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儒林列傳》當中,可以說描述了儒家發展的道路以及最終成為中國之後曆代王朝的既定教育以及治國方針基礎的前提。[]


    而關於後麵的描述,則是可以從《史記?儒林列傳》當中的內容可以看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環境以及核心人員。


    《史記?儒林列傳》:


    今上初即位,複以賢良徵固。諸諛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餘矣。固之徵也,薛人公孫弘亦徵,側目而視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自是之後,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


    韓生者,燕人也。孝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為常山王太傅。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其歸一也。淮南賁生受之。自是之後,而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韓生孫商為今上博士。


    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歐陽生教千乘兒寬。兒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兒寬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傭賃,以給衣食。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以試第次,補廷尉史。是時張湯方鄉學,以為奏讞掾,以古法議決疑大獄,而愛幸寬。寬為人溫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書、書奏,敏於文,口不能發明也。湯以為長者,數稱譽之。及湯為禦史大夫,以兒寬為掾,薦之天子。天子見問,說之。張湯死後六年,兒寬位至禦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寬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從容得久,然無有所匡諫;於官,官屬易之,不為盡力。張生亦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不能明也。


    自此之後,魯周霸、孔安國,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事。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


    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


    而魯徐生善為容。孝文帝時,徐生以容為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延、徐襄。襄,其天姿善為容,不能通禮經;延頗能,未善也。襄以容為漢禮官大夫,至廣陵內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皆嚐為漢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以禮為淮陽太守。是後能言禮為容者,由徐氏焉。


    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徵,官至中大夫。(.mianhuaang好看的小說齊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陽相。廣川人孟但以易為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


    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麵,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嚐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複言災異。


    董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膠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產業,以脩學著書為事。故漢興至於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


    胡毋生,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以老歸教授。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


    瑕丘江生為穀梁春秋。自公孫弘得用,嚐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蘭陵褚大,廣川殷忠,溫呂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長史,持節使決淮南獄,於諸侯擅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弟子通者,至於命大夫;為郎、謁者、掌故者以百數。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孔氏之衰,經書緒亂。言諸六學,始自炎漢。著令立官,四方鶬腕。曲台壞壁,書禮之冠。傳易言詩,雲蒸霧散。興化致理,鴻猷克讚。


    ……


    從這一部分內容來看,漢武帝尊崇的儒家學說,主要是被歸納為《春秋公羊傳》傳承下來的儒家學說一脈。


    這一脈主要代表就是董仲舒。


    但是在這個時期,《春秋穀梁傳》的傳承學派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可以說,在董仲舒去世之前,公孫弘所推薦的《春秋穀梁傳》的儒家學派,事實上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而在《史記?儒林列傳》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提示,那就是自認為儒家正統的孔子一脈並沒有得到重用。


    這一點除了因為史記當中描述到的一點,孔氏當其時的經典引用相當紊亂之餘,還有漢初時期,孔氏一脈推崇的是項羽這位魯公,並且“負隅頑抗”劉邦麾下的大軍有很大的關係。


    在一件事情發生之前,孔子在漢朝的地位事實上沒有什麽重要的地方可言。


    而這一件事情就是:


    西漢中期,天災頻發,社會動亂。儒者梅福認為,這是由於未能妥善安排對於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發怒。當時的國家政權接受了梅福的提議,封孔子為商湯的後代,接續先王的祭祀。


    到東漢,國家才正式把孔子作為國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唐代,命令每個縣都要建廟祭祀孔子。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學官主持,後來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孔子的封號也不斷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成為國家公神以後,儒者們的宗教地位也相應提高。唐代為孔子設立“從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製度(如道家四大真人)。最早選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對於注釋儒經有重大貢獻的儒者,後來擴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曆代著名的儒者。宋代,從祀製度逐漸完備起來。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稱為“四配”,他們是顏回、曾參、子思和孟軻。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個優秀弟子。“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再次是“先賢”,祭祀那些親自接受孔子教導的弟子們。最後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後曆代最優秀的儒者。而後來的儒者,也以死後能夠進入孔廟成為先儒為最高的榮譽。


    而從中國四大文廟當中算是保留最早的南京夫子廟(孔廟是明清時期的翻修建築居多,沒有什麽對比價值)的情況而言,孔子的大規模祭祀,早於南京夫子廟的建造時間,晚於漢元帝正式恢複孔子祭祀的期間。


    南京夫子廟,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四大文廟,為中國古代江南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曆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築群,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


    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築群組成,占地極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夫子廟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為中國四大鬧市。


    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於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說。範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吳敬梓等數百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這裏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寫下了千古傳誦的篇章。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淵源之地,而內秦淮河從東水頭至西水關全長4.2公裏的沿河兩岸,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譽。


    位於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337年),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於秦淮河南岸。當年隻有學宮,並未建孔廟。


    孔廟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的。因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麵建孔廟,目的是在於希望士子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自六朝至明清,十裏秦淮的繁華景象和特有的風貌,曾被曆代文人所謳歌。夫子廟位於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始建於宋代景祐元年(1034年),是就東晉學宮舊址擴建而成。


    南宋建炎年間遭兵火焚毀。


    紹興九年(1139年)又重建,稱建康府學。


    元朝改為集慶路學。


    明初為國子學,將上元、江寧兩縣學並入,後為應天府學。


    清代將府學遷至城北明國子監舊址,這裏便成為江寧、上元兩縣縣學。


    清初府學遷原國子監,便將夫子廟原府學故地改為上元、江寧兩縣的縣學。


    鹹豐年間再次毀於兵火,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


    1937年,抗日戰爭時被日軍焚毀而嚴重損毀。


    而關於南京夫子廟,最著名的文化發展,並不在於孔廟文化的本身,而是著名的金陵燈會。


    秦淮燈會又稱“金陵燈會”,是曆史上流傳於南京地區的民俗文化活動,主要集中在每年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是中國最著名的燈會活動和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天下第一燈會”和“秦淮燈彩甲天下”的美譽,是中國唯一一個集燈展、燈會和燈市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燈會。


    秦淮燈會的曆史悠久,早在南朝時期,國都建康(南京)就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是中國最早的燈會。明初之後,秦淮河懸掛花燈的畫舫(俗稱“燈船”)也隨之蜚聲天下。


    曆史上的秦淮燈會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紀以後主要集中在夫子廟地區,如今已擴展到“十裏秦淮”東側五裏地段,核心區域包括夫子廟、瞻園、白鷺洲公園、吳敬梓故居、江南貢院、中華門、老門東、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及中華路、平江府路、瞻園路、琶琵路一帶。


    秦淮燈會通過紮燈、張燈、賞燈、玩燈、鬧燈等諸種形式營造出“萬星爛天衢,廣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寄托民眾的良好願望與生活追求。與此相輝映的其他民間文化藝術門類如南京剪紙、空竹、繩結、雕刻、皮影、獸舞、秧歌、踩高蹺等也隨之得到迅速發展,進而對中國其他地區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


    秦淮燈會無論是曆史意義、人文價值、經濟價值還是社會影響都非常大,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是曆代南京民眾延續和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間,長久以來,它已成為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本土和外來的文化藝術貫穿於燈會中,構成其藝術內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