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防禦一方而言,除了屍體處理問題需要妥當以及有效率,避免城內爆發瘟疫之外,還有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處理,那就是水源問題。(.)
很多時候,一座城邑的防禦體係,對於守軍而言,水源問題會因地而異。
就好比是在秦滅六國的戰爭當中,大梁城的失守並非是水源缺乏的問題導致,而是恰好相反,大梁城周圍的水源過於豐富,從而導致大梁城最終因為水利體係的發達而被王賁找到了水淹大梁的方式,最終攻陷了這一座集合了魏國最後的力量,打算進行死守的堅城。
而同樣的例子在戰國時期也有著白起挖掘白起渠水淹鄢城的例子。
當然同樣是水攻的例子,但是毫無疑問,兩者事實上很難有可比性。
因為修築白起渠的難度比起王賁在大梁城外修堤壩蓄水水淹大梁城要困難得多。
……
白起渠又名武鎮百裏長渠、三道河長渠、藎忱渠,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戰國時期修建的軍事水利工程,建設時間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還要早23年。
白起渠原本並沒有名字,這一條百裏長渠的名字很有可能是是在白起死後才出現的。
後世對於白起渠的描述主要如下:《中國水利之最》將白起渠列為“我國最早的灌溉渠道”的三道河長渠,位於湖北南漳和宜城之間,是戰國時期興建的水利工程。
渠首西起南漳武安鎮西3.5公裏之謝家台,東至宜城市鄭集鎮赤湖村附近島口入漢水,全長49.25千米,因渠首攔截蠻河,長近百華裏,故稱“百裏長渠”。此外,長渠有支渠38條,渠身建築物126處,“結瓜”工程(主要是指10座中小型水庫、2671口堰塘)等多處。
百裏長渠灌區包括宜城、南漳6個鄉鎮及4個農場,麵積達平方公裏。它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長渠之所以又叫“白起渠”,曾是秦將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國鄢城(為今宜城市鄭集鎮楚皇城遺址)的戰渠。
長渠之名,最早見於中唐時期的《元和郡縣圖誌》:“長渠在縣南二十六裏。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穀水兩道,爭灌鄢城。”
據宋曾鞏《長渠誌》記載: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遣白起攻楚。白起率兵進逼鄢城後,遇楚國重兵把守,久攻不下之時,即利用鄢城及周圍地理麵貌、地勢條件,於距鄢城百裏之遙的武安鎮旁漢水支流夷水河段上壘石築壩,開溝挖渠,以水代兵,引水破鄢。秦楚鄢城之戰,是曆史上最激烈、最殘酷的戰事之一。
《中國古代戰爭史》、《水經注》中都記載了當時的戰況:“水潰鄢城西城牆,又決東城牆,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戰事結束後,鄢入秦,秦以鄢為縣。之後,秦王封白起為武安君,武安鎮由此得名。戰後,民用此渠灌田,“戰渠”由此變“灌渠”,人稱白起渠。
在後來的曆史當中,漢代南郡太守王寵又開鑿,“灌田七百頃”。故《水經注》記載白起渠灌田三千頃,木裏溝灌田七百頃。《讀史方輿紀要》也有相同的記載:長渠在宜城縣西四十裏,亦曰羅川,又曰鄢水,亦曰白起渠,即蠻水也。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攻楚,去鄢百裏立竭,壅是水為渠,以灌鄢。鄢入秦,而起所為渠不廢,今長渠是也。
曆史上的白起渠的民用體係因為修繕情況的不同而時用時廢:
