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的傳承能夠這麽悠久,甚至是不受王朝更替的影響,主要就是兵家是一個國家必須的。[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


    而一個正常的國家而言,其國力強盛姑且不論,但是必定會需要有其能夠維持國防力量的人物存在,這也算是兵家傳承的最重要的基礎。


    正所謂有需就有其市場。


    而在中國曆史上,最為重文輕武的朝代,也就是宋朝,也是兵家傳承的一個興旺的朝代。


    固然,宋朝的名將不多,而真正在曆史中有著重大影響力的將領比例很少。


    但是,宋朝並不是兵家衰退的朝代,相反,宋朝承接唐朝的武廟祭祀製度,以及宋朝自己更加是為了挽回兵家著作的傳承,修訂了《武經七書》,就可見一斑。


    ……


    武廟,可以說是兵家曆史當中的一個最受公認的裏程碑。


    武廟又稱武成廟,祭祀薑太公以及曆代良將。開元間比照文廟祭祀體係,始置亞聖十哲配祀,唐肅宗上元初,封為薑太公為武成王。至宋代逐漸形成的奉祀薑太公的廟。


    明朝洪武年間,廢武廟,以薑太公從祀帝王廟。至滿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為武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嶽飛的關嶽廟也叫“武廟“。同“文廟“相對。


    唐朝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曆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仆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於左,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列於右,以良為配。


    後罷中祀,遂不祭。


    建中三年,詔史館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圖形焉:越相國範蠡,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複、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太尉槐裏侯皇甫嵩,魏征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征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浚,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前燕太宰錄尚書太原王慕容恪,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梁大尉永甯郡公王僧辯,北齊尚書右仆射燕郡公慕容紹宗,周大塚宰齊王宇文憲,隋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柱國太平公史萬歲,唐右武候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右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右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張仁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齊相管仲、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漢梁王彭越、太尉條侯周亞夫、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後漢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征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太尉新豐侯段熲,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荊州牧陸抗,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太尉長沙公陶侃,前秦丞相王猛,後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宋征虜將軍王鎮惡,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北齊右丞相鹹陽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國公於謹、右仆射鄖國公韋孝寬,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右武候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唐司空河間郡王李孝恭、禮部尚書聞喜公裴行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朔方節度使兼禦史大夫張齊丘、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唐宋文、武廟祭祀體係是以文廟為標準,設立亞聖、十哲、七十二子。武廟也如同文廟祭祀體係,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禮。


    聖王:文宣王孔子。


    亞聖:孟子。


    十哲: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子遊、子夏。


    七十二子:顏回、閔損、冉雍、冉耕、冉求、言偃、宰予、仲由、端木賜、卜商、林放、樊須、澹台滅明、曾參、公冶長、公西箴、原憲、有若、鄭國、商澤、秦非、曾點、巫馬施、公皙哀、漆雕徒父、司馬耕、顏之仆、石作蜀、顏高、邽巽、任不斉、顏無繇、顓孫師、高柴、榮旗、秦祖、陳亢、梁鱣、冉孺、蘧瓊、公西赤、公伯寮、漆雕開、虙不齊、燕伋、秦商、後處、廉潔、樂劾、申黨、琴牢、步叔乘、顏辛、漆雕哆、申棖、壤駟赤、施之常、公祖句茲、伯虔、南宮括、公孫龍、叔仲會、商瞿、縣成、顏噲、孔忠、狄思、冉季、奚容箴、左人郢、秦冉、孟軻、左丘明、穀梁赤、公羊高、荀況伏勝毛萇高堂生孔安國、戴聖、劉向、揚雄、何休、鄭眾、馬融盧植、鄭玄、服虔、賈逵、杜子春、範寗、杜預、王肅、王弼、韓愈


    聖王:武成王薑太公。


    亞聖:張良。


    十哲: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七十二子: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複、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


    (這個數據應該是唐宋時期的武廟祭祀人員的混合版本,因為十哲與七十二自子本身不是並列的。)


