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師並沒有進行裁軍,並沒有發表太多意見的李信以及屠睢兩人在內心中也不禁鬆了一口氣。[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
這並不是說屠睢以及李信兩人希望能夠掌握更多的軍權,相反,若非是張嘉師一再挽留,恐怕兩人早就卸下自己身上的官位,退隱下去。
他們很清楚張嘉師並不是那種“狡兔死,走狗烹”的人,相反,張嘉師是那種可以共患難以及可以共富貴的人。
除了一些不長眼的人觸及了張嘉師可以忍受的底線之外,張嘉師並不是那種類似於越王勾踐的人。若是當初範蠡遇到的是張嘉師這種君主,恐怕也不會有陶朱公的傳說,而文種更加不會是被越王勾踐用鹿盧劍命令自殺。
李信以及屠睢兩人,在滅亡了齊國以及楚國之後,就逐漸淡出軍事方麵的處理。因為他們認為,大秦帝國眼下已經再次走上了正軌,對於他們兩人而言,讓年輕人得到更多的機會,無疑是比起他們自己繼續發揮餘力,有更多的好處。
畢竟有些時候,他們也不得不認為,人是不認老不行。
至於他們在裁軍方麵的擔憂,雖然沒有對其他人說出來,但是他們自己都很清楚一點,那就是大秦帝國的軍事人員數量確實是成為了大秦帝國恢複國力的一個重要負擔,但是無可否認的是,這些軍事人員,大部分都是經曆過實戰,甚至是有不少百戰餘生的老兵。
這些人員一旦被裁減,必然會對大秦帝國的軍事實力有很明顯的負麵影響。
作為一個老將,屠睢以及李信並不認為全是年輕的生力軍,就是保證了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前提,相反,若是沒有足夠的老兵維持大部分部隊的運作,這些部隊的戰鬥力必然會下滑很嚴重甚至是缺乏在實戰當中幸存下來的基礎。
一支擁有不少數量的老兵的部隊,所發揮出來的戰鬥力不是新兵部隊能夠比擬的。這一點也無礙什麽裝備或者是人數。除了在多方麵出於劣勢當中,一支老兵部隊能夠擺平一支新兵部隊,無疑不是什麽太大的問題。
張嘉師若是真的實行裁軍政策,其受到最大影響的,必然是在戰爭中逐漸成為老兵的存在。這一點無疑是會對整個大秦帝國的軍事體係有著很大的影響。
畢竟在很多方麵,裁減軍事力量必然會首先對老弱進行淘汰。然而老兵的年紀往往偏大,在這方麵受到的影響無疑是顯而易見。
當張嘉師正式放棄這個裁軍想法之後,對於李信以及屠睢等人而言,才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好消息。
他們也很清楚,秦匈之間在短時間內必然會爆發一場規模比起河套陰山之戰更大的戰爭,這些老兵在這一場戰爭當中所發揮出來的力量,應該會帶來相應分量的戰果。
………………………………………………分割線…………………………………………
事實上,張嘉師直到現在依舊維持著數量相當龐大的軍隊兵力,並不完全是使用大秦帝國相應體係麾下的部隊,同樣也有相當一部分數量的其他方麵勢力的降兵。[]
其中,比若說臧荼麾下的部隊以及李勉麾下的義軍,就算是這個範疇之內。
在裝備方麵,在沒有加入到大秦帝國之前,兩人麾下的官兵的戰鬥力相對較差,因為其裝備方麵無法在整體上與大秦帝國兵力相約的部隊進行對比。
但是在經曆過戰爭之後,這些兵員的戰鬥經驗也逐漸豐富起來,這一點積累起來的作戰能力,在經過了大秦帝國的相應裝備水平的提升之後,甚至是跟一些有著相當經驗的秦軍老兵部隊不遑多讓。
就以在楚地攻略戰當中,進入楚國境內的多支秦軍的相應戰績,臧荼麾下的官兵以及李勉麾下的會稽郡郡兵,其在戰鬥力方麵都有著比較耀眼的表現。
其中臧荼在攻打東海縣的時候,堵截了殘餘楚軍北上增援項羽的道路,無疑是為這一場戰爭的結束,立下了相當大的功勞。
而李勉麾下的官兵,在楚地攻略戰當中的整體戰績當中,無疑是當中的翹楚。所以,在很多方麵而言,投誠或者是俘虜的降兵,在轉變為秦軍的編製之後,其戰鬥力的體現無疑是相當傑出的。
而張嘉師考慮到一點,那就是讓這些官兵解散的話,同樣也是一種戰鬥力流失的表現。
……
