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格溫是我的教女,但實話實說,她的表演的確不如你,如果她都能得影後的話,我想不通為什麽米拉麥克斯要放棄你,明明如果韋恩斯坦捧出了一個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帝,還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的話,他能得到的好處更多……”
威廉沒有參加奧斯卡頒獎禮結束後的晚宴派對,但是在他離開多蘿西·錢德勒劇院前,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卻特意找到了他,表明自己也不想參加派對或任何新聞發布會,但他想和威廉談談。
談什麽?自然是奧斯卡。但是威廉還沒搞清楚斯皮爾伯格為什麽要找他,是單純的想找個擁有同樣失敗經曆的人吐個槽,還是想結成什麽陣線聯盟?正如斯皮爾伯格自己所說,格溫妮絲·帕特洛是他的教女,而奧斯卡的話題又太敏感,所以在弄明白對方的想法之前,威廉都得確保自己說出來的任何一句話都在安全範圍內:“羅伯托·貝尼尼實至名歸,就算整個頒獎季都有人在為我公關,也不一定能夠從他手中贏得獎杯。”
“但你也沒有排除有那種可能。”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敏銳的指出。
“現在說這些還有用嗎,史蒂文?奧斯卡都已經結束了。或許你應該直接了當的告訴我你想要什麽,少繞點彎子對我們兩個都沒壞處。”
“我感到不公平,和憤怒。”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看著威廉的眼睛說:“夢工廠要發動反擊,我不想讓韋恩斯坦躺在他的功勞薄上睡的太舒服,你要一起加入進來嗎?”
威廉沒想到像斯皮爾伯格這樣理應對榮辱得失已經看淡了的傳奇導演,也會因一次失敗而憤憤不平,不過,從韋恩斯坦兄弟整個頒獎季針對《拯救大兵瑞恩》的所作所為來看,斯皮爾伯格會覺得憤怒也不奇怪——為了從夢工廠手裏贏下最佳影片,韋恩斯坦做的不僅僅是給自己的電影打廣告,有非常多的線索證明,在奧斯卡投票前的一個月裏,城中大量抹黑《大兵》的新聞報道,幕後主使都暗暗指向韋恩斯坦兄弟。
不過,如果沒有韋恩斯坦的抹黑,《拯救大兵瑞恩》就一定能拿下最佳影片嗎?也不一定,《大兵》之所以在頒獎前備受看好,是因為它的政治正確題材主旋律到幾乎能討每一個美國人喜歡,於是人們就普遍認為學院成員們也一定會喜愛它、投它一票,但是,難道學院就不能青睞其他影片了?《莎翁情史》這樣充滿藝術氣息的半傳記影片,其實也一向備受學院偏愛,更何況不是每個學院成員都是美國國籍、都喜歡戰爭題材電影的。
隻能說夢工廠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早已經把奧斯卡看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但這獎杯最終卻沒落到他們手中,而是拍拍翅膀飛掉了,斯皮爾伯格既憤怒不滿,又不認為錯在自己,於是就將所有過錯都推到敵人太卑鄙上去了——巧的是,他們的敵人也的確很卑鄙。
從剛剛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來,情感上,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顯然已經將威廉當做是和他一樣的“韋恩斯坦受害人”了,威廉的確是,但要說他有多憤恨厭惡韋恩斯坦的話,倒也沒有,因為威廉清楚的明白韋恩斯坦的公關手段隻是自己拿不到奧斯卡影帝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
但是,在仔細考慮過斯皮爾伯格的提議後,威廉還是點頭了:“我加入。”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立刻就露出了笑容,他看向威廉的目光裏還多了一點看戰友的情誼。
威廉想斯皮爾伯格大概誤會了,誤會他也是不忿輸掉奧斯卡才同意聯手反擊的。
但是,不是這樣,威廉會同意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和韋恩斯坦不是一路人,他們不論是性格還是為人處事都相差太多了,既然已經做不成朋友,未來遲早有一天會變成敵人——身為好萊塢最大獨立片商的米拉麥克斯對奧斯卡的野心,也是除了七大影業外最大的,而威廉和蘭斯成立威爾洛特的初衷,不是要在七大影業及其他中小製片商的夾縫間求生存的,雖然現在威爾洛特主要拍攝的都是商業片,但早晚有一天也要劍指奧斯卡,米拉麥克斯和威爾洛特遲早要成為真正的競爭對手,各種意義上的,既然那一天注定到來,威廉不介意提前給未來對手下點絆子。
不過斯皮爾伯格既然已經誤會了,威廉也不準備解釋,他隻是補充道:“不過,史蒂文,我的年紀甚至都沒有你或韋恩斯坦在好萊塢打拚的閱曆多,很可能給他製造不了什麽麻煩。”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卻意味深長地笑了起來:“你以為我會隨隨便便找個年輕人談合作,就因為他是好萊塢最當紅的電影明星?我認識史蒂夫·喬布斯,威爾,還有保羅·艾倫,從他們口中,我聽到了許多在好萊塢根本聽不到的事,關於一個神奇的年輕人的,有人說他是下一個沃倫·巴菲特,還有人說他是下一個比爾·蓋茨,如果他想,他甚至能夠直接找到魯伯特·默多克幫忙。但在好萊塢,在這最自由也最閉塞的城市裏,居然還有很多人認為他隻是一個運氣好點的電影明星而已,這難道不是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嗎?這個年輕人生活在全世界被鎂光燈照射最多的地方,居然還能為自身保留如此多的陰影,這簡直不可思議。”
威廉安靜的聽完,回了對方一個不鹹不淡的笑容:“那你是怎麽看這個年輕人的?”
