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茶葉的發展相比,陶瓷這種玩意在眼下的大秦帝國的發展程度似乎更加落後。[.超多好看小說]
這一點可以從大秦帝國眼下主要還是使用陶器為主的民生理念有著很大的關係。
……
在大秦帝國當中,並不是沒有人使用瓷器,或者是說瓷器並沒有銷售市場。
但是毫無疑問,大秦帝國的官方態度對於瓷器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即使是在始皇帝駕崩之後,在驪山皇陵內部的殉葬品,絕大部分都是與陶器有關的物件,尤其是以兵馬俑為最主要的體現。
一般認為最早的陶器是手製的,並在篝火燒製。燒製時間短但火達到的最高溫度可以很高,約在900c左右,而且達到的速度很快。黏土與沙、砂礫、打碎的貝殼或打碎的陶器調合後會被用來製造篝火燒製陶瓷器,這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坯體質地令水及其他揮發性成分可以輕易離開。黏土中較粗糙的粒子亦會發揮在冷卻時限製陶器坯體內部收縮的作用,此過程以緩慢速度進行,並減低熱應力及破裂的可能。早期以篝火燒製的陶器主要是圓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銳的角令破裂容易發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設的窯是穴窯或溝窯,即在地麵掘一個洞再在上麵鋪滿燃料。在地麵的洞提供了最佳隔熱層,令燒製過程可以有更佳的控製。
中國最早的陶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大約在距今15000年左右,首先在中國南方可能已經開始製陶的試驗,到距今9000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發明和探索。1962年於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發現的圓底罐,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測試為公元前6875±240年,為夾砂紅陶,外表有繩紋。
裴李崗文化(公元前5500~前4900年)中的陶器則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在接下來的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大地灣文化(公元前5200年~前4800年)、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的製陶工藝不斷發展,品質提高,種類增多。
在中國,彩陶出現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半坡彩陶“為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在1953年首先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被發現,主要包含水壺及碗等。一開始它們上麵純粹為紅色,但陶器上漸漸有獨特的符號,稱為半坡陶符,紋飾有動物紋、幾何紋、編織紋等。此後在臨近各省也發現了類似的陶器。在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的龍山文化中,出現了黑陶,這是中國製陶工藝的一次高峰。
在商朝,有理論認為是當時印歐語係的遊牧民族帶來陶輪的技術,令陶器量產化。在周朝,以陶輪製作的陶器會以更高溫燒製,令其硬度增加,同時亦會使用綠色的釉料。秦朝的陶俑兵馬俑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陶器,而在此時陶器的描繪主題由動物轉變為人。[.超多好看小說]在漢朝,陶器的描繪主題由為佛教的傳播而出現了佛的形象。到了唐朝,中國出現了白色的陶瓷,而同時亦出現了其他陶像,唐三彩成為當時藝術精華的代表。到了宋朝,因為瓷器技術開始成熟令中國的陶器的輝煌被瓷器完全蓋過。此後中國的陶瓷器重點便落在瓷器上。然而明清的紫砂壺等陶器乃至近代的江蘇宜興、廣東石灣的陶器工藝仍然有非常高的水準。
從陶器在中國的發展曆史而言,可以說瓷器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基礎,與陶器的製作工藝密不可分。
至於瓷器為何發展比較緩慢,在西漢中後期才有一定的規模甚至是出現技術性的個性。這一點與國家的支持力度以及人民需求有著很大的必然性。
再者,在瓷器出現的時候,瓷器的價格應該是比陶器要高得多,這一點應該是必然的。畢竟在很多方麵而言,陶器的製作技術所付出的代價,要遠比起瓷器要低不少。而製作一件精美陶器的花費,整體而言與瓷器相比,還是要節省很多。
而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官方對於瓷器的需求,在春秋戰國甚至是西漢中後期之前,並不太多甚至是基本上不怎麽需要。
而這一點能夠從“官窯”以及“禦瓷窯”的曆史名詞可見一斑。
……
