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二十三年夏,有龍墜於廣東華蒙縣,其高可人,其長數十丈,困縛於網,皮肉綻然,不見脊骨。官民群往觀之,適逢暴雨傾盆,浪翻潮湧,卷龍入海,不見其蹤。——《華蒙縣誌》[1]
同年冬月,徽州府寧陽縣。
五更的梆子剛敲過,天還麻黑,杏塘街上已經依稀有了人聲。九味居的堂倌搬著幾大屜剛蒸好的包子,在樓前支好了早點攤兒。
更夫縮脖搓手地小跑過來,買了三個包子。他兩口吞下一個,一邊艱難地咽著,一邊衝九味居的堂倌擠眉弄眼道:“誒?東西備上了麽?”
“備上了,在這呢。”堂倌一臉愁苦地拍了拍籠屜旁擱著的食盒。
更夫詫異道:“還當真備著啦?萬一他……那東西今天不來呢?”
堂倌默默打了個寒驚,幹巴巴道:“親娘祖宗,求他別來。”
這家九味居是個在寧陽縣內小有名氣的食肆,掌廚別號“劉三樣”,據說能靠三道拿手菜走天下,分別是桃脂燒肉、陶罐燒雞,以及酥梨牛尾狸。肉是不帶皮的五花,雞是肥瘦剛好的離山野雞,狸還得是落雪天的狸。
九味居靠這三道菜日日客滿,生意不愁。可劉三樣是個拿架子的,他每日隻供十份,多一鍋都不做,於是想吃還得趕早。
然而早到五更天就來點硬菜,那多半是腦子有點病。
這位有病的仁兄已經連續來了兩天了。
第一天,他杵在堂倌麵前報完三道菜名,就再也沒吭過氣。是真的沒氣。寒冬天裏,但凡呼氣張嘴便是一攏白霧,唯獨他臉前清清透透,一絲霧都沒有。到了第二天,他的要求便多了——陶罐燒雞不讓用陶罐盛,不許放八角、小茴香,酥梨牛尾狸不要擱酥梨……
這要求根本不像是正經來吃飯的,倒像是來砸招牌的。
不過,堂倌非但沒有把這位疑似砸場的客人叉出去,反倒哆哆嗦嗦伺候了兩天,今天更是提前把食盒都備好了。
他看了眼天色,又哆嗦著腿,細腳雞似的抻著脖子問更夫:“差不多到時辰了,你你你怎麽不抖?”
“我這天天夜裏躥的人抖什麽?”更夫壓低了嗓子道:“再說了,今年不太平,見著什麽妖魔事都不稀奇。六月裏廣東那片有人見著真龍的事聽說了麽?就臥在海邊上,聽說筋骨不知被誰給抽了!抽龍筋啊!你說這是什麽兆頭?前倆月還傳言國師差點兒歿了——”
更夫還沒說完,就見堂倌氣若遊絲要往攤子底下滑:“來了來了,他他他果真又來了……”
話音剛落,攤前就多了個書生模樣的人。
他長相平淡無奇,帶著深重的倦容,臉頰兩側透著不正常的血色,像是烤火烤久了起的幹燒。這人穿了一件灰青長袍,人瘦,袍子也薄,活像樹枝上叉了塊布,風吹一吹就要上天了。
更夫襯著白皮燈籠的光,盯著這書生的臉看了半晌,叼在嘴裏的最後一口包子都凍涼了,也沒顧得上咽。
書生自言自語般低聲嘟囔了一句“到了”,這才慢吞吞地抬起頭,漆黑的眼珠一轉不轉地看著堂倌,十分瘮得慌。
堂倌當即夾了夾腿,覺得自己要尿。
“勞駕,桃脂燒肉——”這書生正經說話的聲音倒是好聽,跟剛才的自言自語不同,青竹流水似的,隻是極不貼臉,且不貼口型,看著……更瘮得慌了。
堂倌避開他的目光,戰戰兢兢地拎起食盒遞給他:“都、都備好了,用的是瓷罐,沒擱酥梨八角小茴香,剛出鍋,還熱燙著。”
書生似乎被噎了一下,他盯著食盒看了片刻,這才有了反應,慢吞吞地點頭道:“有勞。”
這聲音啞了些,跟方才那句又略有不同。
食盒對書生來說似乎有些沉,活像給樹枝掛上了千斤墜。他走時比來時慢了許多,好半天才走遠了一些。
更夫打了個寒驚,回過神來。
堂倌臉色刷白地小聲道:“這回你瞧見了吧?那張臉……誒?你急匆匆地做什麽去?”