根據後世統計,渠首曾先後經過10次維修、護建和改建,包括現在的白起碑閣亭,亭內保存了大量的碑記以及一些文化名人的題字。其中唐宋元各朝曾對白起渠進行過五次大的修複:分別為唐大曆四年(769年)、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元大德九年(1305年),使之發揮了很好的灌溉效益。
據記載:唐大曆四年(769年),梁崇義在今南漳縣東南四十五裏的蠻河上建武安堰。北來至和二年(1055年)宜城縣令孫永重修,並製訂用水管理辦法。
宋代治平三年(1066),由宜城縣令朱孥主持,進行大規模修治擴建,在渠首盧家畈築“靈溪堰”,以攔截壅高蠻水,渠水東南流,其下渠道與49陂相連,下遊分支通長渠。灌溉麵積大為增加,達6000餘頃。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又大修,興屯田39處。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又大修,建46鬥門,並訂立灌溉用水製度。以至於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稱其時長渠“溉田三千頃”。
北宋曾鞏著《襄州宜城縣長渠記》載:“酈道元之謂溉田三千餘頃,至今千有餘年”。宋鄭獬著《襄州宜城縣木渠記》說,漢南郡太守王寵複鑿木渠與之(長渠)合,“溉田六千頃”。然而,到了明代長渠逐年湮塞,漸致完全湮廢。
到了清代,在人口劇增的壓力下,修治長渠一事才被提到官府議事日程中。嘉慶十二年(1807)、鹹豐九年(1809)、光緒三十一年(1905),宜城縣令及士民曾幾次請修,然因地域間的利害衝突,議不能決,而未果。
民國28年(1939年),國民黨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駐防宜城縣,電請湖北省政府複修。民國31年(1942年),長渠複修工程破土動工。為了紀念張自忠,將長渠更名為藎忱渠(張將軍字藎忱)。修繕工程施工5年,因為諸多方麵的因素,修繕工序終未完成。
月26日,湖北省水利廳召開全省第一次水利會議,會後通過修複長渠的建議。於1950年1月經水利部批準,並將其列為貸款工程項目予以支持。1952年1月,宜南兩縣投入4萬勞力,動工修複。1953年5月1日,長渠修複工程完工,人們在渠首舉行了隆重的通水慶典。
……
從白起渠的情況而言,白起渠一開始雖然是因為軍事用途而進行修繕,但是恐怕白起自己都沒有想到,他所修築的百裏長渠,最終會成為流傳千古的一條著名水利工程。
有一種觀點認為,白起修築這一條在軍事意義上相對而言不合理的百裏長渠,主要就是因為秦軍無法攻下擁有重兵死守的鄢城。
這種說法認為,鄢城之下數十萬楚軍民雲集與此,被迫據城而守。白起此時身處絕地,後援以斷,所以必須速戰速決,不能拖延。而幾十萬大軍把守的鄢都哪是幾萬人馬一時三刻所能拿下的。於是白起引軍至鄢西百裏的鳳翔縣屯兵。
白起駐軍於鳳翔縣。幾十萬楚軍主力嚴守鄢都,等著秦兵因為後勤斷絕餓死。而白起卻派出幾千秦兵在離鄢城約一百裏的蠻河武鎮築壩攔河,又自這條漢江支流東西向秘密修築一條百裏長渠。
在百裏長渠修築好之後,白起掘提放水,引水灌城。一刹那間,幾十萬楚國軍民魂飛魄散,滾滾洪魔將這數十萬生靈一瞬間送入無底的深淵。鄢都一代,洪澤一片,魚蝦滿城,伏屍滿江。
就這樣,幾十萬楚軍精銳就被白起這麽輕輕鬆鬆搞定了。而隨後,白起率數萬秦軍精銳對喪失中心集結點、並且人心渙散的餘下各路楚軍實行了一係列的各個擊破,最終取得鄢城之戰的決定性勝利。
……
這一個觀點事實上有三個錯誤,第一個,秦軍修築長渠的人員事實上應該不止數千之數。當然,也有可能是白起讓附近的平民也加入到長渠的修築工程當中,才能夠成功修築這一條長渠。
而第二個錯誤,是百裏長渠與鄢城之間的距離不應該這麽遠,或者是說當其時的蠻水恰好流經鄢城附近,百裏長渠很有可能是蓄起蠻水的水庫,最終在放水之後,成功淹沒鄢城。