官窯,是南宋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廷燒製的瓷器,供禦撿退,在當時俗稱“官窯“。官窯,毛公洞第一(今江蘇揚州一帶)。南宋官窯瓷器沿襲北宋風格,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苟。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釉麵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釉麵多層反複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露胎處象死人骨頭,俗稱”骨董“)也是那時所造。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曆朝官府燒造瓷器,其實,曆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後世再無此稱呼。
官窯瓷,主要是龐大的官僚君體使用,型製要求相對較低,多限於花鳥蟲魚神話等“禮製”之外的題材,有時皇家會作為“趣味”把玩器采購,但多為官員、富商使用。這一類瓷器,一般由內務府采辦,在景德鎮設有專門的督陶官,長年燒造。
禦窯瓷,是指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紋飾上均有嚴格的禮儀規定,等級森嚴,均與《車服製》嚴格對應,錯用或擅用均為重罪。
禦窯瓷在嚴格的等級規範下,作為皇家專用的瓷器,其下細分為:
1、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黃瓷”,就是皇家專用色彩,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紋樣方麵,皇帝所用為五爪金龍,親王則隻能用四爪行龍,且稱為蟒(清代僅有“一詔二封”的恭親王奕訢一人享受過賜用正黃和五爪金龍的待遇),凡此種種,得以成係統流傳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2、王府瓷:型製設彩依例專燒,供包括親王在內的其他皇室成員使用。文物中著名的“樂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範之作。
3、一品宮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多作帝王賞賜之用。早期的宮瓷題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補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鶴等。
值得一提的是:民窯瓷用龍多將爪藏於雲水之中而不現,可以說是一種皇家禮製與民俗的相互妥協。
《清史稿》記載:皇家禦窯燒造,歸養心殿造辦處負責,即由養心殿造辦處提供型、製、紋樣、工藝要求,很多樣品均在京城試燒,這一點在康熙一朝尤多。逢皇家盛典,則會專門指派高級官員(往往是皇室成員)督辦。例如“同治皇帝大婚瓷”就是由時候總理大臣、輔政王的恭親王奕訢專門督造。
……
但是官方的性質的需求,遠不是瓷器發展的最重要基礎,在中國曆史的瓷器發展當中,有一個地方可以說是瓷器崛起的最重要體現地域。
這個地區就是磁州。
後世認為,位於磁州地區的峰峰先民們,早在7500年前便開始了燒製陶器,彭城以北20公裏的磁山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曾出土過大量的夾砂褐陶和紅陶器,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其命名為“磁山文化”。從而確定了這個地區作為古老陶器發祥地的曆史地位。
兩晉南北朝時期,彭城、臨水地處中原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京師鄴城臨漳西郊的名勝之地。陶冶技術也趨於成熟,已經燒製出了青瓷和化妝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飛躍。
在過去的考古調查中曾發現臨水窯窯址,出土百餘件青瓷碗,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開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妝土,上罩以青黃色透明釉,化妝部分顯現出黃白色,這是磁州窯釉陶向化妝白瓷過渡的初級階段。
1975年又在臨水發現了一處唐代古窯址及化妝白瓷器殘片。說明此時磁州窯化妝白瓷的燒製已經步入成熟時期,窯器也由支燒改為籠(匣缽)缽裝燒。
到了宋代,磁州窯開始步入興盛時期。磁州窯是宋代北方民間瓷器的典範,無論在造型或裝飾上都著眼於實用、美觀和經濟。在長期的陶與瓷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風格與特征(即白化妝技法),多用統一的造型、獨特的裝飾技藝構成了磁州窯產品的風格體貌,體現出地方特點、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它的產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須的盤、碗、罐、瓶、盆、盒之類的用具,線條流利、自由奔放,表現出民間藝術所共有的豪放樸實的風格。宋代的磁州窯汲取題材廣泛,形成多樣,寓意豐富。並將陶瓷技藝和美術揉融在一起,將陶瓷器物提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開創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
在磁州窯的諸多品種中,尤以白地黑花(鐵鏽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汝、官、鈞、哥、定)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