按照陳平等人在攻滅楚國之後的粗略統計,張嘉師麾下親信將領所掌握的軍事力量,是整個大秦帝國最強的。
尤其是以原來遼東軍體係出身的軍官,其軍事力量的掌握,很大程度維持了眼下張嘉師對大秦帝國的威信。
而次於張嘉師麾下親信將領的人所掌握的軍事力量,主要分為兩個體係:
一個是以轉變為地方軍事體係的王離為首的秦軍將領的軍事力量,而另外一個則是以投降大秦帝國的一些地方軍事力量作為代表。
這一個情況,與中國古代的很多朝代有一點區別。因為很多破而後立的朝代當中,君主所掌握的軍事力量嚴格來說並不是太強。
能夠有效做到這一點的開國之君,隻有宋太祖趙匡胤以及明太祖朱元璋。
兩者對其麾下有功將領采取的打壓態勢,以杯酒釋兵權甚至是不惜火燒“慶功樓”,來建立起一套強大的中央集權製度。
這一個情況就跟張嘉師有一定的區別。
畢竟相對於兩人而言,張嘉師更多是利用自己在征戰當中所確立的威信,來維持相互之間的關係。
張嘉師並不希望在這方麵做得太過分,畢竟無論是杯酒釋兵權亦或者是火燒“慶功樓”,對這個國家而言,並沒有實際的好處。
以杯酒釋兵權而言,這一種做法確實是有助於宋朝初建的穩定,但是整體而言,其缺點也跟優點一樣很明顯。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
趙匡胤與漢高祖大殺功臣的行為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範。
杯酒釋兵權隻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采取的一係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其後還在軍事製度方麵進行了多項改革。“杯酒釋兵權”做為一個成語,逐步引申為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在很多方麵而言,杯酒釋兵權有著其必然性。
因為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亂以後,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麵不受中央政府控製的局麵一直影響到甚至是宋朝建立的時期。
因為五代十國時期的藩鎮割據無疑是愈演愈烈,甚至是出現了國家政權的直接建立。
而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基本上就是原來唐朝時期的藩鎮割據者。
在這一方麵而言,就說明了杯酒釋兵權正好是體現了宋太祖明確認識到藩鎮割據的危害的一種舉措。
“杯酒釋兵權”無疑是含有對內嚴防的性質,直接造成內政腐朽。在外患強烈的背景下,削奪大將兵權也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製軍隊,武將頻繁調動,致使宋朝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無力解決邊患。軍事積弱,還使兩宋亡於社會製度落後於自己的遊牧民族。
宋朝確立的文人治軍的軍事製度,其目的是為了徹底消除造成強唐滅亡的藩鎮軍製,其出發點是好的,結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進的。而兩宋亡於遊牧民族原因則是多方麵的,與兩宋朝對峙的先是遼、夏,再是遼、金,最後是金、蒙,從作戰態勢來看,北宋麵臨的是兩線作戰隻能主守;更重要的是此時的遊牧民族不但具有勇猛強悍、靈活機動的特點,而且已經跨過農業社會門檻,實現了封建化,農業生產力得到了初步發展,兼具遊牧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優點。
但是無論杯酒釋兵權的利弊如何,杯酒釋兵權此事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實行過,已經成為了張嘉師後世所在的世界的一個爭論點:
現存“杯酒釋兵權”的最早記載,是北宋丁謂的《丁晉公談錄》和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
《丁晉公談錄》記述了趙匡胤與趙普關於此事的一段對話。趙普對趙匡胤說,禁軍統帥石守信、王審琦兵權太重,“皆不可令主兵”。趙匡胤聽後不以為然,認為石、王這兩位老將是自己多年的老朋友,決不會反對自己。趙普則進一步做工作,說石、王這兩位老將缺乏統帥才能,日後肯定製伏不了部下,後果將不堪設想。趙普終於說服了宋太祖,罷了兩人的兵權。
《王文正公筆錄》則更明確地記述道:相國趙普屢以為言,宋太祖“於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舊相樂”,最後讓他們“自擇善地,各守外藩,勿議除替”。事隔半個世紀的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對此事的記載更為詳細,稱宴會的第二天,趙匡胤的部將個個心領神會,“皆稱疾,請解軍權。上許之,皆以散官就第”。
有爭議的地方則是如下:
《丁晉公談錄》隻講罷石守信、王審琦二人的兵權,並無設宴請客這一情節。
而《王文正公筆錄》記載罷去兵權的宿將,除了石守信、王審琦外,還有其他幾位將領,並增添了太祖設宴與宿將“道舊相樂”的情節。後世所謂“杯酒釋兵權”一說,基本上都出於此。
《涑水紀聞》則稱石守信、王審琦等皆被罷軍權,以散官就第,而又大事鋪張設宴道舊情節,繪聲繪影,恍如身曆其境,明顯不可能,距離當事人的時代愈遠,記載卻愈詳,越是不可信。其次,三書都說此事與趙普有關,但說法卻不一致。
據《丁晉公談錄》,罷石守信、王審琦的兵權是宋太祖聽了趙普一次談話之後就決定的。據《王文正公筆錄》,則是太祖在趙普多次苦諫之下才“不得已”而罷去他們的兵權。據《紀聞》卻是太祖、趙普兩人共同謀劃的結果,如此矛盾的說法怎麽沒能成為史實,蓋棺定論呢。第三,上述三種史料,對石、王被削去兵權後的出路,說法也各不相同,有的隻說“不令石、王主兵”,有的說他們“尋各歸鎮”,有的則說他們“皆以散官就第”。第四,關於“釋兵權”的內容史學界也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指罷石守信等四人典禁軍,有的則認為主要是為了削弱藩鎮勢力。
另外,“杯酒釋兵權”這樣一件大事,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實錄》和《三朝國史》中,不見一個字。元末,根據《太祖實錄》、《三朝國史》編成的《宋史?太祖記》對此事也不著點墨,有學者認為這說明這件事發生過的可能性非常小。
但是無可否認的一點,不管杯酒釋兵權的事情真偽如何,在宋朝初期,原本也算是在北宋政權體係當中的藩鎮力量,遭受到相當大的打擊,這一點無可置疑。而更為重要的是,以其幾個主要主角的善終,說明了杯酒釋兵權確實是有可能存在過類似的事情。
因為以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羅彥環等人所掌握的軍事力量而言,若是這數人不滿意趙匡胤的安排,恐怕其下場也會不得善終,甚至是立遭橫死。
當然,若是這六人並沒有被傑出原有更強大的軍事力量,恐怕宋太祖趙匡胤還真的需要更加害怕這些人會不會來一次黃袍加身。
而在杯酒釋兵權上還有可能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那就是在北宋年間依舊是受到了宋朝禮遇的後周皇親之一的張永德。
有可能在這方麵,張永德為趙匡胤削減北宋時期強大藩鎮實力的事情,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分割線…………………………………………
而張嘉師的裁軍想法的撤銷,其很多方麵的利弊在短時間內沒有直觀的體現。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在這一次混戰當中,蘇角麾下的軍隊能夠最後奠定勝局,其根基就是張嘉師並沒有執行裁軍決定。
