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哈佛校園裏,你最想約會的人?是肌肉健碩,曾經獲得過奧運會銀牌的賽艇明星雷曼·艾爾?是英俊多金,前途遠大的坡斯廉會長哈羅德·沃恩?還是隻有在期末考試前才能在圖書館裏偶遇到,卻令迷弟迷妹們時時刻刻牽腸掛肚的威廉·布蘭德利?”
“一個運營狀態良好的投票網站,為期十天的投票選舉,一個網絡地址隻能投票一次,最終得到了覆蓋全校近96%教職員工的8365張選票,票選出過去一年裏哈佛師生們最想與之約會的前二十名,男女各十名,女性冠軍獲得者是有著金發長發和碧藍雙眼,卻有著如同居裏夫人般頭腦的蒂娜·漢克斯助教,而男性冠軍獲得者是被造物主特別寵愛的威廉·布蘭德利,值得一提的是,威廉·布蘭德利獲得的選票比蒂娜·漢克斯都多,這在《深紅報》舉行過的類似投票榜單曆史上還屬首次,因為眾所周知的,哈佛目前還是一所學生性別比較失衡的高校。”——哈佛《深紅報》年末校園專題《世紀末的最後一個情人節,你想和誰過?》
“本周街拍精彩無限,各路男星或為拍戲或為聖誕節前購物紛紛出鏡,雖然先後間隔五分鍾才分別從診所出來,也都打扮低調做了偽裝,但去做婚姻谘詢的克魯斯夫婦仍然是躲不過記者的鏡頭,身穿黑灰色t-shirt與同色係牛仔褲的搭配讓湯姆·克魯斯,與穿著米色毛衣和淺藍色牛仔喇叭褲的妮可·基德曼看起來青春無敵,兩人臉上都掛著的微笑似乎也在說明這次谘詢的成果不錯。”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自《泰坦尼克號》之後,除了客串好友威廉·布蘭德利的電影之外再無新片消息傳出,一年來頻頻被媒體拍到玩樂度假談戀愛的照片,似乎變成了職業的派對王子,周三在比弗利山腳下的咖啡館,身穿深藍色抓絨衛衣與黑色牛仔褲的迪卡普裏奧與其經紀人共進午餐,雖然迪卡普裏奧衣著毫無時尚品味可言但仍然能令萬千少女尖叫,據悉與兩人共進午餐的還有福克斯高層,難道‘世紀末的票房炸彈’終於要有新電影開拍了?”
“湊聖誕節前第一波購物熱潮的巨星梅爾·吉普森與理查·吉爾周六下午出現在梅西百貨,曬黑的肌膚和緊繃的襯衫證明梅爾·吉普森哪怕是在假期都有好好去健身房,反觀幾年前還是美國大眾情人的理查·吉爾,如今不僅頭發花白身材走形,襯衫看起來也很久沒有被好好熨燙過,與名模辛迪·克勞馥離婚後的生活似乎已經徹底改造了這個男人。”
“值得慶幸的是,好萊塢其他正當年的一線演員們都很注重自己的身材,布拉德·皮特暫且不提,七零代演員領頭人物威廉·布蘭德利也是越變越帥,一張來自導演大衛·芬奇未定名新片的片場照,襯衫西褲的威廉·布蘭德利和打扮嘻哈的布拉德·皮特充滿火花的彼此對視,有沒有瞬間產生一種變成飛機將這兩個男人統統擄走的念頭?無論如何,粉絲紛紛表示已經淪陷。”——美國《gq》雜誌12月封麵人物威廉·布蘭德利,內刊新聞《好萊塢男星一周街拍》、《威廉·布蘭德利與布拉德·皮特共同出演大衛·芬奇新片》
“在好萊塢,以前一提起‘粉絲電影’,人們想起的總是《星球大戰》、《星際迷航》或是《超人》、《蝙蝠俠》這種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並且擁有龐大粉絲基礎的熱門ip,尤其是dc旗下的超人、蝙蝠俠係列電影,幾乎已經成為了‘粉絲電影’的代名詞。但是從今年開始,‘粉絲電影’又多了一個新的釋義,那就是主打粉絲群體,把明星當成是票房保障的新類型片。”
