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4月12日,張嘉師麾下十三萬秦軍主力發起了對位於濟水南部的田榮軍主力的攻勢。<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這一個時候,對於張嘉師而言,已經是能夠輕鬆解決田榮麾下這不到十萬人,而且質量相當差的西齊軍的最好機會。
臧荼在這一段時間的作戰,攻占了碭郡到泰山一帶的地區,這一點對於張嘉師而言就是一個將西齊擊潰的機會。
因為楚國就算是想要在這個情況下出兵,都無法起到了突襲的效果。
而且,在這一段時間之前,張嘉師曾經對位於潁川郡的韓信,位於衡山郡北部的桓硫以及位於閩中郡北部的英布三人,在情況許下之下,不需要知會他而直接出兵楚地。
張嘉師很清楚,這個情況他並沒有刻意隱瞞楚國,為的就是讓項羽投鼠忌器。
這一個戰略布局,可不是項羽現在就能夠輕鬆化解的。
……
在這麽幾年的征戰中,項羽麾下的西楚五虎將,鍾離昧,龍且,彭越,三人要麽戰死在戰場上,要麽則是投降到他麾下。
僅剩下季布以及項莊兩個西楚五虎將的項羽,無法信任自己麾下的其他將領。
這些將領對於項羽的忠心,有些人是不可置疑的,但是也有牆頭草以及一些對項羽深深不滿的人員存在。
這一點對於張嘉師而言,就是項羽現在無法信任太多人的根本原因所在。
這也導致了項羽能夠調派的部隊也少了很多。
尤其是在楚軍當中能夠獨當一麵的龍且以及彭越一死一降之後,楚軍真正能夠挑大梁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
項羽無法信任其他楚國大世家,比如說屈家以及景家,而昭家雖然跟項羽有姻親之緣分,但是項羽頭痛的事情是昭家真的是沒有幾個能夠讓他放心的人。
這也導致了在範增去世之後,項羽能夠找到人商量的情況也減少了很多。
更加不用說項羽到底打算讓誰來指揮援軍。
而且從彭城當中的細作傳出來的消息顯示,項羽已經放棄了對西齊以及東齊兩個國家的增援。
這也讓張嘉師有些疑惑不解。那就是他不認為項羽看不出唇亡齒寒的道理,到底是什麽原因影響了項羽,做出這一種判斷,張嘉師都很想能夠詳細了解。
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項羽到底是不是故意犯這種錯誤,他不知道,但是他很清楚一點,那就是西齊的戰局就算是項羽打算介入,恐怕也為時太晚。
若是項羽真的打算做些什麽的話,那麽也就是對田橫的東齊還有一點作用。
想到了這裏的張嘉師,派出信使讓駐守在即墨地區的子付以及聞樂兩人,加強對東南麵地區的警戒。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就算是真的打算介入戰局,恐怕這也是對方現在能夠做到的一個選擇了。
………………………………………………分割線…………………………………………
田榮,在張嘉師原來所在的世界當中,也成為了秦末亂世的一個諸侯王。[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
若是沒有張嘉師的出現,現在的齊王田榮早已經死於平原城。
在青玉靈書當中也有對於田榮的一些記錄:
公元前206年,田榮派人帶兵幫助陳餘,讓他在趙地反叛項羽,田榮自己也發兵抗擊田都,田都逃到楚國。田榮扣留了齊王田市,不讓他到膠東的治所。
田市手下的人說:“項羽強大而凶暴,而您作為齊王,應該到自己的封國膠東去,若是不去的話,一定有危險。”
田市非常害怕,於是就逃跑去膠東。田榮得知後勃然大怒,急忙帶人追趕齊王田市,在即墨把他殺死了。回來又攻打濟北王田安,並且把他殺死。於是,田榮就自立為齊王,全部占有了三齊之地。
項羽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十分惱怒,於是就起兵北伐齊國。齊王田榮被打得大敗,逃跑到平原,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平原人把田榮殺死。
而一些史學家對於田榮的評價也算是比較正麵,最起碼也算不是太過負麵。
班固:“周室既壞,至春秋末,諸侯耗盡,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盡矣。楚、漢之際,豪桀相王,唯魏豹、韓信、田儋兄弟為舊國之後,然皆及身而絕。橫之誌節,賓客慕義,猶不能自立,豈非天虖!”