因為若是距離太遠,水攻不一定會有足夠的效果,而且蠻水本身並不是大型水係,想要有著足夠的水攻威力,距離也是一個問題。因此這個說法是比較靠譜的:長渠在縣南二十六裏。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穀水兩道,爭灌鄢城。
第三個錯誤,即使是被水淹,鄢城也有一定的防禦能力,很有可能是白起在水淹郾城之後一段時間才正式對鄢城發起攻擊。
這樣看的話,也有可能會讓楚軍重新整合防禦體係,但是別忘記了,若是鄢城內外被淹死的人員眾多,其屍體若是產生疫原,那麽鄢城很快就會變成一個疫區,而且其飲水方麵的問題也很大程度上會助長相應傳染病的流行。
所以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白起很有可能會選擇等待幾天的時間之後才發起對鄢城的攻勢。
當然這算是一種比較冒險的軍事行動,因為若是鄢城已經成為疫區,那麽對於攻城的秦軍而言,同樣也會有感染的可能性。
而秦軍在水攻之後隨後掩殺向鄢城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這一點也算是有例子可言。
這個例子就是水灌晉陽。
前453年,智瑤派軍隊駐守汾水堤壩,命士兵挖土修堤,將汾水導向晉陽城,晉陽城一夜間變成汪洋澤國。趙無恤怎麽也沒有料到荀瑤會來這麽一手,利用地理自然優勢來進攻人駐守的城池。
晉陽城中軍民已經初現不安,趙氏的危機即將來臨。
智瑤站在高處,俯視晉陽,對自己所作出的這一前無古人的戰術壯舉頗為自豪,不禁說道:“我智瑤打了半輩子仗,以前真沒有認識到這河水的的威力啊!它竟然可以滅亡一個國家啊!”言者無意,聽著有心。韓虎與魏駒在側,心裏盤算的是他們的封邑主城,與晉陽的情況類似,都有一條河流在附近流過。
若是智瑤這一句話暗藏威脅,那麽他們同樣會步趙氏一族的後塵。
兩個月過去了,晉陽城裏已經是易子而食。趙無恤問計於張孟談:“為之奈何?”張孟談說:“讓我出城去見見韓虎和魏駒吧!”趙無恤應允。這天趁夜,張孟談秘密潛入韓虎與魏駒說道當前局勢:“若趙氏亡,韓、魏亦不保亦!”就是這一句話擊中了韓虎、魏駒的要害,唇亡齒寒啊。段規與任章也在煽風點火,於是兩家與張孟談約定,共滅智氏,一場驚天密謀醞釀成型。
公元前453年3月,晉軍陣營中一片寂靜。韓虎、魏駒帶領著兩家親兵進入汾水的堤壩上,趁智氏之卒不備,突然進攻,將智氏親兵全部殺死,控製堤壩。然後將汾水導向智氏帥營,晉陽城中的水勢減退。趙無恤知道事情已按照計劃進行,率領趙氏親兵,從城中殺出。
智瑤此時還在夢中,聽聞軍營裏一片混亂,驚醒之時,周圍已是一片汪洋,智氏大軍在混亂中不知所措。趙氏從晉陽城中殺出,韓氏、魏氏從左右進攻智氏的兩側,智軍已成甕中之鱉。
智瑤無法控製軍隊,想奪路而逃。這時最恨智氏的趙無恤帶兵將智瑤活捉後殺死,還將智瑤的首級雕刻上漆,當飲酒之首爵。韓、趙、魏三家繼續剿滅、受降智氏的殘餘部隊。智氏的主力部隊在此戰中悉數被殲滅。
從這個主要是記載於“水灌晉陽”的記載,則是說明了水攻之後若是乘著敵人沒有重新有效控製軍隊的時候,隨後發起猛攻,那麽對於敵人而言,將會是一場滅頂之災。
隻不過首先被水淹的晉陽並沒有遭受到隨後攻擊,若是將此情況推論到鄢城,那麽白起也不會選擇這種方式直接進攻鄢城,而是等待鄢城守軍變得衰弱不堪之後,才會選擇發起攻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這一點,似乎可以推論出王賁進攻大梁城,很有可能會選擇這一個方式,因為當其時的魏王假,最終選擇的是出城投降,很有可能當其時的大梁城城內的情況,已經變得無力繼續固守下去。(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
對於防禦一方而言,除了屍體處理問題需要妥當以及有效率,避免城內爆發瘟疫之外,還有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處理,那就是水源問題。(.)
