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海戰在某個意義上,雖然算是一次相對於幾次布匿戰爭當中的海戰而言,是小規模的戰爭。但是毫無疑問,若是米拉海戰失敗,那麽羅馬帝國還有沒有稱雄地中海的曆史軌跡,這個還真的是一個未知數。


    ……


    在米拉海戰之前,羅馬人舉傾國之力趕造了120餘艘大型戰艦,其中有100艘是五帆三列槳的大型戰艦,配備了約3萬名水手,相比迦太基海軍不遑多讓,經過了短期的海上適應,在執政官西庇阿的統帥下,羅馬艦隊揚帆起航,直奔梅薩納。


    迦太基艦隊比羅馬多30艘,幾乎全都是五列戰船,統帥翰尼巴所乘的旗艦則是當時最先進的七列巨型戰艦!雙方在發現敵情後都命各自的艦隊展開成橫排一字陣型,所不同的是,迦太基艦隊是一字排開,這是當時海戰的標準陣法;羅馬人則出人意料的排成了兩排。這樣,陣麵比迦太基戰陣窄了一半,迦太基戰艦很容易就可以造成合圍。


    也許是出於後人的一些詩歌描述,一種觀點認為羅馬海軍的執政官杜伊利烏斯隻懂陸戰,在陸地上指揮著羅馬軍團的時候可是所向無敵,可是麵對這茫茫大海……他有些茫然了。


    可是,作為一個執政官,他又怎能被這些困難擊倒。畢竟,他所肩負的,是整個羅馬的命運。壓力有時更是動力,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聰明才智反被更大程度地激發了出來。自己既然熟悉陸戰,何不在海上延續這種自己最擅長而戰士們也擅長的作戰方式?


    情勢立刻為之改觀。當時的海戰主要是利用風力的裝甲船頭撞擊敵艦,然後用火箭或火球攻擊敵人。杜伊利烏斯卻想到了一個更高明的注意。在他的主持和設計下,所有羅馬戰船都裝上一個可以避敵鋒芒發揮己長的秘密武器。


    這種武器就是一個裝設在船頭的長12米,寬1.2米的吊橋。在橋頭的底部裝有一個粗大的鐵釘,吊橋的另一端約3.7米處則開有一個洞,吊橋通過這個洞就可以連接到設在船頭的吊杆上。吊杆的頂部裝有滑輪,係在橋頭的繩索通過滑輪可以將吊橋吊起放下。當敵船接近時,突然放下吊橋,橋底的鐵釘便會牢牢釘在敵船的甲板上,這樣,就可以在敵艦甲板上打一場“陸戰”。由於吊橋的形狀酷似烏鴉嘴,因此這種吊橋被稱為“烏鴉吊橋”,而裝備這種接舷吊橋的戰艦則被羅馬海軍稱作“烏鴉戰艦”。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羅馬人把海戰變成了類似陸戰的戰場,而這也可以說是接舷作戰的一個開創式先河。


    ……


    接舷戰,用己方船舷靠近敵方船舷,由士兵跳幫進行格鬥的海戰方法。


    用己方船舷靠近敵方船舷,由士兵跳幫進行格鬥的海戰方法。是最早的一種海戰戰法,一直沿用至17世紀。槳船時代的接舷戰戰術,通常進攻的船排成一列橫隊,以船舷靠近敵船舷後,士兵跳上敵船進行白刃格鬥殺傷對方,或俘獲敵船。


    中國春秋時期,公輸般創造了“鉤拒“,對敵方戰船可以“進則拒之“,“退則鉤之“。


    古羅馬艦隊在公元前260年米拉海戰中,使用接舷跳板搭在敵船舷上,士兵通過跳板衝上敵船格鬥。14世紀,艦船雖然裝備了火炮,但由於射程近、威力小,雙方艦船接近後仍以接舷戰決定戰鬥的勝負。1661年,中國鄭成功率領艦船在收複台灣的海戰中,先用火炮轟擊,再用接舷戰擊敗了荷蘭艦船。17世紀後,隨著艦炮威力增大和艦艇機動性能的提高,接舷戰戰術逐漸被戰列線戰術所取代。


    當雙方的船互相接近而又不能正好撞上,或者某一方在最後時刻采取了避免被撞的行動,或者雖造成撞擊而對方無損傷時,由於雙方距離很近,必須通過靠幫廝殺來決出勝負。這就是接舷戰。古代的海戰,通常都是以撞擊戰的形式開始,而又以接舷戰的形式結束。


    ……


    在大海上,羅馬戰艦並沒有象迦太基人想像中的那樣躲閃,反而掉轉船頭以艦首逼近迦太基戰艦。當兩艦靠近後,羅馬人立即放下“烏鴉吊橋”,轟隆一聲,吊橋下方的大鐵釘直直楔入敵艦的甲板,雙方的戰艦被連成了一體。