司馬貞:“秦項之際,天下交兵。六國樹黨,自置豪英。田儋殞寇,立市相榮。楚封王假,齊破酈生。兄弟更王,海島傳聲。”
……
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就眼下這個實力之間的對比,田榮就算是再有能耐,恐怕也無法憑借他手底下的大部分都是新募之兵的十萬大軍來抵擋他的攻勢。
而且西齊的將領的能力相對而言也算是名不見傳,而後胥並不認為田榮麾下能真正能夠改變戰局的良將之才。
所以在知道了齊國使者在彭城的情況之後,張嘉師就製定了以下的對田榮軍的作戰計劃。
張嘉師意向將麾下大軍分為四支部隊,一支部隊則是由他親自率領的四萬預備部隊。
王離成為了中軍大將的首要人選。
固然李信在這一戰當中還在場,但是李信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他希望能夠發掘更多能夠為大秦帝國征戰的良將之才,而婉拒了張嘉師希望他能夠坐鎮中軍的命令。
對於李信的婉言謝絕,張嘉師心中反倒沒有太多的想法。
因為李信的年紀雖然比起蒙武以及嬴政都要年輕,但是在這個時候的李信也已經五十多歲,對於李信並不是太過於希望自己在軍中繼續指揮作戰的想法,張嘉師很是認可。
這會不會是李信刻意淡出軍方的一個信號,張嘉師不知道,但是張嘉師知道的事情是,李信固然是經曆征伐楚國的慘敗,但是在秦軍的當中,李信的威望以及受到的信任,事實上並不比王賁差多少。
畢竟在李信與蒙武南征楚國的時候,固然是李信遭受到慘敗,但是這種戰敗是情有可原的。要不然之後的史書當中,真的是無法找到李信的名字了。
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了李信兵敗楚國?
有一種說法是: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攻楚,大敗而歸,被世人詬病,認為其年輕氣盛,輕敵妄為等等。其實其中另有內情。仔細觀察其行軍路線:先是向南攻平輿,在河南今河南駐馬店市平輿縣,然後向北攻鄢(河南許昌鄢陵縣),然後向東南攻郢(郢陳,在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最後向西到城父(河南省平頂山市)。而此時,鄢、郢、城父,都為秦國所控製,並非楚國的屬地。
對於這一點做出猜測論述的曆史學家田餘慶,最後結論是:正當李信和蒙武所統領的秦軍在郢陳的南部和東南部大敗楚軍,準備乘勝進攻楚國的首都壽春,一舉攻滅楚國時,身在郢陳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郢陳,切斷李信軍的後路,使攻楚的秦軍陷於前後受敵的苦境。於是,李信軍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進攻郢陳,結果被楚軍前後夾擊,大敗而歸。
張嘉師則是知道得更清楚。
與其說李信是被楚軍擊敗,還不如說李信的這一次征伐,隻不過是對昌平君以及昌文君的一次平叛作戰。
完全就不是曆史學家所推測的那樣,這本身就是征伐楚國的戰爭。
因為這一點可以從李信的進軍路線就能夠看到,那就是李信本身就是在攻擊昌文君兄弟的叛亂部隊。
一開始南攻平輿,並不是指楚國當其時還控製著這個地方,而是說這個地方事實上是用來截斷楚國能夠派出援軍支援昌文君等人的最近道路要點。
而無論是平輿還是郢陳等地,當其時要不是昌文君的叛亂,本身早已經成為了大秦的控製地區。
這一點,能夠從大秦帝國的征伐記錄能夠有詳細對比。
而王翦本身也許就是想提醒李信要注意南麵的楚國而非昌文君等人。
而李信一開始確實是做到了這一點,因為平輿這個地方就是一個道路樞紐。
但是就算是李信都沒有想到的是,項燕率領的楚軍援軍,會這麽快突破了邊境線已經進攻到他的側後方。、
在昌文君以及項燕的優勢兵力夾擊下,李信經曆了這一輩子最慘重的失利。
