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張嘉師不得不為勝負難以預料的戰爭而謀求大秦帝國的一條退路的安排同時,匈奴單於冒頓也在苦惱一個事情。請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那就是他不太希望跟大秦帝國進行全麵戰爭。
這當然不是說冒頓害怕大秦帝國,而是冒頓有一種想法,那就是眼下明顯更衰弱的大秦帝國,事實上也不好對付。
這一點冒頓對於大秦帝國的理解,主要還是不算太深入而導致的。
在大秦帝國與匈奴人在這麽幾年時間的貿易甚至是戰爭交流當中,因為匈奴人的一些情況,比如說其生活習慣,讓匈奴人自身的細作很難進入到大秦帝國腹地。而安排使節團進入到大秦帝國,則是會讓大秦帝國進行明裏暗裏的監視,而無法得到詳細的信息。
隻不過,冒頓從一些消息渠道中可以得到一點,那就是大秦帝國似乎早已經再次將匈奴列為最大的敵人而進行相應的應對措施。
大秦帝國與匈奴之間,雙方的聯係事實上從秦國攻滅義渠之後就已經有所交接。因為當其時義渠人的北麵,就是匈奴人的一些位於河套陰山的部落的聚居之地。
……
義渠,是中國東周時活躍於今涇水北部至河套地區的一支古代民族或者稱為國家。
義渠國有起源於羌人或者是狄人兩種說法。是北部少數民族組成的部落。而曆史上的義渠,從來沒有臣服於周朝。
《竹書紀年》當中有這個說法:義渠早在商朝末年武乙時便已存在,周公季曆在武乙三十年時奉命討伐義渠得勝,另周文王討伐過的密須也可能與義渠有關。傳說義渠亦是周宣王太原料民之時居住在當地的五個民族之一,後在秦穆公時一度臣服於秦國。
《史記》中明確記載“義渠”的出現時間是在戰國初年秦厲公時,當時義渠前來秦國進貢。其後義渠逐漸定居下來,吞並周邊部落,強大起來,與秦國發生衝突:“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
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義渠入侵秦國,軍隊一度抵達渭河。
秦惠王七年(前331年),義渠發生內亂,秦國以幫助平亂為名乘機出兵,義渠開始衰落。十一年(前327年),義渠向秦國稱臣,秦國建立義渠縣。但是義渠新王位定之後,並不甘心臣服秦國,前往中原訪問魏國,尋求共同反對秦國的機會(《戰國策?義渠君之魏》。秦惠王後元七年(前318年),楚國、魏國、韓國、齊國、趙國、燕國六國合力攻秦,義渠乘機起兵,擊敗秦軍“於李帛之下”(《史記》、《戰國策》)。
不久秦國擊敗六國聯軍,回師討伐義渠,後元十一年(前314年),奪取其二十五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義渠乘喪謀叛,被秦軍再次擊敗。武王死後,秦昭王年幼繼位,秦國一度內亂,義渠乘機重新崛起。義渠王與秦昭王之母宣太後私通,生下二子。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宣太後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秦國隨即出兵滅義渠,將義渠逐出黃河以南地區,在其地設置了隴西、北地、上郡三郡,並在邊境開始修建長城。
另一種類似的說法:秦惠王時代,義渠國打敗了秦國。秦昭王為了報仇,用欺詐手段殺了義渠王,並且發動軍隊攻打義渠國,實際上義渠國已經滅亡。(見《戰國策“範睢說秦王”》)範睢至秦,王庭迎,謂範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太後。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竊閔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秦王當時很想攻擊義渠。宣太後攻打義渠,隻是消滅殘部。
無論義渠滅亡的是那種說法為主,其有一點是必然發生的,那就是秦國在攻滅義渠之後,正式與匈奴人的勢力範圍接壤。
……
而在這同時的匈奴人,則是算作為中國古代的一個遊牧部落
當時的遊牧部落不隻存在沙漠地帶。在中原地帶,除漢人之外,也居住許多遊牧部落。周朝先祖與西戎同居,周幽王時有犬戎、山戎、戎狄等,春秋時有戎翟、義渠、大荔、烏氏、朐衍、林胡、樓煩、東胡等都可能是匈奴先祖。但當時各遊牧民族,以小部落方式各自生活,未形成大型國家。
有一種說法認為:匈奴雖說是部落體製,但也有基本的內、外官僚製度,對領土也有強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單於,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單於和諸王的皇後和妻子稱閼氏(匈奴實行一夫多妻製),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響。