更夫:“尿急。”
堂倌:“……”
然而更夫剛走出去沒多遠,就拎著銅鑼梆子又繞回來了。
堂倌還未開口,更夫便一拍他的肩膀,衝不遠處又是一頓擠眉弄眼:“往那處瞧!”
隻見街對邊,一道白影安靜無聲地自夜色中來。
剛受過驚的堂倌腳下登時一軟,差點兒以為自己又見著了髒東西。好在他又定睛多瞧了一眼,這才發現那是一個僧人。他穿著一身單薄的素白僧衣,寬擺大袖。從頭到腳沒有一星半點兒雜色,活似披麻戴孝,大清早瞧見真是好不吉利。
堂倌沒明白:“瞧見了,不就是個和尚?”
更夫低聲道:“方才我從他身邊過,打眼一看,他腰邊掛著五帝錢呢!”
五帝錢能驅邪化煞鎮宅門,傳說當朝國師喜歡用,腰眼裏總掛著一串。從此這五帝錢便成了各路吃鬼神飯討日子的人最常用的器物。當中雖不乏渾水摸魚的江湖騙子,但大多還是有三兩下本事的。
堂倌遠遠將那僧人上下一頓打量,覺得他身上有股說不出的氣度,總之,確實不像是江湖騙子。況且他也管不著那麽許多了,三天已是極限,明早那書生若是再來一趟,隻怕他真要憋不住當場尿出來了。
僧人步履不緊不慢,卻很快到了近處,眼看著就要從攤前走過,堂倌趕緊叫住了他:“大師留步!”
僧人腳步一頓,白麻僧衣的下擺輕輕蕩了兩下,卻沒沾上一星塵土。他朝堂倌投來一瞥,目光無波無瀾也無溫意,簡直比吹在臉上的寒風還冷。直到如此近處,堂倌才發現,這僧人身量很高,以至於目光是自上而下投過來的,看得堂倌莫名朝後縮了半步,撞上了同樣往後縮了半步的更夫。
這一撞,又把堂倌的膽子撞回了肚裏。他豁出去似的再度開口:“我看大師腰間掛著五帝錢,可是通曉些驅邪化煞之術?”
僧人無甚表情地掃了眼自己腰間露出的銅錢,沒說是,也沒說不是。
堂倌尷尬地看了眼更夫,隻覺得這和尚比這冬月裏的妖風還冷,愣是凍得他不知東南西北,話都說不下去。
倒是更夫抗凍一些,替他開了口。他三言兩語將那書生模樣的來客形容了一番,又對那僧人道:“那張臉我們不說熟,但也絕不會認錯,那是醫堂老江家的兒子。可……可江家醫堂三年前著了火,除了嫁去安慶的女兒,無一幸免,全都被火燒死了啊!俗話說五更天,鬼也閑。一個已死之人接連出現了三日,還恰好就是五更天,能不嚇人麽?!”
僧人掃了眼天色,終於惜字如金地開了口,隻冷冷淡淡說了兩個字:“人呢?”
一聽這話,堂倌登時解凍活了過來。他指著遠處一個牆彎,急忙道:“剛走!指不定這會兒還沒進門呢!我認得江家醫堂的廢宅,大師我、我帶您過去?”
然而很快,堂倌就後悔得想給自己一巴掌:讓你嘴快!