另外根據考古資料的發現,說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推論: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考古發掘出的兩封秦軍士兵的家書竹簡,隻證明了昌平君在那一年叛亂,但並沒有任何實質證據證明田餘慶先生的推測。從史記正文來看,如果主要責任不在於李信,秦王自然沒必要更換統帥,更不必親自去請當時已經告老還鄉的王翦。但不論如何,李廣祖先李信的光輝曆史就此打住,其人在《史記》中無專門傳記,隻在《白起王翦列傳》中簡潔地記了幾筆,身後也毫無消息。《白起王翦列傳》中說到王翦南下平百越之後,又接著說:而王翦子王賁,破定燕、齊地。李信在王賁麾下,為平定燕、齊做出了貢獻。
而李信的結局不外有三:李信的結局不外有三:一是老死或病死;二是賜死;三是戰死。但可以肯定,李信沒有造反,否則李信的後代不會平安繁衍在隴西。
當然,這個推論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李信的死因,因為李信最有可能也就是病死,畢竟以李信的地位而言,無論李信是戰死還是被秦始皇賜死,恐怕在史書當中也會留下相當厚重的一筆。
同時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那就是從昌平君的相應經曆來看,前238年,與呂不韋、昌文君受命平定嫪毐之亂,任相國,遷陳郢以安扶楚民。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反秦於郢陳,後作戰不利,向江南敗退。
《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蒙武擊破楚軍,殺其將項燕。”二十四年,“王翦、蒙武破楚,虜其王負芻。”沒有項燕立昌平君為王的記載。這與《史記?秦始皇本紀》不同,而和《史記?王翦列傳》《楚世家》相同。《項羽本紀》也說:“(項)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可見:1。項燕是被秦軍所殺;2。楚王負芻是在項燕死的第二年被俘的;3。立昌平君者另有其人,或根本就沒有這事,司馬遷記錯了。)
而從項燕的相關記載當中,也能夠找到有意思的地方:
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李信進攻平輿,蒙恬攻擊寢,大敗楚軍。李信再攻鄢郢,攻克了該城,於是率軍西進,到城父與蒙恬的隊伍會合。項燕趁機尾隨在後,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反擊中大敗李信的軍隊,攻入秦軍的兩個營地,斬殺了七個都尉。李信率殘部逃奔回秦國。
很明顯,在多番對比之下,會發現一個更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李信之所以兵敗而沒有遭受到殘酷的懲罰,很有可能就是說李信擊敗了昌文君以及昌平君兄弟的叛亂,而隨後被接應昌文君與昌平君兄弟,率軍支援的項燕所擊敗。而且很有可能,那就是王翦本身也是因為這個事情才看出李信此戰很有可能會被楚軍所擊敗。
而且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要不是這些地區發生叛亂,恐怕李信也不會在自己國家的領土當中大動幹戈。
而李信在敗退回鹹陽之前,還有兩個人比他更倒黴,這兩個人自然就是昌平君以及昌文君兄弟,要不是因為李信擊敗了他們,他們也不會在公元前205年就敗退回江南。
……
在理解到這些事情之後,張嘉師很清楚李信的心思並不在於齊國,而是在於楚國身上。
畢竟就是因為項燕這種近乎突然襲擊的戰術才會讓李信在城父一役當中慘敗,換成是他經曆過這種事情,都不會這麽輕鬆的放棄這個報仇的機會。
就是因為這樣,張嘉師最後在詳細思考一番之後,才確定王離作為此役的前線指揮官。
這一個時候,對於張嘉師而言,已經是能夠輕鬆解決田榮麾下這不到十萬人,而且質量相當差的西齊軍的最好機會。
