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在戰國時期經曆過了它的第一次的建設巔峰時期。<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但是在這個時期的長城,並不是中國防禦體係建設當中的最大的輝煌。
像是戰國時期的著名大型城池,邯鄲,鹹陽,新鄭以及臨淄等等,它的製作規模以及修築時間更長以及動用的人力平均數量更多。
當然,這個主要是分這一座城邑的定都時間。
……
戰國七雄的都城都是當其時著名的大型城池,他們很多時候見證了這一個國家的興盛衰敗。
就以作為都城之中的一個算得上是時間最為悠長的城邑——臨淄而言,這一座城邑的曆史,可以說見證了齊國這個國家的近八百餘年的榮衰。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呂尚(薑子牙)於齊,由於國君薑姓呂氏,故稱薑姓呂氏齊國(薑齊)。
《史記?齊太公世家》講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薑齊約600年的興衰史。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死齊簡公,擁立齊平公,自任相國,擴大封邑,從此齊國由田氏專權。齊國政治家晏嬰預言“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而齊國定都臨淄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薑尚(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1015年在位)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今臨淄)。傳齊丁公薑伋(公元前1014年—前1010年)、齊乙公薑得(公元前1010年—前?年)、齊癸公薑慈母,至齊哀公薑不辰(公元前?年—前867年)。
這是當其時的齊國第一次建都於臨淄,可以說若是以戰國時期的國都發展曆史而言,沒有幾個城邑的曆史比起臨淄更長。
在齊胡公繼位之後,齊國的首都從臨淄遷移到現在沒有準確記載的地區。因為時間尚短,隻有大概不到十年左右的時間,齊國就再次恢複了臨淄的國都地位。
齊獻公即位後,複都營丘。為防備紀國入侵,他加固擴建了營丘城。因為擴建後的營丘城東城牆瀕臨淄水,沿河而建,而這也是營丘正式被齊獻公正式定名為臨淄的原因所在。
而同樣也由此可見,齊國遷出都城的時間,應該是不超出十年,這也是當其時齊國遷都沒有一個較為準確詳細的描述的主要原因。
……
在這之後,齊國再次恢複臨淄的國都地位,基本上沒有經曆過較大的變動。
甚至是到了田氏代齊之後,當其時的齊國依舊是選擇了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臨淄作為國都。
隻有大概大概到了齊閔王兵敗濟西之後,齊國太子田法章不得不潛逃在莒縣內部之後,齊國才再次失去了臨淄的國都定位。
一直到了田單擊敗燕國之後,齊國才再次得以恢複臨淄城的國都地位,直到被秦國滅亡。<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分割線…………………………………………
能夠與齊國在國祚延續上爭鋒的國家有兩個,一個是燕國,而另外一個則是楚國:
公元前11世紀由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召公奭長子燕侯克代封。公元前7世紀燕國吞並薊國,建都薊(位於今北京市)。
這也就是說,作為燕國國都,薊縣的發展並不如臨淄悠長。
因為在公元前六世紀之前,燕國並不是一個定都於薊縣的國家。
燕國始封的具體時間,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至周成王親政之間,西周封宗室召公於燕。但召公並未前往,由長子克,前往就任。
據楊寬《西周史》考證,周公東征後,始封召公子克於燕。
燕國自建國以後較長時間內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前7世紀時,山戎先後南下攻伐鄭、燕、齊等國,燕桓侯時被迫遷都臨易以躲避山戎的侵擾。燕莊公時山戎對燕國大規模侵略,莊公不敵,向齊國求援。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避免亡國的厄運[4]。齊桓公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在伐山戎時,同時把孤竹、令支也滅了。
燕惠公(《左傳》作燕簡公)時,燕國發生政治危機,惠公欲重用下層官吏以取代“諸大夫”,遭到了上層貴族的反對,惠公不得不逃往齊國避難[6]。諸大夫擁立新君燕悼公,並對要複立惠公的齊、晉聯軍采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得齊國承認了燕國擁立新君的現狀。
戰國初年,各國紛紛進行改革,唯獨燕國在變法改革方麵默無聲息,處於緩慢發展的狀態。而齊國為了向北擴張,不斷進攻燕國,前380年,齊奪取了燕的桑丘。前373年,燕在林營(林狐)擊敗齊。前355年,齊國侵掠燕國易水之地。燕在韓、趙、魏三國的及時支援下,多次擊退齊軍,阻止了齊國的野心。北方有來自東胡的威脅,此時對東胡采取防禦為主的戰略。