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它那一氣嗬成的嫻熟畫藝,令許多藝術大師歎為觀止。
到了元代,彭城地區的磁州窯又掀起了一個製瓷高潮,除繼承宋金時期傳統品種外,又擴大了生產規模,大型器物的生產也增多。產品趨向厚重,器型碩大、圓渾,紋飾主要有雲龍、雲風、雲雁和魚藻紋等。
1973年,在彭城大路溝曾出土有“大元國至元三年……”的石製碾槽,並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魚藻盆殘片。其型製、裝飾風格與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魚藻盆極為相似。一直以來,在彭城的舊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規模地發現和出土了數以萬計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窯仍保持著相當大的產量,並在彭城設置了官窯,在磁州南關設立了存放官家酒壇的倉庫——“官壇廠”,以備順滏陽河舟運入京。彭城作為磁州窯的中心,也隨之而成為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窯又進入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窯場增多,窯型改大,品種增多,產量增大,日用瓷覆蓋民間市場。《磁州誌》記載,“彭城滏源裏居民善陶缸之屬,舟車絡繹,售於他郡”。民間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清未由於“洋瓷”的大批調入,致使磁州窯生產下降,品種銳減,傳統的藝術風格漸趨沒落,彭城鎮僅剩缸磁窯130等座,瓷業工人千餘名。
可以說,磁州窯代表的就是中國民間瓷器製作工藝的崛起曆史。
而有一種觀念是不無道理的,那就是景德鎮假如說是“官窯”體係的代表,那麽池州真就可以說是民間瓷器的發展史的體現之一。
………………………………………………分割線…………………………………………
張嘉師眼下認為,扶持瓷器的民間力量的發展,並不是太過困難的事情,因為這個時期的瓷器發展,並不是從無到有的創造,而是承接先人技藝,加以革新發展的道路。
隻不過很可惜的是,張嘉師對於自己私人投入大量資金,發展瓷器,實際上是相當的興趣缺缺。
對於張嘉師而言,瓷器這種玩意的利潤還算不錯,但是很無奈的一點就是,就算是有什麽技術性的突破發展,讓瓷器的質量甩開陶器幾條街,恐怕也不會有太多的市場。
這一點很明顯也是受到大秦帝國眼下百廢待興的局麵所限製的。畢竟以張嘉師的推算,若是想讓瓷器有一定的市場需求,達到盈利性的範疇,恐怕不是一兩年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張嘉師可不認為他自己是神仙,能夠讓千瘡百孔的大秦帝國的民生發展,在短短時間內,就有著如同文景之治中後期的地步……
這一點可以從大秦帝國眼下主要還是使用陶器為主的民生理念有著很大的關係。
……
在大秦帝國當中,並不是沒有人使用瓷器,或者是說瓷器並沒有銷售市場。
但是毫無疑問,大秦帝國的官方態度對於瓷器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即使是在始皇帝駕崩之後,在驪山皇陵內部的殉葬品,絕大部分都是與陶器有關的物件,尤其是以兵馬俑為最主要的體現。
一般認為最早的陶器是手製的,並在篝火燒製。燒製時間短但火達到的最高溫度可以很高,約在900c左右,而且達到的速度很快。黏土與沙、砂礫、打碎的貝殼或打碎的陶器調合後會被用來製造篝火燒製陶瓷器,這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坯體質地令水及其他揮發性成分可以輕易離開。黏土中較粗糙的粒子亦會發揮在冷卻時限製陶器坯體內部收縮的作用,此過程以緩慢速度進行,並減低熱應力及破裂的可能。早期以篝火燒製的陶器主要是圓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銳的角令破裂容易發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設的窯是穴窯或溝窯,即在地麵掘一個洞再在上麵鋪滿燃料。在地麵的洞提供了最佳隔熱層,令燒製過程可以有更佳的控製。
中國最早的陶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大約在距今15000年左右,首先在中國南方可能已經開始製陶的試驗,到距今9000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發明和探索。1962年於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發現的圓底罐,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測試為公元前6875±240年,為夾砂紅陶,外表有繩紋。
裴李崗文化(公元前5500~前4900年)中的陶器則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在接下來的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大地灣文化(公元前5200年~前4800年)、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的製陶工藝不斷發展,品質提高,種類增多。