    早已披掛整齊的羅馬陸軍重裝步兵潮水一般通過“烏鴉吊橋”衝上了迦太基戰艦。


    迦太基戰艦上都是水兵和劃槳手,他們早已經習慣撞擊戰和在遠處用弓箭等遠射武器對戰的海戰模式。論白刃格鬥,迦太基人怎麽會是強悍的羅馬重裝步兵的對手。一時間,迦太基戰艦上處處刀光劍影,鮮血將甲板染成了血紅。


    羅馬軍團強大的戰鬥力使得羅馬艦隊迅速占據了戰場上的主動權,那些試圖繞到背後進攻的船隻也被第二排的羅馬戰船撞破或捕獲。連翰尼巴的旗艦也被烏鴉吊橋釘住,翰尼巴見敗局已定,慌忙中下令撤退,自己則在貼身衛隊的保護下,乘傳令快船逃離了旗艦,他的身後,迦太基水兵的慘叫聲響徹茫茫大海。


    羅馬人捕獲迦太基戰船30艘,撞沉15艘。殲敵3000,俘虜7000人。雖然大部分的迦太基艦隊逃遁而去,但對羅馬人來講,一隻初建的海軍第一次與地中海海軍強國的優勢艦隊交鋒,即取得了勝利,其象征意義更大一些。


    米拉海戰的勝利極大的鼓勵了羅馬人的信心。羅馬人確信他們的“烏鴉戰艦”是無敵的。於是,公元前256年,羅馬派出330艘戰艦,4萬步兵和10萬劃槳手組成的強大艦隊遠征北非迦太基本土。在埃克諾穆斯海角海戰中再次擊敗迦太基海軍。同年羅馬遠征軍在非洲登陸包圍迦太基城。但沒能攻下。公元前255年,羅馬軍隊在撤回本土的途中遭遇罕見的風暴,280艘戰艦,2萬5千名士兵和7萬劃槳手全軍覆沒。


    公元前241年,重新組建的羅馬海軍以新建的200艘戰艦,在西西裏島西麵埃加迪群島附近決定性的海戰中全殲迦太基海軍120艘戰艦。迦太基至此一蹶不振。徹底喪失地中海製海權。而此時迦太基國內又爆發內戰。內外交困的迦太基被迫向羅馬求和。賠款32000塔蘭特,並將整個西西裏島割讓給羅馬。公元前238年羅馬又乘迦太基雇傭軍暴動之機,出兵攻占撒丁島和科西嘉島。並於公元前227年將兩島置為一行省。


    羅馬與迦太基在地中海的3次海戰,決定了兩國的命運。西西裏島成為羅馬的第一個行省。而其後攻占撒丁島和科西嘉島則將迦太基徹底逐出意大利周邊地區。從此羅馬轉入對迦太基的戰略進攻。最重要的是,羅馬從此取得了最重要的地中海製海權。這直接影響了後來兩次戰爭的結局。


    ……


    在米拉海戰當中,烏鴉戰船成為了羅馬軍勝利的關鍵。而相對而言,同樣也是烏鴉戰船確定了羅馬人在海戰當中的信心。


    但是烏鴉戰船本身並不是一個發明,而是在五層戰船上加裝接舷吊橋的改良型。


    接舷吊橋是羅馬海軍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對抗迦太基時在戰船上所設的一種裝置,具有很強的海上作戰意義。


    接舷吊橋,是羅馬海軍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對抗迦太基時在戰船上所設的一種裝置。


    根據波利比奧斯《曆史》記載,這種吊橋寬1.2米、長10.9米,兩側設有小欄杆。船頭的滑輪和帆杆使吊橋得以升降。吊橋的前端有一形似鳥喙的重型鐵釘。當吊橋下落時鐵釘可以刺入敵船的甲板,使得兩船相互固定,從而為羅馬士兵進入敵船提供了通道。


    公元前3世紀的羅馬並非海上強國,十分缺乏海戰經驗。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前,羅馬共和國還未曾在意大利半島之外作過戰。羅馬軍隊的強項是陸地作戰,以其遵守紀律且驍勇善戰的士兵而著稱。烏鴉吊橋使羅馬海軍可以匹敵強大的迦太基海軍。羅馬運用吊橋戰術贏得過多次戰役,其中包括邁利、薩爾賽、廷達裏斯、埃克諾穆斯角等知名戰役。


    盡管烏鴉吊橋有其長處,但也不乏缺點:它不適用在大風大浪中使用,因為兩船的固定連接會危及兩方的船體結構。因而在風浪大的海上航行時,吊橋便被棄用。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船舶工程教授bonebaker根據吊橋大約一噸的推算重量認為,排水量約250立方米的羅馬五層櫓船(quinquereme)的穩定性不會因此而受很大影響。