前323年,燕國參加了公孫衍發起的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活動,燕國在此年稱王。兩年後,易王卒,兒子噲繼位。
燕王噲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前318年,作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大事,將燕王的君位“禪讓”給相邦子之,並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璽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換言之,子之全麵執掌了燕國軍政大權。此舉引起了太子平等舊貴族的不服,在前314年時起兵攻擊子之,失敗,死於亂軍之中。這場內亂,造成了人心的渙散和國力的嚴重削弱。齊國趁機伐燕,將軍匡章率軍在出兵50天內占領了燕都,燕國大敗幾乎被滅[9],燕王噲和子之被殺。同時中山國也趁機出兵攻占了燕國西部領土。在燕國軍民的奮力抵抗和趙、韓、秦、楚等國的壓力下,齊國不得不退兵,趙國擁立在韓為人質的公子職,並以兵護送至燕國,是為燕昭王。
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決心興複燕國,報仇雪恥。采納郭隗的建議,招賢納士。拜郭隗為師,給以優厚待遇,“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築黃金台,“千金買骨”,結果各國士人“爭趨燕”。燕國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麵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個:蘇秦、樂毅、鄒衍、劇辛。
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後期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
昭王及後派蘇秦出使齊國,首先說服齊宣王歸還前人趁燕國內亂攻下的十座城池,然後鼓動齊國攻打宋國,離間齊趙兩國的關係,並在趙武靈王、魏襄王、楚懷王、韓襄王這些大國王侯之間進行外交遊說。
前286年,齊國滅宋國,引起各國震動,各國頻繁相會,推動了反齊聯盟的建立。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秦、韓、趙、魏五國伐齊,獲得大勝,五年內連下齊國70餘城,報了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此役後,齊國疆土隻剰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即墨二都。
燕昭王時,有燕將秦開,在東胡作為燕國的人質,東胡人很信任他。秦開歸國後,起兵襲擊大破東胡,“東胡卻千餘裏”,結果燕國邊境向東推進了一千多裏,大大開拓了燕國的疆域,而燕國亦隨即開始修築北長城。北長城西端起自造陽(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東北),向東到達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北麵)。
燕國的疆域打到了曆史上最大範圍。在燕國全盛的時候,曾經攻取真番、朝鮮,讓它們歸屬燕國,並為它們設置官吏,在邊塞修築防禦城堡。
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為太子時,就與樂毅不合。
齊國即墨守將田單知道燕國君臣相疑,利用這點,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樂毅擔心被殺,便逃亡趙國。
騎劫平庸無能,並無軍事才能,他代替樂毅為將,造成了燕國軍心動搖。田單則故意誘使騎劫犯錯誤,以激勵齊軍的士氣。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一戰大敗燕軍,騎劫為齊軍所殺,燕軍望風而逃,齊軍很快就收複了失陷的70餘城,趁勢複國。
前272年,燕國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燕惠王為燕相公孫操所殺,並立惠王子燕武成王為傀儡。招致了列國諸侯的聲討和攻伐。
在燕武成王、孝王、王喜三代,為迎合秦國之意或乘趙國危難之機,不斷挑起與趙國的爭端。前265年,秦國乘趙國國君新舊交替,政局不穩之際,連取三城,燕與秦南北夾攻,齊國派相國田單率軍救趙。西拒秦軍之後,又率趙、齊聯軍對燕國進行報複,占領了燕地中陽。
前259年,燕國趁趙國在長平之戰大敗之際,誘使趙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眾投入燕國。燕王喜時,在前251年、前245年分別派遣栗腹、劇辛攻趙,被趙國打敗,趙軍反擊並包圍燕都,燕國被迫割地求和。前236年,趙再次率軍伐燕,攻取狸、陽城。結果燕國屢屢戰敗,使處於衰落進程的燕國更加衰弱不堪。秦國則以救燕為名,不斷出兵攻占趙地。