隻不過對於匈奴,後世學界中有許多假設,但是因為關於匈奴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擴張勢力,遊牧民被驅趕至沙漠地帶。到了戰國時代中期,遊牧民族在塞外相互結盟,形成跨部落聯盟,逐漸形成月氏、東胡與匈奴三大勢力。
匈奴在強盛的時候(冒頓之後到軍臣單於前期),東破東胡,南並樓煩、河南王地,西擊月氏與西域各國,北服丁零與西北的堅昆。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今大興安嶺。南沿秦長城與秦漢相鄰,並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以阿爾泰山為界,深入中亞的鹹海甚至裏海一帶,北達貝加爾湖周邊。被稱之為“百蠻大國”。
匈奴以單於為中心,大致上分割成左右兩翼。左賢王即左屠耆王,控製帝國東側,地位高於其他諸王,僅次於單於,是單於的繼承者,常以單於太子當之,但也有例外:如復株累若鞮單於後連續5任單於皆由其弟擔任左賢王。右賢王則控製帝國西方。
閼氏,音煙肢或焉支,含有美麗的意義。單於至一般諸王皆可稱其妻為閼氏,也有許多稱呼:如寧胡閼氏、顓渠閼氏、大閼氏、第二閼氏、第五閼氏等等。在眾多閼氏中,也有高低位次之分。後世對此有兩種說法:“匈奴正妻則稱大閼氏”,以及“顓渠閼氏,單於之元妃也,其次為大閼氏”。
閼氏雖不見得是皇後,但單於的閼氏在匈奴的地位卻很重要。不僅在內政、外交上有重要地位,在戰爭中也起作用。如冒頓攻圍劉邦時,閼氏隨軍在旁。
而曆史上漢匈戰爭之前,匈奴民族已經發展出有完善的軍事裝備的軍事力量。優良的戰馬,矯健的騎士,彎弓引矢,騎兵皆有堅固的盔甲。
匈奴人主要以狩獵、遊牧及畜牧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馬、牛、羊三種。
在飲食當中,肉、乳品尤為普遍,有時會食用魚類。逐水草而居,其生活地點常隨著季節轉移至其他地方。
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們很早就製作褲子、長靴、長袍、尖帽或風帽,無論在行重或保暖方麵,都很適應當地的生活。住的地方叫穹廬,是氈帳所製的帳幕,需以木條作柱梁。並使用各種陶器及金屬器。
匈奴人不僅有耕田產穀,還建有穀倉來藏穀。除在本部耕種外,在西域還有騎田。
匈奴人也十分重視商業交換,以牲畜去換取奢侈品。常與漢人互市交易,並將漢人物品轉買運到西域各國並包括羅馬帝國,在漢對西域通道中斷之時尤為如此。
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平時是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從出土實物看,匈奴馬匹身體略矮,頭部偏大,應屬於蒙古馬。蒙古馬雖不十分高大,但體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動迅速,非常適應高原環境,再配上禦馬工具——馬籠頭和馬鞍,大大增強匈奴軍隊的戰力。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
後世在匈奴墓地發掘情況顯示,兵器一般出土於男性墓葬中,以銅、鐵、骨、木質地為主,主要有弓、箭鏃、弩機、刀、劍、戈、矛、斧、流星錘等。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護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勁、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形成“盡為甲騎”、機動靈活而又強大的匈奴騎兵。
匈奴人祭天地,拜日月,崇祖先,信鬼神。在他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平時還是戰時,都與宗教意識有密切的關係,並且相當迷信。
匈奴每年有規定的日子舉行集體的祭祀。每年三次集會的日期,《史記》說是正月、五月及秋季,《後漢書》為正月、五月及九月,兩者皆為一致。大致上,正月的集會是個小集會,參加的人是匈奴諸長。五月的大會最富宗教色彩,參加的人數很多,不限於諸長,主要是為祭其先祖、天地及鬼神。秋季的集會則是為秋天收成而感謝天神的集會。
由於匈奴的統治者會在每年的第五個月(仲夏)於“蘢城”設壇祭祀祖先、天地和眾神(見《史記》)。所以中國的一些學者試圖把匈奴人的這個“蘢”解釋為漢人的“龍”,並認為匈奴的主神是一條龍。(蒼狼跟白鹿表示:……)
關於集體祭祀的地點,大致上是在單於所在的地方舉行[24],雖然都是祭天,同時也有商討國家大計、秋後感謝天神等任務。