    而另外一些曆史學家則認為吊橋的重量影響了戰船的適航性,羅馬在前255年和前249年因為風暴而幾乎完全喪失的兩大艦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吊橋導致的不穩定。隨著羅馬海上作戰能力的增強以及士兵經驗的增多,後來吊橋不再被使用。在埃克諾穆斯角戰役之後就沒有了吊橋使用的記載,在決定第一次布匿戰爭勝敗的埃加迪群島戰役中羅馬就是在沒有吊橋的情況下取勝的。


    不過公元前36年瑙洛庫斯戰役中阿格裏帕就使用了一種類似烏鴉吊橋的裝置,名為“哈爾巴”。


    ………………………………………………分割線…………………………………………


    而在米拉海戰失敗之後,海軍主力損失慘重的迦太基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當中餘下的兩場海戰,同樣受到嚴重的影響。


    埃克諾穆斯角海戰是發生在公元前256年夏,第一次布匿戰爭(thefirstpunicar,公元前264—前241年)期間,羅馬艦隊和迦太基艦隊在埃克諾穆斯角(西西裏島南海岸的海角)附近的海戰。


    羅馬艦隊(二百五十艘艘戰船以及一批載有4萬名登陸部隊的運輸船)在執政官盧基烏斯?曼利烏斯?武爾索(luciusmanliusvulsolongus)和馬庫斯?阿蒂利烏斯?雷古盧斯(marcusatiliusregulus)指揮下駛往阿非利加,企圖遣送登陸兵登陸,對迦太基實施突擊。羅馬人考慮到渡海時可能遭到敵人襲擊,便把艦隊分成4個隊。第一縱隊及第二縱隊依序成為鍥型的兩側,第三縱隊的兩側與前麵兩群艦隊形成的兩側對其,其餘船隻與其對齊,並排一列,最後則是第四縱隊,也就是後線部隊。整個艦隊前方開放後方則極其嚴密整齊,這使得艦隊有效率,並容易維持。全艦隊看起來像是以三角形形式布陣。三角形底邊後則是載有馬匹的運輸艦。這樣的布陣也起到了震撼對方的效果。


    羅馬艦隊在西西裏島附近遭到了哈米爾卡?巴卡指揮的迦太基艦隊(二百三十艘戰船)的攻擊。迦太基將領看到羅馬布局後,從容不迫的令四分之三的艦隊以一字排開;所有艦隊皆正麵麵對羅馬艦隊,其右翼延伸到大海。迦太基企圖越過敵軍從側麵來進行包圍。其餘艦隊則是排列在左側,指向岸邊,與主力艦隊形成一個角度,並延伸超過。迦太基的右翼是由漢諾統領,他的戰鬥群包括有特殊船頭設計的軍艦,用來撞擊敵軍,而且最快速的五層艦,擁有攻擊船隻複側所需的速度。開戰後,第一縱隊與第二縱隊的敵軍輕易擊潰部分迦太基軍隊,羅馬人在後麵窮追不舍。


    結果是第一縱隊與第二縱隊與第三縱隊和第四縱隊分離,因為第四縱隊與第三縱隊還要保護其滿載馬匹兵員的運輸艦。迦太基軍隊乘機而上,而羅馬人則有非常的信心與勇氣,隻要敵人一靠近,戰場就變成的純肉搏。迦太基的四縱隊分別吸引羅馬軍隊至三處各自相距很遠的海域進行作戰。


    但最後,哈密爾卡的戰鬥群由於羅馬人的“烏鴉”而被迫潰退,此時雷古盧斯見後方後線部隊正陷入掙紮,便率軍趕往,後線部隊雖然已經嚴重受創,但見到雷古盧斯的旗艦,重新鼓起精神參與戰鬥。結果這次戰役變成的迦太基人自己被包夾,並驚訝的發現自己正在被支援而來的敵人包圍,於是開始撤退,航向大海。隨後,雷古盧斯立即率其船隊支被迦太基人包圍的好如“圍城”的第三縱隊友軍並反而包圍了迦太基人並成功俘獲五十艘戰艦及其水手,迦太基人僅少量人逃離。


    此戰,羅馬艦隊擊沉迦太基艦共約三十餘艘戰艦,並俘獲近七十艘戰艦。羅馬人損失戰船24艘.埃克諾穆斯角海戰的勝利為羅馬人鋪平了通往北阿非利加的道路,提高了羅馬隊在西其地中海及其希臘的威望,頑固了其在西西裏東南部及東部的統治,並流傳給後人一個不朽的傳奇,英雄的故事與不屈不饒的精神,從一無所有到組織其一個個龐大的艦隊。此後,其軍隊在克魯彼亞城附近順利登陸,並很快攻下迦太基阿斯匹斯城。


    ……


    在某個意義上迦太基人很明顯不知道自己應該吸取教訓,或者是受限於自身軍隊的近戰能力較為薄弱問題,無法有效應對接舷戰的情況,最終同樣導致了埃克諾穆斯角海戰的慘敗。(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