燕國太子丹曾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之後荊軻刺秦王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借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秦在燕故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第二年,又設上穀郡、廣陽郡。前222年燕滅於秦。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
在曆史上,燕國建立之初,麵臨的形勢是嚴峻的。華北大平原,西有巍峨的太行山,時有山地民族侵擾,東有渤海海浸和黃河故道的滾動所造成的沼澤地帶,道路不暢,平原中部地勢平坦,一望無際,無險可守,南麵是商人腹地,商人複國心盛,不可能幫助周人,北麵是曾保護商王子,與周人抗衡的商舊臣。周人率軍越過廣袤的商地,遠離王畿,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燕國初立,戰事頻繁,平定領地內的土著,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擾,均憑武力支持。從燕侯墓中隨葬多件銅戈、戟、護麵和車馬器,以及中型墓中有兵器、車馬器者墓室較大,等級較同類墓高的現象也可看出,燕侯本人尚武,手下貴族也都是大大小小的軍事統領。
燕國其重要的軍事據點:令疵塞(今河北省遷安市西)、居庸塞(今河北省昌平縣西北居庸關),主要防備東胡。武陽城(今河北省易縣東南),處於燕長城的西北端,主要防備齊、趙兩國。燕國的軍隊,有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
在燕國的曆史當中,最初統領有六邦的土地和民眾。在西周、春秋不斷向冀北和遼西發展,消滅了薊國、孤竹、令支、無終等等。
戰國初期燕國的疆域大約包括今河北省的北部和今山西省的東北一角。全境東北和東胡接界,西和中山、趙接界,南邊靠海,並和齊接界。燕昭王時,隨著國力的強大,疆域也大為拓展。占領了中山北境一帶,今唐縣、望都一線成為燕國的南境。《戰國策?燕策一?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公》記載:燕國“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置有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像是戰國時期的著名大型城池,邯鄲,鹹陽,新鄭以及臨淄等等,它的製作規模以及修築時間更長以及動用的人力平均數量更多。
當然,這個主要是分這一座城邑的定都時間。
……
戰國七雄的都城都是當其時著名的大型城池,他們很多時候見證了這一個國家的興盛衰敗。
就以作為都城之中的一個算得上是時間最為悠長的城邑——臨淄而言,這一座城邑的曆史,可以說見證了齊國這個國家的近八百餘年的榮衰。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呂尚(薑子牙)於齊,由於國君薑姓呂氏,故稱薑姓呂氏齊國(薑齊)。
《史記?齊太公世家》講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薑齊約600年的興衰史。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死齊簡公,擁立齊平公,自任相國,擴大封邑,從此齊國由田氏專權。齊國政治家晏嬰預言“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而齊國定都臨淄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薑尚(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1015年在位)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今臨淄)。傳齊丁公薑伋(公元前1014年—前1010年)、齊乙公薑得(公元前1010年—前?年)、齊癸公薑慈母,至齊哀公薑不辰(公元前?年—前867年)。
這是當其時的齊國第一次建都於臨淄,可以說若是以戰國時期的國都發展曆史而言,沒有幾個城邑的曆史比起臨淄更長。
在齊胡公繼位之後,齊國的首都從臨淄遷移到現在沒有準確記載的地區。因為時間尚短,隻有大概不到十年左右的時間,齊國就再次恢複了臨淄的國都地位。
齊獻公即位後,複都營丘。為防備紀國入侵,他加固擴建了營丘城。因為擴建後的營丘城東城牆瀕臨淄水,沿河而建,而這也是營丘正式被齊獻公正式定名為臨淄的原因所在。
而同樣也由此可見,齊國遷出都城的時間,應該是不超出十年,這也是當其時齊國遷都沒有一個較為準確詳細的描述的主要原因。
……
在這之後,齊國再次恢複臨淄的國都地位,基本上沒有經曆過較大的變動。