“不是說好萊塢以前沒有這種相似的明星帶動票房上揚的情況出現,而是從未有哪一次,表現的和在威廉·布蘭德利身上發生的這樣明顯——從上映第一周到現在,《遇見喬·布萊克》每周票房的跌幅都維持在了20%到30%之間,前三周甚至出現過不跌反升的奇跡,其中固然有影片本身質量並不差的原因在,但如果沒有威廉·布蘭德利的粉絲,說不定《遇見喬·布萊克》就要成為又一部被湮沒的佳片,例如《肖申克的救贖》,而不是在上映階段就能起死回生。”
“現在,北美上映即將滿一個月的《喬》票房已經突破兩億美元,距離目前1998年度北美票房冠軍《拯救大兵瑞恩》僅僅隻有一千多萬的距離,如果接下來連續兩周影片票房繼續保持著不超過50%的跌幅,《遇見喬·布萊克》很有可能取代《拯救大兵瑞恩》,成為1998年度的北美票房冠軍——從前者目前的票房軌跡來看,是和《泰坦尼克號》一樣走的細水長流但積累票房驚人的路線,所以說不定一周或兩周後,這件事就會發生。”
“難以置信對嗎?在《阿甘正傳》之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再度聯手湯姆·克魯斯合作的主旋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竟然不敵後起之秀《遇見喬·布萊克》!很難想象如果年度票房冠軍易主,會又引發怎樣的輿論熱潮。不過在好萊塢,這份影響已經提前顯現了出來:由米拉麥克斯製作,威廉·布蘭德利主演的另一部電影《莎翁情史》將在本周末舉行首映,而在過去兩周,米拉麥克斯的宣傳重點一直放在了威廉·布蘭德利身上,甚至沒有打出和格溫妮絲·帕特洛戲裏戲外關係的緋聞安全牌,由此可見,深諳電影公關精髓,最會把握好萊塢風向的哈維·韋恩斯坦,是絕不會挖掘威廉·布蘭德利粉絲這一未知金礦的機會的。”——《好萊塢報道》第二版《向環球學習,米拉麥克斯為保票房大打粉絲牌?》
……
米拉麥克斯緊趕慢趕,終於在11月初將《莎翁情史》後期製作完畢,12月上旬,電影在全美進行了公映,那時威廉已經進了《搏擊俱樂部》劇組,並飛往德國柏林開始拍攝了,除了首映式他有從德國飛回洛杉磯參加外,全程宣傳都沒有參與,不過,似乎米拉麥克斯的公關和宣傳做的都很不錯,在《莎翁情史》計劃要在兩個月後才會登陸電影院的歐洲大陸,威廉都時不時的能從報紙和電視上看到和電影有關的消息。
威廉最關注的,首先自然是電影的口碑,imdb首輪評分8.3,爛番茄網新鮮度87%,已經證明影片沒有遭遇滑鐵盧,網友“愛德華”的留言被其他影迷回複的最多,也讓威廉在開心的同時,忍不住將思緒飄遠——
“愛德華”在imdb評論說:“以前莎士比亞在我心中隻是一個偉大的曆史人物,非常有距離感的那種,但是看完這部電影後,他在我心中成為了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有著和所有同齡男人一樣火熱的心,區別隻是他比其他人更有才華,這讓莎翁的形象在我心中一下子變得親近可人起來。電影非常棒,其中有一幕戲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係列空間交叉的鏡頭,年輕的莎士比亞和薇奧拉感情逐漸加深的鏡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本的完成和排練交織在一起,這種劇情的遞進轉換手法精彩極了,我差點在電影院裏就尖叫出來。”