臧荼在這一段時間的作戰,攻占了碭郡到泰山一帶的地區,這一點對於張嘉師而言就是一個將西齊擊潰的機會。
因為楚國就算是想要在這個情況下出兵,都無法起到了突襲的效果。
而且,在這一段時間之前,張嘉師曾經對位於潁川郡的韓信,位於衡山郡北部的桓硫以及位於閩中郡北部的英布三人,在情況許下之下,不需要知會他而直接出兵楚地。
張嘉師很清楚,這個情況他並沒有刻意隱瞞楚國,為的就是讓項羽投鼠忌器。
這一個戰略布局,可不是項羽現在就能夠輕鬆化解的。
……
在這麽幾年的征戰中,項羽麾下的西楚五虎將,鍾離昧,龍且,彭越,三人要麽戰死在戰場上,要麽則是投降到他麾下。
僅剩下季布以及項莊兩個西楚五虎將的項羽,無法信任自己麾下的其他將領。
這些將領對於項羽的忠心,有些人是不可置疑的,但是也有牆頭草以及一些對項羽深深不滿的人員存在。
這一點對於張嘉師而言,就是項羽現在無法信任太多人的根本原因所在。
這也導致了項羽能夠調派的部隊也少了很多。
尤其是在楚軍當中能夠獨當一麵的龍且以及彭越一死一降之後,楚軍真正能夠挑大梁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
項羽無法信任其他楚國大世家,比如說屈家以及景家,而昭家雖然跟項羽有姻親之緣分,但是項羽頭痛的事情是昭家真的是沒有幾個能夠讓他放心的人。
這也導致了在範增去世之後,項羽能夠找到人商量的情況也減少了很多。
更加不用說項羽到底打算讓誰來指揮援軍。
而且從彭城當中的細作傳出來的消息顯示,項羽已經放棄了對西齊以及東齊兩個國家的增援。
這也讓張嘉師有些疑惑不解。那就是他不認為項羽看不出唇亡齒寒的道理,到底是什麽原因影響了項羽,做出這一種判斷,張嘉師都很想能夠詳細了解。
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項羽到底是不是故意犯這種錯誤,他不知道,但是他很清楚一點,那就是西齊的戰局就算是項羽打算介入,恐怕也為時太晚。
若是項羽真的打算做些什麽的話,那麽也就是對田橫的東齊還有一點作用。
想到了這裏的張嘉師,派出信使讓駐守在即墨地區的子付以及聞樂兩人,加強對東南麵地區的警戒。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就算是真的打算介入戰局,恐怕這也是對方現在能夠做到的一個選擇了。
………………………………………………分割線…………………………………………
田榮,在張嘉師原來所在的世界當中,也成為了秦末亂世的一個諸侯王。[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
若是沒有張嘉師的出現,現在的齊王田榮早已經死於平原城。
在青玉靈書當中也有對於田榮的一些記錄:
公元前206年,田榮派人帶兵幫助陳餘,讓他在趙地反叛項羽,田榮自己也發兵抗擊田都,田都逃到楚國。田榮扣留了齊王田市,不讓他到膠東的治所。
田市手下的人說:“項羽強大而凶暴,而您作為齊王,應該到自己的封國膠東去,若是不去的話,一定有危險。”
田市非常害怕,於是就逃跑去膠東。田榮得知後勃然大怒,急忙帶人追趕齊王田市,在即墨把他殺死了。回來又攻打濟北王田安,並且把他殺死。於是,田榮就自立為齊王,全部占有了三齊之地。
項羽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十分惱怒,於是就起兵北伐齊國。齊王田榮被打得大敗,逃跑到平原,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平原人把田榮殺死。
而一些史學家對於田榮的評價也算是比較正麵,最起碼也算不是太過負麵。
班固:“周室既壞,至春秋末,諸侯耗盡,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盡矣。楚、漢之際,豪桀相王,唯魏豹、韓信、田儋兄弟為舊國之後,然皆及身而絕。橫之誌節,賓客慕義,猶不能自立,豈非天虖!”