匈奴人對其祖宗的墳墓很為重視,不隻相信祖宗死後有神靈,其他人死後也有神靈,也可以降吉凶。也相信人死後,需要享用金銀衣裘以及女人。
在戰爭時,匈奴人還相信各種巫術。其內容如下:
《漢書.西域傳》渠犁國條載漢武帝詔書:
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丏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禦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為“欲以見彊,夫不足者視人有餘。”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公車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為吉,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將,於釜山必克。”卦諸將,貳師最吉。故朕親發貳師下釜山,詔之必毋深入。今計謀卦兆皆反繆。重合侯得虜侯者,言“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於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又卜“漢軍一將不吉”。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能饑渴,失一狼,走千羊。’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
匈奴還有飲血以為盟誓的風俗,盟約的儀式很嚴肅,既是一種盟誓,也是一種宗教儀式。
而有一種觀點認為,匈奴人的宗教體係更傾向於薩滿教文化體係。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遠古時代的人們把各種自然物和變化莫測的自然現象,與人類生活本身聯係起來,賦予它們以主觀的意識,從而對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觀念,即萬物有靈。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風有“風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種動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風、雨、雷、電神等)、圖騰崇拜(如虎、鷹、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媽媽等)。
在薩滿舉行宗教活動的儀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鈴、銅鏡、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繪有各種神的圖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時候都刻繪有色彩豐富的神靈麵具。這些滿族麵具,無論是藝術價值、學術價值、民俗價值、文化價值都是彌足珍貴的。由於滿族薩滿麵具是宗教用品,一般隻由薩滿傳世珍藏,外人很難見到。
薩滿,被稱為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者。他可以將人的祈求、願望轉達給神,也可以將神的意誌傳達給人。薩滿企圖以各種精神方式掌握超級生命形態的秘密和能力,獲取這些秘密和神靈奇力是薩滿的一種生命實踐內容。薩滿分為家薩滿和野薩滿。
家薩滿作為侍神者,主要負責族中的祭祀活動。野薩滿(又稱大神)是神抓薩滿,即神靈附體的薩滿。神抓薩滿的活動包括醫病、軀災、祈福、占卜、預測等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滿族薩滿平時與族內普通人一樣,他們的服務是不取報酬的,也沒有超越他人的權限,他們可以結婚生子。薩滿死後,所用的神器、佩飾、服裝等隨葬。
新薩滿要經過挑選、培訓(滿語學烏雲),最後才能確定。滿族薩滿麵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時使用。薩滿祭祀中,依照祭祀內容要求,模擬成各種動物或神怪。由於怕被死者或神靈認出,薩滿要戴上麵具,並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臉。身穿薩滿服,腰係腰鈴,左手抓鼓,右手執鼓鞭,在抬鼓和其他響器的配合下,邊敲神鼓,邊唱神歌,充滿神秘的色彩。(未完待續。)