“我認為這個年輕人非常聰明。他在應該高調的時候高調,應該低調的時候低調,他想讓人們關注的,永遠不是他身上最值得關注的,他本應像任何一個公眾人物那樣受製於媒體,但是,媒體偏偏受製於他還不自覺,這樣高明的手段,讓我想成為他的朋友,而不是敵人。”
“我想你們已經是朋友了。”威廉說。
……
雖然在遙遠的歐洲,法國戛納電影節的氣氛剛剛被炒起,但在北美,一年一度的奧斯卡已經結束了,所有獎項都塵埃落定,也宣告著整個北美頒獎季的結束——等等,結束隻是對於好萊塢的電影從業者來說,對於媒體,留給他們的還有大把可以炒作的新聞。
這簡直都是每年奧斯卡結束後的固定戲碼了:在各大頒獎禮的評委心裏,他們已經選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如果結果和多數媒體事前預期的一樣,那麽各大獎項的獲得者將會成為媒體的寵兒,被寵成全世界最可人的甜心,甚至被捧上神壇,但如果奧斯卡最佳選擇出人意料,爆了個驚天大冷門,那隨之而來的將是鋪天蓋地質疑和批評,有真的為那些明明能拿獎但一無所獲的影評和電影叫屈不平的媒體,也有跟風湊熱鬧博取眼球的媒體,總之,哪怕奧斯卡都徹底落幕了,公眾在報紙新聞裏都不缺熱鬧看。
第七十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注定將成為二十世紀最熱鬧的一屆奧斯卡,不,甚至可以稱作是美國媒體的世紀末最後狂歡——
“學院再次做出了讓人難懂的選擇。執導出佳作《拯救大兵瑞恩》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拿到了最佳導演,卻錯失最佳影片,這在奧斯卡曆史上都是不多見的,過去七十屆頒獎典禮中,隻有不足十屆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的獲得者是不重合的,還多半都發生在經驗淺薄、初出茅廬的導演身上,而眾所周知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從七十年代開始便在好萊塢非常活躍,二十多年來更是以導演、製作人的身份製作出無數佳片,學院如此選擇,難道僅僅是已經厭倦了讓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再次拿獎?”
“不過《莎翁情史》雖然沒有《拯救大兵瑞恩》那樣討喜,但也稱得上是一部傑作,電影刻畫的十五世紀英國風貌真實可信,莎士比亞真實的人生軌跡與虛構的故事情節結合的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幾乎曆史上每一個關於莎翁的疑惑,觀眾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導演獨特的解答,羅密歐與朱麗葉唯美悲傷的愛情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威廉·布蘭德利的表演更是迷人,他是所有影視作品中扮演莎翁本人的演員裏獲得認可度最高的一個——過去一年裏,威廉·布蘭德利不僅讓全球莎士比亞著作的銷量上漲了百分之三十,他的照片更在許多國家被直接充當做莎士比亞本人或羅密歐,印在了書籍封麵上,比如日本和中國,威廉·布蘭德利已經成為莎士比亞的代名詞,無論日後再有多少和莎翁本人有關的電影被拍攝出來,《莎翁情史》也是不可能被影迷以往的一部。”
“但也正因如此,格溫妮絲·帕特洛的影後更加讓人費解,頒獎典禮結束後有學院成員接受采訪稱‘格溫妮絲·帕特洛的表演渾然天成,征服了多數學院成員,所以才獲得了影後。’那麽,既然學院為格溫妮絲宛若天成的表演拒絕了凱特·布蘭切特,拒絕了梅麗爾·斯特裏普,他們為什麽不為一個更像莎翁的威廉·布蘭德利拒絕羅伯特·貝尼尼和伊恩·麥克萊恩?”