司馬貞:“秦項之際,天下交兵。六國樹黨,自置豪英。田儋殞寇,立市相榮。楚封王假,齊破酈生。兄弟更王,海島傳聲。”
……
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就眼下這個實力之間的對比,田榮就算是再有能耐,恐怕也無法憑借他手底下的大部分都是新募之兵的十萬大軍來抵擋他的攻勢。
而且西齊的將領的能力相對而言也算是名不見傳,而後胥並不認為田榮麾下能真正能夠改變戰局的良將之才。
所以在知道了齊國使者在彭城的情況之後,張嘉師就製定了以下的對田榮軍的作戰計劃。
張嘉師意向將麾下大軍分為四支部隊,一支部隊則是由他親自率領的四萬預備部隊。
王離成為了中軍大將的首要人選。
固然李信在這一戰當中還在場,但是李信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他希望能夠發掘更多能夠為大秦帝國征戰的良將之才,而婉拒了張嘉師希望他能夠坐鎮中軍的命令。
對於李信的婉言謝絕,張嘉師心中反倒沒有太多的想法。
因為李信的年紀雖然比起蒙武以及嬴政都要年輕,但是在這個時候的李信也已經五十多歲,對於李信並不是太過於希望自己在軍中繼續指揮作戰的想法,張嘉師很是認可。
這會不會是李信刻意淡出軍方的一個信號,張嘉師不知道,但是張嘉師知道的事情是,李信固然是經曆征伐楚國的慘敗,但是在秦軍的當中,李信的威望以及受到的信任,事實上並不比王賁差多少。
畢竟在李信與蒙武南征楚國的時候,固然是李信遭受到慘敗,但是這種戰敗是情有可原的。要不然之後的史書當中,真的是無法找到李信的名字了。
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了李信兵敗楚國?
有一種說法是: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攻楚,大敗而歸,被世人詬病,認為其年輕氣盛,輕敵妄為等等。其實其中另有內情。仔細觀察其行軍路線:先是向南攻平輿,在河南今河南駐馬店市平輿縣,然後向北攻鄢(河南許昌鄢陵縣),然後向東南攻郢(郢陳,在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最後向西到城父(河南省平頂山市)。而此時,鄢、郢、城父,都為秦國所控製,並非楚國的屬地。
對於這一點做出猜測論述的曆史學家田餘慶,最後結論是:正當李信和蒙武所統領的秦軍在郢陳的南部和東南部大敗楚軍,準備乘勝進攻楚國的首都壽春,一舉攻滅楚國時,身在郢陳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郢陳,切斷李信軍的後路,使攻楚的秦軍陷於前後受敵的苦境。於是,李信軍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進攻郢陳,結果被楚軍前後夾擊,大敗而歸。
張嘉師則是知道得更清楚。
與其說李信是被楚軍擊敗,還不如說李信的這一次征伐,隻不過是對昌平君以及昌文君的一次平叛作戰。
完全就不是曆史學家所推測的那樣,這本身就是征伐楚國的戰爭。
因為這一點可以從李信的進軍路線就能夠看到,那就是李信本身就是在攻擊昌文君兄弟的叛亂部隊。
一開始南攻平輿,並不是指楚國當其時還控製著這個地方,而是說這個地方事實上是用來截斷楚國能夠派出援軍支援昌文君等人的最近道路要點。
而無論是平輿還是郢陳等地,當其時要不是昌文君的叛亂,本身早已經成為了大秦的控製地區。
這一點,能夠從大秦帝國的征伐記錄能夠有詳細對比。
而王翦本身也許就是想提醒李信要注意南麵的楚國而非昌文君等人。
而李信一開始確實是做到了這一點,因為平輿這個地方就是一個道路樞紐。
但是就算是李信都沒有想到的是,項燕率領的楚軍援軍,會這麽快突破了邊境線已經進攻到他的側後方。、
在昌文君以及項燕的優勢兵力夾擊下,李信經曆了這一輩子最慘重的失利。