    ……


    而除了武廟之外,宋朝最為重視兵家傳承的代表,則是在恢複武廟祭祀之後,宋仁宗正式以宋朝的國家名義,開辦了武學。


    中國古代的軍事學校,始於北宋。


    慶曆三年(1043)五月,宋朝廷置武學於武成王廟,並以阮逸為武學教授的情況看,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宋朝廷在此期間,是在極力從事於建立並完善一種武官選拔製度。


    然而,事與願違,武學並不那麽具有吸引力,沒有人願意入學充當武學生。對此,身為參知政事的範仲淹上疏皇帝道:“國家興置武學,但卻苦於無人願意入學,長此下去,隻怕敵國認為我國沒有英雄。不如下令取消武學的名義,如果學生中有喜好兵法者,可由本監官員做保,讓其秘密地去讀兵書。”於是,中國(或許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專門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武學隻存在了90餘天,就被迫結束了自己的使命。


    從這一方麵而言,宋仁宗時期的武學雖然算是曇花一現,但是毫無疑問,宋朝重視兵家傳承,甚至是不亞於漢唐時期。


    當然,這個有可能跟宋朝在軍事上的積弱有很直接的關係。


    但是這並不是武學的最後命運。


    宋神宗於熙寧五年(1072)六月,繼宋仁宗之後重新開設“武學”(軍事學校)。為了適應教學和軍事訓練的需要,元豐三年(1080)四月,宋神宗詔命國子監司業朱服等人“校定《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靖問對》等書,鏤版行之”。校定後的七部兵書共25卷,於元豐年間(1078~1085)刊行,統稱《武經七書》,以之考選武舉和教學。中國的曆代官員必須閱讀《武經七書》的部分或全部,方可獲得升遷。多個世紀以來,學者們的各樣注釋及分析生成了多個選集。


    而武學的傳承,很有可能是延續到南宋中後期。因為《武經七書》的宋朝刊本,直到在宋朝被蒙古人攻入臨安之前,都可見刊本。


    ……………………………………………………分割線……………………………………


    《武經七書》基本上是東漢之前就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兵家著作。


    但是,唯獨有一本是例外的。這一本書就是《李衛公問對》。


    《李衛公問對》有可能是當時的史官,或者是記錄《起居注》的人員所記錄下來的內容,而非李靖所著作。


    但是這一點沒有什麽關係,因為其作為兵家著作,地位也相當崇高。


    ……


    《李衛公問對》的部分內容如下:


    《征伐高麗》:


    太宗曰:“高麗數侵新羅,朕遣使諭,不奉詔,將討之,如何?”


    靖曰:“探知蓋蘇文自恃知兵,謂中國無能討,故違命。臣請師三萬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遙,何術臨之?”


    靖曰:“臣以正兵。”


    太宗曰:“平突厥時用正兵,今言正兵,何也?”


    靖曰:“諸葛亮七擒孟獲,無他道,正兵而已矣。”


    太宗曰:“晉馬隆討涼州,亦是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用鹿角車營;路狹,則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信乎,正兵古人所重也!”


    靖曰:“臣討突厥,西行數千裏。若非正兵,安能致遠?偏箱、鹿角,兵之大要:一則治力,一則前拒,一則束部伍,三者迭相為用。斯馬隆所得古法深也!”


    《正奇之爭》:


    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鋒,義師少卻。朕親以鐵騎,自南原馳下,橫突之,老生兵斷後,大潰,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


    靖曰:“陛下天縱聖武,非學而能。臣按兵法,自黃帝以來,先正而後奇,先仁義而後權譎。且霍邑之戰,師以義舉者,正也建成墜馬,右軍少卻者,奇也。”


    太宗曰:“彼時少卻,幾敗大事,曷謂奇邪?”