首先對結果提出質疑的是紐約、洛杉磯、舊金山地區一帶的媒體,這幾個地區與好萊塢的聯係非常緊密,很多好萊塢權利人士的大本營都紮根於此,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束後,媒體炮轟《拯救大兵瑞恩》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炮轟格溫妮絲·帕特洛不應該得到影後。
《舊金山紀事報》更是說:“如果格溫妮絲·帕特洛在《莎翁情史》裏的表演也值得一座奧斯卡影後的話,威廉·布蘭德利更應成為影帝,學院應該給威廉補發一座小金人,哪怕因此誕生了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帝,但想必因此得到的非議也要比格溫妮絲·帕特洛得到的少一點?”
這就是輿論的奇怪之處了,在金球獎頒獎之前,公眾對威廉能拿象征著影帝的最佳男演員獎始終抱著悲觀的態度,因為他的年齡對於最佳男演員來說太過年輕了,但是在金球獎做出突破之舉後,威廉沒拿到奧斯卡,倒有不少人指責學院不公了——這裏麵有一部分是格溫妮絲·帕特洛的原因,雖然帕特洛比威廉大幾歲,但兩人在《莎翁情史》內的表現孰優孰劣並不是很難分辨,多數讀者在看到帕特洛成為影後之後,都不會去比較羅伯托·貝尼尼和威廉·布蘭德利誰更有資格當影帝,反而會想,既然格溫妮絲·帕特洛都能拿小金人,為什麽威廉·布蘭德利不能?他在電影裏看起來甚至比她更棒!
還有一些原因,威廉想其中一點肯定有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推波助瀾,對方想必認為將《拯救大兵瑞恩》和威廉捆綁在一起,更有立場抗議奧斯卡的不公。
從洛杉磯地區開始掀起的這一番炮轟學院的浪潮,雖然規模看起來聲勢浩大,卻沒有新意,也難對學院,對米拉麥克斯造成什麽長遠的影響,畢竟每年頒獎季後都要來一出類似的戲碼,無論是好萊塢還是公眾早就看膩了,頂多是數年後當人們談起這屆奧斯卡時,會留有這樣一個印象:“就是那屆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員都存在非議的奧斯卡嗎?”
——但是非議歸非議,拿到小金人的還是會笑倒最後,那些非議,不過是伴隨著奧斯卡而生的一些花邊新聞而已。
如果沒有接下來發生的一係列事件的話,第七十一屆奧斯卡頒獎禮的後續,真的會僅是止於輿論層麵,學院仍然會堅持他們的每一個選擇都是透明且公正的,米拉麥克斯和韋恩斯坦仍然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場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不知從何時起,可能是奧斯卡頒獎禮剛剛結束的時候,在某些影迷聚集的網站論壇裏,突然出現了一些深挖好萊塢電影公司與奧斯卡內/幕的帖子,一夜之間火遍了整個互聯網。
這些帖子無一不是以“誰幫格溫妮絲·帕特洛成為了奧斯卡影後?好萊塢金牌推手韋恩斯坦”或“奧斯卡內/幕揭秘:電影公司間的公關博弈”命名的,在深度剖析米拉麥克斯如何幫助旗下電影贏得奧斯卡的同時,更是舉出了好萊塢黃金時代傳奇女星瑪麗·碧克馥、路易斯·賴納、瓊·克勞馥如何成為影後的實例,來論證早從第二屆奧斯卡開始,針對學員成員的公關活動就存在著,而自從米拉麥克斯橫空出世加入到這場原本隻屬於大製片廠才能玩的遊戲中去後,多米諾效應出現了——韋恩斯坦在最開始玩遊戲的那幾年裏,依靠比其他電影公司投入更多、付出更多,收獲了豐厚的回報,等其他電影公司反應過來之後,當然也要跟上米拉麥克斯的公關規模,於是投入一步步變大,變成了一場奧斯卡“軍備競賽”。
“哈維·韋恩斯坦讓‘如何獲得奧斯卡’從一場普通的公關活動,變成了費盡心思才能贏的政治競選,而他是這場競選裏當之無愧的贏家,因為正是他改變了奧斯卡的遊戲規則。”發帖者似乎對哈維·韋恩斯坦非常追捧,而且帖子裏除了爆料奧斯卡內/幕外,更是大談好萊塢明星的各種秘聞,其中好幾件事都在之後幾天的《今日美國》、《紐約郵報》或《國家訊問者報》等小報爆料中得到了印證,這更是讓許多看到帖子的網民認定發帖人肯定對好萊塢熟悉非常,或者壓根就是不願透露真名的《綜藝》或《好萊塢報道者》的記者,因為隻有這兩家報社的記者,才會掌握好萊塢如此多的秘聞。
兩天之後,《滾石》轉載了部分帖子內容,又過了兩天,是《波士頓環球報》,當《紐約時報》的周日版也以“韋恩斯坦與奧斯卡公關”為題,在娛樂版刊登了一篇專欄報道後,哈維·韋恩斯坦這個名字已經從網民熱議,變成響徹全美了。
在那些距離好萊塢生活非常遙遠的普通民眾看來,哈維·韋恩斯坦這個名字變成了神通廣大的同義詞,這個擁有一家電影公司的猶太人無所不能,甚至連奧斯卡評選結果都能操縱!——不得不說這實在是誇張又不實,但越是對於未知的世界,人們越是不吝嗇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所謂謠言就是這樣誕生的。
正如之前所說,“奧斯卡公關”在好萊塢一直都是個業內人從不對外明說的“潛規則”,不寫娛樂新聞的記者甚至都不清楚它的存在,也摸不著它的規律,現在,這個規則被人徹底掀翻擺到了台麵上,美國的各大媒體,也從一開始的覺得稀奇、看熱鬧、湊熱鬧,到現在漸漸能品出味道來了——這些吹捧,不,表麵上看起來是在吹捧韋恩斯坦的報道,實際上是在捧殺!
