻影響。


    然而根據後世的某個外國紀錄片介紹,當其時英國長弓手大量使用的鐵箭頭,根本無法有效射穿法國騎士身穿的板甲。


    隻有極少數的精鋼箭頭,才能夠有效射穿板甲,正所謂勝負關鍵在長弓手一方,事實上是有失偏頗的說法。


    而十五世紀的歐洲軍隊基本上是以騎士為核心組織起來的。本文中所說的騎士是廣義上的稱呼,即man-at-arms,可以看成是正式的作戰人員。


    這樣的騎士是根據作戰用途劃分的,並不代表社會地位。他需要接受過一定專業的軍事訓練,能夠在馬上或者徒步作戰,更重要的是他必須得有一身完整的鎧甲。狹義上的騎士是指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並通過正式儀式成為貴族階級一員。但更多的人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不少騎兵隻是侍從而已。


    侍從並不是指侍奉騎士的扈從,而是指那些有可能成為但由於條件不夠而沒有成為騎士的人。騎士們的首要任務當然是在馬上作戰,但有時也會下馬徒步作戰。


    他帶領的小隊被稱nce,由他的扈從組成,每個人都要騎馬的,所以他必須要有足夠的財力來維持這樣的隊伍。除了騎士組成的重裝騎兵外,還有輕裝騎兵,或者說是準騎兵,從愛德華三世起他們被稱作hobr,這次戰役沒有他們參加所以不作介紹。英國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弓箭手也騎在馬上,雖然他們隻被視作步兵,騎馬是為了在劫掠戰術中獲得更好的機動性。


    那麽,廣義上的騎士就是有錢置備一套盔甲的戰鬥人員。


    直到十三世紀中葉為止,盔甲的主體還是用細小鐵環串編成的鎖子甲;然後漸漸的,有人在此基礎上加以,綴上額外的鋼片或者硬皮來抵擋鈍器的敲擊,到十五世紀初左右,鎖子甲的複合甲才發展到最高階段,全身大部分都被鐵板包裹,每個軍士都包得cap-a-pied即從頭到腳裹在拋光過的鋼甲中。在這層保護下,是厚實的無袖上衣。直到15世紀初,還是有許多騎士用完整的鎖子甲作為底甲外俯甲片,這就帶來了重量和散熱的問題。早期的全身板甲的分量大約在60-80磅左右,也就是28-35公斤,不過今天的單兵裝具也超過這個分量。


    最重最令人難受的部件倒是頭盔,除開衝鋒陷陣的場合,一般騎士都寧可把它取下。軀幹用前後兩片盔甲覆蓋起來,一般來說,鉸鏈總是釘在左側,而皮帶扣設在右側和肩膀上。胳膊和腿也用類似的結構包裹起來,肘部和膝蓋則用嵌套的鋼圈,可以允許關節自由活動。從腰部到大腿中段掛著一圈圈的護裙,手和腳也用全鋼的手套和腳箍保護著,此外在肩窩和肘關節內側都有圓形的鋼片,在舉起胳膊的時候可以保護。另一項革新是把圍脖與頭盔連成一體,取代了原先披在肩上的鎖子甲,使頭盔的分量也由肩膀負擔,減輕了腦袋的壓力。這就是所謂的basi,帶麵罩的騎兵盔,這種頭盔當時在法軍中尤其流行,以至在統計的人數時不說多少多少人,而說多少多少頂頭盔。麵罩前部尖尖的向前突出,亦被稱作“狗臉盔”。


    也有一種叫做“豬麵盔”的頭盔與其類似這種麵罩可以向上拉起,更好的視野和通風環境。相比之下,筒形的大頭盔或許更好的防護,但帶著極不舒適,所以更多的出現在術比賽中,不過還是有些貴族同時帶兩種頭盔的,亨利五世便是如此,我們很快就會看到,這種措施在本次戰役中救了他的命。


    考究的盔甲還裝飾著黃銅或鍍金的滾邊,有的貴族還在盔甲外披上甲罩袍,被稱為coted’armes,在上麵可以袖上各自的家徽紋帳,既美觀,也便於在戰場上辨認。亨利五世就在開戰前發誓要一直披著他的罩袍,以示隨時準備死戰的決心。當然,也隻是有相當身份的貴族才擁有罩袍的,在戰場上表明自己的身份,等於說“俺是有身份的,直接殺了多可惜,不如拿去換贖金好了。”也可以認為是一種保命的手段(在那個古怪的年代)。在這次戰役中,雙方的貴族都鮮明的披著這種身份牌。最後要提的是馬刺,自然是騎兵必備的裝備,有身份的騎士則用鍍金的馬刺,但在步戰的時候要取下來,亨利就是這樣做的。


    那時的騎士最常用的武器自然是騎和長劍,前者長度在2-4米左右,多為岑木。把夾在胳膊下,同時挺直身體,馬鐙和馬鞍會把人與坐騎連接成一個整體,並把這種整體的衝擊力來刺穿對方的鎧甲。步戰用的長度要減短一段,更通用的是長戟,既可砍劈又可刺擊。劍,不僅是利器還是騎士精神與貴族身份的象征,長三英尺,帶著簡單的十字護手和圓球形的劍柄。當時法國最好的劍出自波爾多省,少數特製的劍身狹長,尖部鑲嵌鑽石,為了更有效的劃開盔甲。


    大多數劍都有寬闊的刃部,使用雙手劍的騎士也很多,當然拿是的雙手劍隻比普通長劍更長一些而已,不像16世紀的雙手巨劍那麽離譜。最後,每個軍士的身體右側都佩著一柄短劍,這種輕便的武器可以插進麵罩,或是盔甲的縫隙,但不算正式的作戰兵器,隻在非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


    除盔甲以外,不是每個騎士都能夠配齊這套裝備的,但大多數人是照此武裝起來的。他們是戰鬥的主力,不管在野戰中擔任騎兵,或是在圍城戰中充當重裝步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