    靖曰:“凡兵以向前為正,後卻為奇。且右軍不卻,則老生安致之來哉?《法》曰:‘利而誘之,亂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進,不意斷後,見擒於陛下,此所謂以奇為正也。”


    太宗曰:“霍去病暗與孫、吳合,誠有是夫?當右軍之卻也,高祖失色,及朕奮擊,反為我利。孫、吳暗合,卿實知言。”


    太宗曰:“凡兵卻,皆謂之奇乎?”


    靖曰:“不然。夫兵卻,旗參差而不齊,鼓大小而不應,令喧囂而不一,此真敗也,非奇也;若旗齊鼓應,號如一,紛紛紜紜,雖退走,非敗也,必有奇也。《法》曰‘徉北勿追’,又曰‘能而示之不能’,皆奇之謂也。”


    太宗曰:“霍邑之戰,右軍少卻,其天乎?老生被擒,其人乎?”


    靖曰:“若非正兵變為奇,奇兵變為正,則安能勝哉?故善用兵者,奇正,人而已。變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太宗俛首。


    太宗曰:“奇正素分之歟,臨時製之歟?”


    靖曰:“按曹公《新書》曰:‘己二而敵一,則一術為正,一術為奇;己五而敵一。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此言大略耳。唯孫武雲:‘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奇正相生,如循還之無端,孰能窮之?’斯得之矣,安有素分之邪?若士卒未習吾法,偏裨未熟吾令,則必為之二術。教戰時,各認旗鼓,迭相分合,故曰分合之變,此教戰之術耳。教閱既成,眾知吾法,然後如驅群羊,由將所指,孰分奇正之別哉?孫武所謂‘形人而我無形’。此乃奇正之極致。是以素分者教閱也,臨時製變者不可勝窮也。”


    太宗曰:“深乎,深乎!曹公必知之矣。但《新書》所以授諸將而已,非奇正本法。”


    太宗曰:“曹公雲‘奇兵旁擊’,卿謂若何?”


    靖曰:“臣按曹公注《孫子》曰:‘先出合戰為正,後出為奇。’此說與旁擊之說異也。臣愚謂大眾所合為正,將所自出為奇,烏有先後、旁擊之拘哉?”


    太宗曰:“吾之正,使敵視以為奇;吾之奇,使敵視以為正;斯所謂‘形人者’歟?以奇為正,以正為奇,變化莫測,斯所謂‘無形者’歟?”


    靖再拜曰:“陛下神聖,迥出古人,非臣所及。”


    太宗曰:“分合為變者,奇正安在?”


    靖曰:“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三軍之士止知其勝,莫知其所以勝,非變而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唯孫武能之。吳起而下,莫可及焉。”


    太宗曰:“吳術若何?”


    靖曰:“臣請略言之。魏武侯問吳起兩軍相向,起曰:‘使賤而勇者前擊,鋒始交而北,北而勿罰,觀敵進取。一坐一起,奔北不追,則敵有謀矣。若悉眾追北,行止縱橫,此敵人不才,擊之勿疑。’臣謂吳術大率類此,非孫武所謂以正合也。”


    太宗曰:“卿舅韓擒武嚐言,卿可與論孫、吳,亦奇正之謂乎?”


    靖曰:“擒武安知奇正之極,但以奇為奇,以正為正耳!曾未知奇正相變,循環無窮者也。”


    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靖曰:“前代戰鬥,多是以小術而勝無術,以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堅,非謝玄之善也,蓋堅之不善也。”


    太宗顧侍臣檢《謝玄傳》閱之,曰:“堅甚處是不善?”


    靖曰:“臣觀《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散,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餘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軍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堅之類是也。”


    太宗曰:“《孫子》謂多算勝少算,有以知少算勝無算。凡事皆然。”


    ……


    《新書》應該就是指《孟德新書》,而曹公自然就是指曹操。


    在三國演義興起之前,曹操在曆史當中的地位,遠超劉備以及孫權。而在出現三國演義之後,張嘉師表示:嗬嗬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定秦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穹戰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穹戰狼並收藏定秦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