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嘉師事實上不是很明白為何會出現馬邑之謀這種情況。


    因為看上去馬邑之謀是因為某個亭尉的叛變,向匈奴的軍臣單於密報漢軍的安排而最終失敗。


    但是這一點本身就有很大的疑問。


    第一點,一個亭尉也許會知道漢軍調動的部分情況,但是受限於其身份的低微,想要知道漢軍在馬邑城周邊的軍事調動,是不可能的。


    若是一個亭尉清楚知道這一點,那麽毫無疑問,漢軍在相應行動的保密性,真心讓人無語。


    而這有沒有可能是軍臣單於從亭尉描述他所知道的部分情況而推測出漢軍有可能進行大規模調動來對付他,這一點不是沒有可能,但是漢軍在之前與匈奴人的邊境衝突甚至是防禦作戰當中,調動軍隊的情況比比皆是。軍臣單於就算是再小心,都不一定能夠想到這一點。


    再者,漢軍調動的兵力大部分從南麵而來,而軍臣單於則是來自北麵,這麽一來,亭尉告密最終導致失敗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第二點:從一點的推測可以看出,這一次軍事行動的失敗,與一個記載在史書上的小小亭尉,應該是沒有太過直接的關係。


    或者是說,這個很有可能不知道情況的小亭尉,他得到的是匈奴人細作探聽出來的消息。


    先不說這個小亭尉是否也是匈奴細作,但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匈奴人明顯在軍臣單於進入到圈套之前,就能夠知道漢軍的真正調動目的。


    這也就是說,漢軍或者是漢朝知情的高層,泄露機密的可能性很大。


    ……


    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匈奴派使者向漢武帝請求和親,漢武帝命群臣商議對策。


    官居大行令的王恢建議漢武帝拒絕和親,他說:“過去朝廷同匈奴和親,匈奴老是不守盟約,侵犯邊界,我們應該發兵打擊他們一下才好。”


    而禦史大夫韓安國則以匈奴兵強馬壯為由勸漢武帝接受和親,群臣大多讚同韓安國的觀點。漢武帝最終采納韓安國的建議,與匈奴和親。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馬邑地方有個大商人聶壹來找王恢,說:“匈奴在邊界經常侵犯,總是一個禍根。現在趁剛跟他們和親的機會,把匈奴引進來,我們來一個伏擊,準能打個大勝仗。”王恢問他:“你有什麽辦法能把匈奴引進來?”聶壹說:“我經常在邊界上做買賣,匈奴人都認識我。我可以借做買賣的因頭,假裝把馬邑獻給單於。單於貪圖馬邑的貨物,一定會來。我們把大軍埋伏在附近地方,隻要等單於一到馬邑,將軍就可以截斷他們的後路,活捉單於。”


    王恢把聶壹的主意奏告給漢武帝,武帝為此詔命群臣商議。禦史大夫韓安國反對這個建議,他認為高祖劉邦之英武聖明,尚且被匈奴圍於平城達七日之久,何況兵馬一動,天下騷動,勝負難料,不可輕率出兵。王恢是燕人,曾長期在邊郡為官,熟諳匈奴情況,在商議中他向漢武帝進言:“戰國初年,代國雖小,北有強胡的侵擾,南有中原大國的威脅,君臣尚能同仇敵愾,奮勇抗擊外侵;匈奴雖強,也不敢輕易侵擾代國。如今大漢強盛,海內一統,陛下威名遠揚,然而匈奴卻侵擾不止,每次與漢和親,不過數年即違背約定,正是因為沒有堅決抗擊的緣故!”雙方唇槍舌劍,各不相讓。


    漢武帝最終采納王恢的建議,準備設計伏擊匈奴。


    以上的內容是馬邑之謀正式開展之前的記載。


    而這些記載有一點是很有意思的,那就是王恢此人的動機:


    王恢(?-前133年),西漢大臣,燕國人。邊吏出身,後任大行令。他一向反對向匈奴和親。元光元年(公元前134)秋,匈奴來漢請求和親。大行令王恢認為匈奴反複無常,主張與匈奴開戰,禦史大夫韓安國則認為到千裏之外不屬於自己的土地上作戰難以取得勝利,就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一樣,主張與匈奴和親。當時朝臣大多數附和韓安國,於是漢武帝同意和親。


    到了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夏,雁門馬邑豪民聶翁壹通過大行令王恢向武帝進言,利用匈奴剛與漢朝修好,信任邊民這一點來引誘軍臣單於。武帝聽從了王恢的建議,於馬邑城伏兵三十萬,開始了對匈奴的第一場戰爭,由於事情敗露,匈奴撤退,此戰無果而終。


    王恢出身邊地,對於匈奴人曆來的掠奪應該深有同感。


    而在這一點而言,王恢反對和親,自然是不足為奇。


    但是同樣的,在不久之前,漢武帝聽從了韓安國為首的群臣的勸告,繼續實行和親之議,為何在不到半年之後就迅速改變主意?