想想看,如果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再度遭到奧斯卡評選不公的指控,如果每一個曾投票給米拉麥克斯的學院成員都深陷被/操縱被賄賂的懷疑之中……
至於那些原本就身處好萊塢核心地帶,擁有強大人脈,也知悉眾多秘密的媒體,例如好萊塢兩大權威媒體《綜藝》和《好萊塢報道者》,彼此之間已經開始了猜測:是對麵報社在整韋恩斯坦嗎?又是受了哪家公司的指使?華納?索尼?還是最有動機的夢工廠?
……
“電話打通了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怎麽說?”鮑勃·韋恩斯坦焦急地問他的哥哥。
“他的女兒接的,告訴我們那老貨不在家。”哈維·韋恩斯坦帶著陰沉的麵色說。
“這是第幾個了?不接電話的、劈頭蓋臉指責我們搞砸了的、和直接聲明明年不會再參加任何一場米拉麥克斯舉辦的酒會的!這群該死的,他們一個月前不花一分錢在拉斯維加斯吃喝玩樂的時候怎麽不說要和我們斷絕關係?”鮑勃·韋恩斯坦氣的在他兄弟的辦公室裏直轉圈:“到底是誰在黑我們?斯皮爾伯格?”
韋恩斯坦在頒獎季為米拉麥克斯打了極為漂亮的一場公關戰,卻在奧斯卡結束後疏忽大意,狠狠的輸了一場——最初,當媒體開始熱議韋恩斯坦和他的公關能量的時候,韋恩斯坦兄弟原本是得意的,他們認為這對自己的聲譽有益,說不定還能為米拉麥克斯招來更多的合作夥伴,但是漸漸的輿論變得不受控製起來,那些吹捧韋恩斯坦的傳聞越來越誇張,於是韋恩斯坦兄弟意識到了這不是偶然,而是一場有組織的,針對米拉麥克斯的行動。
這些日子以來,對米拉麥克斯表達出好感的導演、演員、編劇是都增多了,但毫無例外的,全部都是新人,全都期望著在抱上米拉麥克斯的大腿後能一夜成名,早晚拿個奧斯卡小金人。連業內都有人被謠言蠱惑,可想而知,好萊塢之外這些內/幕、揭秘已經被鼓吹成了什麽樣子。
從覺察到不對以來,韋恩斯坦兄弟一直在試圖補救,他們忙著在請媒體辟謠維護學院的清譽、奧斯卡的公正,忙著向七大影業尤其是母公司迪士尼訴苦自己這是被人報複了——不過卻被迪士尼警告明年頒獎季他們需要收斂點——忙著和關係密切的學院成員聯絡打消他們因看新聞而產生的偏見,忙著尋找線索查出到底是哪個競爭對手從中搗的鬼。
但是韋恩斯坦付出不少,收效卻甚微,尤其是很多曾收過韋恩斯坦好處,和他們關係密切的學院成員,現在幾乎全都轉變了態度,不是先主動拉開了距離,就是翻臉裝不熟,幾個私交的確好的學院成員更是私下裏偷偷說:“學院足足有五千多人呢,哈維,派係林立,你是猶太人,斯皮爾伯格也是呢。我們之前那麽辛苦為你拉票,現在風頭一變,幾乎都遭受到了不公正的掌控……上帝作證,我們可沒有拿你一美分的紅包,頂多,頂多是去拉斯維加斯玩了幾次而已……”
“不,應該不是夢工廠。”麵對弟弟的疑問,哈維·韋恩斯坦回答說:“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哪怕大衛·格芬有這種操控輿論的能力的話,米拉麥克斯還會是奧斯卡的大贏家?除非——”
“除非什麽?”