在張嘉師不得不為勝負難以預料的戰爭而謀求大秦帝國的一條退路的安排同時,匈奴單於冒頓也在苦惱一個事情。請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那就是他不太希望跟大秦帝國進行全麵戰爭。
這當然不是說冒頓害怕大秦帝國,而是冒頓有一種想法,那就是眼下明顯更衰弱的大秦帝國,事實上也不好對付。
這一點冒頓對於大秦帝國的理解,主要還是不算太深入而導致的。
在大秦帝國與匈奴人在這麽幾年時間的貿易甚至是戰爭交流當中,因為匈奴人的一些情況,比如說其生活習慣,讓匈奴人自身的細作很難進入到大秦帝國腹地。而安排使節團進入到大秦帝國,則是會讓大秦帝國進行明裏暗裏的監視,而無法得到詳細的信息。
隻不過,冒頓從一些消息渠道中可以得到一點,那就是大秦帝國似乎早已經再次將匈奴列為最大的敵人而進行相應的應對措施。
大秦帝國與匈奴之間,雙方的聯係事實上從秦國攻滅義渠之後就已經有所交接。因為當其時義渠人的北麵,就是匈奴人的一些位於河套陰山的部落的聚居之地。
……
義渠,是中國東周時活躍於今涇水北部至河套地區的一支古代民族或者稱為國家。
義渠國有起源於羌人或者是狄人兩種說法。是北部少數民族組成的部落。而曆史上的義渠,從來沒有臣服於周朝。
《竹書紀年》當中有這個說法:義渠早在商朝末年武乙時便已存在,周公季曆在武乙三十年時奉命討伐義渠得勝,另周文王討伐過的密須也可能與義渠有關。傳說義渠亦是周宣王太原料民之時居住在當地的五個民族之一,後在秦穆公時一度臣服於秦國。
《史記》中明確記載“義渠”的出現時間是在戰國初年秦厲公時,當時義渠前來秦國進貢。其後義渠逐漸定居下來,吞並周邊部落,強大起來,與秦國發生衝突:“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
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義渠入侵秦國,軍隊一度抵達渭河。
秦惠王七年(前331年),義渠發生內亂,秦國以幫助平亂為名乘機出兵,義渠開始衰落。十一年(前327年),義渠向秦國稱臣,秦國建立義渠縣。但是義渠新王位定之後,並不甘心臣服秦國,前往中原訪問魏國,尋求共同反對秦國的機會(《戰國策?義渠君之魏》。秦惠王後元七年(前318年),楚國、魏國、韓國、齊國、趙國、燕國六國合力攻秦,義渠乘機起兵,擊敗秦軍“於李帛之下”(《史記》、《戰國策》)。
不久秦國擊敗六國聯軍,回師討伐義渠,後元十一年(前314年),奪取其二十五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義渠乘喪謀叛,被秦軍再次擊敗。武王死後,秦昭王年幼繼位,秦國一度內亂,義渠乘機重新崛起。義渠王與秦昭王之母宣太後私通,生下二子。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宣太後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秦國隨即出兵滅義渠,將義渠逐出黃河以南地區,在其地設置了隴西、北地、上郡三郡,並在邊境開始修建長城。
另一種類似的說法:秦惠王時代,義渠國打敗了秦國。秦昭王為了報仇,用欺詐手段殺了義渠王,並且發動軍隊攻打義渠國,實際上義渠國已經滅亡。(見《戰國策“範睢說秦王”》)範睢至秦,王庭迎,謂範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太後。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竊閔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秦王當時很想攻擊義渠。宣太後攻打義渠,隻是消滅殘部。
無論義渠滅亡的是那種說法為主,其有一點是必然發生的,那就是秦國在攻滅義渠之後,正式與匈奴人的勢力範圍接壤。
……
而在這同時的匈奴人,則是算作為中國古代的一個遊牧部落
當時的遊牧部落不隻存在沙漠地帶。在中原地帶,除漢人之外,也居住許多遊牧部落。周朝先祖與西戎同居,周幽王時有犬戎、山戎、戎狄等,春秋時有戎翟、義渠、大荔、烏氏、朐衍、林胡、樓煩、東胡等都可能是匈奴先祖。但當時各遊牧民族,以小部落方式各自生活,未形成大型國家。
有一種說法認為:匈奴雖說是部落體製,但也有基本的內、外官僚製度,對領土也有強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單於,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單於和諸王的皇後和妻子稱閼氏(匈奴實行一夫多妻製),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響。