他有多想不開,才在這寒冬天裏跟一根人形冰柱子同路。堂倌覺得這短短幾個巷子,就快把自己半輩子給走完了。他時不時瞄一眼這年輕和尚,幾次三番下來,想問的話一句也沒敢問出口,光記住和尚脖頸邊的一枚小痣了。
在堂倌被活活凍死之前,他們終於走到了江家醫堂的後巷拐角。
正如堂倌所料想的,那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書生果然還沒進門,正一步一挪地拎著食盒在巷子裏走著。
奇的是,他邊走邊低聲自語,聲音還有所區別,時而清朗好聽,時而低啞沉悶。
“你是親自上離山給我捉了隻雞?照這腳程,正月前回得來麽?”這是清朗些的那個。
“總也比走不了路的快。”這是低啞的那個。
“我看你大抵是不想活了。”
“不才,在下剛死三年。”
“……”
這書生一人分飾兩角,聲情並茂地演繹了一番“何為病得不輕”,而後,他就這麽沿著江家破敗斑駁的牆縫,紙片兒似的滑進了宅院裏。
牆角後的堂倌不小心看完全程,被瘮得不行,撒腿就想跑。腳都抬起來了,才想起還有根冰凍和尚在旁邊杵著呢。他心急火燎地摸出一個錢袋,二話不說往大師懷裏一塞,嘴裏說著“聊表心意”,人已經快奔出二裏地了。
僧人皺眉垂眼,掃了眼手裏的錢袋。
這東西也不知多久沒洗過,早已辨不清原色,散著陳年的油腥味。
他幾乎抬手就想扔了這不幹淨的東西,然而繩快離手了,又被他單指勾了回來。他就這麽帶著一臉不濃不淡的嫌惡,拎著個破布錢袋,悄無聲息地走到了江家醫堂門前。
撒腿逃回九味居的堂倌扶著牆喘了老半天氣,才連說帶比劃地給替他看攤的更夫描述了一遍方才所見,他說完又咂摸片刻,“嘶——”地一聲道:“我突然覺得那大師有些麵熟。”
“你整天守著這攤子,南來北往那麽多人,自然看誰都容易麵熟。”更夫沒好氣道。
“……”堂倌喘勻了氣直起腰,餘光無意間掃過他扶著的那塊青牆,目光倏地便定住了。
青牆上貼著一張半月前的海捕告示,隻是略不巧,剛張貼完就下了場大雪,這告示一凍一淋,第二天便斑駁得看不清畫像了。就連出攤早的堂倌,當時也隻入眼了一個大致,留下了點模糊的印象。
現今這告示更是剝落了大半,隻餘留下畫像脖頸的部分,依稀可見頸側點了一粒很小的痣,和方才那大師頸側的一模一樣。
堂倌登時一個激靈:這可是懸了重賞的要犯啊!
作者有話要說:
我又來啦~
這篇可能會比較狗血,玄憫攻,薛閑受,別站錯~依然1vs1,he,麽麽噠!~
注[1]:第一段算最初靈感來源,化用自郎瑛《七修類稿》,原文:吾友金茂之之父,成化末,客遊廣東新會縣,一日,早潮方平,一龍自空墜於沙場,魚人各以所擔之木,捶之至死,官民群往觀之,其高可人,其長數十丈,頭足鱗角,宛然如畫,但腹惟多紅色。此可謂見之明也。
同年冬月,徽州府寧陽縣。
五更的梆子剛敲過,天還麻黑,杏塘街上已經依稀有了人聲。九味居的堂倌搬著幾大屜剛蒸好的包子,在樓前支好了早點攤兒。
更夫縮脖搓手地小跑過來,買了三個包子。他兩口吞下一個,一邊艱難地咽著,一邊衝九味居的堂倌擠眉弄眼道:“誒?東西備上了麽?”
“備上了,在這呢。”堂倌一臉愁苦地拍了拍籠屜旁擱著的食盒。
更夫詫異道:“還當真備著啦?萬一他……那東西今天不來呢?”
堂倌默默打了個寒驚,幹巴巴道:“親娘祖宗,求他別來。”
這家九味居是個在寧陽縣內小有名氣的食肆,掌廚別號“劉三樣”,據說能靠三道拿手菜走天下,分別是桃脂燒肉、陶罐燒雞,以及酥梨牛尾狸。肉是不帶皮的五花,雞是肥瘦剛好的離山野雞,狸還得是落雪天的狸。
九味居靠這三道菜日日客滿,生意不愁。可劉三樣是個拿架子的,他每日隻供十份,多一鍋都不做,於是想吃還得趕早。
然而早到五更天就來點硬菜,那多半是腦子有點病。
這位有病的仁兄已經連續來了兩天了。
第一天,他杵在堂倌麵前報完三道菜名,就再也沒吭過氣。是真的沒氣。寒冬天裏,但凡呼氣張嘴便是一攏白霧,唯獨他臉前清清透透,一絲霧都沒有。到了第二天,他的要求便多了——陶罐燒雞不讓用陶罐盛,不許放八角、小茴香,酥梨牛尾狸不要擱酥梨……
這要求根本不像是正經來吃飯的,倒像是來砸招牌的。
不過,堂倌非但沒有把這位疑似砸場的客人叉出去,反倒哆哆嗦嗦伺候了兩天,今天更是提前把食盒都備好了。
他看了眼天色,又哆嗦著腿,細腳雞似的抻著脖子問更夫:“差不多到時辰了,你你你怎麽不抖?”