“除非斯皮爾伯格有個默契的合作者,會是誰呢?華納?環球?是格溫妮絲·帕特洛拿了影後惹怒了這些人?”
威廉沒有參加奧斯卡頒獎禮結束後的晚宴派對,但是在他離開多蘿西·錢德勒劇院前,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卻特意找到了他,表明自己也不想參加派對或任何新聞發布會,但他想和威廉談談。
談什麽?自然是奧斯卡。但是威廉還沒搞清楚斯皮爾伯格為什麽要找他,是單純的想找個擁有同樣失敗經曆的人吐個槽,還是想結成什麽陣線聯盟?正如斯皮爾伯格自己所說,格溫妮絲·帕特洛是他的教女,而奧斯卡的話題又太敏感,所以在弄明白對方的想法之前,威廉都得確保自己說出來的任何一句話都在安全範圍內:“羅伯托·貝尼尼實至名歸,就算整個頒獎季都有人在為我公關,也不一定能夠從他手中贏得獎杯。”
“但你也沒有排除有那種可能。”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敏銳的指出。
“現在說這些還有用嗎,史蒂文?奧斯卡都已經結束了。或許你應該直接了當的告訴我你想要什麽,少繞點彎子對我們兩個都沒壞處。”
“我感到不公平,和憤怒。”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看著威廉的眼睛說:“夢工廠要發動反擊,我不想讓韋恩斯坦躺在他的功勞薄上睡的太舒服,你要一起加入進來嗎?”
威廉沒想到像斯皮爾伯格這樣理應對榮辱得失已經看淡了的傳奇導演,也會因一次失敗而憤憤不平,不過,從韋恩斯坦兄弟整個頒獎季針對《拯救大兵瑞恩》的所作所為來看,斯皮爾伯格會覺得憤怒也不奇怪——為了從夢工廠手裏贏下最佳影片,韋恩斯坦做的不僅僅是給自己的電影打廣告,有非常多的線索證明,在奧斯卡投票前的一個月裏,城中大量抹黑《大兵》的新聞報道,幕後主使都暗暗指向韋恩斯坦兄弟。
不過,如果沒有韋恩斯坦的抹黑,《拯救大兵瑞恩》就一定能拿下最佳影片嗎?也不一定,《大兵》之所以在頒獎前備受看好,是因為它的政治正確題材主旋律到幾乎能討每一個美國人喜歡,於是人們就普遍認為學院成員們也一定會喜愛它、投它一票,但是,難道學院就不能青睞其他影片了?《莎翁情史》這樣充滿藝術氣息的半傳記影片,其實也一向備受學院偏愛,更何況不是每個學院成員都是美國國籍、都喜歡戰爭題材電影的。
隻能說夢工廠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早已經把奧斯卡看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但這獎杯最終卻沒落到他們手中,而是拍拍翅膀飛掉了,斯皮爾伯格既憤怒不滿,又不認為錯在自己,於是就將所有過錯都推到敵人太卑鄙上去了——巧的是,他們的敵人也的確很卑鄙。
從剛剛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來,情感上,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顯然已經將威廉當做是和他一樣的“韋恩斯坦受害人”了,威廉的確是,但要說他有多憤恨厭惡韋恩斯坦的話,倒也沒有,因為威廉清楚的明白韋恩斯坦的公關手段隻是自己拿不到奧斯卡影帝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
但是,在仔細考慮過斯皮爾伯格的提議後,威廉還是點頭了:“我加入。”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立刻就露出了笑容,他看向威廉的目光裏還多了一點看戰友的情誼。
威廉想斯皮爾伯格大概誤會了,誤會他也是不忿輸掉奧斯卡才同意聯手反擊的。
但是,不是這樣,威廉會同意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和韋恩斯坦不是一路人,他們不論是性格還是為人處事都相差太多了,既然已經做不成朋友,未來遲早有一天會變成敵人——身為好萊塢最大獨立片商的米拉麥克斯對奧斯卡的野心,也是除了七大影業外最大的,而威廉和蘭斯成立威爾洛特的初衷,不是要在七大影業及其他中小製片商的夾縫間求生存的,雖然現在威爾洛特主要拍攝的都是商業片,但早晚有一天也要劍指奧斯卡,米拉麥克斯和威爾洛特遲早要成為真正的競爭對手,各種意義上的,既然那一天注定到來,威廉不介意提前給未來對手下點絆子。
不過斯皮爾伯格既然已經誤會了,威廉也不準備解釋,他隻是補充道:“不過,史蒂文,我的年紀甚至都沒有你或韋恩斯坦在好萊塢打拚的閱曆多,很可能給他製造不了什麽麻煩。”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卻意味深長地笑了起來:“你以為我會隨隨便便找個年輕人談合作,就因為他是好萊塢最當紅的電影明星?我認識史蒂夫·喬布斯,威爾,還有保羅·艾倫,從他們口中,我聽到了許多在好萊塢根本聽不到的事,關於一個神奇的年輕人的,有人說他是下一個沃倫·巴菲特,還有人說他是下一個比爾·蓋茨,如果他想,他甚至能夠直接找到魯伯特·默多克幫忙。但在好萊塢,在這最自由也最閉塞的城市裏,居然還有很多人認為他隻是一個運氣好點的電影明星而已,這難道不是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嗎?這個年輕人生活在全世界被鎂光燈照射最多的地方,居然還能為自身保留如此多的陰影,這簡直不可思議。”
威廉安靜的聽完,回了對方一個不鹹不淡的笑容:“那你是怎麽看這個年輕人的?”