在中國,彩陶出現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半坡彩陶“為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在1953年首先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被發現,主要包含水壺及碗等。一開始它們上麵純粹為紅色,但陶器上漸漸有獨特的符號,稱為半坡陶符,紋飾有動物紋、幾何紋、編織紋等。此後在臨近各省也發現了類似的陶器。在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的龍山文化中,出現了黑陶,這是中國製陶工藝的一次高峰。
在商朝,有理論認為是當時印歐語係的遊牧民族帶來陶輪的技術,令陶器量產化。在周朝,以陶輪製作的陶器會以更高溫燒製,令其硬度增加,同時亦會使用綠色的釉料。秦朝的陶俑兵馬俑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陶器,而在此時陶器的描繪主題由動物轉變為人。[.超多好看小說]在漢朝,陶器的描繪主題由為佛教的傳播而出現了佛的形象。到了唐朝,中國出現了白色的陶瓷,而同時亦出現了其他陶像,唐三彩成為當時藝術精華的代表。到了宋朝,因為瓷器技術開始成熟令中國的陶器的輝煌被瓷器完全蓋過。此後中國的陶瓷器重點便落在瓷器上。然而明清的紫砂壺等陶器乃至近代的江蘇宜興、廣東石灣的陶器工藝仍然有非常高的水準。
從陶器在中國的發展曆史而言,可以說瓷器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基礎,與陶器的製作工藝密不可分。
至於瓷器為何發展比較緩慢,在西漢中後期才有一定的規模甚至是出現技術性的個性。這一點與國家的支持力度以及人民需求有著很大的必然性。
再者,在瓷器出現的時候,瓷器的價格應該是比陶器要高得多,這一點應該是必然的。畢竟在很多方麵而言,陶器的製作技術所付出的代價,要遠比起瓷器要低不少。而製作一件精美陶器的花費,整體而言與瓷器相比,還是要節省很多。
而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官方對於瓷器的需求,在春秋戰國甚至是西漢中後期之前,並不太多甚至是基本上不怎麽需要。
而這一點能夠從“官窯”以及“禦瓷窯”的曆史名詞可見一斑。
……
官窯,是南宋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廷燒製的瓷器,供禦撿退,在當時俗稱“官窯“。官窯,毛公洞第一(今江蘇揚州一帶)。南宋官窯瓷器沿襲北宋風格,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苟。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釉麵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釉麵多層反複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露胎處象死人骨頭,俗稱”骨董“)也是那時所造。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曆朝官府燒造瓷器,其實,曆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後世再無此稱呼。
官窯瓷,主要是龐大的官僚君體使用,型製要求相對較低,多限於花鳥蟲魚神話等“禮製”之外的題材,有時皇家會作為“趣味”把玩器采購,但多為官員、富商使用。這一類瓷器,一般由內務府采辦,在景德鎮設有專門的督陶官,長年燒造。
禦窯瓷,是指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紋飾上均有嚴格的禮儀規定,等級森嚴,均與《車服製》嚴格對應,錯用或擅用均為重罪。
禦窯瓷在嚴格的等級規範下,作為皇家專用的瓷器,其下細分為:
1、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黃瓷”,就是皇家專用色彩,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紋樣方麵,皇帝所用為五爪金龍,親王則隻能用四爪行龍,且稱為蟒(清代僅有“一詔二封”的恭親王奕訢一人享受過賜用正黃和五爪金龍的待遇),凡此種種,得以成係統流傳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2、王府瓷:型製設彩依例專燒,供包括親王在內的其他皇室成員使用。文物中著名的“樂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範之作。
3、一品宮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多作帝王賞賜之用。早期的宮瓷題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補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鶴等。
值得一提的是:民窯瓷用龍多將爪藏於雲水之中而不現,可以說是一種皇家禮製與民俗的相互妥協。
《清史稿》記載:皇家禦窯燒造,歸養心殿造辦處負責,即由養心殿造辦處提供型、製、紋樣、工藝要求,很多樣品均在京城試燒,這一點在康熙一朝尤多。逢皇家盛典,則會專門指派高級官員(往往是皇室成員)督辦。例如“同治皇帝大婚瓷”就是由時候總理大臣、輔政王的恭親王奕訢專門督造。
……
但是官方的性質的需求,遠不是瓷器發展的最重要基礎,在中國曆史的瓷器發展當中,有一個地方可以說是瓷器崛起的最重要體現地域。
這個地區就是磁州。