很多時候,一座城邑的防禦體係,對於守軍而言,水源問題會因地而異。
就好比是在秦滅六國的戰爭當中,大梁城的失守並非是水源缺乏的問題導致,而是恰好相反,大梁城周圍的水源過於豐富,從而導致大梁城最終因為水利體係的發達而被王賁找到了水淹大梁的方式,最終攻陷了這一座集合了魏國最後的力量,打算進行死守的堅城。
而同樣的例子在戰國時期也有著白起挖掘白起渠水淹鄢城的例子。
當然同樣是水攻的例子,但是毫無疑問,兩者事實上很難有可比性。
因為修築白起渠的難度比起王賁在大梁城外修堤壩蓄水水淹大梁城要困難得多。
……
白起渠又名武鎮百裏長渠、三道河長渠、藎忱渠,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戰國時期修建的軍事水利工程,建設時間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還要早23年。
白起渠原本並沒有名字,這一條百裏長渠的名字很有可能是是在白起死後才出現的。
後世對於白起渠的描述主要如下:《中國水利之最》將白起渠列為“我國最早的灌溉渠道”的三道河長渠,位於湖北南漳和宜城之間,是戰國時期興建的水利工程。
渠首西起南漳武安鎮西3.5公裏之謝家台,東至宜城市鄭集鎮赤湖村附近島口入漢水,全長49.25千米,因渠首攔截蠻河,長近百華裏,故稱“百裏長渠”。此外,長渠有支渠38條,渠身建築物126處,“結瓜”工程(主要是指10座中小型水庫、2671口堰塘)等多處。
百裏長渠灌區包括宜城、南漳6個鄉鎮及4個農場,麵積達平方公裏。它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長渠之所以又叫“白起渠”,曾是秦將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國鄢城(為今宜城市鄭集鎮楚皇城遺址)的戰渠。
長渠之名,最早見於中唐時期的《元和郡縣圖誌》:“長渠在縣南二十六裏。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穀水兩道,爭灌鄢城。”
據宋曾鞏《長渠誌》記載: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遣白起攻楚。白起率兵進逼鄢城後,遇楚國重兵把守,久攻不下之時,即利用鄢城及周圍地理麵貌、地勢條件,於距鄢城百裏之遙的武安鎮旁漢水支流夷水河段上壘石築壩,開溝挖渠,以水代兵,引水破鄢。秦楚鄢城之戰,是曆史上最激烈、最殘酷的戰事之一。
《中國古代戰爭史》、《水經注》中都記載了當時的戰況:“水潰鄢城西城牆,又決東城牆,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戰事結束後,鄢入秦,秦以鄢為縣。之後,秦王封白起為武安君,武安鎮由此得名。戰後,民用此渠灌田,“戰渠”由此變“灌渠”,人稱白起渠。
在後來的曆史當中,漢代南郡太守王寵又開鑿,“灌田七百頃”。故《水經注》記載白起渠灌田三千頃,木裏溝灌田七百頃。《讀史方輿紀要》也有相同的記載:長渠在宜城縣西四十裏,亦曰羅川,又曰鄢水,亦曰白起渠,即蠻水也。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攻楚,去鄢百裏立竭,壅是水為渠,以灌鄢。鄢入秦,而起所為渠不廢,今長渠是也。
曆史上的白起渠的民用體係因為修繕情況的不同而時用時廢:
根據後世統計,渠首曾先後經過10次維修、護建和改建,包括現在的白起碑閣亭,亭內保存了大量的碑記以及一些文化名人的題字。其中唐宋元各朝曾對白起渠進行過五次大的修複:分別為唐大曆四年(769年)、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元大德九年(1305年),使之發揮了很好的灌溉效益。