“我認為這個年輕人非常聰明。他在應該高調的時候高調,應該低調的時候低調,他想讓人們關注的,永遠不是他身上最值得關注的,他本應像任何一個公眾人物那樣受製於媒體,但是,媒體偏偏受製於他還不自覺,這樣高明的手段,讓我想成為他的朋友,而不是敵人。”
“我想你們已經是朋友了。”威廉說。
……
雖然在遙遠的歐洲,法國戛納電影節的氣氛剛剛被炒起,但在北美,一年一度的奧斯卡已經結束了,所有獎項都塵埃落定,也宣告著整個北美頒獎季的結束——等等,結束隻是對於好萊塢的電影從業者來說,對於媒體,留給他們的還有大把可以炒作的新聞。
這簡直都是每年奧斯卡結束後的固定戲碼了:在各大頒獎禮的評委心裏,他們已經選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如果結果和多數媒體事前預期的一樣,那麽各大獎項的獲得者將會成為媒體的寵兒,被寵成全世界最可人的甜心,甚至被捧上神壇,但如果奧斯卡最佳選擇出人意料,爆了個驚天大冷門,那隨之而來的將是鋪天蓋地質疑和批評,有真的為那些明明能拿獎但一無所獲的影評和電影叫屈不平的媒體,也有跟風湊熱鬧博取眼球的媒體,總之,哪怕奧斯卡都徹底落幕了,公眾在報紙新聞裏都不缺熱鬧看。
第七十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注定將成為二十世紀最熱鬧的一屆奧斯卡,不,甚至可以稱作是美國媒體的世紀末最後狂歡——
“學院再次做出了讓人難懂的選擇。執導出佳作《拯救大兵瑞恩》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拿到了最佳導演,卻錯失最佳影片,這在奧斯卡曆史上都是不多見的,過去七十屆頒獎典禮中,隻有不足十屆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的獲得者是不重合的,還多半都發生在經驗淺薄、初出茅廬的導演身上,而眾所周知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從七十年代開始便在好萊塢非常活躍,二十多年來更是以導演、製作人的身份製作出無數佳片,學院如此選擇,難道僅僅是已經厭倦了讓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再次拿獎?”
“不過《莎翁情史》雖然沒有《拯救大兵瑞恩》那樣討喜,但也稱得上是一部傑作,電影刻畫的十五世紀英國風貌真實可信,莎士比亞真實的人生軌跡與虛構的故事情節結合的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幾乎曆史上每一個關於莎翁的疑惑,觀眾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導演獨特的解答,羅密歐與朱麗葉唯美悲傷的愛情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威廉·布蘭德利的表演更是迷人,他是所有影視作品中扮演莎翁本人的演員裏獲得認可度最高的一個——過去一年裏,威廉·布蘭德利不僅讓全球莎士比亞著作的銷量上漲了百分之三十,他的照片更在許多國家被直接充當做莎士比亞本人或羅密歐,印在了書籍封麵上,比如日本和中國,威廉·布蘭德利已經成為莎士比亞的代名詞,無論日後再有多少和莎翁本人有關的電影被拍攝出來,《莎翁情史》也是不可能被影迷以往的一部。”
“但也正因如此,格溫妮絲·帕特洛的影後更加讓人費解,頒獎典禮結束後有學院成員接受采訪稱‘格溫妮絲·帕特洛的表演渾然天成,征服了多數學院成員,所以才獲得了影後。’那麽,既然學院為格溫妮絲宛若天成的表演拒絕了凱特·布蘭切特,拒絕了梅麗爾·斯特裏普,他們為什麽不為一個更像莎翁的威廉·布蘭德利拒絕羅伯特·貝尼尼和伊恩·麥克萊恩?”