這並不是說屠睢以及李信兩人希望能夠掌握更多的軍權,相反,若非是張嘉師一再挽留,恐怕兩人早就卸下自己身上的官位,退隱下去。
他們很清楚張嘉師並不是那種“狡兔死,走狗烹”的人,相反,張嘉師是那種可以共患難以及可以共富貴的人。
除了一些不長眼的人觸及了張嘉師可以忍受的底線之外,張嘉師並不是那種類似於越王勾踐的人。若是當初範蠡遇到的是張嘉師這種君主,恐怕也不會有陶朱公的傳說,而文種更加不會是被越王勾踐用鹿盧劍命令自殺。
李信以及屠睢兩人,在滅亡了齊國以及楚國之後,就逐漸淡出軍事方麵的處理。因為他們認為,大秦帝國眼下已經再次走上了正軌,對於他們兩人而言,讓年輕人得到更多的機會,無疑是比起他們自己繼續發揮餘力,有更多的好處。
畢竟有些時候,他們也不得不認為,人是不認老不行。
至於他們在裁軍方麵的擔憂,雖然沒有對其他人說出來,但是他們自己都很清楚一點,那就是大秦帝國的軍事人員數量確實是成為了大秦帝國恢複國力的一個重要負擔,但是無可否認的是,這些軍事人員,大部分都是經曆過實戰,甚至是有不少百戰餘生的老兵。
這些人員一旦被裁減,必然會對大秦帝國的軍事實力有很明顯的負麵影響。
作為一個老將,屠睢以及李信並不認為全是年輕的生力軍,就是保證了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前提,相反,若是沒有足夠的老兵維持大部分部隊的運作,這些部隊的戰鬥力必然會下滑很嚴重甚至是缺乏在實戰當中幸存下來的基礎。
一支擁有不少數量的老兵的部隊,所發揮出來的戰鬥力不是新兵部隊能夠比擬的。這一點也無礙什麽裝備或者是人數。除了在多方麵出於劣勢當中,一支老兵部隊能夠擺平一支新兵部隊,無疑不是什麽太大的問題。
張嘉師若是真的實行裁軍政策,其受到最大影響的,必然是在戰爭中逐漸成為老兵的存在。這一點無疑是會對整個大秦帝國的軍事體係有著很大的影響。
畢竟在很多方麵,裁減軍事力量必然會首先對老弱進行淘汰。然而老兵的年紀往往偏大,在這方麵受到的影響無疑是顯而易見。
當張嘉師正式放棄這個裁軍想法之後,對於李信以及屠睢等人而言,才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好消息。
他們也很清楚,秦匈之間在短時間內必然會爆發一場規模比起河套陰山之戰更大的戰爭,這些老兵在這一場戰爭當中所發揮出來的力量,應該會帶來相應分量的戰果。
………………………………………………分割線…………………………………………
事實上,張嘉師直到現在依舊維持著數量相當龐大的軍隊兵力,並不完全是使用大秦帝國相應體係麾下的部隊,同樣也有相當一部分數量的其他方麵勢力的降兵。[]
其中,比若說臧荼麾下的部隊以及李勉麾下的義軍,就算是這個範疇之內。
在裝備方麵,在沒有加入到大秦帝國之前,兩人麾下的官兵的戰鬥力相對較差,因為其裝備方麵無法在整體上與大秦帝國兵力相約的部隊進行對比。
但是在經曆過戰爭之後,這些兵員的戰鬥經驗也逐漸豐富起來,這一點積累起來的作戰能力,在經過了大秦帝國的相應裝備水平的提升之後,甚至是跟一些有著相當經驗的秦軍老兵部隊不遑多讓。
就以在楚地攻略戰當中,進入楚國境內的多支秦軍的相應戰績,臧荼麾下的官兵以及李勉麾下的會稽郡郡兵,其在戰鬥力方麵都有著比較耀眼的表現。
其中臧荼在攻打東海縣的時候,堵截了殘餘楚軍北上增援項羽的道路,無疑是為這一場戰爭的結束,立下了相當大的功勞。
而李勉麾下的官兵,在楚地攻略戰當中的整體戰績當中,無疑是當中的翹楚。所以,在很多方麵而言,投誠或者是俘虜的降兵,在轉變為秦軍的編製之後,其戰鬥力的體現無疑是相當傑出的。
而張嘉師考慮到一點,那就是讓這些官兵解散的話,同樣也是一種戰鬥力流失的表現。
……
按照陳平等人在攻滅楚國之後的粗略統計,張嘉師麾下親信將領所掌握的軍事力量,是整個大秦帝國最強的。
尤其是以原來遼東軍體係出身的軍官,其軍事力量的掌握,很大程度維持了眼下張嘉師對大秦帝國的威信。