甚至是到了田氏代齊之後,當其時的齊國依舊是選擇了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臨淄作為國都。
隻有大概大概到了齊閔王兵敗濟西之後,齊國太子田法章不得不潛逃在莒縣內部之後,齊國才再次失去了臨淄的國都定位。
一直到了田單擊敗燕國之後,齊國才再次得以恢複臨淄城的國都地位,直到被秦國滅亡。<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分割線…………………………………………
能夠與齊國在國祚延續上爭鋒的國家有兩個,一個是燕國,而另外一個則是楚國:
公元前11世紀由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召公奭長子燕侯克代封。公元前7世紀燕國吞並薊國,建都薊(位於今北京市)。
這也就是說,作為燕國國都,薊縣的發展並不如臨淄悠長。
因為在公元前六世紀之前,燕國並不是一個定都於薊縣的國家。
燕國始封的具體時間,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至周成王親政之間,西周封宗室召公於燕。但召公並未前往,由長子克,前往就任。
據楊寬《西周史》考證,周公東征後,始封召公子克於燕。
燕國自建國以後較長時間內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前7世紀時,山戎先後南下攻伐鄭、燕、齊等國,燕桓侯時被迫遷都臨易以躲避山戎的侵擾。燕莊公時山戎對燕國大規模侵略,莊公不敵,向齊國求援。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避免亡國的厄運[4]。齊桓公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在伐山戎時,同時把孤竹、令支也滅了。
燕惠公(《左傳》作燕簡公)時,燕國發生政治危機,惠公欲重用下層官吏以取代“諸大夫”,遭到了上層貴族的反對,惠公不得不逃往齊國避難[6]。諸大夫擁立新君燕悼公,並對要複立惠公的齊、晉聯軍采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得齊國承認了燕國擁立新君的現狀。
戰國初年,各國紛紛進行改革,唯獨燕國在變法改革方麵默無聲息,處於緩慢發展的狀態。而齊國為了向北擴張,不斷進攻燕國,前380年,齊奪取了燕的桑丘。前373年,燕在林營(林狐)擊敗齊。前355年,齊國侵掠燕國易水之地。燕在韓、趙、魏三國的及時支援下,多次擊退齊軍,阻止了齊國的野心。北方有來自東胡的威脅,此時對東胡采取防禦為主的戰略。
前323年,燕國參加了公孫衍發起的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活動,燕國在此年稱王。兩年後,易王卒,兒子噲繼位。
燕王噲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前318年,作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大事,將燕王的君位“禪讓”給相邦子之,並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璽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換言之,子之全麵執掌了燕國軍政大權。此舉引起了太子平等舊貴族的不服,在前314年時起兵攻擊子之,失敗,死於亂軍之中。這場內亂,造成了人心的渙散和國力的嚴重削弱。齊國趁機伐燕,將軍匡章率軍在出兵50天內占領了燕都,燕國大敗幾乎被滅[9],燕王噲和子之被殺。同時中山國也趁機出兵攻占了燕國西部領土。在燕國軍民的奮力抵抗和趙、韓、秦、楚等國的壓力下,齊國不得不退兵,趙國擁立在韓為人質的公子職,並以兵護送至燕國,是為燕昭王。
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決心興複燕國,報仇雪恥。采納郭隗的建議,招賢納士。拜郭隗為師,給以優厚待遇,“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築黃金台,“千金買骨”,結果各國士人“爭趨燕”。燕國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麵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個:蘇秦、樂毅、鄒衍、劇辛。
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後期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
昭王及後派蘇秦出使齊國,首先說服齊宣王歸還前人趁燕國內亂攻下的十座城池,然後鼓動齊國攻打宋國,離間齊趙兩國的關係,並在趙武靈王、魏襄王、楚懷王、韓襄王這些大國王侯之間進行外交遊說。