隻不過對於匈奴,後世學界中有許多假設,但是因為關於匈奴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擴張勢力,遊牧民被驅趕至沙漠地帶。到了戰國時代中期,遊牧民族在塞外相互結盟,形成跨部落聯盟,逐漸形成月氏、東胡與匈奴三大勢力。
匈奴在強盛的時候(冒頓之後到軍臣單於前期),東破東胡,南並樓煩、河南王地,西擊月氏與西域各國,北服丁零與西北的堅昆。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今大興安嶺。南沿秦長城與秦漢相鄰,並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以阿爾泰山為界,深入中亞的鹹海甚至裏海一帶,北達貝加爾湖周邊。被稱之為“百蠻大國”。
匈奴以單於為中心,大致上分割成左右兩翼。左賢王即左屠耆王,控製帝國東側,地位高於其他諸王,僅次於單於,是單於的繼承者,常以單於太子當之,但也有例外:如復株累若鞮單於後連續5任單於皆由其弟擔任左賢王。右賢王則控製帝國西方。
閼氏,音煙肢或焉支,含有美麗的意義。單於至一般諸王皆可稱其妻為閼氏,也有許多稱呼:如寧胡閼氏、顓渠閼氏、大閼氏、第二閼氏、第五閼氏等等。在眾多閼氏中,也有高低位次之分。後世對此有兩種說法:“匈奴正妻則稱大閼氏”,以及“顓渠閼氏,單於之元妃也,其次為大閼氏”。
閼氏雖不見得是皇後,但單於的閼氏在匈奴的地位卻很重要。不僅在內政、外交上有重要地位,在戰爭中也起作用。如冒頓攻圍劉邦時,閼氏隨軍在旁。
而曆史上漢匈戰爭之前,匈奴民族已經發展出有完善的軍事裝備的軍事力量。優良的戰馬,矯健的騎士,彎弓引矢,騎兵皆有堅固的盔甲。
匈奴人主要以狩獵、遊牧及畜牧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馬、牛、羊三種。
在飲食當中,肉、乳品尤為普遍,有時會食用魚類。逐水草而居,其生活地點常隨著季節轉移至其他地方。
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們很早就製作褲子、長靴、長袍、尖帽或風帽,無論在行重或保暖方麵,都很適應當地的生活。住的地方叫穹廬,是氈帳所製的帳幕,需以木條作柱梁。並使用各種陶器及金屬器。
匈奴人不僅有耕田產穀,還建有穀倉來藏穀。除在本部耕種外,在西域還有騎田。
匈奴人也十分重視商業交換,以牲畜去換取奢侈品。常與漢人互市交易,並將漢人物品轉買運到西域各國並包括羅馬帝國,在漢對西域通道中斷之時尤為如此。
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平時是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從出土實物看,匈奴馬匹身體略矮,頭部偏大,應屬於蒙古馬。蒙古馬雖不十分高大,但體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動迅速,非常適應高原環境,再配上禦馬工具——馬籠頭和馬鞍,大大增強匈奴軍隊的戰力。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
後世在匈奴墓地發掘情況顯示,兵器一般出土於男性墓葬中,以銅、鐵、骨、木質地為主,主要有弓、箭鏃、弩機、刀、劍、戈、矛、斧、流星錘等。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護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勁、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形成“盡為甲騎”、機動靈活而又強大的匈奴騎兵。
匈奴人祭天地,拜日月,崇祖先,信鬼神。在他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平時還是戰時,都與宗教意識有密切的關係,並且相當迷信。
匈奴每年有規定的日子舉行集體的祭祀。每年三次集會的日期,《史記》說是正月、五月及秋季,《後漢書》為正月、五月及九月,兩者皆為一致。大致上,正月的集會是個小集會,參加的人是匈奴諸長。五月的大會最富宗教色彩,參加的人數很多,不限於諸長,主要是為祭其先祖、天地及鬼神。秋季的集會則是為秋天收成而感謝天神的集會。
由於匈奴的統治者會在每年的第五個月(仲夏)於“蘢城”設壇祭祀祖先、天地和眾神(見《史記》)。所以中國的一些學者試圖把匈奴人的這個“蘢”解釋為漢人的“龍”,並認為匈奴的主神是一條龍。(蒼狼跟白鹿表示:……)
關於集體祭祀的地點,大致上是在單於所在的地方舉行[24],雖然都是祭天,同時也有商討國家大計、秋後感謝天神等任務。
匈奴人對其祖宗的墳墓很為重視,不隻相信祖宗死後有神靈,其他人死後也有神靈,也可以降吉凶。也相信人死後,需要享用金銀衣裘以及女人。