據記載:唐大曆四年(769年),梁崇義在今南漳縣東南四十五裏的蠻河上建武安堰。北來至和二年(1055年)宜城縣令孫永重修,並製訂用水管理辦法。
宋代治平三年(1066),由宜城縣令朱孥主持,進行大規模修治擴建,在渠首盧家畈築“靈溪堰”,以攔截壅高蠻水,渠水東南流,其下渠道與49陂相連,下遊分支通長渠。灌溉麵積大為增加,達6000餘頃。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又大修,興屯田39處。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又大修,建46鬥門,並訂立灌溉用水製度。以至於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稱其時長渠“溉田三千頃”。
北宋曾鞏著《襄州宜城縣長渠記》載:“酈道元之謂溉田三千餘頃,至今千有餘年”。宋鄭獬著《襄州宜城縣木渠記》說,漢南郡太守王寵複鑿木渠與之(長渠)合,“溉田六千頃”。然而,到了明代長渠逐年湮塞,漸致完全湮廢。
到了清代,在人口劇增的壓力下,修治長渠一事才被提到官府議事日程中。嘉慶十二年(1807)、鹹豐九年(1809)、光緒三十一年(1905),宜城縣令及士民曾幾次請修,然因地域間的利害衝突,議不能決,而未果。
民國28年(1939年),國民黨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駐防宜城縣,電請湖北省政府複修。民國31年(1942年),長渠複修工程破土動工。為了紀念張自忠,將長渠更名為藎忱渠(張將軍字藎忱)。修繕工程施工5年,因為諸多方麵的因素,修繕工序終未完成。
月26日,湖北省水利廳召開全省第一次水利會議,會後通過修複長渠的建議。於1950年1月經水利部批準,並將其列為貸款工程項目予以支持。1952年1月,宜南兩縣投入4萬勞力,動工修複。1953年5月1日,長渠修複工程完工,人們在渠首舉行了隆重的通水慶典。
……
從白起渠的情況而言,白起渠一開始雖然是因為軍事用途而進行修繕,但是恐怕白起自己都沒有想到,他所修築的百裏長渠,最終會成為流傳千古的一條著名水利工程。
有一種觀點認為,白起修築這一條在軍事意義上相對而言不合理的百裏長渠,主要就是因為秦軍無法攻下擁有重兵死守的鄢城。
這種說法認為,鄢城之下數十萬楚軍民雲集與此,被迫據城而守。白起此時身處絕地,後援以斷,所以必須速戰速決,不能拖延。而幾十萬大軍把守的鄢都哪是幾萬人馬一時三刻所能拿下的。於是白起引軍至鄢西百裏的鳳翔縣屯兵。
白起駐軍於鳳翔縣。幾十萬楚軍主力嚴守鄢都,等著秦兵因為後勤斷絕餓死。而白起卻派出幾千秦兵在離鄢城約一百裏的蠻河武鎮築壩攔河,又自這條漢江支流東西向秘密修築一條百裏長渠。
在百裏長渠修築好之後,白起掘提放水,引水灌城。一刹那間,幾十萬楚國軍民魂飛魄散,滾滾洪魔將這數十萬生靈一瞬間送入無底的深淵。鄢都一代,洪澤一片,魚蝦滿城,伏屍滿江。
就這樣,幾十萬楚軍精銳就被白起這麽輕輕鬆鬆搞定了。而隨後,白起率數萬秦軍精銳對喪失中心集結點、並且人心渙散的餘下各路楚軍實行了一係列的各個擊破,最終取得鄢城之戰的決定性勝利。
……
這一個觀點事實上有三個錯誤,第一個,秦軍修築長渠的人員事實上應該不止數千之數。當然,也有可能是白起讓附近的平民也加入到長渠的修築工程當中,才能夠成功修築這一條長渠。
而第二個錯誤,是百裏長渠與鄢城之間的距離不應該這麽遠,或者是說當其時的蠻水恰好流經鄢城附近,百裏長渠很有可能是蓄起蠻水的水庫,最終在放水之後,成功淹沒鄢城。