另外根據考古資料的發現,說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推論: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考古發掘出的兩封秦軍士兵的家書竹簡,隻證明了昌平君在那一年叛亂,但並沒有任何實質證據證明田餘慶先生的推測。從史記正文來看,如果主要責任不在於李信,秦王自然沒必要更換統帥,更不必親自去請當時已經告老還鄉的王翦。但不論如何,李廣祖先李信的光輝曆史就此打住,其人在《史記》中無專門傳記,隻在《白起王翦列傳》中簡潔地記了幾筆,身後也毫無消息。《白起王翦列傳》中說到王翦南下平百越之後,又接著說:而王翦子王賁,破定燕、齊地。李信在王賁麾下,為平定燕、齊做出了貢獻。
而李信的結局不外有三:李信的結局不外有三:一是老死或病死;二是賜死;三是戰死。但可以肯定,李信沒有造反,否則李信的後代不會平安繁衍在隴西。
當然,這個推論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李信的死因,因為李信最有可能也就是病死,畢竟以李信的地位而言,無論李信是戰死還是被秦始皇賜死,恐怕在史書當中也會留下相當厚重的一筆。
同時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那就是從昌平君的相應經曆來看,前238年,與呂不韋、昌文君受命平定嫪毐之亂,任相國,遷陳郢以安扶楚民。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反秦於郢陳,後作戰不利,向江南敗退。
《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蒙武擊破楚軍,殺其將項燕。”二十四年,“王翦、蒙武破楚,虜其王負芻。”沒有項燕立昌平君為王的記載。這與《史記?秦始皇本紀》不同,而和《史記?王翦列傳》《楚世家》相同。《項羽本紀》也說:“(項)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可見:1。項燕是被秦軍所殺;2。楚王負芻是在項燕死的第二年被俘的;3。立昌平君者另有其人,或根本就沒有這事,司馬遷記錯了。)
而從項燕的相關記載當中,也能夠找到有意思的地方:
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李信進攻平輿,蒙恬攻擊寢,大敗楚軍。李信再攻鄢郢,攻克了該城,於是率軍西進,到城父與蒙恬的隊伍會合。項燕趁機尾隨在後,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反擊中大敗李信的軍隊,攻入秦軍的兩個營地,斬殺了七個都尉。李信率殘部逃奔回秦國。
很明顯,在多番對比之下,會發現一個更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李信之所以兵敗而沒有遭受到殘酷的懲罰,很有可能就是說李信擊敗了昌文君以及昌平君兄弟的叛亂,而隨後被接應昌文君與昌平君兄弟,率軍支援的項燕所擊敗。而且很有可能,那就是王翦本身也是因為這個事情才看出李信此戰很有可能會被楚軍所擊敗。
而且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要不是這些地區發生叛亂,恐怕李信也不會在自己國家的領土當中大動幹戈。
而李信在敗退回鹹陽之前,還有兩個人比他更倒黴,這兩個人自然就是昌平君以及昌文君兄弟,要不是因為李信擊敗了他們,他們也不會在公元前205年就敗退回江南。
……
在理解到這些事情之後,張嘉師很清楚李信的心思並不在於齊國,而是在於楚國身上。
畢竟就是因為項燕這種近乎突然襲擊的戰術才會讓李信在城父一役當中慘敗,換成是他經曆過這種事情,都不會這麽輕鬆的放棄這個報仇的機會。
就是因為這樣,張嘉師最後在詳細思考一番之後,才確定王離作為此役的前線指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