後世認為,位於磁州地區的峰峰先民們,早在7500年前便開始了燒製陶器,彭城以北20公裏的磁山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曾出土過大量的夾砂褐陶和紅陶器,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其命名為“磁山文化”。從而確定了這個地區作為古老陶器發祥地的曆史地位。
兩晉南北朝時期,彭城、臨水地處中原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京師鄴城臨漳西郊的名勝之地。陶冶技術也趨於成熟,已經燒製出了青瓷和化妝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飛躍。
在過去的考古調查中曾發現臨水窯窯址,出土百餘件青瓷碗,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開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妝土,上罩以青黃色透明釉,化妝部分顯現出黃白色,這是磁州窯釉陶向化妝白瓷過渡的初級階段。
1975年又在臨水發現了一處唐代古窯址及化妝白瓷器殘片。說明此時磁州窯化妝白瓷的燒製已經步入成熟時期,窯器也由支燒改為籠(匣缽)缽裝燒。
到了宋代,磁州窯開始步入興盛時期。磁州窯是宋代北方民間瓷器的典範,無論在造型或裝飾上都著眼於實用、美觀和經濟。在長期的陶與瓷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風格與特征(即白化妝技法),多用統一的造型、獨特的裝飾技藝構成了磁州窯產品的風格體貌,體現出地方特點、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它的產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須的盤、碗、罐、瓶、盆、盒之類的用具,線條流利、自由奔放,表現出民間藝術所共有的豪放樸實的風格。宋代的磁州窯汲取題材廣泛,形成多樣,寓意豐富。並將陶瓷技藝和美術揉融在一起,將陶瓷器物提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開創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
在磁州窯的諸多品種中,尤以白地黑花(鐵鏽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汝、官、鈞、哥、定)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
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它那一氣嗬成的嫻熟畫藝,令許多藝術大師歎為觀止。
到了元代,彭城地區的磁州窯又掀起了一個製瓷高潮,除繼承宋金時期傳統品種外,又擴大了生產規模,大型器物的生產也增多。產品趨向厚重,器型碩大、圓渾,紋飾主要有雲龍、雲風、雲雁和魚藻紋等。
1973年,在彭城大路溝曾出土有“大元國至元三年……”的石製碾槽,並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魚藻盆殘片。其型製、裝飾風格與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魚藻盆極為相似。一直以來,在彭城的舊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規模地發現和出土了數以萬計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窯仍保持著相當大的產量,並在彭城設置了官窯,在磁州南關設立了存放官家酒壇的倉庫——“官壇廠”,以備順滏陽河舟運入京。彭城作為磁州窯的中心,也隨之而成為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窯又進入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窯場增多,窯型改大,品種增多,產量增大,日用瓷覆蓋民間市場。《磁州誌》記載,“彭城滏源裏居民善陶缸之屬,舟車絡繹,售於他郡”。民間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清未由於“洋瓷”的大批調入,致使磁州窯生產下降,品種銳減,傳統的藝術風格漸趨沒落,彭城鎮僅剩缸磁窯130等座,瓷業工人千餘名。
可以說,磁州窯代表的就是中國民間瓷器製作工藝的崛起曆史。
而有一種觀念是不無道理的,那就是景德鎮假如說是“官窯”體係的代表,那麽池州真就可以說是民間瓷器的發展史的體現之一。
………………………………………………分割線…………………………………………
張嘉師眼下認為,扶持瓷器的民間力量的發展,並不是太過困難的事情,因為這個時期的瓷器發展,並不是從無到有的創造,而是承接先人技藝,加以革新發展的道路。
隻不過很可惜的是,張嘉師對於自己私人投入大量資金,發展瓷器,實際上是相當的興趣缺缺。
對於張嘉師而言,瓷器這種玩意的利潤還算不錯,但是很無奈的一點就是,就算是有什麽技術性的突破發展,讓瓷器的質量甩開陶器幾條街,恐怕也不會有太多的市場。
這一點很明顯也是受到大秦帝國眼下百廢待興的局麵所限製的。畢竟以張嘉師的推算,若是想讓瓷器有一定的市場需求,達到盈利性的範疇,恐怕不是一兩年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張嘉師可不認為他自己是神仙,能夠讓千瘡百孔的大秦帝國的民生發展,在短短時間內,就有著如同文景之治中後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