在戰爭時,匈奴人還相信各種巫術。其內容如下:
《漢書.西域傳》渠犁國條載漢武帝詔書:
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丏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禦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為“欲以見彊,夫不足者視人有餘。”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公車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為吉,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將,於釜山必克。”卦諸將,貳師最吉。故朕親發貳師下釜山,詔之必毋深入。今計謀卦兆皆反繆。重合侯得虜侯者,言“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於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又卜“漢軍一將不吉”。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能饑渴,失一狼,走千羊。’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
匈奴還有飲血以為盟誓的風俗,盟約的儀式很嚴肅,既是一種盟誓,也是一種宗教儀式。
而有一種觀點認為,匈奴人的宗教體係更傾向於薩滿教文化體係。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遠古時代的人們把各種自然物和變化莫測的自然現象,與人類生活本身聯係起來,賦予它們以主觀的意識,從而對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觀念,即萬物有靈。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風有“風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種動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風、雨、雷、電神等)、圖騰崇拜(如虎、鷹、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媽媽等)。
在薩滿舉行宗教活動的儀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鈴、銅鏡、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繪有各種神的圖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時候都刻繪有色彩豐富的神靈麵具。這些滿族麵具,無論是藝術價值、學術價值、民俗價值、文化價值都是彌足珍貴的。由於滿族薩滿麵具是宗教用品,一般隻由薩滿傳世珍藏,外人很難見到。
薩滿,被稱為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者。他可以將人的祈求、願望轉達給神,也可以將神的意誌傳達給人。薩滿企圖以各種精神方式掌握超級生命形態的秘密和能力,獲取這些秘密和神靈奇力是薩滿的一種生命實踐內容。薩滿分為家薩滿和野薩滿。
家薩滿作為侍神者,主要負責族中的祭祀活動。野薩滿(又稱大神)是神抓薩滿,即神靈附體的薩滿。神抓薩滿的活動包括醫病、軀災、祈福、占卜、預測等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滿族薩滿平時與族內普通人一樣,他們的服務是不取報酬的,也沒有超越他人的權限,他們可以結婚生子。薩滿死後,所用的神器、佩飾、服裝等隨葬。
新薩滿要經過挑選、培訓(滿語學烏雲),最後才能確定。滿族薩滿麵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時使用。薩滿祭祀中,依照祭祀內容要求,模擬成各種動物或神怪。由於怕被死者或神靈認出,薩滿要戴上麵具,並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臉。身穿薩滿服,腰係腰鈴,左手抓鼓,右手執鼓鞭,在抬鼓和其他響器的配合下,邊敲神鼓,邊唱神歌,充滿神秘的色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