“更讓人感到驚喜的是威廉·布蘭德利的表演,電影中最炙熱的兩種情感都凝結在莎士比亞身上,身為一個作家對創作的激情,和身為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愛情,走進電影院之前我就在想,威廉能清楚的詮釋好這兩種情感嗎?他會不會將這兩種感情演成了一個模樣?但顯然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創作的靈感和激烈的愛意被威廉詮釋的是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當莎士比亞對著粗糙的紙麵揮舞羽毛筆的時候,那迸發的激情中摻加了太多的野心勃勃,那是一位劇作家對寫出優秀戲劇的渴望,當莎士比亞溫柔的看著薇奧拉,掌心輕輕撫摸對方那頭如絲金發的時候,沒人懷疑那目光中的柔情蜜意……”
這是一份同時讓威廉感到滿足和尷尬的影迷評論,滿足自然是因為電影受到了認可,而尷尬,是因為它總讓他回想起在倫敦拍攝《莎翁情史》時的時光,當他望著格溫妮絲·帕特洛,撫摸著對方的金發,心裏想的卻是他最好的朋友。
好在隨後出爐的專業影評裏,格溫妮絲·帕特洛和金發兩個詞一起出現的頻率不算太多了,而媒體的首波評論,也讓威廉將對電影的最後一絲擔憂放回了肚子裏。
影評人a.o.斯科特在他的《紐約時報》專欄中寫道:“雖然沒有《勇敢的心》波瀾壯闊,也不如《阿拉伯的勞倫斯》跌宕起伏,更不像《甘地》或《末代皇帝》那樣思想深刻,但《莎翁情史》卻開創了傳記電影的另一種氣質——亦喜亦悲,雅俗共賞。”
“影片以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戲劇為背景,男女主角的愛情發展及結局也遵循這一模式,電影配樂更是精彩,擁有著幾乎是曆史劇情片才會擁有的恢弘配樂,但是電影並不悲傷,整體甚至是詼諧的,並且擁有著令人驚歎的豐富細節和曆史考究,任何年齡任何學曆,隻要他/她知道《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能毫無障礙的欣賞本片,這是一部真正的無門檻電影。”
《紐約客》關注的焦點常常與眾不同:“約翰·麥登導演懂得如何將優勢最大化,在刻意的特寫鏡頭之下,莎士比亞的專業作家生涯得到了最大凸顯,如果特意忽視掉英俊逼人的威廉·布蘭德利,特意去注意電影裏莎士比亞寫作時的布景,會發現毫不舒適的家具、空曠的房間、搖曳的燭光和書寫著古老字體的手稿,無一不在講述著作家的孤寂和不為人知的痛苦,電影借此在暗暗傳達著一個真理——大師通過創造性的寫作來宣泄他們的苦痛。”
《波士頓郵報》說這是:“節奏舒緩但是信息量驚人的電影,大部分角色都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每一個情節,甚至每一句台詞,尤其是威廉·布蘭德利說出口的那些,全都能在莎翁原著裏找到出處。感覺就是電影編劇利用豐富的想象力,將曆史上不成係統的零星史料串聯了起來,如果他們硬要說曆史就是電影中那樣的,那麽史學家們也無可挑剔。”
《綜藝》將目光投向了電影的結尾:“電影結局並不能說是圓滿,薇奧拉嫁給韋瑟爵士並遠渡美洲,莎士比亞和薇奧拉的愛情結局也僅僅隻是比羅密歐與朱麗葉好上了那麽一點,但是,這樣的結局在讓人唏噓的同時,又有著新的希望,電影以莎士比亞創作著女王親口要求的喜劇《十二夜》以及薇奧拉一個人行走在美洲大陸上的背影結束,雖然彼此間的愛情沒有圓滿,但他們全都開始了新的征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結局比大團圓似的結局更加完美。”
《芝加哥論壇報》影評人羅傑·埃伯特給《莎翁情史》打了三顆半星,對於現在的羅傑·埃伯特來說,這已經是他能給出的較高的分數了,但是在稱讚影片的同時,羅傑·埃伯特也目光獨到的給出了深刻的點評:“影片主題是莎士比亞的創作激情與愛情,而不是他本人,所以電影對莎士比亞的人物刻畫還是不夠深刻,甚至不如朱迪·丹奇飾演的出場隻有八分鍾的伊麗莎白女王的表演空間大,威廉將才華橫溢沉浸愛河的莎士比亞詮釋的很好,但比起楚門還是少了一點內涵。”