“我這天天夜裏躥的人抖什麽?”更夫壓低了嗓子道:“再說了,今年不太平,見著什麽妖魔事都不稀奇。六月裏廣東那片有人見著真龍的事聽說了麽?就臥在海邊上,聽說筋骨不知被誰給抽了!抽龍筋啊!你說這是什麽兆頭?前倆月還傳言國師差點兒歿了——”
更夫還沒說完,就見堂倌氣若遊絲要往攤子底下滑:“來了來了,他他他果真又來了……”
話音剛落,攤前就多了個書生模樣的人。
他長相平淡無奇,帶著深重的倦容,臉頰兩側透著不正常的血色,像是烤火烤久了起的幹燒。這人穿了一件灰青長袍,人瘦,袍子也薄,活像樹枝上叉了塊布,風吹一吹就要上天了。
更夫襯著白皮燈籠的光,盯著這書生的臉看了半晌,叼在嘴裏的最後一口包子都凍涼了,也沒顧得上咽。
書生自言自語般低聲嘟囔了一句“到了”,這才慢吞吞地抬起頭,漆黑的眼珠一轉不轉地看著堂倌,十分瘮得慌。
堂倌當即夾了夾腿,覺得自己要尿。
“勞駕,桃脂燒肉——”這書生正經說話的聲音倒是好聽,跟剛才的自言自語不同,青竹流水似的,隻是極不貼臉,且不貼口型,看著……更瘮得慌了。
堂倌避開他的目光,戰戰兢兢地拎起食盒遞給他:“都、都備好了,用的是瓷罐,沒擱酥梨八角小茴香,剛出鍋,還熱燙著。”
書生似乎被噎了一下,他盯著食盒看了片刻,這才有了反應,慢吞吞地點頭道:“有勞。”
這聲音啞了些,跟方才那句又略有不同。
食盒對書生來說似乎有些沉,活像給樹枝掛上了千斤墜。他走時比來時慢了許多,好半天才走遠了一些。
更夫打了個寒驚,回過神來。
堂倌臉色刷白地小聲道:“這回你瞧見了吧?那張臉……誒?你急匆匆地做什麽去?”
更夫:“尿急。”
堂倌:“……”
然而更夫剛走出去沒多遠,就拎著銅鑼梆子又繞回來了。
堂倌還未開口,更夫便一拍他的肩膀,衝不遠處又是一頓擠眉弄眼:“往那處瞧!”
隻見街對邊,一道白影安靜無聲地自夜色中來。
剛受過驚的堂倌腳下登時一軟,差點兒以為自己又見著了髒東西。好在他又定睛多瞧了一眼,這才發現那是一個僧人。他穿著一身單薄的素白僧衣,寬擺大袖。從頭到腳沒有一星半點兒雜色,活似披麻戴孝,大清早瞧見真是好不吉利。
堂倌沒明白:“瞧見了,不就是個和尚?”
更夫低聲道:“方才我從他身邊過,打眼一看,他腰邊掛著五帝錢呢!”
五帝錢能驅邪化煞鎮宅門,傳說當朝國師喜歡用,腰眼裏總掛著一串。從此這五帝錢便成了各路吃鬼神飯討日子的人最常用的器物。當中雖不乏渾水摸魚的江湖騙子,但大多還是有三兩下本事的。
堂倌遠遠將那僧人上下一頓打量,覺得他身上有股說不出的氣度,總之,確實不像是江湖騙子。況且他也管不著那麽許多了,三天已是極限,明早那書生若是再來一趟,隻怕他真要憋不住當場尿出來了。
僧人步履不緊不慢,卻很快到了近處,眼看著就要從攤前走過,堂倌趕緊叫住了他:“大師留步!”
僧人腳步一頓,白麻僧衣的下擺輕輕蕩了兩下,卻沒沾上一星塵土。他朝堂倌投來一瞥,目光無波無瀾也無溫意,簡直比吹在臉上的寒風還冷。直到如此近處,堂倌才發現,這僧人身量很高,以至於目光是自上而下投過來的,看得堂倌莫名朝後縮了半步,撞上了同樣往後縮了半步的更夫。
這一撞,又把堂倌的膽子撞回了肚裏。他豁出去似的再度開口:“我看大師腰間掛著五帝錢,可是通曉些驅邪化煞之術?”