而次於張嘉師麾下親信將領的人所掌握的軍事力量,主要分為兩個體係:
一個是以轉變為地方軍事體係的王離為首的秦軍將領的軍事力量,而另外一個則是以投降大秦帝國的一些地方軍事力量作為代表。
這一個情況,與中國古代的很多朝代有一點區別。因為很多破而後立的朝代當中,君主所掌握的軍事力量嚴格來說並不是太強。
能夠有效做到這一點的開國之君,隻有宋太祖趙匡胤以及明太祖朱元璋。
兩者對其麾下有功將領采取的打壓態勢,以杯酒釋兵權甚至是不惜火燒“慶功樓”,來建立起一套強大的中央集權製度。
這一個情況就跟張嘉師有一定的區別。
畢竟相對於兩人而言,張嘉師更多是利用自己在征戰當中所確立的威信,來維持相互之間的關係。
張嘉師並不希望在這方麵做得太過分,畢竟無論是杯酒釋兵權亦或者是火燒“慶功樓”,對這個國家而言,並沒有實際的好處。
以杯酒釋兵權而言,這一種做法確實是有助於宋朝初建的穩定,但是整體而言,其缺點也跟優點一樣很明顯。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
趙匡胤與漢高祖大殺功臣的行為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範。
杯酒釋兵權隻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采取的一係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其後還在軍事製度方麵進行了多項改革。“杯酒釋兵權”做為一個成語,逐步引申為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在很多方麵而言,杯酒釋兵權有著其必然性。
因為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亂以後,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麵不受中央政府控製的局麵一直影響到甚至是宋朝建立的時期。
因為五代十國時期的藩鎮割據無疑是愈演愈烈,甚至是出現了國家政權的直接建立。
而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基本上就是原來唐朝時期的藩鎮割據者。
在這一方麵而言,就說明了杯酒釋兵權正好是體現了宋太祖明確認識到藩鎮割據的危害的一種舉措。
“杯酒釋兵權”無疑是含有對內嚴防的性質,直接造成內政腐朽。在外患強烈的背景下,削奪大將兵權也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製軍隊,武將頻繁調動,致使宋朝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無力解決邊患。軍事積弱,還使兩宋亡於社會製度落後於自己的遊牧民族。
宋朝確立的文人治軍的軍事製度,其目的是為了徹底消除造成強唐滅亡的藩鎮軍製,其出發點是好的,結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進的。而兩宋亡於遊牧民族原因則是多方麵的,與兩宋朝對峙的先是遼、夏,再是遼、金,最後是金、蒙,從作戰態勢來看,北宋麵臨的是兩線作戰隻能主守;更重要的是此時的遊牧民族不但具有勇猛強悍、靈活機動的特點,而且已經跨過農業社會門檻,實現了封建化,農業生產力得到了初步發展,兼具遊牧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優點。
但是無論杯酒釋兵權的利弊如何,杯酒釋兵權此事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實行過,已經成為了張嘉師後世所在的世界的一個爭論點:
現存“杯酒釋兵權”的最早記載,是北宋丁謂的《丁晉公談錄》和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