電影在北美市場獲得的評分整體偏上,而在一片成為主流的讚譽中,《娛樂周刊》影評人安德烈·艾奇遜對電影內容的概括“窮困作家半夜爬牆,富翁之女青澀獻身”雖然略嫌低俗,但無疑也很吸引眼球——“安德烈·艾奇遜果然又在抓住威爾不放,難道威爾曾害他丟過飯碗嗎,不然該怎麽解釋他字裏行間處處都在和威爾過不去?”威廉的粉絲中已經有不少人注意到了幾乎從未說過威廉好話的影評人安德魯·艾奇遜,並為他的動機而感到困惑不已。
而在電影還未上映的歐洲,已經有參加過前期試映的影評人或在網上,或在自己專欄裏放出了影評,雖然《莎翁情史》這種充滿浪漫氛圍的偽傳記電影同樣很討法國人和意大利人喜歡,但是因為涉及莎士比亞,英國方麵的評價才是最重要的。
而英國最著名的電影雜誌《帝國》,似乎是在有意加重影片在歐洲的流行程度:“莎士比亞是英國的一部分,人們熟知他,但又不知道從何而知,因為他幾乎隨處可見,他在許多人眼裏是一個傳說,現在卻從傳說變成了真實,變成了一格鮮活的人,不能說威廉·布蘭德利就是曆史上真實的那位莎士比亞,畢竟這隻是一部戲說曆史的電影,但是,威廉卻將莎士比亞思想的美感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總而言之,這是一部不是傳記的莎翁傳記電影,每個不挑剔的英國人在看完之後,都會慶幸‘幸好是威廉·布蘭德利演的莎士比亞而不是其他美國演員’的那種,”
美國好萊塢對莎士比亞的改編,竟然沒招來一片惡評而是備受讚譽?無論如何,來自《帝國》雜誌的好評給了《莎翁情史》最大的肯定,美國影迷的觀影熱潮正在持續升溫,而在電影還未上映的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莎翁情史》也成為了1998年聖誕檔最受影迷期待的影片之一。
“一個運營狀態良好的投票網站,為期十天的投票選舉,一個網絡地址隻能投票一次,最終得到了覆蓋全校近96%教職員工的8365張選票,票選出過去一年裏哈佛師生們最想與之約會的前二十名,男女各十名,女性冠軍獲得者是有著金發長發和碧藍雙眼,卻有著如同居裏夫人般頭腦的蒂娜·漢克斯助教,而男性冠軍獲得者是被造物主特別寵愛的威廉·布蘭德利,值得一提的是,威廉·布蘭德利獲得的選票比蒂娜·漢克斯都多,這在《深紅報》舉行過的類似投票榜單曆史上還屬首次,因為眾所周知的,哈佛目前還是一所學生性別比較失衡的高校。”——哈佛《深紅報》年末校園專題《世紀末的最後一個情人節,你想和誰過?》
“本周街拍精彩無限,各路男星或為拍戲或為聖誕節前購物紛紛出鏡,雖然先後間隔五分鍾才分別從診所出來,也都打扮低調做了偽裝,但去做婚姻谘詢的克魯斯夫婦仍然是躲不過記者的鏡頭,身穿黑灰色t-shirt與同色係牛仔褲的搭配讓湯姆·克魯斯,與穿著米色毛衣和淺藍色牛仔喇叭褲的妮可·基德曼看起來青春無敵,兩人臉上都掛著的微笑似乎也在說明這次谘詢的成果不錯。”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自《泰坦尼克號》之後,除了客串好友威廉·布蘭德利的電影之外再無新片消息傳出,一年來頻頻被媒體拍到玩樂度假談戀愛的照片,似乎變成了職業的派對王子,周三在比弗利山腳下的咖啡館,身穿深藍色抓絨衛衣與黑色牛仔褲的迪卡普裏奧與其經紀人共進午餐,雖然迪卡普裏奧衣著毫無時尚品味可言但仍然能令萬千少女尖叫,據悉與兩人共進午餐的還有福克斯高層,難道‘世紀末的票房炸彈’終於要有新電影開拍了?”