因為若是距離太遠,水攻不一定會有足夠的效果,而且蠻水本身並不是大型水係,想要有著足夠的水攻威力,距離也是一個問題。因此這個說法是比較靠譜的:長渠在縣南二十六裏。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穀水兩道,爭灌鄢城。
第三個錯誤,即使是被水淹,鄢城也有一定的防禦能力,很有可能是白起在水淹郾城之後一段時間才正式對鄢城發起攻擊。
這樣看的話,也有可能會讓楚軍重新整合防禦體係,但是別忘記了,若是鄢城內外被淹死的人員眾多,其屍體若是產生疫原,那麽鄢城很快就會變成一個疫區,而且其飲水方麵的問題也很大程度上會助長相應傳染病的流行。
所以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白起很有可能會選擇等待幾天的時間之後才發起對鄢城的攻勢。
當然這算是一種比較冒險的軍事行動,因為若是鄢城已經成為疫區,那麽對於攻城的秦軍而言,同樣也會有感染的可能性。
而秦軍在水攻之後隨後掩殺向鄢城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這一點也算是有例子可言。
這個例子就是水灌晉陽。
前453年,智瑤派軍隊駐守汾水堤壩,命士兵挖土修堤,將汾水導向晉陽城,晉陽城一夜間變成汪洋澤國。趙無恤怎麽也沒有料到荀瑤會來這麽一手,利用地理自然優勢來進攻人駐守的城池。
晉陽城中軍民已經初現不安,趙氏的危機即將來臨。
智瑤站在高處,俯視晉陽,對自己所作出的這一前無古人的戰術壯舉頗為自豪,不禁說道:“我智瑤打了半輩子仗,以前真沒有認識到這河水的的威力啊!它竟然可以滅亡一個國家啊!”言者無意,聽著有心。韓虎與魏駒在側,心裏盤算的是他們的封邑主城,與晉陽的情況類似,都有一條河流在附近流過。
若是智瑤這一句話暗藏威脅,那麽他們同樣會步趙氏一族的後塵。
兩個月過去了,晉陽城裏已經是易子而食。趙無恤問計於張孟談:“為之奈何?”張孟談說:“讓我出城去見見韓虎和魏駒吧!”趙無恤應允。這天趁夜,張孟談秘密潛入韓虎與魏駒說道當前局勢:“若趙氏亡,韓、魏亦不保亦!”就是這一句話擊中了韓虎、魏駒的要害,唇亡齒寒啊。段規與任章也在煽風點火,於是兩家與張孟談約定,共滅智氏,一場驚天密謀醞釀成型。
公元前453年3月,晉軍陣營中一片寂靜。韓虎、魏駒帶領著兩家親兵進入汾水的堤壩上,趁智氏之卒不備,突然進攻,將智氏親兵全部殺死,控製堤壩。然後將汾水導向智氏帥營,晉陽城中的水勢減退。趙無恤知道事情已按照計劃進行,率領趙氏親兵,從城中殺出。
智瑤此時還在夢中,聽聞軍營裏一片混亂,驚醒之時,周圍已是一片汪洋,智氏大軍在混亂中不知所措。趙氏從晉陽城中殺出,韓氏、魏氏從左右進攻智氏的兩側,智軍已成甕中之鱉。
智瑤無法控製軍隊,想奪路而逃。這時最恨智氏的趙無恤帶兵將智瑤活捉後殺死,還將智瑤的首級雕刻上漆,當飲酒之首爵。韓、趙、魏三家繼續剿滅、受降智氏的殘餘部隊。智氏的主力部隊在此戰中悉數被殲滅。
從這個主要是記載於“水灌晉陽”的記載,則是說明了水攻之後若是乘著敵人沒有重新有效控製軍隊的時候,隨後發起猛攻,那麽對於敵人而言,將會是一場滅頂之災。
隻不過首先被水淹的晉陽並沒有遭受到隨後攻擊,若是將此情況推論到鄢城,那麽白起也不會選擇這種方式直接進攻鄢城,而是等待鄢城守軍變得衰弱不堪之後,才會選擇發起攻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這一點,似乎可以推論出王賁進攻大梁城,很有可能會選擇這一個方式,因為當其時的魏王假,最終選擇的是出城投降,很有可能當其時的大梁城城內的情況,已經變得無力繼續固守下去。(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