首先對結果提出質疑的是紐約、洛杉磯、舊金山地區一帶的媒體,這幾個地區與好萊塢的聯係非常緊密,很多好萊塢權利人士的大本營都紮根於此,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束後,媒體炮轟《拯救大兵瑞恩》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炮轟格溫妮絲·帕特洛不應該得到影後。
《舊金山紀事報》更是說:“如果格溫妮絲·帕特洛在《莎翁情史》裏的表演也值得一座奧斯卡影後的話,威廉·布蘭德利更應成為影帝,學院應該給威廉補發一座小金人,哪怕因此誕生了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帝,但想必因此得到的非議也要比格溫妮絲·帕特洛得到的少一點?”
這就是輿論的奇怪之處了,在金球獎頒獎之前,公眾對威廉能拿象征著影帝的最佳男演員獎始終抱著悲觀的態度,因為他的年齡對於最佳男演員來說太過年輕了,但是在金球獎做出突破之舉後,威廉沒拿到奧斯卡,倒有不少人指責學院不公了——這裏麵有一部分是格溫妮絲·帕特洛的原因,雖然帕特洛比威廉大幾歲,但兩人在《莎翁情史》內的表現孰優孰劣並不是很難分辨,多數讀者在看到帕特洛成為影後之後,都不會去比較羅伯托·貝尼尼和威廉·布蘭德利誰更有資格當影帝,反而會想,既然格溫妮絲·帕特洛都能拿小金人,為什麽威廉·布蘭德利不能?他在電影裏看起來甚至比她更棒!
還有一些原因,威廉想其中一點肯定有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推波助瀾,對方想必認為將《拯救大兵瑞恩》和威廉捆綁在一起,更有立場抗議奧斯卡的不公。
從洛杉磯地區開始掀起的這一番炮轟學院的浪潮,雖然規模看起來聲勢浩大,卻沒有新意,也難對學院,對米拉麥克斯造成什麽長遠的影響,畢竟每年頒獎季後都要來一出類似的戲碼,無論是好萊塢還是公眾早就看膩了,頂多是數年後當人們談起這屆奧斯卡時,會留有這樣一個印象:“就是那屆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員都存在非議的奧斯卡嗎?”
——但是非議歸非議,拿到小金人的還是會笑倒最後,那些非議,不過是伴隨著奧斯卡而生的一些花邊新聞而已。
如果沒有接下來發生的一係列事件的話,第七十一屆奧斯卡頒獎禮的後續,真的會僅是止於輿論層麵,學院仍然會堅持他們的每一個選擇都是透明且公正的,米拉麥克斯和韋恩斯坦仍然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場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不知從何時起,可能是奧斯卡頒獎禮剛剛結束的時候,在某些影迷聚集的網站論壇裏,突然出現了一些深挖好萊塢電影公司與奧斯卡內/幕的帖子,一夜之間火遍了整個互聯網。
這些帖子無一不是以“誰幫格溫妮絲·帕特洛成為了奧斯卡影後?好萊塢金牌推手韋恩斯坦”或“奧斯卡內/幕揭秘:電影公司間的公關博弈”命名的,在深度剖析米拉麥克斯如何幫助旗下電影贏得奧斯卡的同時,更是舉出了好萊塢黃金時代傳奇女星瑪麗·碧克馥、路易斯·賴納、瓊·克勞馥如何成為影後的實例,來論證早從第二屆奧斯卡開始,針對學員成員的公關活動就存在著,而自從米拉麥克斯橫空出世加入到這場原本隻屬於大製片廠才能玩的遊戲中去後,多米諾效應出現了——韋恩斯坦在最開始玩遊戲的那幾年裏,依靠比其他電影公司投入更多、付出更多,收獲了豐厚的回報,等其他電影公司反應過來之後,當然也要跟上米拉麥克斯的公關規模,於是投入一步步變大,變成了一場奧斯卡“軍備競賽”。
“哈維·韋恩斯坦讓‘如何獲得奧斯卡’從一場普通的公關活動,變成了費盡心思才能贏的政治競選,而他是這場競選裏當之無愧的贏家,因為正是他改變了奧斯卡的遊戲規則。”發帖者似乎對哈維·韋恩斯坦非常追捧,而且帖子裏除了爆料奧斯卡內/幕外,更是大談好萊塢明星的各種秘聞,其中好幾件事都在之後幾天的《今日美國》、《紐約郵報》或《國家訊問者報》等小報爆料中得到了印證,這更是讓許多看到帖子的網民認定發帖人肯定對好萊塢熟悉非常,或者壓根就是不願透露真名的《綜藝》或《好萊塢報道者》的記者,因為隻有這兩家報社的記者,才會掌握好萊塢如此多的秘聞。
兩天之後,《滾石》轉載了部分帖子內容,又過了兩天,是《波士頓環球報》,當《紐約時報》的周日版也以“韋恩斯坦與奧斯卡公關”為題,在娛樂版刊登了一篇專欄報道後,哈維·韋恩斯坦這個名字已經從網民熱議,變成響徹全美了。
在那些距離好萊塢生活非常遙遠的普通民眾看來,哈維·韋恩斯坦這個名字變成了神通廣大的同義詞,這個擁有一家電影公司的猶太人無所不能,甚至連奧斯卡評選結果都能操縱!——不得不說這實在是誇張又不實,但越是對於未知的世界,人們越是不吝嗇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所謂謠言就是這樣誕生的。
正如之前所說,“奧斯卡公關”在好萊塢一直都是個業內人從不對外明說的“潛規則”,不寫娛樂新聞的記者甚至都不清楚它的存在,也摸不著它的規律,現在,這個規則被人徹底掀翻擺到了台麵上,美國的各大媒體,也從一開始的覺得稀奇、看熱鬧、湊熱鬧,到現在漸漸能品出味道來了——這些吹捧,不,表麵上看起來是在吹捧韋恩斯坦的報道,實際上是在捧殺!