“湊聖誕節前第一波購物熱潮的巨星梅爾·吉普森與理查·吉爾周六下午出現在梅西百貨,曬黑的肌膚和緊繃的襯衫證明梅爾·吉普森哪怕是在假期都有好好去健身房,反觀幾年前還是美國大眾情人的理查·吉爾,如今不僅頭發花白身材走形,襯衫看起來也很久沒有被好好熨燙過,與名模辛迪·克勞馥離婚後的生活似乎已經徹底改造了這個男人。”
“值得慶幸的是,好萊塢其他正當年的一線演員們都很注重自己的身材,布拉德·皮特暫且不提,七零代演員領頭人物威廉·布蘭德利也是越變越帥,一張來自導演大衛·芬奇未定名新片的片場照,襯衫西褲的威廉·布蘭德利和打扮嘻哈的布拉德·皮特充滿火花的彼此對視,有沒有瞬間產生一種變成飛機將這兩個男人統統擄走的念頭?無論如何,粉絲紛紛表示已經淪陷。”——美國《gq》雜誌12月封麵人物威廉·布蘭德利,內刊新聞《好萊塢男星一周街拍》、《威廉·布蘭德利與布拉德·皮特共同出演大衛·芬奇新片》
“在好萊塢,以前一提起‘粉絲電影’,人們想起的總是《星球大戰》、《星際迷航》或是《超人》、《蝙蝠俠》這種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並且擁有龐大粉絲基礎的熱門ip,尤其是dc旗下的超人、蝙蝠俠係列電影,幾乎已經成為了‘粉絲電影’的代名詞。但是從今年開始,‘粉絲電影’又多了一個新的釋義,那就是主打粉絲群體,把明星當成是票房保障的新類型片。”
“不是說好萊塢以前沒有這種相似的明星帶動票房上揚的情況出現,而是從未有哪一次,表現的和在威廉·布蘭德利身上發生的這樣明顯——從上映第一周到現在,《遇見喬·布萊克》每周票房的跌幅都維持在了20%到30%之間,前三周甚至出現過不跌反升的奇跡,其中固然有影片本身質量並不差的原因在,但如果沒有威廉·布蘭德利的粉絲,說不定《遇見喬·布萊克》就要成為又一部被湮沒的佳片,例如《肖申克的救贖》,而不是在上映階段就能起死回生。”
“現在,北美上映即將滿一個月的《喬》票房已經突破兩億美元,距離目前1998年度北美票房冠軍《拯救大兵瑞恩》僅僅隻有一千多萬的距離,如果接下來連續兩周影片票房繼續保持著不超過50%的跌幅,《遇見喬·布萊克》很有可能取代《拯救大兵瑞恩》,成為1998年度的北美票房冠軍——從前者目前的票房軌跡來看,是和《泰坦尼克號》一樣走的細水長流但積累票房驚人的路線,所以說不定一周或兩周後,這件事就會發生。”
“難以置信對嗎?在《阿甘正傳》之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再度聯手湯姆·克魯斯合作的主旋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竟然不敵後起之秀《遇見喬·布萊克》!很難想象如果年度票房冠軍易主,會又引發怎樣的輿論熱潮。不過在好萊塢,這份影響已經提前顯現了出來:由米拉麥克斯製作,威廉·布蘭德利主演的另一部電影《莎翁情史》將在本周末舉行首映,而在過去兩周,米拉麥克斯的宣傳重點一直放在了威廉·布蘭德利身上,甚至沒有打出和格溫妮絲·帕特洛戲裏戲外關係的緋聞安全牌,由此可見,深諳電影公關精髓,最會把握好萊塢風向的哈維·韋恩斯坦,是絕不會挖掘威廉·布蘭德利粉絲這一未知金礦的機會的。”——《好萊塢報道》第二版《向環球學習,米拉麥克斯為保票房大打粉絲牌?》
……
米拉麥克斯緊趕慢趕,終於在11月初將《莎翁情史》後期製作完畢,12月上旬,電影在全美進行了公映,那時威廉已經進了《搏擊俱樂部》劇組,並飛往德國柏林開始拍攝了,除了首映式他有從德國飛回洛杉磯參加外,全程宣傳都沒有參與,不過,似乎米拉麥克斯的公關和宣傳做的都很不錯,在《莎翁情史》計劃要在兩個月後才會登陸電影院的歐洲大陸,威廉都時不時的能從報紙和電視上看到和電影有關的消息。