前286年,齊國滅宋國,引起各國震動,各國頻繁相會,推動了反齊聯盟的建立。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秦、韓、趙、魏五國伐齊,獲得大勝,五年內連下齊國70餘城,報了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此役後,齊國疆土隻剰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即墨二都。
燕昭王時,有燕將秦開,在東胡作為燕國的人質,東胡人很信任他。秦開歸國後,起兵襲擊大破東胡,“東胡卻千餘裏”,結果燕國邊境向東推進了一千多裏,大大開拓了燕國的疆域,而燕國亦隨即開始修築北長城。北長城西端起自造陽(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東北),向東到達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北麵)。
燕國的疆域打到了曆史上最大範圍。在燕國全盛的時候,曾經攻取真番、朝鮮,讓它們歸屬燕國,並為它們設置官吏,在邊塞修築防禦城堡。
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為太子時,就與樂毅不合。
齊國即墨守將田單知道燕國君臣相疑,利用這點,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樂毅擔心被殺,便逃亡趙國。
騎劫平庸無能,並無軍事才能,他代替樂毅為將,造成了燕國軍心動搖。田單則故意誘使騎劫犯錯誤,以激勵齊軍的士氣。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一戰大敗燕軍,騎劫為齊軍所殺,燕軍望風而逃,齊軍很快就收複了失陷的70餘城,趁勢複國。
前272年,燕國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燕惠王為燕相公孫操所殺,並立惠王子燕武成王為傀儡。招致了列國諸侯的聲討和攻伐。
在燕武成王、孝王、王喜三代,為迎合秦國之意或乘趙國危難之機,不斷挑起與趙國的爭端。前265年,秦國乘趙國國君新舊交替,政局不穩之際,連取三城,燕與秦南北夾攻,齊國派相國田單率軍救趙。西拒秦軍之後,又率趙、齊聯軍對燕國進行報複,占領了燕地中陽。
前259年,燕國趁趙國在長平之戰大敗之際,誘使趙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眾投入燕國。燕王喜時,在前251年、前245年分別派遣栗腹、劇辛攻趙,被趙國打敗,趙軍反擊並包圍燕都,燕國被迫割地求和。前236年,趙再次率軍伐燕,攻取狸、陽城。結果燕國屢屢戰敗,使處於衰落進程的燕國更加衰弱不堪。秦國則以救燕為名,不斷出兵攻占趙地。
燕國太子丹曾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之後荊軻刺秦王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借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秦在燕故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第二年,又設上穀郡、廣陽郡。前222年燕滅於秦。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
在曆史上,燕國建立之初,麵臨的形勢是嚴峻的。華北大平原,西有巍峨的太行山,時有山地民族侵擾,東有渤海海浸和黃河故道的滾動所造成的沼澤地帶,道路不暢,平原中部地勢平坦,一望無際,無險可守,南麵是商人腹地,商人複國心盛,不可能幫助周人,北麵是曾保護商王子,與周人抗衡的商舊臣。周人率軍越過廣袤的商地,遠離王畿,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燕國初立,戰事頻繁,平定領地內的土著,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擾,均憑武力支持。從燕侯墓中隨葬多件銅戈、戟、護麵和車馬器,以及中型墓中有兵器、車馬器者墓室較大,等級較同類墓高的現象也可看出,燕侯本人尚武,手下貴族也都是大大小小的軍事統領。
燕國其重要的軍事據點:令疵塞(今河北省遷安市西)、居庸塞(今河北省昌平縣西北居庸關),主要防備東胡。武陽城(今河北省易縣東南),處於燕長城的西北端,主要防備齊、趙兩國。燕國的軍隊,有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
在燕國的曆史當中,最初統領有六邦的土地和民眾。在西周、春秋不斷向冀北和遼西發展,消滅了薊國、孤竹、令支、無終等等。
戰國初期燕國的疆域大約包括今河北省的北部和今山西省的東北一角。全境東北和東胡接界,西和中山、趙接界,南邊靠海,並和齊接界。燕昭王時,隨著國力的強大,疆域也大為拓展。占領了中山北境一帶,今唐縣、望都一線成為燕國的南境。《戰國策?燕策一?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公》記載:燕國“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置有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