    這一點與一個人的出現應該是有密切的關係,這個人就是聶壹。


    史載,在西漢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雁門馬邑一帶的豪商聶壹出於對匈奴的熟悉和對西漢王朝邊患不息的焦慮,透過王恢向武帝建議,和親之後漢朝已經取信於匈奴,隻要誘之以利,必定能將之擊潰。


    於是聶壹奉命以自身作餌,親到匈奴陣營,向當時的軍臣單於詐降,更稱自己能斬殺馬邑縣令,迫使馬邑舉城投降,然後可盡得該城財物。單於信其言,又貪其利,便立刻策劃起兵。


    聶壹回漢後,以一名罪犯的首級訛稱為馬邑長吏之頭,以示時機已至,引誘匈奴軍深入重地。漢武帝派出五位將軍連同車騎步共三十萬在馬邑設伏。這五位將軍是衛尉李廣驍騎將軍,太仆公孫賀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將軍,禦史大夫韓安國護軍將軍。各位領軍都隸屬韓安國,約定在單於進入馬邑時縱兵出擊。


    ……


    從關於聶壹的描述可以看到,這一種事情有些讓人詫異。因為從這些方麵的情況而言,軍臣單於對於馬邑固然是比較有興趣,但是軍臣單於麾下大軍不少於十萬,若是按照軍隊行進的情況而言,三十萬大軍想要包圍十萬匈奴人騎手,難度真的不小。


    再者,一個豪商是否真的能夠說服有著中行說這個史上第一漢奸在身邊的軍臣單於……事實上也是一個問題。


    所以,若是這一個情況並非是聶壹成功引誘匈奴人,而是軍臣單於有所準備的話,那麽整個馬邑之謀,就成了軍臣單於成功試探漢朝對匈奴態度改變的一次嚐試。


    ………………………………………………分割線…………………………………………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農曆六月,漢武帝派遣精兵30萬,命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穀中。將屯將軍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準備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並斷其退路,一舉全殲匈奴主力。漢武帝同時派遣商人聶壹前往匈奴誘敵。


    聶壹以出塞經商為名,見匈奴軍臣單於。聶壹欺騙軍臣單於說,他有手下數百人,能斬殺馬邑縣令,舉城而降,牲畜財物可盡歸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軍前來接應,以防漢兵。軍臣單於貪圖馬邑城的財物,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雲縣)[5],並派使者隨聶壹先入馬邑,等斬殺馬邑縣令後進兵。聶壹隨後返至馬邑與縣令密謀,殺死一名囚犯,割下首級懸掛在城門之上,偽裝為縣令頭顱,欺騙匈奴使者。


    軍臣單於得到使者的報告後,率領大軍向馬邑方向進軍。大軍來到距馬邑百餘裏的地方,發現沿途有牲畜,卻無人放牧,引起了軍臣單於的懷疑。匈奴在此時攻下一邊防小亭,俘獲了漢雁門尉史。在威脅下,尉史將漢軍的計謀全部說出。軍臣單於聽後大驚之後繼而大喜,說道:“我得到尉史不上漢天子的當,真是上天所賜”。於是封尉史為“天王”,下令立即撤軍。


    王恢、李息率領的3萬大軍已出代郡,準備襲擊匈奴的輜重,在得知匈奴退兵後,非常驚奇。王恢自思自己的軍隊敵不過匈奴大軍.隻好退還。韓安國等率領大軍分駐馬邑境內埋伏,但好幾天不見動靜,遂改變原先的作戰方案,率軍出擊,結果一無所獲。


    “馬邑之圍”失敗後,漢武帝以王恢提出戰爭卻臨陣脫逃,將王恢下獄。廷尉判處王恢畏敵觀望死刑。王恢雖買通田蚡通過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後求情,但仍無法平息漢武帝的憤怒,王恢被迫自殺謝罪。


    “馬邑之圍”之後,匈奴拒絕與西漢朝和親,在邊境攔路劫掠,或者出兵四處襲擊漢朝邊郡,以報複馬邑之圍,數量多的數不過來。


    後世認為:“馬邑之圍”雖未成功,但卻使漢朝結束了自西漢初年以來奉行的屈辱的“和親”政策,同時也拉開了漢匈大規模戰爭的序幕。漢武帝開始對匈作戰,派衛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後世史書對於馬邑之謀的評價基本上以史記的描述為基礎:


    《資治通鑒》:設馬邑之權,欲誘匈奴,徒費財勞師,一虜不可得見,況單於之麵乎!其後深惟社稷之計,規恢萬載之策,乃大興師數十萬,使衛青、霍去病操兵,前後十餘年,於是浮西河,絕大幕,破窴顏,襲王庭,窮極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以臨瀚海,虜名王、貴人以百數;自是之後,匈奴震怖,益求和親,然而未肯稱臣也。


    《續資治通鑒長編》:昔漢之王恢,欲徼一時之幸於匈奴,故為馬邑之役,孝武許之,是恢欲奉詔以從事也。然後以謀出於恢,故下吏不赦,使恢自殺。


    《典論》:孝武帝承累世之遺業,遇中國之殷阜,府庫餘錢帛,倉廩畜腐粟。因此有意平滅匈奴而廓清邊境矣。故即位之初,從王恢之書,設馬邑之謀。


    《宋書》:武帝修約,不廢馬邑之謀。故有餘則經略,不足則閉關。


    《三朝北盟會編》:王恢馬邑之謀罪必加於戎首。


    穀應泰:古者天子有道,守在四裔。保境固圉,毋生戎心。是故馬邑之誘,加罪王恢;郅支之誅,靳封延壽。蓋以勤兵遠略,輕開邊釁,非細故也。


    ……


    而在馬邑之謀當中,出現的是一個在漢武帝對匈奴戰爭前期有著一定地位的漢軍名將,這個人就是李息。


    李息少年時從軍,起初侍奉漢景帝劉啟。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漢景帝去世,皇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漢武帝即位之初,采用和親政策,羈縻匈奴,但匈奴野心不斂,仍派兵四處侵擾,使西漢邊疆動蕩不安。隨著西漢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軍力的強大,漢武帝決定舉兵反擊匈奴。


    元光二年(公元前135年)六月,漢武帝任命李息為材官將軍,隨同禦史大夫韓安國率領三十萬大軍駐守在馬邑。他們派馬邑(今山西朔州)人聶翁壹(《漢書》作聶壹)以獻馬邑城為誘餌,引誘匈奴單於孤軍深入、一舉殲滅,於是匈奴單於親率十多萬騎兵越過邊界進入漢地。當匈奴單於走到距離馬邑城還有一百多裏路的地方時,發現原野裏布滿牲畜卻不見放牧的人員,感覺不對勁,就停止進軍。當他們捉住出來巡視的雁門都尉史,經過拷打審問,才得知漢軍的伏兵正在馬邑一帶張網以待,非常驚恐,於是立即下令退軍,免遭一場大難。匈奴由此發現漢朝已準備以武力與他們相對抗,從此,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就此開始。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秋天,匈奴侵略遼西郡,殺死遼西太守;侵略漁陽郡、雁門郡,打敗都尉,殺掠兩千多人(一作三千多人);又擊敗韓安國的軍隊。漢武帝於是派李息和車騎將軍衛青分別出兵攻擊匈奴,李息從代郡出兵,衛青從雲中郡出兵,向西共同進攻匈奴,直至高闕。於是攻下河南地區,一直到達隴西,斬獲數千匈奴人,奪取幾十萬頭牲畜[2],將匈奴白羊王和樓煩王逐出漢境。朝廷就將河南地區改設為朔方郡。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衛青率兵三萬出擊朔方郡,時任大行(古代接待賓客的官吏,相當於現在的外交官員)的李息與岸頭侯張次公領兵出擊右北平,掩襲匈奴右賢王王庭,右賢王措手不及,僅帶幾百人倉惶出逃。漢軍俘獲匈奴一萬五千多人,其中包括右賢裨王十多人,此次戰役漢軍獲得大捷。漢武帝任命衛青為大將軍,封李息為關內侯,食邑三百戶。


    匈奴渾邪王密謀歸順漢朝,當時李息正統兵在黃河邊上修築攻防城池,接待渾邪王派來的使者,馬上派人飛馳京師長安(今陝西西安),上報朝廷。漢武帝接到消息後,立即派將軍霍去病領兵前往迎接。


    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羌人的先零、封養、牢俎部落化解冤仇,結成聯盟,與匈奴暗中勾結,會合十多萬人馬,一同攻打令居、安故,接著包圍枹罕。同年十月,朝廷征發隴西、天水、安定騎兵以及京都中尉、河南、河內士卒十萬人,派李息與郎中令徐自為率領這十萬人前往征討羌人,不久平定羌人叛亂。戰事結束後,朝廷在枹罕首次設置護羌校尉,派李息持節符領兵鎮守。


    而李息很有可能就是死於護羌校尉的任上。(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