威廉最關注的,首先自然是電影的口碑,imdb首輪評分8.3,爛番茄網新鮮度87%,已經證明影片沒有遭遇滑鐵盧,網友“愛德華”的留言被其他影迷回複的最多,也讓威廉在開心的同時,忍不住將思緒飄遠——
“愛德華”在imdb評論說:“以前莎士比亞在我心中隻是一個偉大的曆史人物,非常有距離感的那種,但是看完這部電影後,他在我心中成為了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有著和所有同齡男人一樣火熱的心,區別隻是他比其他人更有才華,這讓莎翁的形象在我心中一下子變得親近可人起來。電影非常棒,其中有一幕戲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係列空間交叉的鏡頭,年輕的莎士比亞和薇奧拉感情逐漸加深的鏡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本的完成和排練交織在一起,這種劇情的遞進轉換手法精彩極了,我差點在電影院裏就尖叫出來。”
“更讓人感到驚喜的是威廉·布蘭德利的表演,電影中最炙熱的兩種情感都凝結在莎士比亞身上,身為一個作家對創作的激情,和身為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愛情,走進電影院之前我就在想,威廉能清楚的詮釋好這兩種情感嗎?他會不會將這兩種感情演成了一個模樣?但顯然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創作的靈感和激烈的愛意被威廉詮釋的是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當莎士比亞對著粗糙的紙麵揮舞羽毛筆的時候,那迸發的激情中摻加了太多的野心勃勃,那是一位劇作家對寫出優秀戲劇的渴望,當莎士比亞溫柔的看著薇奧拉,掌心輕輕撫摸對方那頭如絲金發的時候,沒人懷疑那目光中的柔情蜜意……”
這是一份同時讓威廉感到滿足和尷尬的影迷評論,滿足自然是因為電影受到了認可,而尷尬,是因為它總讓他回想起在倫敦拍攝《莎翁情史》時的時光,當他望著格溫妮絲·帕特洛,撫摸著對方的金發,心裏想的卻是他最好的朋友。
好在隨後出爐的專業影評裏,格溫妮絲·帕特洛和金發兩個詞一起出現的頻率不算太多了,而媒體的首波評論,也讓威廉將對電影的最後一絲擔憂放回了肚子裏。
影評人a.o.斯科特在他的《紐約時報》專欄中寫道:“雖然沒有《勇敢的心》波瀾壯闊,也不如《阿拉伯的勞倫斯》跌宕起伏,更不像《甘地》或《末代皇帝》那樣思想深刻,但《莎翁情史》卻開創了傳記電影的另一種氣質——亦喜亦悲,雅俗共賞。”
“影片以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戲劇為背景,男女主角的愛情發展及結局也遵循這一模式,電影配樂更是精彩,擁有著幾乎是曆史劇情片才會擁有的恢弘配樂,但是電影並不悲傷,整體甚至是詼諧的,並且擁有著令人驚歎的豐富細節和曆史考究,任何年齡任何學曆,隻要他/她知道《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能毫無障礙的欣賞本片,這是一部真正的無門檻電影。”