想想看,如果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再度遭到奧斯卡評選不公的指控,如果每一個曾投票給米拉麥克斯的學院成員都深陷被/操縱被賄賂的懷疑之中……
至於那些原本就身處好萊塢核心地帶,擁有強大人脈,也知悉眾多秘密的媒體,例如好萊塢兩大權威媒體《綜藝》和《好萊塢報道者》,彼此之間已經開始了猜測:是對麵報社在整韋恩斯坦嗎?又是受了哪家公司的指使?華納?索尼?還是最有動機的夢工廠?
……
“電話打通了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怎麽說?”鮑勃·韋恩斯坦焦急地問他的哥哥。
“他的女兒接的,告訴我們那老貨不在家。”哈維·韋恩斯坦帶著陰沉的麵色說。
“這是第幾個了?不接電話的、劈頭蓋臉指責我們搞砸了的、和直接聲明明年不會再參加任何一場米拉麥克斯舉辦的酒會的!這群該死的,他們一個月前不花一分錢在拉斯維加斯吃喝玩樂的時候怎麽不說要和我們斷絕關係?”鮑勃·韋恩斯坦氣的在他兄弟的辦公室裏直轉圈:“到底是誰在黑我們?斯皮爾伯格?”
韋恩斯坦在頒獎季為米拉麥克斯打了極為漂亮的一場公關戰,卻在奧斯卡結束後疏忽大意,狠狠的輸了一場——最初,當媒體開始熱議韋恩斯坦和他的公關能量的時候,韋恩斯坦兄弟原本是得意的,他們認為這對自己的聲譽有益,說不定還能為米拉麥克斯招來更多的合作夥伴,但是漸漸的輿論變得不受控製起來,那些吹捧韋恩斯坦的傳聞越來越誇張,於是韋恩斯坦兄弟意識到了這不是偶然,而是一場有組織的,針對米拉麥克斯的行動。
這些日子以來,對米拉麥克斯表達出好感的導演、演員、編劇是都增多了,但毫無例外的,全部都是新人,全都期望著在抱上米拉麥克斯的大腿後能一夜成名,早晚拿個奧斯卡小金人。連業內都有人被謠言蠱惑,可想而知,好萊塢之外這些內/幕、揭秘已經被鼓吹成了什麽樣子。
從覺察到不對以來,韋恩斯坦兄弟一直在試圖補救,他們忙著在請媒體辟謠維護學院的清譽、奧斯卡的公正,忙著向七大影業尤其是母公司迪士尼訴苦自己這是被人報複了——不過卻被迪士尼警告明年頒獎季他們需要收斂點——忙著和關係密切的學院成員聯絡打消他們因看新聞而產生的偏見,忙著尋找線索查出到底是哪個競爭對手從中搗的鬼。
但是韋恩斯坦付出不少,收效卻甚微,尤其是很多曾收過韋恩斯坦好處,和他們關係密切的學院成員,現在幾乎全都轉變了態度,不是先主動拉開了距離,就是翻臉裝不熟,幾個私交的確好的學院成員更是私下裏偷偷說:“學院足足有五千多人呢,哈維,派係林立,你是猶太人,斯皮爾伯格也是呢。我們之前那麽辛苦為你拉票,現在風頭一變,幾乎都遭受到了不公正的掌控……上帝作證,我們可沒有拿你一美分的紅包,頂多,頂多是去拉斯維加斯玩了幾次而已……”
“不,應該不是夢工廠。”麵對弟弟的疑問,哈維·韋恩斯坦回答說:“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哪怕大衛·格芬有這種操控輿論的能力的話,米拉麥克斯還會是奧斯卡的大贏家?除非——”
“除非什麽?”
“除非斯皮爾伯格有個默契的合作者,會是誰呢?華納?環球?是格溫妮絲·帕特洛拿了影後惹怒了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