《丁晉公談錄》記述了趙匡胤與趙普關於此事的一段對話。趙普對趙匡胤說,禁軍統帥石守信、王審琦兵權太重,“皆不可令主兵”。趙匡胤聽後不以為然,認為石、王這兩位老將是自己多年的老朋友,決不會反對自己。趙普則進一步做工作,說石、王這兩位老將缺乏統帥才能,日後肯定製伏不了部下,後果將不堪設想。趙普終於說服了宋太祖,罷了兩人的兵權。
《王文正公筆錄》則更明確地記述道:相國趙普屢以為言,宋太祖“於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舊相樂”,最後讓他們“自擇善地,各守外藩,勿議除替”。事隔半個世紀的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對此事的記載更為詳細,稱宴會的第二天,趙匡胤的部將個個心領神會,“皆稱疾,請解軍權。上許之,皆以散官就第”。
有爭議的地方則是如下:
《丁晉公談錄》隻講罷石守信、王審琦二人的兵權,並無設宴請客這一情節。
而《王文正公筆錄》記載罷去兵權的宿將,除了石守信、王審琦外,還有其他幾位將領,並增添了太祖設宴與宿將“道舊相樂”的情節。後世所謂“杯酒釋兵權”一說,基本上都出於此。
《涑水紀聞》則稱石守信、王審琦等皆被罷軍權,以散官就第,而又大事鋪張設宴道舊情節,繪聲繪影,恍如身曆其境,明顯不可能,距離當事人的時代愈遠,記載卻愈詳,越是不可信。其次,三書都說此事與趙普有關,但說法卻不一致。
據《丁晉公談錄》,罷石守信、王審琦的兵權是宋太祖聽了趙普一次談話之後就決定的。據《王文正公筆錄》,則是太祖在趙普多次苦諫之下才“不得已”而罷去他們的兵權。據《紀聞》卻是太祖、趙普兩人共同謀劃的結果,如此矛盾的說法怎麽沒能成為史實,蓋棺定論呢。第三,上述三種史料,對石、王被削去兵權後的出路,說法也各不相同,有的隻說“不令石、王主兵”,有的說他們“尋各歸鎮”,有的則說他們“皆以散官就第”。第四,關於“釋兵權”的內容史學界也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指罷石守信等四人典禁軍,有的則認為主要是為了削弱藩鎮勢力。
另外,“杯酒釋兵權”這樣一件大事,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實錄》和《三朝國史》中,不見一個字。元末,根據《太祖實錄》、《三朝國史》編成的《宋史?太祖記》對此事也不著點墨,有學者認為這說明這件事發生過的可能性非常小。
但是無可否認的一點,不管杯酒釋兵權的事情真偽如何,在宋朝初期,原本也算是在北宋政權體係當中的藩鎮力量,遭受到相當大的打擊,這一點無可置疑。而更為重要的是,以其幾個主要主角的善終,說明了杯酒釋兵權確實是有可能存在過類似的事情。
因為以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羅彥環等人所掌握的軍事力量而言,若是這數人不滿意趙匡胤的安排,恐怕其下場也會不得善終,甚至是立遭橫死。
當然,若是這六人並沒有被傑出原有更強大的軍事力量,恐怕宋太祖趙匡胤還真的需要更加害怕這些人會不會來一次黃袍加身。
而在杯酒釋兵權上還有可能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那就是在北宋年間依舊是受到了宋朝禮遇的後周皇親之一的張永德。
有可能在這方麵,張永德為趙匡胤削減北宋時期強大藩鎮實力的事情,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分割線…………………………………………
而張嘉師的裁軍想法的撤銷,其很多方麵的利弊在短時間內沒有直觀的體現。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在這一次混戰當中,蘇角麾下的軍隊能夠最後奠定勝局,其根基就是張嘉師並沒有執行裁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