《紐約客》關注的焦點常常與眾不同:“約翰·麥登導演懂得如何將優勢最大化,在刻意的特寫鏡頭之下,莎士比亞的專業作家生涯得到了最大凸顯,如果特意忽視掉英俊逼人的威廉·布蘭德利,特意去注意電影裏莎士比亞寫作時的布景,會發現毫不舒適的家具、空曠的房間、搖曳的燭光和書寫著古老字體的手稿,無一不在講述著作家的孤寂和不為人知的痛苦,電影借此在暗暗傳達著一個真理——大師通過創造性的寫作來宣泄他們的苦痛。”
《波士頓郵報》說這是:“節奏舒緩但是信息量驚人的電影,大部分角色都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每一個情節,甚至每一句台詞,尤其是威廉·布蘭德利說出口的那些,全都能在莎翁原著裏找到出處。感覺就是電影編劇利用豐富的想象力,將曆史上不成係統的零星史料串聯了起來,如果他們硬要說曆史就是電影中那樣的,那麽史學家們也無可挑剔。”
《綜藝》將目光投向了電影的結尾:“電影結局並不能說是圓滿,薇奧拉嫁給韋瑟爵士並遠渡美洲,莎士比亞和薇奧拉的愛情結局也僅僅隻是比羅密歐與朱麗葉好上了那麽一點,但是,這樣的結局在讓人唏噓的同時,又有著新的希望,電影以莎士比亞創作著女王親口要求的喜劇《十二夜》以及薇奧拉一個人行走在美洲大陸上的背影結束,雖然彼此間的愛情沒有圓滿,但他們全都開始了新的征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結局比大團圓似的結局更加完美。”
《芝加哥論壇報》影評人羅傑·埃伯特給《莎翁情史》打了三顆半星,對於現在的羅傑·埃伯特來說,這已經是他能給出的較高的分數了,但是在稱讚影片的同時,羅傑·埃伯特也目光獨到的給出了深刻的點評:“影片主題是莎士比亞的創作激情與愛情,而不是他本人,所以電影對莎士比亞的人物刻畫還是不夠深刻,甚至不如朱迪·丹奇飾演的出場隻有八分鍾的伊麗莎白女王的表演空間大,威廉將才華橫溢沉浸愛河的莎士比亞詮釋的很好,但比起楚門還是少了一點內涵。”
電影在北美市場獲得的評分整體偏上,而在一片成為主流的讚譽中,《娛樂周刊》影評人安德烈·艾奇遜對電影內容的概括“窮困作家半夜爬牆,富翁之女青澀獻身”雖然略嫌低俗,但無疑也很吸引眼球——“安德烈·艾奇遜果然又在抓住威爾不放,難道威爾曾害他丟過飯碗嗎,不然該怎麽解釋他字裏行間處處都在和威爾過不去?”威廉的粉絲中已經有不少人注意到了幾乎從未說過威廉好話的影評人安德魯·艾奇遜,並為他的動機而感到困惑不已。
而在電影還未上映的歐洲,已經有參加過前期試映的影評人或在網上,或在自己專欄裏放出了影評,雖然《莎翁情史》這種充滿浪漫氛圍的偽傳記電影同樣很討法國人和意大利人喜歡,但是因為涉及莎士比亞,英國方麵的評價才是最重要的。
而英國最著名的電影雜誌《帝國》,似乎是在有意加重影片在歐洲的流行程度:“莎士比亞是英國的一部分,人們熟知他,但又不知道從何而知,因為他幾乎隨處可見,他在許多人眼裏是一個傳說,現在卻從傳說變成了真實,變成了一格鮮活的人,不能說威廉·布蘭德利就是曆史上真實的那位莎士比亞,畢竟這隻是一部戲說曆史的電影,但是,威廉卻將莎士比亞思想的美感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總而言之,這是一部不是傳記的莎翁傳記電影,每個不挑剔的英國人在看完之後,都會慶幸‘幸好是威廉·布蘭德利演的莎士比亞而不是其他美國演員’的那種,”
美國好萊塢對莎士比亞的改編,竟然沒招來一片惡評而是備受讚譽?無論如何,來自《帝國》雜誌的好評給了《莎翁情史》最大的肯定,美國影迷的觀影熱潮正在持續升溫,而在電影還未上映的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莎翁情史》也成為了1998年聖誕檔最受影迷期待的影片之一。