僧人無甚表情地掃了眼自己腰間露出的銅錢,沒說是,也沒說不是。
堂倌尷尬地看了眼更夫,隻覺得這和尚比這冬月裏的妖風還冷,愣是凍得他不知東南西北,話都說不下去。
倒是更夫抗凍一些,替他開了口。他三言兩語將那書生模樣的來客形容了一番,又對那僧人道:“那張臉我們不說熟,但也絕不會認錯,那是醫堂老江家的兒子。可……可江家醫堂三年前著了火,除了嫁去安慶的女兒,無一幸免,全都被火燒死了啊!俗話說五更天,鬼也閑。一個已死之人接連出現了三日,還恰好就是五更天,能不嚇人麽?!”
僧人掃了眼天色,終於惜字如金地開了口,隻冷冷淡淡說了兩個字:“人呢?”
一聽這話,堂倌登時解凍活了過來。他指著遠處一個牆彎,急忙道:“剛走!指不定這會兒還沒進門呢!我認得江家醫堂的廢宅,大師我、我帶您過去?”
然而很快,堂倌就後悔得想給自己一巴掌:讓你嘴快!
他有多想不開,才在這寒冬天裏跟一根人形冰柱子同路。堂倌覺得這短短幾個巷子,就快把自己半輩子給走完了。他時不時瞄一眼這年輕和尚,幾次三番下來,想問的話一句也沒敢問出口,光記住和尚脖頸邊的一枚小痣了。
在堂倌被活活凍死之前,他們終於走到了江家醫堂的後巷拐角。
正如堂倌所料想的,那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書生果然還沒進門,正一步一挪地拎著食盒在巷子裏走著。
奇的是,他邊走邊低聲自語,聲音還有所區別,時而清朗好聽,時而低啞沉悶。
“你是親自上離山給我捉了隻雞?照這腳程,正月前回得來麽?”這是清朗些的那個。
“總也比走不了路的快。”這是低啞的那個。
“我看你大抵是不想活了。”
“不才,在下剛死三年。”
“……”
這書生一人分飾兩角,聲情並茂地演繹了一番“何為病得不輕”,而後,他就這麽沿著江家破敗斑駁的牆縫,紙片兒似的滑進了宅院裏。
牆角後的堂倌不小心看完全程,被瘮得不行,撒腿就想跑。腳都抬起來了,才想起還有根冰凍和尚在旁邊杵著呢。他心急火燎地摸出一個錢袋,二話不說往大師懷裏一塞,嘴裏說著“聊表心意”,人已經快奔出二裏地了。
僧人皺眉垂眼,掃了眼手裏的錢袋。
這東西也不知多久沒洗過,早已辨不清原色,散著陳年的油腥味。
他幾乎抬手就想扔了這不幹淨的東西,然而繩快離手了,又被他單指勾了回來。他就這麽帶著一臉不濃不淡的嫌惡,拎著個破布錢袋,悄無聲息地走到了江家醫堂門前。
撒腿逃回九味居的堂倌扶著牆喘了老半天氣,才連說帶比劃地給替他看攤的更夫描述了一遍方才所見,他說完又咂摸片刻,“嘶——”地一聲道:“我突然覺得那大師有些麵熟。”
“你整天守著這攤子,南來北往那麽多人,自然看誰都容易麵熟。”更夫沒好氣道。
“……”堂倌喘勻了氣直起腰,餘光無意間掃過他扶著的那塊青牆,目光倏地便定住了。
青牆上貼著一張半月前的海捕告示,隻是略不巧,剛張貼完就下了場大雪,這告示一凍一淋,第二天便斑駁得看不清畫像了。就連出攤早的堂倌,當時也隻入眼了一個大致,留下了點模糊的印象。
現今這告示更是剝落了大半,隻餘留下畫像脖頸的部分,依稀可見頸側點了一粒很小的痣,和方才那大師頸側的一模一樣。
堂倌登時一個激靈:這可是懸了重賞的要犯啊!
作者有話要說:
我又來啦~
這篇可能會比較狗血,玄憫攻,薛閑受,別站錯~依然1vs1,he,麽麽噠!~
注[1]:第一段算最初靈感來源,化用自郎瑛《七修類稿》,原文:吾友金茂之之父,成化末,客遊廣東新會縣,一日,早潮方平,一龍自空墜於沙場,魚人各以所擔之木,捶之至死,官民群往觀之,其高可人,其長數十丈,頭足鱗角,宛然如畫,但腹惟多紅色。此可謂見之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